64、施 姓
施姓始祖——施父
施姓系出自黄帝之苗裔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弟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建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公子尾,字施父,在鲁桓公执政时任大夫,有现名,妻子施伯即以福字为姓,子孙后裔尊师父为始祖。
渊 源
施姓起源与演变 施姓由于没有进入“中国一百个大姓”之列,致可供考证的历史资料匮乏,又没有翔实的资料可供佐证,今据《元和姓纂》等所载,施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姬姓、子姓和以国为姓。以作抛砖引玉,求证与专家、学者。
第一支出自姬姓。以王府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有现名。其一孙施伯,以王父(祖父)的字为氏。
施姓的发源地,自然是当时的鲁国,在今山东,施姓繁衍遍及中国,最初在山东,后至今浙江、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唐代中期移居福建,公元七世纪有位名施典的施氏先祖,随父辈先移河南芝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福建泉州钱江乡。施姓与他姓比较,虽然得姓不算最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艺人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姓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经过唐代,传至宋时,有一位官员施炳,从人迁福建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施氏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的大族之一。就是这支迁居浔江的施氏,后来一部分迁居入台,一部分渡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的施氏华侨,与台湾的施姓当属一个先祖的支系。
第二支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代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春秋时,施国灭亡,其遗民遂以“施”为氏。施姓,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姓,据传原夏朝时诸侯的名号,国王后,其王室子孙便以国为氏,从而就有施姓。夏朝距今至少400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施姓得姓久远。
第三支出自子姓。为“殷氏七族”之一。西周初,周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叔,分到殷氏七族:陶氏、施氏、樊氏、繁殖等。施氏是制作旗帜的工匠。古代职掌、从事制造业的都世代相传,人们以所从事的行业称呼他们。制作旗帜的工匠就被称为“施氏”,其后代就以祖先的职业为氏,称施氏。
施姓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南)。
施姓堂号
施氏有临濮堂、恭敬堂、钱江堂、浔海堂、敦睦堂等堂号。临濮堂为世界性施氏堂号,敦睦堂为苍南、平阳两县施氏统一使用堂号,今将两堂简介于下:
临濮堂。来源于得姓始祖施父的七世孙施之常,系孔子门下弟子,其文章道德为孔子称贤。周景王年间(前544—前526)以山东濮县境内“临濮”地名封“临濮侯”。施姓后裔为弘扬祖功宗德,以示光前启后,世代以“临濮”为堂号。
敦睦堂。来源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施姓先祖施貊跟随王潮三兄弟南移福建,施貊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人。人民后,择地寓居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钱江。传至五世孙施梦华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迁居青溪县(今安溪县)依仁里。至七世孙施沅,进士出身,官授通直郎。生五自,分为五房。虽有五派之分,然系一父之子。子孙繁衍众多,人才辈出,堪称诗礼传家。浙南一带施姓后裔为使祖德万载馨香,家声名扬,尊祖敬宗,就以“敦睦”为堂号。
苍南施姓迁徙
施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施姓人迁最早者为明万历年间,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查考。但据《平苍施氏史志》和苍南各地《施氏宗谱》所载,基本上理清人迁苍南的施姓系福建施貊支系五个房系大部,分别由福建安溪、晋江和部分由平阳、乐清等地入迁苍南境内定居。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对务东仓施姓 始迁祖施大佑(1613—1690),原名施铭祐,号德所,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二十一世孙,施复台次子。约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霞汤桥尾(今属安溪县龙门乡围内村)人迁浙江平阳县南港三十二都庵光(今苍南县灵溪镇对务办事处东仓村)定居。配梁氏,生子三:一珍(乏)、一球、一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和一琮后裔施士通、施士兆移居福鼎桐山严前观普墩,后转迁南溪坑底。后裔施明星移居浙江衢州火车站新村,施克蕉移居福鼎沙埕港等地。
