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宋 姓
宋姓始祖——宋微子
宋微子系商王帝乙长子,纣王长兄,名微子开(原名微子启,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微子开)。周武王灭商,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殷之余民,命弟管叔鲜、蔡叔度以监之。武王崩,子成王立。时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管、蔡疑兄旦专政,乃联合纣王后裔武庚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伐之,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封微子开于宋,以奉殷祀,称宋微子。其后裔子孙遂以“宋”为姓,即宋氏,尊宋微子为始祖。
渊 源
宋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构成汉族宋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子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注:《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应是微子开之侄),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长子(其母生微子启时尚未立为皇后),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载:商王武乙之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崩,子帝辛(纣王)立。比干、箕子系纣王叔父。干因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其夫人陈氏怀孕于身,逃出都城朝歌,在郊区长林山中避难,生下儿子泉。周灭商后,周武王念及比干忠心国事,坚贞不渝,其夫人又在避难中的长林山生下儿子,于是赐姓林,改泉名坚,是为林坚,成为林姓始祖。林坚与微子启系堂兄弟。因之,林姓与宋、汤、殷、商四姓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宋姓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宋姓还有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
宋姓堂号
广平堂。唐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宋璟(663—737),高中进士。两度拜相。玄宗开元四年(716),迁吏部尚书,兼侍中(宰相衔),封广平郡公。宋姓后裔遂以其封号为堂号,即广平堂。(据《中国将相辞典》,安作璋主编)
玉德堂。宋庠,初名宋郊,字伯庠,后改为庠,字公序。与弟宋祁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赴试。殿试时,宋祁名列第一,宋庠第三。时仁宗初即位,章献皇太后听政。太后认为,弟不应先于兄长,便把宋庠擢为第一,而置宋祁于第十。后又以兄弟并赐状元及第,称宋庠为大宋,宋祁为小宋。因之宋姓后人感戴章献皇太后之懿德(即“玉德”),遂以“玉德”为堂号,以激励后裔精进求学,不坠先人之志。
宋姓还有堂号:京兆堂、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苍南宋姓迁徙
宋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宋姓,最早一支系金乡(城内)宋家巷宋程,约于北宋中期由平阳县宋桥来迁定居,至今近900年。其余都是于明末清初人迁定居。今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藻溪燕坑宋姓 始迁祖宋伏所,偕妣杨氏于何时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今龙海市)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十六都岙仔宫后双进屋转迁来此定居不详。传至宋心丹,配庄氏,生子宋丕盛。宋丕盛配氏不详,生男二:廷熙、廷浚。繁衍成族,尊宋心丹为一世祖。后裔分居藻溪东溪古井头,矾山四大王隔头,将军脚,南宋大埔山和长兴县泗安五里亭,杭州小和山,余杭王家板,以及福鼎县孝屿、岐岷等地。藻溪东溪古井头宋姓始迁祖宋圣瑞(1724—1801),讳庆,系宋心丹六世孙,宋丕盛玄孙,宋延熙曾孙,宋日忠之孙,宋朝珠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四:世平、世宁、世通、世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草鞋亭等地。
南堡四大王隔头宋姓 始迁祖宋亦炳(1792—1848),系宋朝珠玄孙,宋圣杰曾孙,宋世光之孙,宋武冬次子。于清嘉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配汤氏,生子一:明镂。
藻溪草鞋亭宋姓 始迁祖宋世宁(1758—1834)、宋世通(1762—1829)兄弟,系宋圣瑞次、三两子。于清乾隆年间由东溪古井头人迁来此定居。宋世宁配罗氏,生子四:武估、武才、武夸、武吟。宋武佶元配吴氏,继配李氏,生子四:亦读、亦成、亦位、亦员。宋武夸配欧氏,生子二:亦点、亦玩。宋武吟配罗氏,生子三:亦耽、亦胆、亦畅。宋世通配戴氏,生子四:武叠、武全、武良、武从。宋武叠配陈氏,养子一:亦彫。宋武全养子一:亦钏。
藻溪将军脚宋姓 始迁祖宋世彭(1766—1837)、宋世芳(1774—1849)兄弟,系宋日辉曾孙,宋朝魁之孙,宋文佳长、次两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宋世彭,讳杨生,配杨氏,生子四:士初、士溪、士坡、士用。宋士溪配陈氏,生子三:亦湖(出绍伯父士初嗣)、亦箴、亦答。宋士坡配林氏,生子五:亦党、亦业(出绍叔父士用嗣)、亦作、亦勇、亦番。宋士用配陈氏,生子二:亦衔、亦衍。宋世芳,讳雅生,配章氏,生子四:士波、士住、士全、士位。宋士波配郑氏,生子二:亦长、亦得。宋士住配李氏,生子二:亦紫、亦省。宋士全配卢氏,生子五:亦曾、亦网、亦悦、亦板、亦钦。宋士位配章氏,生子一:亦历。繁衍成族,裔孙宋淑靖(1896—?),于民国年间迁居马来西亚。配氏不详,生子五:显忠(1931—)、显龙(1938—)、显凤(1939—)、显虎(1942—)、显飞(1948—)。
南宋大埔山宋姓 始迁祖宋亦锥(1839—1897)、宋亦昶(1844—1896)、宋亦殊(1846—1919)三兄弟,系宋朝魁玄孙,宋文佳曾孙,宋世发之孙,宋士瑛次、三、四子。宋士瑛配李氏,生子四:亦店(居本地)、亦锥、亦昶、亦殊。其三兄弟约于清同治年间由燕坑人迁来此定居。宋亦殊配林氏,生子五:明会(出绍亦锥嗣)、明朗(出绍亦昶嗣)、明欲、明巢(出绍亦乖嗣)、明佑。
