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温 姓
温姓始祖———叔虞
据《广韵·二十三魂》记载:“周武王儿子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尊唐叔虞为温姓远祖。武王死时,成王继位,封叔虞于唐,始称唐侯。叔虞逝世后,其子燮继位,把唐改为晋,称晋侯,传至六世孙靖侯,封其弟远(字明由)于温地(今河南省温县),始有温姓,尊温远为温姓得姓始祖。
渊 源
温姓起源与演变 据《元和姓纂》、《广韵》、《魏书·官氏志》和《唐书》所载,温姓起源主要有四支。
第一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周朝唐叔虞之后有晋叔封于温邑(在今河南省温县)。公元前550年,狄人攻占温邑,温子逃往卫国,其后有温氏。
第二支出自晋景公(公元前999-981年在位)和晋厉公(公元前579-573年在位)时,晋大夫卻至受封于温邑,又称温季。温季被害,其后亦有温氏。
第三支出自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皆改为汉字单姓温氏。
第四支出自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康居国归附,其大首领笃婆钵提被封为康国王,姓温氏。
温姓郡望
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万事古城营西,北齐河清四年移治古城营东)。西汉文帝改为国,不久复为郡。西晋又为国。北魏复为郡。隋开皇三年(583)改为并州,大业三年(617)复为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为并州。
平原郡
西汉置,治所在平原(今山西平原县西南),东汉永宁元年(120)改为国,后复为郡,建和二年(148)改为国,建安十一年(206)复为郡。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又改为国,七年复为郡。西晋改为国。南朝宋复为郡。北魏废。
温姓堂号
犀照堂 东晋温峤,官骠骑将军,赐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辞官归里过牛渚矶时,见水深不可测,百姓说水中有怪物。温峤遂燃犀角照之,除灭怪物。因而人皆感德,牛渚矶又名燃犀渚。温姓后人为纪念温峤的功绩,以“犀照”为堂号,即犀照堂。
苍南温姓迁徙
温姓迁徙与演变 温姓入迁苍南虽不算历史悠久,但子孙发达。据《平苍温氏志》记载,基本上系平阳县麻步镇雷渎温姓于明天启六年(1626)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的温春元、温承元、温奕元、温延元、温泰元、温次元、温奋元、温涯元、温文元、温炯元等诸兄弟之后裔。至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漳州府德化县、福州市福清县、平阳县北港鹭鸶湾等地入迁苍南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期间。今将部分迁徙分布载录于下:
龙沙安峰温姓 始迁祖温启润,原籍福建德化县。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由德化县入迁埔坪下井定居。配徐氏,生子三:长子魁叶、次子魁茂,同居下林,温启润与三子魁葵,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转徙安峰北山路下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街、龙沙龙山腰、中墩小岭头、藻溪九堡、灵溪街等地。
大龙关帝庙、陈树枫温姓 始迁祖温世豪,系温炯元五世孙。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其先祖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由南靖县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世豪由桃源陡门头转徙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泰国等地。
藻溪街温姓 始迁祖温垂楷,系温炯元九世孙,温世榜五世孙。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其先祖温炯元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由南靖县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垂楷由桃源陡门头转徙来此定居(何时入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江苏宜兴张渚山等地。