浦亭大亭施姓 始迁祖施振洲(1592—1660),字卓识。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裔孙。约于明万历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安溪赤岭林氏七娘,生子三:集约、盛乐、养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平等施良、半垟王家山和福鼎桐山十八都溪底、岭头柴头山、英溪蛤蟆井、白琳大岭隔,霞浦六都亭、六都三沙隔头,平阳塘川、蛟垟、章岙,瑞安愚溪等地。
平等施良施姓 始迁祖施应时,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后裔孙。约于明崇祯年间由南港大亭人迁来此定居。配氏和生子均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江口、浦后、新美洲,舥艚,石砰外湖,芦浦林家院和赤溪半垟双排王家山等地。
金乡金井河头施姓 始迁祖施禄泉(1616—1660),名卓,字立思。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裔孙。约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依仁里人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施逷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大岙心、炎亭洪岭头和宁波象山县东山塔鳗礁,玉环县江北樊塘上矾、江北十四都司头等地。
炎亭洪岭头施姓 始迁祖施大成(1699—1766),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后裔。于清康熙年间平阳沿海展界后由金乡井河头人迁来此定居。配沈氏,生子四:一家、一轴、一玉、一珍。施一珍(移居宁波象山县东乡塔鳗礁)。繁衍成族,县内外各地。
大渔大岙心施姓 始迁祖施廷庆(1790—1855),系福建施貊支系大房施百福后裔。约于清时由金乡井河头人迁来此定居。配叶氏,生子三:钦松、钦钖、钦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堡顶村罗木脚施姓 始迁祖施复琦(1654—1710),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施于联之子。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与母由平阳县北港水头石墩岗人迁来此定居。配江口郑氏,生子四女五:大{右、大路、大宗、大贤(女略)。施大祐之子施一选移居台州玉环县陡门头;施大禄之子施一经,生子二:文荣、文华。施大贤后裔和施文荣后裔留居顶村罗木脚;施文华后裔移居福鼎沙埕;(施大宗传至二十五世施廷澣失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洪家岙底施姓 始迁祖施石媵,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约于清光绪年间与兄弟六人携子由平阳县北港青街南网人迁炎亭横溪,居数载后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坪长沙施姓 始迁祖施一郡、施一雄兄弟,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施大宝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北港水头凤卧蒲山下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镇江施姓 始迁祖施士生(1669—1778),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祖籍福安前村(后迁霞浦县)。约于清时人平阳县二十九都江西垟流石(今灵溪镇渎浦办事处镇江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和平阳鳌江,福建泉州、莆田等地。
南港象卧底施姓 始迁祖施于莫(1617—?),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约于明崇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邱氏,生子三:福佑、复俊、复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浦亭大亭(另支)施姓 始迁祖施于演(1626—1688),系福建施貊支系三房施百寿裔孙。约于清初由平阳县麻步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复星、复春。复星生子四:大经、大纬、大佛、大端,父子均留大亭。复春生子三:大干、大章、大文,父子均移居中墩王家山。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中墩王家山施姓 始迁祖施复春,系福建施貊支系三房施百寿后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石砰内湖施姓 始祖施大显(1690—1738),系福建施貊支系三房施百寿后裔。配氏失考,生子三:一恩、一麟、一仁。施大显与长子施一恩于何时由何处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小顶岐仑施姓 始迁祖施文集,系福建施貊支系三房施百寿后裔,施复桂裔孙。约于清时由浙江金华永康县人迁平阳县二十八都灵溪大门,后转迁桥墩小顶岐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平阳县十九都桃源底等地。
马站霞峰施姓 始迁祖施英,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门展界由乐清县蟾河堡人迁来此定居。配何氏,生子均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马站街、县城灵溪、南坪小、矾山和福鼎县城、前岐、埙垱以及金华等地。