金乡宋家巷宋姓 始迁祖宋程,于北宋中期(约1064—1100)由平阳县宋桥人迁来此定居。配石氏,生子宋道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宜山,温州和上海,福建,以及新加坡等地。新加坡华侨宋禧和,元配陈氏,继配郭氏,生子九:茂忠、茂光、茂福、茂平、茂明、茂荣、建成、建忠、建辉。茂忠子威祥,茂光子威锦,茂福子彦运,茂平子彦峰,茂明子相义,茂荣子相卫,建成子相奇等。
灵溪陡门下宋姓 始迁祖宋文宇,字应春,系宋贤玄孙,宋增曾孙,宋广二(名宋在)之孙,
灵溪古磉宋姓 始迁祖宋耀生(1668—1742),字承荣,系宋文宇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灵溪陡门下人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四:兆渭、兆汉、兆儒、兆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桥墩大国基,五岱山,泰顺县银沙坑风门,温州菰溪等地。
桥墩大国基宋姓 始迁祖宋兆渭(1689—1739)、宋兆汉(1695—1776)兄弟,系宋耀生长、次二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灵溪古磉人迁来此定居。宋兆渭考取庠生,官讳宾,配李氏,生子三:怀义、怀智、怀忠;宋兆汉考取监生,官讳梦飞,号天如,配徐氏,生子二:怀尧、怀谟。另一支始迁祖宋怀事(1713—1797),字宝生,系宋兆亮三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溪古磉人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四:国华、国卿、国印、国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等地。
五岱山(今五凤)宋姓 始迁祖宋克睿(1828—1894),系宋耀生玄孙,宋兆亮曾孙,宋怀徙之孙,宋国度次子。于清咸丰年间由灵溪古磉转迁沪山,旋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一女一:大论。
宜山芙蓉桥宋姓 始迁祖宋闲远(1577—1653),字兆善,号应璜,系繁枝派宋拾官四子。宋拾官生子五:应铭、志永、怀珍、闲远、锡随。宋闲远于明万历年间由藻溪繁枝人迁来此定居(其兄弟均守故里)。配陈氏,生子二女一:宗汉、宗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九堡,宜山龟山,龙港街,霞关街,台州仙居、横溪、湫山垟等地。
藻溪九堡宋姓 始迁祖宋汉盏(1883—1972),系宋武苏嗣子。约于清光绪年间由宜山芙蓉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韩氏,生子二女一:明棋、明断。另一支始迁祖宋亦芮(1821—1869),系繁枝下村宋碧洲派下裔孙,宋武卫之子。于清道光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配罗氏,生子四:明月、明清、明耿、明蕴。
繁枝下村宋姓 始迁祖宋碧洲(1530—1641),讳璋,号君瓒,于明隆庆四年(1570)庚午,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浦南人迁来此定居。元配吕氏,继配徐氏,生子五:应书、应宣、应晨、应旦、应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华阳徐家岭,大渔大岙心,繁枝北山,藻溪黄宅内等地。
华阳徐家岭宋姓 始迁祖宋文珍(1727—?),字圣玉,系宋学诗之孙,宋朝会五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七:世雀、世琚、世提、世泮、世湖、世宏、世琴。
大渔大岙心宋姓 始迁祖宋亦炮(1851—1922),系宋武贵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一:明辉。
繁枝宋姓 始迁祖宋明火(1883—1955),系宋亦纠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李氏,继配叶氏,继子一:淑吴,嗣子一:淑惠。
繁枝北山宋姓 始迁祖宋明土(1877—1940),系宋亦卜三子,宋亦垚嗣子。于清光绪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一:淑兑。
藻溪黄宅内宋姓 始迁祖宋显玉(1914—1961),号辉山,系宋淑翎三子。于民国年间由繁枝下村人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三:方新、方友、方成。
江山东庄宋姓 始迁祖宋国琛,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万全人迁来此定居。元配未详,继配林氏,生子三:宏毅、宏龙、宏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瑞安,山东汶上县,福鼎县二都凤桐等地。
宜山鹏(平)桥宋姓 始迁祖宋国(名佚),约于明末清初与宋国琛同时由平阳县万全入迁来此(宋国琛在江山东庄)定居。配氏未详,生子一:宏起。
括山东括宋姓 始迁祖宋(名佚),何时由何地人迁来此定居不详,有待查考。配项氏,生子三:永鹏、永印、永赐。
赤溪流岐岙宋姓 始迁祖宋玉(1572—1635),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浦南人迁繁枝下村,旋迁来此定居。配氏未详,生子二:应奉、应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等地。
繁枝东垟隔仔尾宋姓 始迁祖宋拾官(1537—1600),字修玉,号宝峰,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应铭、志永、怀珍、闲远、锡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流石,长兴水口徽州庄,江苏宜兴湖滏凤岭等地。
渡龙西程浦头宋姓 始迁祖宋钦甫(1619—?)、宋敬甫(1630—1687)兄弟,系平阳宋元才苗裔。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入迁来此定居。宋钦甫,字文昂,配丁氏,生子一:应元;宋敬甫,字文彩,配颜氏,生子一:应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北山亭等地。
昌禅顶宅宋姓 始迁祖宋志贤(1641—?),系宋可清之孙,宋耀仙之子。其祖父宋可清由福建漳州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南湖定居。配陈氏,生子二:耀仙、耀?。宋志贤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北港南湖人迁平阳县三十一都顶宅(今苍南县昌禅乡顶宅)定居。配陈氏,生子二:世盛、世华。宋世盛配章氏,生子一:朝隆;宋世华配吴氏,生子六:朝功、朝珠、朝忠、朝彩、朝国、朝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后垟,灵溪小亭,大渔小岙,龙沙叠石,钱库夏口,藻溪小心垟和长兴二界岭以及安徽广德宋陈村等地。
苍南宋姓人口