赤溪街温姓 始迁祖温必章,系温唐元五世孙。其先祖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随胞兄温炯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必章由陡门头徙居赤溪街(何时徙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石砰外湖温姓 始迁祖温必享,系温清及五世孙。其先祖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随堂兄温炯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必享由陡门头徙居石砰外湖(何时入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渔大岙心温姓 始迁祖温必上,系温清及五世孙。其先祖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随堂兄温炯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必上由陡门头徙居大渔大岙心(何时徙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繁枝流石温姓 始迁祖温士耀,系温行所次子。其父于明末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桃源陡门头定居。温士耀由陡门头徙居流石渡(何时徙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石砰风水湾(坑东)、内湖、流石炊桶山脚、藻溪百子坟等地。
浦亭北岙樟浦四脚亭温姓 始迁祖温文滔、讳忍。系温廷元四世孙,温士炜之子。何时由北港东坑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峰浦口温姓 始迁祖温士灼,系温廷元之孙。其祖父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随堂兄温炯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北岸垟尾,旋迁东坑李家井定居。温士灼徙居灵峰浦口(按:对务灵峰、效外灵峰,均没有浦口自然村,况又未见温姓痕迹,唯有沪山浦口有温姓,请予查详),何时徙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浦亭北岙,沪山杨家同(衕)、金家宅,以及县外各地。
龙沙柴梳岩、和尚坑温姓 始迁祖温锡务、温孟球、温孟孝兄弟,均系温承元五世孙。温承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胞兄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定居,乃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锡务、温孟球、温孟孝何时由麻步雷渎入迁柴梳岩、和尚坑定居不详,繁衍成族。
大渔小渔抛船湾温姓 始迁祖温锡榜、温锡彬兄弟,系温承元五世孙。温承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胞兄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定居,乃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锡榜、温锡彬何时由麻歩雷渎入迁抛船湾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湖里珠梅岭温姓 始迁祖温锡化,系温承元五世孙。温承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胞兄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 (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定居。温锡化何时由麻歩雷渎入迁珠梅岭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南门外及霞浦等地。
石砰内湖温姓 始迁祖温锡柳、温锡芳兄弟,系温承元五世孙。温承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胞兄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定居。温锡柳、温锡芳何时由麻步雷渎入迁内湖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季家桥(今对务五垟过脚桥)温姓 始迁祖温章保,系温奕元八世孙,温锡峨之曾孙。温奕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胞兄温春元、温承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歩雷渎定居,乃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章保何时由麻步雷渎入迁季家桥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大沿沙温姓 始迁祖温锡宋、温锡连兄弟,系温悦茂四世孙。温悦茂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与母廖氏及二弟悦棣、悦礼随伯父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尊其父温奕元为雷渎始祖之一。锡宋、锡连何时由雷渎入迁大沿沙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因建水库,后裔分居浦亭窑内、南水头秦岙、灵溪街等地。
