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63、彭 姓

  • 发布日期:2008-06-2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第六十三位——彭姓

 

彭姓始祖——彭祖

 

上古颛顼帝玄孙陆终,生六子,第三子名钱,一说名篯铿,封于彭,建立彭国(今江苏徐州),史称大彭。他活了800多岁,历夏、商、周三朝,人称彭祖,为传说中我国第一寿星。商王武丁灭大彭国,其后裔遂以“彭”为姓,即彭氏,尊彭祖为始祖。

 

 

 

彭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彭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颛顼之裔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高阳氏颛顼之后。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称(),其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三子篯铿,又称彭祖氏,彭姓。

篯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洪亮,鼓声彭彭,便称为彭。彭作为鼓声而形成氏族的图腾。彭氏族在尧舜时代已经强大,后来发展成为彭国,古址在今河南北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彭国一度发展十分强大,与豕韦氏列为夏商时代的五霸,称为彭伯。到商朝前中期河直甲时代,彭伯东进山东济宁的彭山,随后迁到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史称大彭。公元前1208年商王武丁灭大彭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彭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国亡之后,正式普遍使用彭姓的历史至少也有3200多年。

彭国灭亡后,彭人四散。向东南移民的一支彭人是从徐州(古称彭城)南下,进入安徽的和县(古称历阳),南渡长江进入江西的鄱阳湖(古称彭蠡)及赣江上游的桃江一带,与山越族相遇,一部分彭人融人了山越族中,另一支从和县迁到浙江临安东南的大涤山天柱峰下。一支向西南撤退到河南西部的鲁山县东南,后为楚国臣民。第三支向西经过河南渑池县,到达陕西白水县的彭衙堡,其中一部分彭人与羌戎族戏部族混合形成彭戏族。彭人继续西进抵达甘肃庆阳县西南的彭原。周武王东进灭商时,所率的联合部落和诸侯中就有彭,此彭即居于彭原的原彭国后裔。周灭商后,彭人南渡汉水,迁到今湖北南河一带,彭人从此离散,并与南部土著混居,成为土家族彭姓的先民。甘肃庆阳的一支彭人,越过秦岭,从子午谷经陕西石泉县的彭溪,一举直落四川彭州,后又南下移民彭山县。

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战国以后彭人四散,移民中与东南的山越族、鄂湘西部的巴人等南部土著的混居,彭人先融人当地的民族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西南少数民族的彭姓也绝大多数为彭人的支裔融人而成的,以后又同化成为当地的汉民,所以当代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四省的汉族中多彭姓,与这段彭姓的移民和融合有关。因此,我国的彭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

 

彭姓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公元前280)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及陇西一带。

 

彭姓堂号

 

贻忠堂。元奉化判官 君,讳文明,别字仲辉,号静轩。于至正六年(1346),知平阳州事达鲁花赤月鲁忽都荐应茂才异举,授前职次,陞昌国庆元路同知,复改元帅府事。至正十六年致仕荣归。平阳州事为之建一门于居之右祠塾之前,额曰:贻忠。记曰:贻忠者,贻厥其志也,使子孙必以忠敬而存焉;则居之德传于永久,后人也有以勉焉。余一王登其门,仲辉以记见徵。余曰:门以是名,何忝乎哉?贻忠者,其理则远大也。忠与敬相孚,传曰,臣事君以忠;又曰,为人臣止于敬。樊迟问仁,孔子告以执事敬与忠。忠敬之道大哉矣!是以事君则尽臣道焉,自事则尽人道焉。君子乎敬,不可斯须去也。斯须而不忠也,邪慝之心生焉;斯须而不敬也,怠傲之意起焉。忠者,其为人之大端也;贻忠,千载之宦也。忠节耿耿,不可泯焉。嗟夫,彭氏家静山,诗礼相承,读书好古,仁宦有声。有曰仲刚者,当宋盛时,以文学进士出身,授国子监丞;有曰直道者,国朝以特奏名进士出身,授两浙运副使。世恩辉煌,祖德光耀,贻忠之昭,宜若是乎。彭氏之子孙勿替,引之仕版相辉,文献相继,所以承于无穷者哉。

按:古人以“事君以忠,事人以敬”为勉。余一王为彭仲辉作这篇《贻忠堂记》,将“忠”、“敬”二字剖析得可谓透彻。彭氏后人以“贻忠”为堂号,合乎情理,并具忠君爱国之志。

 

苍南彭姓迁徙

 

