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余 姓
余姓始祖———由余
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和戎(古族名),后来,由余便在戎做官。春秋时,戎王听说秦穆公有贤德,派由余出使秦国,观察情况。秦穆公与由余详细交谈后,发现由余是个人才,与内史计定,赠给戎王歌伎16人,戎王得到这些歌伎后,整天饮酒作乐。由余见秦穆公确实贤德大度,回国后数次进谏,戎王不听,秦国又多次派人去要由余,于是由余降秦。由余在秦国,受到了秦穆公的礼遇和重用,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施展。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5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由余为秦国“广地益国”、“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孙用其名作姓氏,形成由余、由、余三姓始祖。
渊 源
余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汉族余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姬姓、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诵之弟叔虞封于唐,叔虞子姬燮改号晋,封地在今山西一带,历十世至晋哀公。晋哀公九年,曲沃武公伐晋代晋,尽杀故晋王之后人,由余是秦王之后,因避乱出逃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献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下大功,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春秋时秦国都城在雍城,即今天的陕西凤翔,因为由余在秦国朝中做官,所以余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第二支源自姒姓。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历五世至少康,少康季子罕,字无余,封号越,都会稽,主禹陵之祀,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余。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
第三支系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按: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四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汉姓余为氏,成为泸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
余姓郡望
下邳郡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治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至南朝宋改为郡。相当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余姓堂号
余姓堂号,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全国比较著名的有3个堂号,其堂号简概如下:
清严堂 来自宋代余一元,号清严,是朱熹得意门生。他以坚持“仁、义、礼、智、信”五伦为纲,教导学子著名。余氏后人为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以“清严”为堂号。
忠惠堂 来自宋代余天锡任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中推荐一个比较贤能大度的孩子作儿子,天锡给他找个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余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余氏后人就以“忠惠”为堂号。
八贤堂 来自宋代余靖,赐进士第,官朝散大夫,授工部尚书,充集贤院校理柱国始兴郡开国公。三使契丹,直言勇谏。粤韶关建有“风采楼”,广州建有“八贤堂”。子孙世代以“八贤堂”为堂号。
苍南余姓迁徙
余姓迁徙与演变 据苍南各地《余氏宗谱》载,苍南余姓部分由福建古田、安溪、连城、和平、长溪(今霞浦)等县入迁。小部由瑞安、宁波等地移入。最早者为明初的有金乡城内、湖里前堡等地。少数于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万历年间平阳知县郭以隆下令招垦,平等余家墓余姓由闽古田杉垟迁入和埔坪余姓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大部分为明末清初,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乱(史称三藩之乱),清兵入闽镇压,战事惨烈。适值金乡迁海令撤销(蒲门尚未展界),本县沿海人口空虚。余氏族人为避战乱,纷纷由福建各地入迁桥墩碗窑、蒲门城内等地。
金乡南门余姓 始迁祖余启斌,系余袞第十七世孙。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由宁波鄞县望春乡入迁来此定居。配朱氏,生子一:名直荣,号吉庵;继配夏氏,生子四:长鸽山,居金乡;次平山,居湖里前堡;三高山,居金乡甲中堡;四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括山将军、金乡前堡、宜山甲(浃)中堡、沿浦、浦亭新米岐(旧升米崎)、金乡城内和平阳县北港、玉环等地。
湖里前堡余姓 始迁祖余维泗,字惟泗,系金乡余启斌第八世孙,二房系。始祖余启斌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由宁波鄞县望春乡入迁金乡西门。至维泗公何时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湖里前堡、龙港街路和江苏等地。
灵溪双台余姓 始迁祖余子丙,系瑞安县大典学余万三第十三世孙。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由瑞安县大典学入迁来此定居。配何氏,生子一:名钦之。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双台西台下、宜山水门和福鼎溪尾等地。
平等余家墓 始迁祖余荣顺(字瑜)、余荣和(字珍),系广东韶关曲江余靖第二十一世孙,余叔英第二十世孙。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由福建古田县入迁来此定居。荣顺公,配陈氏,生子二:长元首、次元益。荣和公,配高氏,生子一:名元锦排行第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江浦后、凤江长连屋和万全下里汤、温州等地。
埔坪余姓 始迁祖余仰西,系余端第二十一世孙,余昉第二十三世孙。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配洪氏,生子二:长景新、次景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各地和温州、南京、南宁、福州、福鼎等地。