渔寮叠石施姓 始迁祖施文立、施文瑚兄弟,系福建施貊支系四房施百迁后裔,施一禄次子。文立、文瑚兄弟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平阳县腾蛟四十二都湖窦人迁来此定居。配氏和生子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渔寮雾城、荷包田,马站街,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平阳县昆阳等地。
城门大贡王蝉施姓 始迁祖施文可(1699—1779),系福建施貊支系四房施百迁二十世施应择裔孙。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平阳县腾蛟湖窦人迁蒲门白湾古城头(今赤溪镇白湾村)。后转迁大贡王蝉(今属马站镇城门办事处大门垟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渔寮虎井,马站街,金乡城内,县城灵溪和福鼎县龙安等地。
凤池版岙施姓 始迁祖施赞福(1617—1695),系福建施貊支系四房施百迁后裔。配高氏,生子二:一致、一亮。繁衍成族,后裔施式奕移居温州永强海滨王溪沙以及县内外各地。
蒲门柳垄(今南坪柳垄)施姓 始迁祖施赞诚(1600—?),系福建施貊支系四房施百迁后裔。约于清时人迁来此定居。配符氏,扬子一:名一业。繁衍成族,后裔施正原移居长沙、北关等地。
对务灵峰山仔前施姓 始迁祖施翘庆(1628—1718),系福建施评事支系。约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浔海(后改称衙口)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肇贰、肇好、肇游、肇杨。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中墩小岭施姓 始迁祖施一卿,系福建施貊支系二房施百禄后裔,施英派下施大瑞之子施文璧裔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南港象卧底人迁来此定居。
矾山市场尾市姓 始迁祖施式潘,系施复嘉长子施大燕后裔。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由文成水井头人迁来此定居。
矾山岚下桥头施姓 始迁祖施式忍,系施复嘉次子施大益后裔。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文成水井头人迁来此定居。
矾山水尾桥头施姓 始迁祖施巨寿,系施于志派下施大勋后裔。于民国19年(1930)庚午由瑞安县高楼钟山头人迁来此定居。
灵溪街施姓 始迁祖施日新,系福建施貊苗裔,二房施百禄二十七世孙。于民国21年(1932)由平阳县北港凤卧街人迁来此定居。
金乡东门施姓 始迁祖施钦东(1807—?),字朝阳,系福建施貊苗裔,四房施百迁支系。约于清道光年间由平阳县北港水头后窟(今水头镇方宅内)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温州、福鼎和北京等地。
苍南施姓人口
苍南施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施姓在籍血缘人口为2735人,占全县总人口0.27%,名列全县第64位,分布全县69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施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85 | 江山乡 | 2 | 桥墩镇 | 13 | 南坪乡 | 117 |
灵江镇 | 3 | 湖前镇 | 1 | 观美乡 | 1 | 渔寮乡 | 308 |
沪山乡 | 3 | 钱库镇 | 16 | 南水头乡 | 1 | 蒲城乡 | 5 |
凤池乡 | 20 | 芦浦镇 | 17 | 黄檀乡 | 1 | 云亭乡 | 2 |
渎浦乡 | 81 | 望里镇 | 10 | 莒溪镇 | 22 | 霞关镇 | 18 |
浦亭乡 | 42 | 仙居乡 | 12 | 五凤乡 | 1 | 城门乡 | 101 |
对务乡 | 51 | 新安乡 | 1 | 碗窑乡 | 1 | 魁里乡 | 40 |
大观乡 | 3 | 项桥乡 | 1 | 腾垟乡 | 10 | 岱岭乡 | 7 |
龙港镇 | 119 | 括山乡 | 2 | 大龙乡 | 12 | 澄海乡 | 8 |
沿江乡 | 1 | 金乡镇 | 57 | 天井乡 | 63 | 赤溪镇 | 13 |
龙江乡 | 43 | 舥艚乡 | 19 | 矾山镇 | 145 | 龙沙乡 | 1 |
白沙乡 | 6 | 大渔乡 | 33 | 华阳乡 | 2 | 半垟乡 | 44 |
海城乡 | 25 | 石砰乡 | 69 | 昌禅乡 | 1 | 凤阳乡 | 3 |
宜山镇 | 44 | 新城乡 | 2 | 埔坪乡 | 1 | 中墩乡 | 40 |
铁龙乡 | 12 | 炎亭镇 | 103 | 南宋乡 | 2 | 信智乡 | 16 |
平等乡 | 163 | 藻溪镇 | 5 | 南堡乡 | 103 |
|
|
凤江乡 | 10 | 渡龙乡 | 2 | 马站镇 | 546 |
|
|
云岩乡 | 3 | 繁枝乡 | 1 | 沿浦乡 | 20 |
|
|
苍南县(2005年)施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施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129人,占全县总人口0.25%,每平方公里有2.57人,名列全县第64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施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马站镇 | 739 | 20.52 | 霞峰、桥头过溪、城门大贡王蝉、街路 |
龙港镇 | 446 | 5.37 | 平等施良、街路 |