彭姓迁徙与演变  人迁苍南的彭姓,最早一支系金乡郊外彭家堡,于后晋天福五年(940)由福建长溪来此定居。因其提供谱牒资料不多,致考证难以周详。今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供参考。

金乡郊外彭家堡彭姓  始迁祖彭洪(10231092),系彭允宇玄孙,彭恩曾孙,彭仕隆之孙,彭堪三子。其曾祖彭恩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庚子,由福建长溪入迁浙江温郡(今温州)横阳(今平阳)金舟乡鹏山定居。配曹氏,生子二:仕降、仕达(分迁何处不详)。彭仕隆配黄氏,生子彭堪。彭堪配氏不详,生子三:广(移徙平阳县麻步雷渎)、雄(移徙不详)、洪。彭洪于北宋庆历年间由金舟乡鹏山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忠、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石砰横山等地。

沪山山北底彭姓  始迁祖彭光玉(17021768),讳光通,系彭金广八世孙,彭大道七世孙,彭传芳六世孙,彭静吾玄孙,彭仲荣曾孙,彭至远之孙,彭甫文次子。其一世祖彭金广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转徙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岙头乡。至三世祖彭传芳由同安县岙头乡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四都三桥里后垟。彭光玉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平阳县四十四都三桥里后垟人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一女二:世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老城洪岭脚彭姓  始迁祖彭光季(17671828),字廷居,系彭静吾玄孙,彭仲华曾孙,彭至亮之孙,彭甫粒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县四十四都三桥里后垟人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三:世亨、世钰、世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溪头彭姓  始迁祖彭至道,字崇里,系彭金广六世孙,彭大道玄孙,彭传芳曾孙,彭安吾之孙,彭仲羹四子。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十四都三桥里后垟人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二:甫缨、元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下堡彭姓  始迁祖彭熙俊,其祖父彭辉兴(大湾派世祖)居江南古董山文西岗(今何处不详)。其父 君周由古董山文西岗转徙华阳水尾。配氏不详,生子二:熙和、熙俊。彭熙俊于何时由华阳水尾人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彭天祐。彭天祐配氏不详,生子三:光乐、光宗、光成。

南水头官路尾(坝头)彭姓  始迁祖彭天伸,系彭辉兴曾孙, 君周之孙,彭熙和次子。其父彭熙和由华阳水尾徙居离跳坪(今何处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三:天位、天伸、天亮。彭天伸于何时由离跳坪人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三:光禄、光厉、光祺。(天位生子三:光祯、光裕、光礼。天亮生子四:光祝、光绶、光绸、光传。)

望里河口彭姓  始迁祖彭龙光,系瑞安县蔡桥彭汉九世孙,彭仕隆二十五世孙。约于清时由瑞安县蔡桥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河东彭姓  始迁祖彭云光,系瑞安县蔡桥彭汉九世孙,彭仕隆二十五世孙。约于清时由瑞安县蔡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湖里彭姓  姓迁祖彭载光,系瑞安县蔡桥彭汉九世孙,彭仕隆二十五世孙。约于清时由瑞安县蔡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彭姓人口

 

苍南彭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彭姓在籍血缘人口为2818人,占全总人口0.28%,为全县第63位,分布全县55个乡镇,今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彭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43

铁龙乡

8

括山乡

17

五凤乡

2

灵江镇

23

平等乡

3

金乡镇

800

碗窑乡

7

沪山乡

197

凤江乡

1

舥艚乡

80

大龙乡

4

凤池乡

1

云岩乡

7

大渔乡

73

矾山镇

4

渎浦乡

2

江山乡

7

石砰乡

167

华阳乡

1

浦亭乡

1

湖前镇

42

新城乡

3

埔坪乡

2

对务乡

5

钱库镇

133

炎亭镇

153

南宋乡

2

大观乡

2

芦浦镇

9

藻溪镇

3

马站镇

1

龙港镇

236

望里镇

437

繁枝乡

16

沿浦乡

2

沿江乡

2

仙居乡

3

桥墩镇

14

云亭乡

9

龙江乡

15

新安乡

23

观美乡

13

霞关镇

18

白沙乡

6

陈东乡

2

南水头乡

56

澄海乡

1

海城乡

3

项桥乡

11

黄檀乡

74

龙沙乡

1

宜山镇

9

夏口乡

3

莒溪镇

61

 

 

 

苍南县(2005年)彭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彭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234人,每平方公里有2.66人,占全县总人口0.3%,名列全县第63位,分布全县34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彭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金乡镇