龙江河北庙温姓 始迁祖温士,系温泰元之孙、温悦榴次子。温泰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随堂兄温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为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士于何时由雷渎入迁河北庙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江口、宜山镇,以及平阳县宋埠、坡南等地。
赤溪白湾温姓 始迁祖温国超,系温次元四世孙。温次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与胞兄泰元、胞弟奋元随堂兄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为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国超于何时由麻步雷渎入迁白湾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南垟山温姓 始迁祖温国传,系温次元四世孙。温次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与胞兄泰元、胞弟奋元随堂兄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为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国传于何时由雷渎入迁南垟山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铁龙谢垟底温姓 始迁祖温国兴,系温涯元四世孙。温涯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与胞兄奉元随堂兄春元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为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国兴于何时由雷渎入迁谢垟底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舥艚炉头及县外各地。
大渔大岙心温姓 始迁祖温元贵,系温文元五世孙。温文元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与胞兄奉元、涯元随堂兄春元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金(荆)山入迁平阳县麻步雷渎,为雷渎温姓始祖之一。温元贵于何时由雷渎入迁湖里甘溪、旋迁大岙心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城门温姓 始迁祖温尚嘉,字维嘉,于清康熙初期由福建福清县(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后垅仔、云亭界牌、乌什婆、澄海路尾、南坪长沙宫内、深岙大垟头,以及巨县乌溪、福鼎沙埕等地。
渔寮流水坑(老鼠坑、今名流源)温姓 始迁祖温仲奇,系瑞安县曹村碗窑温姓始祖温大珠五世孙。于何时由曹村碗窑入迁霞关大垵,旋迁流水坑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马站、沿浦、霞关等地。
观美茂竹温姓 始迁祖温廷瑶,配黄氏,约于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窑洞、三星、桥墩街、平阳县麻步渔塘前垟垅底,以及鳌江、水头、福鼎廪城,江苏宜兴等地。
观美茂竹温姓 始迁祖温秀明,字启孙,与弟温永明于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移居霞浦桐山半岭(今福鼎县贯岭镇),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由半岭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附近九甲、二跳坪,以及附近乡、镇与福鼎、霞浦等地。
南堡狮头山温姓 始迁祖温魁远,字进卿,配杨氏,约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3),由福建(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三:长子尚臣,居本地;次子尚忠,徏居澄海岙内;三子尚伯,徙居南坪长沙宫外。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仙堂温姓 始迁祖温云魁,系平阳县渔塘横山温姓始祖温大江七世孙。于何时由渔塘横山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埔坪下井温姓 始迁祖温显备,字凤廷,配薛氏。约于明末由福建(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二:长子敬山,徙居福鼎县四都杨岐;次子敬玉,居本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埔坪街、前岐、东樟、沙埕、焦洞等地。
金乡城内温姓 始迁祖温云尽,系平阳县水头北山岙温姓始祖温大潢七世孙,温国璋之孙。于何时由北山岙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鳌江、麻步等地。
碗窑矴埠头高山温姓 始迁祖温云雩、温云察兄弟,系平阳县北港鹭鸶湾温姓始祖温大泮七世孙,温茂江之孙。于何时由鹭鸶湾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镇范围各地。