灵溪镇 | 416 | 4.81 | 县城、对务东仓 |
渔寮乡 | 333 | 19.59 | 务城叠石、务城、浪里湾 |
矾山镇 | 257 | 4.85 | 南堡顶村罗木脚、街路 |
霞关镇 | 165 | 4.79 | 南坪长沙、街路 |
炎亭镇 | 121 | 8.64 | 洪岭头、岙底 |
莒溪镇 | 76 | 1.50 |
|
石砰乡 | 770 | 7.00 | 内湖 |
宜山镇 | 60 | 4.65 |
|
中墩乡 | 54 | 5.40 | 王家山海沙、小岭 |
赤溪镇 | 51 | 1.02 | 半垟官岙王家山 |
大渔镇 | 49 | 3.06 |
|
金乡镇 | 46 | 1.06 | 城内 |
浦亭乡 | 45 | 1.65 | 大亭 |
桥墩镇 | 30 | 0.37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23 | 0.8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22 | 1.2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20 | 1.4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19 | 0.56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钱库镇 | 18 | 0.86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13 | 1.62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8 | 0.97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8 | 0.40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7 | 0.35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6 | 0.18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6 | 0.66 | 妇女嫁入 |
藻溪镇 | 5 | 0.07 | 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4 | 0.30 | 妇女嫁入 |
括山乡 | 3 | 0.12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14 | 妇女嫁入 |
观美镇 | 2 | 0.05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1 | 0.03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1 | 0.03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施姓历史名人
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历史上施姓名人有:西周有施父,官鲁桓公时任大夫。春秋时期施伯、施之常。西汉,施仇,有今文易学《施氏学》创始人著称,他在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曾与诸儒在巨渠阁杂论五经之同异,变压诸儒,因而名声大振。东汉,施延,官侍中、太尉。三国,施明,官将军。南北朝,(陈)施文庆,官中书舍人、相州刺史。唐代,施肩吾,诗人;施世英,官洮州刺史;施敬本,官集贤院修撰、秘书郎。宋代,施全,灌南宋殿四小校,时秦桧以毒计害死岳飞,百姓都悲愤填膺,手是挺身而出,准备为国除害,虽壮志未酬,但其英烈事迹,却与荆轲刺秦王一样,永垂青史;施垌,官礼部侍郎、敷文阁待制;施钜,官吏部侍郎、拜参知政事;施元长,官两浙路提点刑狱、洪州知州;施元之,官起居舍人、赣州知州;施师点,官参知政事兼同枢密院事;施为言,官殿中侍御史;施择善,官书中转运使。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传》,即后名《水浒传》。明代,施礼,官山东道监察御史、南京刑部尚书;施纯,官礼部右侍郎、尚书;施显,官北平按察史;施昱,官光禄寺少卿;施策,官尚宝卿;施鲁,官荆王府长史;施聚,官都指挥使、左都督;施翰,官云南参将、都督佥事;施儒,官广东兵备副使;施凤来,官礼部尚书;施文显,官信阳知州;施邦曜,官福建左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施尧臣,官布政按察使、顺天府部;施端教,官东城兵马司指挥。清代,施男,官广西按察副使;施琅,官福建水师提督,为统一台湾立下大功,封靖海侯;施缙,官云南临元镇总兵;施世纶,官湖南布政使、户部侍郎;施世骠,官定海总兵、广东提督、福建水师提督;施而宽,官狼山总兵;施补华,官山东候补道员;施念曾,官海河禹州知州;施维翰,官左副都御史、山东巡抚、浙江总督;施朝斡,官太仆寺卿;施闰章,官刑部主事,文学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施清,诗人;施定庵,著名围棋手;施心松,画家。
二、西施以身许国的故事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以“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决心抱一败之耻。时大夫文种献了第一招的“美人计”,选中了西施,由大夫范蠡护送她到吴宫。
西施出生在越国古都诸暨浣纱溪西岸的苎萝村,姓施名夷光。其父母是农家夫妇。她是独生女,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父母钟爱。长到十三、四岁,出落得花枝招展,可爱极了!因她家在浣纱溪西岸,故昵称西施。
从越都会起到吴都姑苏,路途遥远,西施身体孱弱,加上日晒雨淋,早起晚睡,天气又一天天热起来,体力实在支持不住。到了槜李城(浙江嘉兴市别名)时,竟生起病来!
