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62、宋 姓

  • 发布日期:2008-06-2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62、宋 姓

 

宋姓始祖——宋微子

 

宋微子系商王帝乙长子,纣王长兄,名微子开(原名微子启,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微子开)。周武王灭商,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殷之余民,命弟管叔鲜、蔡叔度以监之。武王崩,子成王立。时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管、蔡疑兄旦专政,乃联合纣王后裔武庚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伐之,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封微子开于宋,以奉殷祀,称宋微子。其后裔子孙遂以“宋”为姓,即宋氏,尊宋微子为始祖。

 

 

 

宋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构成汉族宋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子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注:《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应是微子开之侄),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长子(其母生微子启时尚未立为皇后),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载:商王武乙之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崩,子帝辛(纣王)立。比干、箕子系纣王叔父。干因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其夫人陈氏怀孕于身,逃出都城朝歌,在郊区长林山中避难,生下儿子泉。周灭商后,周武王念及比干忠心国事,坚贞不渝,其夫人又在避难中的长林山生下儿子,于是赐姓林,改泉名坚,是为林坚,成为林姓始祖。林坚与微子启系堂兄弟。因之,林姓与宋、汤、殷、商四姓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宋姓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宋姓还有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

 

宋姓堂号

 

广平堂。唐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宋璟(663737),高中进士。两度拜相。玄宗开元四年(716),迁吏部尚书,兼侍中(宰相衔),封广平郡公。宋姓后裔遂以其封号为堂号,即广平堂。(据《中国将相辞典》,安作璋主编)

玉德堂。宋庠,初名宋郊,字伯庠,后改为庠,字公序。与弟宋祁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赴试。殿试时,宋祁名列第一,宋庠第三。时仁宗初即位,章献皇太后听政。太后认为,弟不应先于兄长,便把宋庠擢为第一,而置宋祁于第十。后又以兄弟并赐状元及第,称宋庠为大宋,宋祁为小宋。因之宋姓后人感戴章献皇太后之懿德(即“玉德”),遂以“玉德”为堂号,以激励后裔精进求学,不坠先人之志。

宋姓还有堂号:京兆堂、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苍南宋姓迁徙

 

宋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宋姓,最早一支系金乡(城内)宋家巷宋程,约于北宋中期由平阳县宋桥来迁定居,至今近900年。其余都是于明末清初人迁定居。今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藻溪燕坑宋姓  始迁祖宋伏所,偕妣杨氏于何时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今龙海市)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十六都岙仔宫后双进屋转迁来此定居不详。传至宋心丹,配庄氏,生子宋丕盛。宋丕盛配氏不详,生男二:廷熙、廷浚。繁衍成族,尊宋心丹为一世祖。后裔分居藻溪东溪古井头,矾山四大王隔头,将军脚,南宋大埔山和长兴县泗安五里亭,杭州小和山,余杭王家板,以及福鼎县孝屿、岐岷等地。藻溪东溪古井头宋姓始迁祖宋圣瑞(17241801),讳庆,系宋心丹六世孙,宋丕盛玄孙,宋延熙曾孙,宋日忠之孙,宋朝珠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四:世平、世宁、世通、世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草鞋亭等地。

南堡四大王隔头宋姓  始迁祖宋亦炳(17921848),系宋朝珠玄孙,宋圣杰曾孙,宋世光之孙,宋武冬次子。于清嘉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配汤氏,生子一:明镂。

藻溪草鞋亭宋姓  始迁祖宋世宁(17581834)、宋世通(17621829)兄弟,系宋圣瑞次、三两子。于清乾隆年间由东溪古井头人迁来此定居。宋世宁配罗氏,生子四:武估、武才、武夸、武吟。宋武佶元配吴氏,继配李氏,生子四:亦读、亦成、亦位、亦员。宋武夸配欧氏,生子二:亦点、亦玩。宋武吟配罗氏,生子三:亦耽、亦胆、亦畅。宋世通配戴氏,生子四:武叠、武全、武良、武从。宋武叠配陈氏,养子一:亦彫。宋武全养子一:亦钏。