846

19.43

郊外彭家堡、城内、湖里中村、老城洪岭脚

灵溪镇

505

5.84

南水头坝头、沪山山北底彭家、县城

龙港镇

455

5.48

池浦、街路

望里镇

344

10.62

溪头、下堡、河口、河东

石砰乡

182

18.20

外湖

炎亭镇

167

11.93

 

钱库镇

145

6.97

 

桥墩镇

117

1.46

碗窑石龙、街路、黄檀高云岭、岙底

舥艚镇

98

5.45

 

大渔镇

86

5.38

 

莒溪镇

85

1.68

 

宜山镇

32

2.48

 

新安乡

26

3.17

 

藻溪镇

20

0.26

流石渡头

霞关镇

18

0.52

 

括山乡

16

0.67

 

沿浦镇

15

0.44

独立户、妇女嫁入

观美镇

14

0.33

独立户、妇女嫁入

矾山镇

11

0.21

独立户、妇女嫁入

云岩乡

11

0.85

独立户、妇女嫁入

芦浦镇

9

1.50

独立户、妇女嫁入

马站镇

5

0.14

独立户、妇女嫁入

蒲城乡

4

0.45

妇女嫁入

凤阳乡

3

0.14

妇女嫁入

仙居乡

3

0.38

妇女嫁入

凤池乡

3

0.21

妇女嫁入

南宋镇

3

0.14

妇女嫁入

赤溪镇

2

0.04

妇女嫁入

昌禅乡

2

0.06

妇女嫁入

五凤乡

2

0.07

妇女嫁入

垟乡

2

0.10

妇女嫁入

中墩乡

1

0.10

妇女嫁入

龙沙乡

1

0.03

妇女嫁入

浦亭乡

1

0.04

妇女嫁入

 

苍南彭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和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收录今苍南籍人物5人,简介如下:

彭汝砺,金乡彭家堡人。南宋乾道年间以子彭仲刚贵赠承议郎。

彭仲刚,金乡彭家堡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历官金华主簿、国子监丞等。著有《彭监丞集》若干卷。

彭浑,仲刚子,金乡彭家堡人。南宋官将仕郎。

,金乡彭家堡人。南宋以父彭仲刚荫授将仕郎。

彭溓,仲刚子,金乡彭家堡人。南宋官将仕郎。

 

 

 

一、彭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彭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之一,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占有优势。彭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O4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彭的人至少有49位,总人口大约近600万。

先秦时期,彭姓的活动区域是在西起陕甘南部,西南直达四川中部,东南抵浙江西部,东北进山东南部,北入河南,南依湘江的广阔地区。以这活动地区为中心,彭姓向四周播迁。到唐宋时,彭姓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清初彭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彭姓大约有3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二位。彭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彭姓总人口的37%,占江西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这三省的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广西、福建,这两省的彭姓大约又集中了14%。形成了长江南侧中下游的赣湘川的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彭姓大约有5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仍居第四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彭姓人口纯增加率为3l%,彭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净增加了12万。彭姓的主力在秦汉时期已经撤离了北方,所以北方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彭姓人群没受到太大的冲击。明朝的江西仍为彭姓第一大省,约占彭姓总人口的37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123),这两省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57)、广东(52)、湖北(52),这三省的彭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但西部四川的彭姓减少很多,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鄂的彭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彭姓的人口588万,一跃而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彭姓人口由50万增加到今600万,约12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来彭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8%;其次在广东、云南,这两省的彭姓又占了12%。湖南居住了彭姓总人口的18%,为彭姓第一大省,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川鄂湘赣的彭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中,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向华中、西部的强劲回迁已超过了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二、当代彭姓的分布

 

彭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中上游川鄂湘赣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彭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特别在鄂湘赣三省的交会区,每平方公里的彭姓人口高达3人以上。彭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38%,彭姓人口大约261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58%,彭姓人口大约22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04%,彭姓人口大约102万。

彭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彭姓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是常见的姓氏之一。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川、湘鄂赣、两广北部、福建中部、台湾、甘肃南部,彭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O6%以上,其中高频率的中心在湘鄂赣三省交会地、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南部,彭姓分布频率在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4%;在广西大部、海南、广东南部、福建南端和北端、浙江、安徽、江苏西北、河南南部、陕甘宁大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南和东北、新疆西北等地区,彭姓频率在O2%—O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3%;其他地区,彭姓分布频率不足O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53%,其中频率在O1%以下的地区占了39%。