浦亭罗溪窑内温姓 始迁祖温茂韬、茂球、茂玑、茂珠、茂珍诸兄弟,系平阳县北港鹭鸶湾温姓始祖温大泮五世孙。于何时由鹭鸶湾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镇范围各地,以及霞浦、福鼎等地。
桥墩古树温姓 始迁祖温积威,讳武公,号逸溪,配林氏。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柳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与同乡张洪稠、陈南蓉由湖柳垟入迁桥墩岭外亭,改称柳垟,号湖柳垟三人。同居三年后,温积威移居古树脚,为古树温姓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凤池、灵溪小亭、桥墩大沿沙以及县内外各地。
黄檀乌岩温姓 始迁祖温积夫,讳贤,系温积威之弟,配林氏。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以温积威挈带,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柳垟入迁桥墩上凭底溪滩,旋迁乌岩定居,为乌岩温姓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黄檀岙底,桥墩街、大龙发凤头、九亩大龙山,以及福鼎等地。
望里山前温姓 始迁祖温君玉,讳治仔,配梁氏。原籍福建德化县。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德化县入迁来此定居,为山前温姓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括山尤家坑、金乡、钱库、宜山、灵溪,以及瑞安县曹村等地。
望里山前温姓 始迁祖温君廷,讳二仔,配氏不详。约于明万历年间与胞兄温君玉同时由福建德化县入迁来此定居,为山前温姓始祖之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等地。
龙沙沙坡温姓 始迁祖温鼎然,系平阳县北港金村垟温姓始祖温君道六世孙,温国勋之子。于何时由金村垟入迁沙坡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等地。
赤溪北岙内温姓 始迁祖温维良,号恂鲁。配曾氏。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及霞浦牙城、福鼎安仁、江苏宜兴等地。
苍南县(1990年)温姓人口
苍南温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温姓在籍血缘人口为9222人,占全县总人口0.88%,分布全县71个乡镇,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温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616 | 江山乡 | 131 | 渡龙乡 | 4 | 南堡乡 | 17 |
灵江镇 | 87 | 湖前镇 | 95 | 繁枝乡 | 69 | 马站镇 | 46 |
沪山乡 | 758 | 钱库镇 | 15 | 挺南乡 | 2 | 沿浦乡 | 52 |
凤池乡 | 180 | 芦浦镇 | 17 | 桥墩镇 | 1343 | 南坪乡 | 89 |
渎浦乡 | 20 | 望里镇 | 9 | 观美乡 | 867 | 渔寮乡 | 328 |
浦亭乡 | 741 | 仙居乡 | 12 | 南水头乡 | 79 | 蒲城乡 | 8 |
对务乡 | 116 | 新安乡 | 3 | 黄檀乡 | 196 | 云亭乡 | 263 |
大观乡 | 21 | 陈东乡 | 2 | 莒溪镇 | 23 | 霞关镇 | 147 |
龙港镇 | 367 | 项桥乡 | 5 | 五凤乡 | 28 | 城门乡 | 4 |
沿江乡 | 21 | 夏口乡 | 1 | 碗窑乡 | 115 | 魁里乡 | 20 |
龙江乡 | 222 | 括山乡 | 96 | 腾垟乡 | 8 | 岱岭乡 | 1 |
白沙乡 | 10 | 金乡镇 | 250 | 大龙乡 | 310 | 澄海乡 | 32 |
海城乡 | 1 | 舥艚乡 | 45 | 天井乡 | - | 赤溪镇 | 108 |
宜山镇 | 119 | 大渔乡 | 274 | 矾山镇 | 35 | 龙沙乡 | 173 |
铁龙乡 | 48 | 石砰乡 | 138 | 华阳乡 | 11 | 半垟乡 | 15 |
平等乡 | 31 | 新城乡 | 2 | 昌禅乡 | 11 | 凤阳乡 | 8 |
凤江乡 | 51 | 炎亭镇 | 76 | 埔坪乡 | 131 | 中墩乡 | 15 |
云岩乡 | 8 | 藻溪镇 | 56 | 南宋乡 | 14 | 信智乡 | 6 |
苍南县(2005年)温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温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0445人,占全县总人口0.85%,名列全县第25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灵溪、桥墩2镇,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温姓(2005年)人口统计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2497 | 28.87 | 漳浦、新浦、杨家同、浦口、大亭、仓浃、金家宅、县城、云垟过脚桥 |
桥墩镇 | 2104 | 26.17 | 古树、发凤、九亩、沿沙、乌岩、高山、关庙、金山头险坑 |