藻溪将军脚宋姓  始迁祖宋世彭(17661837)、宋世芳(17741849)兄弟,系宋日辉曾孙,宋朝魁之孙,宋文佳长、次两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宋世彭,讳杨生,配杨氏,生子四:士初、士溪、士坡、士用。宋士溪配陈氏,生子三:亦湖(出绍伯父士初嗣)、亦箴、亦答。宋士坡配林氏,生子五:亦党、亦业(出绍叔父士用嗣)、亦作、亦勇、亦番。宋士用配陈氏,生子二:亦衔、亦衍。宋世芳,讳雅生,配章氏,生子四:士波、士住、士全、士位。宋士波配郑氏,生子二:亦长、亦得。宋士住配李氏,生子二:亦紫、亦省。宋士全配卢氏,生子五:亦曾、亦网、亦悦、亦板、亦钦。宋士位配章氏,生子一:亦历。繁衍成族,裔孙宋淑靖(1896?),于民国年间迁居马来西亚。配氏不详,生子五:显忠(1931)、显龙(1938)、显凤(1939)、显虎(1942)、显飞(1948)

南宋大埔山宋姓  始迁祖宋亦锥(18391897)、宋亦昶(18441896)、宋亦殊(18461919)三兄弟,系宋朝魁玄孙,宋文佳曾孙,宋世发之孙,宋士瑛次、三、四子。宋士瑛配李氏,生子四:亦店(居本地)、亦锥、亦昶、亦殊。其三兄弟约于清同治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宋亦殊配林氏,生子五:明会(出绍亦锥嗣)、明朗(出绍亦昶嗣)、明欲、明巢(出绍亦乖嗣)、明佑。

金乡宋家巷宋姓  始迁祖宋程,于北宋中期(10641100)由平阳县宋桥人迁来此定居。配石氏,生子宋道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宜山,温州和上海,福建,以及新加坡等地。新加坡华侨宋禧和,元配陈氏,继配郭氏,生子九:茂忠、茂光、茂福、茂平、茂明、茂荣、建成、建忠、建辉。茂忠子威祥,茂光子威锦,茂福子彦运,茂平子彦峰,茂明子相义,茂荣子相卫,建成子相奇等。

灵溪陡门下宋姓  始迁祖宋文宇,字应春,系宋贤玄孙,宋增曾孙,宋广二(名宋在)之孙, 君韬长子。其先世祖宋功言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由福建长溪赤岸人迁浙江平阳县四都宋桥定居。至九世宋修三,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由四都宋桥转迁六都榆垟定居。至十五世宋广二,由六都榆垟迁居头。宋文宇又从头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二:云生、耀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古磉等地。

灵溪古磉宋姓  始迁祖宋耀生(16681742),字承荣,系宋文宇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灵溪陡门下人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四:兆渭、兆汉、兆儒、兆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桥墩大国基,五岱山,泰顺县银沙坑风门,温州菰溪等地。

桥墩大国基宋姓  始迁祖宋兆渭(16891739)、宋兆汉(16951776)兄弟,系宋耀生长、次二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灵溪古磉人迁来此定居。宋兆渭考取庠生,官讳宾,配李氏,生子三:怀义、怀智、怀忠;宋兆汉考取监生,官讳梦飞,号天如,配徐氏,生子二:怀尧、怀谟。另一支始迁祖宋怀事(17131797),字宝生,系宋兆亮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溪古磉人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四:国华、国卿、国印、国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等地。

五岱山(今五凤)宋姓  始迁祖宋克睿(18281894),系宋耀生玄孙,宋兆亮曾孙,宋怀徙之孙,宋国度次子。于清咸丰年间由灵溪古磉转迁沪山,旋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一女一:大论。

宜山芙蓉桥宋姓  始迁祖宋闲远(15771653),字兆善,号应璜,系繁枝派宋拾官四子。宋拾官生子五:应铭、志永、怀珍、闲远、锡随。宋闲远于明万历年间由藻溪繁枝人迁来此定居(其兄弟均守故里)。配陈氏,生子二女一:宗汉、宗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九堡,宜山龟山,龙港街,霞关街,台州仙居、横溪、湫山垟等地。

藻溪九堡宋姓  始迁祖宋汉盏(18831972),系宋武苏嗣子。约于清光绪年间由宜山芙蓉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韩氏,生子二女一:明棋、明断。另一支始迁祖宋亦芮(18211869),系繁枝下村宋碧洲派下裔孙,宋武卫之子。于清道光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配罗氏,生子四:明月、明清、明耿、明蕴。