三、彭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彭姓历代名人165名,占名人总数的03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四位;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

历史上彭姓名人有:上古,彭祖,彭姓始祖,即篯铿,封于彭城,故称彭祖。商代,彭咸,官大夫。周代,彭宗,学道于杜冲,后被道教尊为太清真人。战国,彭更,孟子弟子。秦代,彭令昭,歌师。汉代,彭弘,官渔阳太守;彭宠,封建忠侯,赐号大将军,后自立为燕王;彭午,彭宠子,继位燕王;彭杭,官尚书左丞;彭闳,由郎中迁议郎;彭修,官杆卫太守;彭宣,官御史大夫,大司空,封长平侯;彭越,官魏国相,封梁王。三国,彭漾,官蜀国治中从事,迁江阳太守。晋代,彭杭,官尚书左丞。南北朝,彭乐,官北齐肆州刺史,封陈留王,迁太尉;彭文之,官龙骧将军,封葛阳县男。唐代,彭偃,官都官员外郎;彭景直,官太 博士;彭宪忠,官内谒监,封襄武县男,授左神策军副使;彭伉,官大理评事;彭令芳,官振武节度使;彭世昌,官内史。五代,彭圩,官吉州刺史,郴州刺史;彭珰,官后晋殿中监;彭晓,官尚书祠部员外郎;彭士憖,官溪州刺史兼溪洞招抚使;彭师暠,官南唐殿直都指挥使;彭彦章,官袁州刺史。宋代,彭方,官兵部左侍郎,龙图阁学士;彭止,诗人,著有《刻鹄集》;彭应龙,官 江陵府 教授;彭丝,与父彭应龙、弟彭斋叔共同切磋学习,著有《礼记集说》等书;彭合,官提点广西、湖南刑狱,有政绩,迁水部郎中;彭孙,官忠州刺史,莱州防御史;彭钦,官嘉兴府通判,擢峡州知州,有政绩;彭俞,官溧阳知县,理冤狱甚多,迁朝散郎;彭铉,官赣州知州,蠲赋税二十万,擢宝谟阁直学士,湖南转运使;彭乘,官知制诰,翰林学士;彭几,精大乐,官协律郎,与洪觉范、邹元献并称“新昌三奇”;彭天益,官太学博士,湖南提举;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一书,记朝廷大政及诸臣事迹,可与史传相参考;彭仲刚,官国子监丞,全州知州;彭汝砺,官中书舍人,权吏部尚书;彭汝方,彭汝砺弟,官衢州知州;彭汝霖,官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彭兴祖,诗人,五岁能诗,授迪功郎;彭龟年,官吏部侍郎兼侍读,赣州知州,擢宝谟阁待制;彭叔夏,进士,协助周必大校正《文苑英华》,著有《文华英华辨证》;彭思永,官湖北转运使,户部侍郎;彭震龙,文天祥妹夫,知永新县,与文天祥共同抗元。元代,彭穼,通五经,著有《仲愈集》;彭炳,诗人,著有《元亮集》。明代,彭二,官北平都指挥;彭华,官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彭远,官淮安知府;彭时,官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彭纲,官永宁知州;彭杰,官四川布政司左参政;彭泽,历官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彭真,官浙江巡抚;彭烈,官广东左布政使;彭辂,官江西布政司照磨;彭宾,官汝宁推官;彭谊,官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彭通,官山西布政司参政;彭琉,官湖广按察副使;彭教,官翰林侍讲;彭勋,官山东按察副使;彭清,官甘肃总兵;彭程,官御史,巡视京城;彭富,官四川左、右布政使;彭谦,官四川按察副使;彭慎,官福建左参政;彭韶,官刑部尚书;彭黯,官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彭与明,官大理寺左寺丞;彭友信,官北平布政使;彭世麒,官都指挥使;彭百炼,官广西道监察御史;彭而述,官云南布政使;彭汝楠,官兵部右侍郎;彭汝器,官翰林学士;彭荩臣,官昭毅将军,加右参政:彭期生,官济南知府;彭翼南,官右布政使。清代,彭鹏,官广东巡抚;彭元瑞,历官工、户、兵、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彭玉麟,官兵部尚书;彭廷栋,官贵州提督;彭孙遹,官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彭启丰,官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彭承尧,官广西提督;彭树葵,官户部右侍郎;彭思永,官户部侍郎;彭洋中,官潼川知府;彭祖贤,官湖北巡抚;彭毓橘,官天京布政使;彭蕴章,官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彭遵泗,官甘肃凉州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