龙港镇 | 1096 | 13.20 | 河北庙、江口、下涝、湖前、上河头、瓦窑头 |
观美镇 | 949 | 22.33 | 茂竹、二跳坪、九甲、双溪、街路 |
浦亭乡 | 750 | 27.47 | 罗溪、北岙 |
渔寮乡 | 338 | 19.88 | 流水坑、大尖、后曹、王孙 |
沿浦镇 | 321 | 9.44 | 乌什婆、界牌 |
霞关镇 | 293 | 8.51 | 三星、义君、窑洞 |
大渔镇 | 289 | 18.06 | 大岙心、小渔 |
金乡镇 | 247 | 5.67 | 城内、溪头 |
凤池乡 | 213 | 15.21 | 渔池、湾旦 |
龙沙乡 | 205 | 6.21 | 柴梳岩、安峰、和尚玩、沙坡 |
宜山镇 | 158 | 12.25 | 谢垟底 |
赤溪镇 | 132 | 2.65 | 白湾、过溪、北岙内、街路 |
石砰乡 | 130 | 13 | 内湖、外湖 |
括山乡 | 122 | 5.08 | 南垟山、尤家坑、仰头山 |
藻溪镇 | 119 | 1.57 | 建光、流石 |
矾山镇 | 85 | 1.61 | 埔坪、街路 |
炎亭镇 | 73 | 5.21 | 西沙 |
马站镇 | 72 | 2.00 | 街路 |
舥艚镇 | 60 | 3.33 |
|
莒溪镇 | 28 | 0.55 | 独立户 |
五凤乡 | 22 | 0.76 | 独立户 |
芦浦镇 | 20 | 3.33 | 独立户 |
中墩乡 | 18 | 1.80 | 中墩、海滨 |
南宋镇 | 16 | 0.73 | 独立户 |
云岩镇 | 15 | 1.15 | 独立户 |
蒲城乡 | 15 | 1.67 | 独立户 |
钱库镇 | 13 | 0.63 | 钱库街 |
仙居乡 | 11 | 1.38 | 独立户 |
昌禅乡 | 9 | 0.26 | 独立户、三条溪 |
凤阳乡 | 6 | 0.28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6 | 0.50 | 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5 | 0.15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1 | 0.12 | 妇女嫁入 |
附 录
温姓历代名人
在中华民族繁衍历史的长河中,温姓出现伟大人物,可谓引人注目;汉高祖时人温疥,封侯,谥顷。东汉太原祁人温序,字次房,光武六年,由侍御史迁羌校尉。西晋太原祁人温羡,字长卿,怀帝时迁古光禄太夫、开府、领司徒,谥元。东晋太原祁人温峤,字太真,博 学能属文,为元帝及朝士所推重,明帝立,拜侍中,参预机密,率师讨平王敦反叛;成帝咸和初为江州刺史,有惠政,封始安郡公,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武;其子温放之,少历清官,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南北朝北魏济阳寃句人温子昇,字鹏举,孝明帝时为为北道行台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传于江南。唐太原祁人温大雅、温大有、温彦博兄弟,系高祖、太宗朝重臣;温大雅之子温无隐,高宗时官工部侍郎;温大雅四世孙温佶,字辅国,玄宗时官太常丞;温佶子温造、温璋,同是穆宗、文宗、懿宗朝大臣;温彦博裔孙温庭筠,字飞卿,工诗词,为“花间派”词人之代表,与李裔隐齐名,时人称为“温李”。五代时京兆华原人温韬,后唐官静胜军节度使。北宋河南人温仲舒,字秉阳,官户部尚书,谥恭肃;泉州惠安人温革,字叔皮,官福建转运使;温益,官尚书右丞,迁中书侍郎;南宋广东番禺人温若春,官秘书郎。元山西大同人温祥卿,官四川布政使。明湖广郧县人温如玉,以监察御史出督两淮盐政,为政平允,风范凛然,擢山东按察司副使;四川华阳人温琮,字廷用,官监察御史,巡按云南,豪强不敢骄横,云南人民尊称为温太岁;福建晋江人温良,官中书舍人,善画,能文,尤嗜六书,工晋唐人书法,参与修《宋元纲鉴》、《一统志》、《英宗实录》等;河南洛阳人温秀,官襄阳府同知,善诗,著有《中谷诗集》;广东新会人温琇,知永春县,劝农兴学,均役平赋,多行善政;山西大同人温景葵,任苏州知府时,发邪佞,摘私隐,吏畏惧而民怀其德,迁都御史,巡抚辽东,多有政绩;陕西三原人温纯,官左都御史,时矿税使四出,作恶多端,他上书嘉靖皇帝,请求惩办,并倡议诸大臣伏阙泣请罢免矿税,卒谥恭毅;河南洛阳人温新,官户部主事,工诗,有《太谷诗集》;宜昌知县温福,为官廉洁,赋役均平,使避居外乡居民闻风而归;福建将乐人温仪,任温州推官,清廉审慎,善于治狱;四川华阳人温仁和,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谥文恪;浙江鸟程(今湖州吴兴)人温体仁,以礼部尚书晋升首辅(宰相);广东程乡人温禧、山西沁州人温继宗,被时人誉为孝子楷模。清满州镶红旗人温福,官武英殿大学士,进定边将军;山西太谷人、户部给事中温常绶,历官30年,清约如寒士,著有《论语辑解》、《尚书评》等书;满州镶黄旗人温达,以议政大臣至文华殿大学士,并充总裁纂修《国史》、《政治典训》等书,谥文简;广东顺德人、官兵部右侍郎温汝适,其弟温汝能,官中书科中书,俱善诗文,并俱著作等身,名传于世;还有弟温汝遂,嗜学多聚书,善画,尤工墨竹,兼擅草书,绝意科名,著有《梦痕录》;陕西三原人温仪、浙江乌程人温纯、温一贞,俱为有清一代画家;浙江乌程人温睿临,举人出身,诗文雄于时,著有《南疆逸史》、《吾征录》、《游西山吟稿》等书;另一位乌程人温日鉴,好读书,嗜金石,精地理学,有《魏书地形志校录》、《古壁丛钞》、《拾香草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