繁枝下村宋姓  始迁祖宋碧洲(15301641),讳璋,号君瓒,于明隆庆四年(1570)庚午,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浦南人迁来此定居。元配吕氏,继配徐氏,生子五:应书、应宣、应晨、应旦、应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华阳徐家岭,大渔大岙心,繁枝北山,藻溪黄宅内等地。

华阳徐家岭宋姓  始迁祖宋文珍(1727?),字圣玉,系宋学诗之孙,宋朝会五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七:世雀、世琚、世提、世泮、世湖、世宏、世琴。

大渔大岙心宋姓  始迁祖宋亦炮(18511922),系宋武贵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一:明辉。

繁枝宋姓  始迁祖宋明火(18831955),系宋亦纠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李氏,继配叶氏,继子一:淑吴,嗣子一:淑惠。

繁枝北山宋姓  始迁祖宋明土(18771940),系宋亦卜三子,宋亦垚嗣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一:淑兑。

藻溪黄宅内宋姓  始迁祖宋显玉(19141961),号辉山,系宋淑翎三子。于民国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三:方新、方友、方成。

江山东庄宋姓  始迁祖宋国琛,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万全人迁来此定居。元配未详,继配林氏,生子三:宏毅、宏龙、宏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瑞安,山东汶上县,福鼎县二都凤桐等地。

宜山鹏()桥宋姓  始迁祖宋国(名佚),约于明末清初与宋国琛同时由平阳县万全入迁来此(宋国琛在江山东庄)定居。配氏未详,生子一:宏起。

括山东括宋姓  始迁祖宋(名佚),何时由何地人迁来此定居不详,有待查考。配项氏,生子三:永鹏、永印、永赐。

赤溪流岐岙宋姓  始迁祖宋玉(15721635),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浦南人迁繁枝下村,旋迁来此定居。配氏未详,生子二:应奉、应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等地。

繁枝东垟隔仔尾宋姓  始迁祖宋拾官(15371600),字修玉,号宝峰,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应铭、志永、怀珍、闲远、锡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流石,长兴水口徽州庄,江苏宜兴湖滏凤岭等地。

渡龙西程浦头宋姓  始迁祖宋钦甫(1619—?)、宋敬甫(16301687)兄弟,系平阳宋元才苗裔。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入迁来此定居。宋钦甫,字文昂,配丁氏,生子一:应元;宋敬甫,字文彩,配颜氏,生子一:应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北山亭等地。

昌禅顶宅宋姓  始迁祖宋志贤(1641?),系宋可清之孙,宋耀仙之子。其祖父宋可清由福建漳州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南湖定居。配陈氏,生子二:耀仙、耀?。宋志贤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北港南湖人迁平阳县三十一都顶宅(今苍南县昌禅乡顶宅)定居。配陈氏,生子二:世盛、世华。宋世盛配章氏,生子一:朝隆;宋世华配吴氏,生子六:朝功、朝珠、朝忠、朝彩、朝国、朝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后垟,灵溪小亭,大渔小岙,龙沙叠石,钱库夏口,藻溪小心垟和长兴二界岭以及安徽广德宋陈村等地。

 

苍南宋姓人口

 

苍南宋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2851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62位,分布全县64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宋姓(1990年)人口统计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212

凤江乡

9

炎亭镇

2

昌祥乡

158

灵江镇

4

云岩乡

10

藻溪镇

546

埔坪乡

1

沪山乡

3

江山乡

148

渡龙乡

104

南宋乡

25

凤池乡

3

湖前镇

2

繁枝乡

233

马站镇

4

渎浦乡

15

钱库镇

14

挺南乡

3

沿浦乡

1

浦亭乡

1

望里镇

22

桥墩镇

118

蒲城乡

1

对务乡

11

仙居乡

8

观美乡

30

霞关镇

13

大观乡

10

新安乡

212

南水头乡

5

城门乡

1

龙港镇

102

项桥乡

12

黄檀乡

5

魁里乡

1

沿江乡

13

夏口乡

24

莒溪镇

1

澄海乡

1

龙江乡

2

括山乡

122

五凤乡

1

赤溪镇

54

白沙乡

2

金乡镇

153

碗窑乡

2

龙沙乡

82

海城乡

2

舥艚乡

7

腾垟乡

2

半垟乡

62

宜山镇

56

大渔乡

99

大龙乡

12

凤阳乡

1

铁龙乡

55

石砰乡

3

矾山镇

10

中墩乡

14

平等乡

3

新城乡

6

华阳乡

2

信智乡

1

 