苍南宋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宋姓(1990年)人口统计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212 |
凤江乡 |
9 |
炎亭镇 |
2 |
昌祥乡 |
158 |
灵江镇 |
4 |
云岩乡 |
10 |
藻溪镇 |
546 |
埔坪乡 |
1 |
沪山乡 |
3 |
江山乡 |
148 |
渡龙乡 |
104 |
南宋乡 |
25 |
凤池乡 |
3 |
湖前镇 |
2 |
繁枝乡 |
233 |
马站镇 |
4 |
渎浦乡 |
15 |
钱库镇 |
14 |
挺南乡 |
3 |
沿浦乡 |
1 |
浦亭乡 |
1 |
望里镇 |
22 |
桥墩镇 |
118 |
蒲城乡 |
1 |
对务乡 |
11 |
仙居乡 |
8 |
观美乡 |
30 |
霞关镇 |
13 |
大观乡 |
10 |
新安乡 |
212 |
南水头乡 |
5 |
城门乡 |
1 |
龙港镇 |
102 |
项桥乡 |
12 |
黄檀乡 |
5 |
魁里乡 |
1 |
沿江乡 |
13 |
夏口乡 |
24 |
莒溪镇 |
1 |
澄海乡 |
1 |
龙江乡 |
2 |
括山乡 |
122 |
五凤乡 |
1 |
赤溪镇 |
54 |
白沙乡 |
2 |
金乡镇 |
153 |
碗窑乡 |
2 |
龙沙乡 |
82 |
海城乡 |
2 |
舥艚乡 |
7 |
腾垟乡 |
2 |
半垟乡 |
62 |
宜山镇 |
56 |
大渔乡 |
99 |
大龙乡 |
12 |
凤阳乡 |
1 |
铁龙乡 |
55 |
石砰乡 |
3 |
矾山镇 |
10 |
中墩乡 |
14 |
平等乡 |
3 |
新城乡 |
6 |
华阳乡 |
2 |
信智乡 |
1 |
苍南县(2005年)宋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262人,每平方公里有2.68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第62位,分布全县32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宋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藻溪镇 |
823 |
10.87 |
燕坑、东坑古井头、草鞋亭、将军脚、九堡 |
灵溪镇 |
504 |
5.83 |
黄宅内、陡门下、古磉 |
龙港镇 |
374 |
4.51 |
街路、江山东庄 |
宜山镇 |
358 |
27.75 |
芙蓉桥、街路、鹏桥 |
昌禅乡 |
192 |
5.49 |
枫脚顶宅 |
桥墩镇 |
136 |
1.69 |
大国基 |
括山乡 |
135 |
5.63 |
东括 |
赤溪镇 |
127 |
5.54 |
流岐岙 |
金乡镇 |
123 |
2.52 |
城内、宋家巷 |
大渔镇 |
101 |
6.31 |
大岙心 |
龙沙乡 |
89 |
2.70 |
岭门叠石 |
钱库镇 |
56 |
2.69 |
华阳徐家岭 |
观美镇 |
42 |
1.00 |
大埔山 |
南宋镇 |
33 |
1.50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31 |
3.78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25 |
0.77 |
南堡四大王隔头 |
矾山镇 |
24 |
0.46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16 |
0.47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13 |
1.00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12 |
1.20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11 |
0.61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马站镇 |
11 |
0.31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6 |
0.75 |
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5 |
0.36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4 |
0.12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3 |
0.11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2 |
0.07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2 |
0.20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1 |
0.17 |
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1 |
0.07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1 |
0.02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宋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尤其在山东地区中最有影响。宋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8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宋的人至少有81个,总人口大约近1000万。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宋姓的分布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O.1—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O.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
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频率在O.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O.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三、宋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宋姓历代名人290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七位;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7%,排在第三十位;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位。
历史上宋姓名人有:春秋时期,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