范蠡眼看西施捧心蹙眉,一天比一天消瘦,很是难过。这天傍晚,他独自漫到槜李城外,但见前面一片李树林,殷红的李子挂满枝丫,芳香扑鼻,不禁叹了一口气:“唉!故国乡土这么美丽,叫西施怎舍得离开啊!”此时,身后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哎,自从战败之后,越国人都不忘‘会稽之耻’,国家事大。自己事小,这是义无反顾的呀!”
这话打动了范蠡的心,他转身一看,原来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拎竹篮,篮中盛满又红又大的李子。即向老人行了一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一定铭记不忘!”
老人随即走上一步,拉住范蠡的衣襟,低声说:“我知道,您就是范大夫。我很赞赏你和西施姑娘以身许国的品格。但西施姑娘身子单薄,一路上不好喝冷水,常和一口李子汁,就能神清气爽,消灾去病。这一篮李子,请你带给她,这是老汉我一片心啊!”
范蠡听了老人的话,激动得热泪盈眶,向老人深深致谢,接过竹篮,奔回住处,对西施转述老人的心意。她顿时精神振奋,高兴地说:“有这样好的百姓,大家同心协力,还怕越国不会富强起来么?”
西施进入吴宫,成了吴王夫差的宠妃。吴王为了博取西施的欢心,在姑苏(今苏州)西郊的灵岩山上建起一座馆娃宫,又开辟一个池塘,种上莲藕,并建造画舫(游船),供西施在荷花池里泛舟采莲。
一天,太宰伯噽随吴王来到馆娃宫,见西施坐在一旁闷闷不乐,为了西施的欢心,便问:“娘娘有什么不惬意的地方?”西施慢条斯理地说:“这馆娃宫连口好井也没有,哪儿比得上我的山村老家?”
伯噽忙对吴王说:“山顶开个吴王井,井里娘娘笑盈盈。”吴王连连点头,夸奖伯噽出了好主意。于是山顶挖了有一间房子大的圆井,足足花了九个月才竣工,并在井上架起石梁。西施走到石梁上,看见井里呈现自己的面影,想起范蠡临别时要她迷惑吴王的嘱托,现在吴王果然中计,不由得称心而粲然一笑。
那年炎暑的一个傍晚,西施陪吴王漫步纳凉,到了灵岩山西麓的一个石洞边,吴王说:“这个石洞,就是你们越王勾践当年蓬头赤脚给我当马夫时的寄身之处,大家叫它勾践洞,你也去见识吧。”西施回想“会稽之耻”,心里非常难过,但她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在东边停了一会,忽然高兴地(装得像样)说:“这里真是好地方,凉风习习,六月无价,七月无暑,我好比回到故乡苎萝山下浣纱石旁啦!”
西施的高兴,引得吴王乐不可支。西施乘机说:“大王,这石洞宛如臣妾的故乡,何不改名为西施洞?使吴国举国上下知我西施以吴国为故乡,不思乐土了。”夫差即下令:改勾践洞为西施洞。这便掩饰了越王当年的耻辱。
西施又唆动夫差在吴王井前的岩石间开凿一口水池,池边栽上凤尾竹。每到皓月当空,她陪着吴王在池边看月,捧起一掬池水,只见月影落于掌中,紧挨吴王身边,笑对吴王说:“大王,月亮落在我的手心里了!”吴王一看,称赞说:“爱情果然聪明绝顶!”
西施在吴国,一住就是十年。她想起范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的是报仇雪耻”的话,就设法搞到一张吴都姑苏的城防图。可是王宫森严,如何送得出去?她假装心痛,使御医无法治愈,只有她堂伯父的中草药可治。吴王慌忙特派使臣到苎萝村,宣召她的伯父入宫治病。为了瞒过吴国宰相伍子胥,她将地图制作成白花,给予伯父带回越国,献于越王,以使早日出兵复仇。
越王勾践得了吴都姑苏地图,立即与文种、范蠡等大臣商议出师,果然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尽身亡。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彪炳史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