苍南县(2005年)宋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262人,每平方公里有2.68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第62位,分布全县32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宋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藻溪镇

823

10.87

燕坑、东坑古井头、草鞋亭、将军脚、九堡

灵溪镇

504

5.83

黄宅内、陡门下、古磉

龙港镇

374

4.51

街路、江山东庄

宜山镇

358

27.75

芙蓉桥、街路、鹏桥

昌禅乡

192

5.49

枫脚顶宅

桥墩镇

136

1.69

大国基

括山乡

135

5.63

东括

赤溪镇

127

5.54

流岐岙

金乡镇

123

2.52

城内、宋家巷

大渔镇

101

6.31

大岙心

龙沙乡

89

2.70

岭门叠石

钱库镇

56

2.69

华阳徐家岭

观美镇

42

1.00

大埔山

南宋镇

33

1.50

独立户、妇女嫁入

新安乡

31

3.78

独立户、妇女嫁入

望里镇

25

0.77

南堡四大王隔头

矾山镇

24

0.46

独立户、妇女嫁入

霞关镇

16

0.47

独立户、妇女嫁入

云岩乡

13

1.00

独立户、妇女嫁入

中墩乡

12

1.20

独立户、妇女嫁入

舥艚镇

11

0.61

独立户、妇女嫁入

马站镇

11

0.31

妇女嫁入

仙居乡

6

0.75

妇女嫁入

凤池乡

5

0.36

妇女嫁入

沿浦镇

4

0.12

妇女嫁入

浦亭乡

3

0.11

妇女嫁入

五凤乡

2

0.07

妇女嫁入

石砰乡

2

0.20

妇女嫁入

芦浦镇

1

0.17

妇女嫁入

炎亭镇

1

0.07

妇女嫁入

莒溪镇

1

0.02

妇女嫁入

垟乡

1

0.05

妇女嫁入

 

附 录

 

一、宋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尤其在山东地区中最有影响。宋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8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宋的人至少有81个,总人口大约近1000万。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宋姓的分布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O1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O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

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频率在O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O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三、宋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宋姓历代名人290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七位;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7%,排在第三十位;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位。

历史上宋姓名人有:春秋时期,宋文公, 宋国国 君;宋闵公, 宋国国 君,宋桓公, 宋国国 君。战国,宋就,梁国大夫。汉代,宋由,官大司农,迁司空、太尉;宋汉,官太仆;宋弘,官大司空,封东平侯;宋则,宋汉子,官鄢陵令;宋均,官九江太守,征拜尚书令;宋杨,其二女均为汉章帝贵人,官议郎;宋杲,官并州刺史;宋典,十常侍之一,封侯;宋忠,官荆州五业从事;宋昌,官卫将军,封壮武侯;宋衍,官清河中大夫;宋娥, 封山 君;宋登,官颍州太守,有治绩;宋意,拜阿阳侯相;宋皇后,汉灵帝后三国,宋识,音乐家。晋代,宋岱,官兖州刺史;宋秫,音乐家;宋翼,书法家。十六国,宋纤,隐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谥玄虚先生;宋矩,官宛戍都尉;宋洽,官尚书;宋混,官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宋繇,官尚书吏部郎中。南北朝,宋弁,官中书侍郎;宋纪,官尚书郎;宋显,官西兖州刺史;宋宣,官中书侍郎;宋隐,官尚书吏部郎;宋维,官洛州刺史;宋稚,宋繇曾孙,性清严,治家如官府;宋翻,官河南尹;宋士素,官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领黄门侍郎;宋世轨,官廷尉少卿,执法宽平,多雪冤情;宋世良,官东郡太守;宋世景,官伏波将军,荥阳太守;宋季儒,官太学博士、明威将军;宋钦道,官黄门侍郎;宋游道,官御史中尉,兼太府卿。隋代,宋金刚,刘武周部将。唐代,宋戎,官交州刺史,安南都护府经略使;宋邧,状元及第,官左拾遗;宋侠,官朝散大夫;宋询,官殿中侍御史,梁州刺史;宋威,官平卢节度使,诸道行营招讨使;宋昱,官中书舍人;宋璟,继姚崇为相,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宋浑,宋璟子,官平原太守;宋恕,宋璟子,官剑南采访判官;宋衡,宋璟子,官河西节度行军司马;宋晦,官谏议大夫,虢州、同州刺史;宋涯,官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兼经略招讨处置使;宋鼎,官潞州刺史,迁尚书右丞、兵部侍郎;宋鼎,官蛮州刺史,封资阳郡开国公;宋儋,官秘书省校书郎;宋之问,官洛州参军,善文辞,诗与沈俭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宋之悌,宋之问弟,官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宋申锡,官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擢尚书右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宋务光,官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擢右台(宰相衔);宋玄爽,官洛州长史,尚书右丞;宋廷芬,官饶州司马;宋行质,官刑部侍郎;宋庆礼,官殿中侍御史,贝州刺史,河北支度营田使;宋若昭,宋廷芬女,善属文,历德宗、穆宗、敬宗三朝,皆待以师礼;宋若思,宋之悌子,官监察御史,擢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宋单父,能诗,善园艺,植牡丹千种,红白斗艳,人呼为“花师”;宋廷瑜,官仓部、度支二曹郎中,迁庆州都督;宋宣远,官监察御史,绛州刺史;宋温瑾,官户部侍郎,郑州刺史。五代,宋艺,官翰林待诏;宋光嗣,官枢密使(宰相);宋光葆,宋光嗣从弟,官宣徽北院使;宋齐丘,官镇南节度使,拜太保中书令(宰相);宋彦筠,官太子太师。宋代,宋白,历官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吏部尚书;宋庄,画家;宋江,梁山泊起义军首领;宋祁,官太 博士,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宋抟,官江南转运使,河东转运使;宋沆,著名学者,精《论语·学而时习》章;宋宏,登进士第,对于经史百家、黄老之言,以至于星历、五行、占课、象数、兵家权谋之书,无所不通;宋迪,官度支员外郎、画家,有《潇湘八景图》传世;宋炎,官秉义郎,抗金名将;宋泌,官起居郎、直史馆、越王府记室参军;宋诩,知循州,措置有方,民得安乐;宋咸,官转运使,迁都官郎中,有《易补注》、《朝制要览》等书传世;宋昪,官京西都转运使,擢显谟阁学士,迁正议大夫、殿中监;宋昭,官尚书膳部员外郎;宋庠,状元及第,充枢密使(宰相),封莒国公,谥元献;宋珰,官西川转运使,知陕州、苏州,性清简,历官三十年,未尝问家事;宋牲,官广西盐事司主管,工诗,著有《西园诗稿》;宋皋,官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宋涛,官殿中丞,迁监察御史;宋球,官通事舍人,迁枢密副都丞旨;宋僵,官同平章事(宰相衔),封邢国公,谥庄惠;宋绶,官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迁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衔);宋琪,官开封府推官,迁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宰相),谥惠安;宋雄,与宋琪齐名,时称“二宋”,官光禄少卿,迁将作监;宋棐,官太府少卿,礼部侍郎兼侍讲,敷文阁待制;宋慈,历任广东、江西、湖南提刑,迁广东经略安抚使,知广州,有《洗冤集录》传世;宋煜,宋栗子,官循州知州,令民耕种扩土,蠲租六年,遂成沃壤,后改知宾州、惠州,颇多善政;宋准,状元及第,授校书郎,受诏修定诸道图经,迁金部郎中,莅官所至,皆有治声;宋辉,官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临安府;宋傅,历官黄岩主簿,知闽县,袁州通判,日理政事,民至于无讼,以沿海制置司参议致仕;宋翔。官湖南帅司参议,以朝散大夫致仕;宋湜,官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迁枢密副使(宰相衔);宋元之,官台谏,擢御史;宋乔年。宋庠孙,官龙图阁学士,知河南府,谥忠文。元代,宋讷,官文渊阁大学士,国子祭酒;宋无,举茂才,工诗,著有《翠寒集》等;宋本,状元及第,官集贤殿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谥正献;宋沂,由艺文监椽迁赣州从事,著有《春咏亭稿》;宋衜,官翰林修撰,太子宾客;宋敏,画家;宋褧,官监察御史,翰林待制,与修宋、辽、金三史,谥文清;宋翼,官监察御史,太常礼仪院士;宋尹文,官翰林简阅,音乐家;宋都,官隆兴出征都元帅;宋梦鼎,官奉化知州;宋崇禄,官户部尚书。明代,宋文,官山西按察副使,以廉能称;宋玉,自幼好书,人称“宋五经”,官 沈王府 教授;宋礼,官礼部尚书;宋权,官顺天巡抚,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臣,画家;宋旭,诗、书、画三家并称;宋讷,知大名府;宋甫,知忠州,为一时良吏;宋玫,官工部右侍郎;宋贤,官御史;宋明,官西浙盐运使;宋迪,官云南广南府通判,尽心民事;宋忠,官锦衣卫指挥;宋性,官刑部右侍郎;宋怿,官翰林侍书;宋诚,官总兵,袭爵西宁侯;宋诩,著名学者,著有《竹屿山房杂部》,其中“种植”、“尊生”二部,乃其子宋公望撰,孙宋懋澄合编;宋绪,成祖诏为预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官不就,著有《元诗体要》;宋亮,官福建右参政;宋晟,官后军左都督;宋宾,官真定知府,迁陕西右布政使;宋诺,官户部主事,迁兖州知府;宋焘,以御史出按应天诸府;宋瑛,官工部营缮司主事;宋琰,官兵部右侍郎;宋琮,官刑部检校,翰林检讨;宋景,官河南道御史,迁左都御史;宋瑄,官府军右卫指挥使;宋鉴,官御史,知庐州府;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齐名,官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元史》,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燧,宋濂子,官中书舍人;宋儒,官锦衣卫千户.治狱以宽廉称;宋徵,官宗人府经历;宋纁,官吏部尚书;宋一韩,官兵科给事中;宋一鹤,官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宋子环,历官吏部郎中,授梁王府、越王府右长史;宋以方,官瑞州知府;宋仪望,官御史,迁大理寺卿;宋师襄,官御史,迁太常卿;宋伯义,官陕西布政使;宋应昌,官兵部左侍郎;宋应星,官亳州知州,生平博学多能,尤究心农工生产技术,著有《天工开物》等书;宋学朱,以御史巡按山东;宋景云,官监察御史,巡按湖广;宋端仪,官广东按察佥事,著有《革除录》等书。清代,宋荦,官吏部尚书;宋至,宋荦子,官提督浙江学政,工诗,著有《纤苇草堂诗》等;宋庆,官提督;宋晋,官礼部左侍郎,著有《水流云在馆奏议》;宋琬,官户部主事,迁浙江按察使,与施闰章齐名,称“南施北宋”;宋湘,由编修知云南曲靖府、永昌府,迁湖北督粮道;宋照,官翰林院庶吉士,著有《礼经汇解》等书;宋筠,以进士督理高家堰河工,按图指陈,了如在目,工竣复奏,官奉天府户;宋镕,官兵部左侍郎,迁鸿胪寺卿兼顺天府尹;宋霖,工诗、画,有《六雨诗钞》;宋大业,官内阁学士;宋大樽,官国子监助教,工诗,有《茗香诗论》等;宋广业,官山东济东道,以罗浮山为岭南胜地,重订《罗浮山志会编》;宋元俊,以武进士官阜和营游击,擢松潘镇总兵;宋元徵,官刑部郎中,多决疑狱,以平恕称;宋长春,官云南副总兵;宋文运,官刑部侍郎,加太子少保;宋邦绥,官湖北、广西巡抚,户部侍郎;宋吉金,官宝庆知府,有政声;宋国永,官云南鹤丽镇总兵,加提督衔;宋承庠,官湖广道监察御史;宋春华,以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宋思仁,官山东粮道,工诗画,精篆刻,著有《有方诗草》等;宋宾鸿,官武英殿校录,擢德庆州知州;宋骏业,官兵部侍郎;宋景诗,黑旗军首领;宋德宜,官内阁学士;宋德舆,官副都御史;宋聚业,官吏部文选司郎中;宋葆淳,官隰州学士,工诗、画、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