宜山甲(浃)中堡余姓 始迁祖余道直,字介我,号耿庵,系金乡余启斌第八世孙,属三房。于清顺治元年(1644)甲申由金乡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一:名五鼎,字元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浦亭新米岐(旧称升米崎)等地。
桥墩碗窑余姓 始迁祖余应盛、应举、应华、应进、应珠、应环昆仲6人,原籍福建连城县姑田溪口村,于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入迁来此定居。应盛公配杨氏,生子二;应举公配何氏,生子三;应华公配陈氏,生子四;应进公配王氏,生子五;应珠公配江氏,生子二;应环公配陈氏,生子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各地和温州市区、平阳、泰顺、玉环、福建等地。
观美桃湖余姓 始迁祖余子俊,系瑞安县八都汀田大典学余万三十一世孙。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由瑞安县大典学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长之聪、次之荣。之聪生子四:三子君星与四子君友,随兄君时、君鼎回迁瑞安县八都大典学,后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转徙平阳县墨城东山。五世孙余明霄,余圣度长子,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由桃湖迁居桥墩后隆官塘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桥墩、灵溪和平阳县墨城东山、鳌江、瑞安县大典学等地。
金乡城内余姓 始迁祖余永昇,字烈星,系寘公支派。原籍泗水唐时浙东云南历使都司,授监武大夫,后由福建长溪赤岸(一说福建罗源)徙迁东瓯昆阳(平阳)城西沙冈,再迁万全垟城底,即今榆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入迁来此定居。配程氏,生子五:长绳祖、次应祖、三廷祖、四荣祖、五圣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上海、温州等地。
括山将军余姓 始迁祖余瑄,号直庐,系金乡南门余启斌第八世孙,属二房。于清顺治年间由金乡南门入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一:名维顺,入赘丁氏,生子三:长恩麒、次恩麟、三恩象。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街路等地。
凤江长连屋余姓 始迁祖余大任,字君执,系平等余家墓余荣顺第五世孙。于清顺治年间由余家墓入迁来此定居。配赵氏,生子一:名克显,字天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市区等地。
龙港浦后余姓 始迁祖余大蒙,字君鸿,系平等余家墓余荣顺第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余家墓入迁来此定居。配缪氏,生子三:长光鹤、次光凤、三光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龙江三大屋和温州等地。
龙港浦后余姓 始迁祖余正德,字德成,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靖宁里入迁来此定居。配吴氏,生子四:长大俊、次大伦、三大仪、四大值。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后隆余姓 始迁祖余明霄,系瑞安县大典学余万三第十六世孙,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由桃湖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后隆官塘底,灵溪等地。
苍南余姓人口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余姓在籍血缘人口为8678人,占全县总人口0.83%,分布全县6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余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287 |
江山乡 |
66 |
渡龙乡 |
3 |
南堡乡 |
65 |
灵江镇 |
8 |
湖前镇 |
18 |
繁枝乡 |
5 |
马站镇 |
10 |
沪山乡 |
9 |
钱库镇 |
49 |
挺南乡 |
/ |
沿浦乡 |
33 |
凤池乡 |
13 |
芦浦镇 |
65 |
桥墩镇 |
216 |
南坪乡 |
6 |
渎浦乡 |
3 |
望里镇 |
19 |
观美乡 |
86 |
渔寮乡 |
/ |
浦亭乡 |
96 |
仙居乡 |
70 |
南水头乡 |
32 |
蒲城乡 |
2 |
对务乡 |
8 |
新安乡 |
33 |
黄檀乡 |
87 |
云亭乡 |
1 |
大观乡 |
6 |
陈东乡 |
1 |
莒溪镇 |
15 |
霞关镇 |
3 |
龙港镇 |
545 |
项桥乡 |
16 |
五凤乡 |
2 |
城门乡 |
3 |
沿江乡 |
16 |
夏口乡 |
12 |
碗窑乡 |
34 |
魁里乡 |
/ |
龙江乡 |
629 |
括山乡 |
252 |
腾垟乡 |
20 |
岱岭乡 |
/ |
白沙乡 |
254 |
金乡镇 |
875 |
大龙乡 |
24 |
澄海乡 |
/ |
海城乡 |
180 |
舥艚乡 |
15 |
天井乡 |
3 |
赤溪镇 |
94 |
宜山镇 |
268 |
大渔乡 |
65 |
矾山镇 |
115 |
龙沙乡 |
7 |
铁龙乡 |
213 |
石砰乡 |
31 |
华阳乡 |
4 |
半垟乡 |
/ |
平等乡 |
2726 |
新城乡 |
8 |
昌禅乡 |
1 |
凤阳乡 |
1 |
凤江乡 |
121 |
炎亭镇 |
39 |
埔坪乡 |
704 |
中墩乡 |
10 |
云岩乡 |
9 |
藻溪镇 |
13 |
南宋乡 |
49 |
信智乡 |
5 |
苍南县(2005年)余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余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0216人,占全县总人口0.83%,名列全县第26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5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千人以上的有矾山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和继后进行调整,全县从原72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余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5357 |
64.54 |
龙江浦后、三大屋、长连屋、平等余南、余北 |
矾山镇 |
1043 |
19.70 |
埔坪、竹塔 |
金乡镇 |
891 |
20.46 |
城内、前堡 |
宜山镇 |
694 |
53.80 |
铁龙浃中堡 |
灵溪镇 |
561 |
6.50 |
双台(埭下)坑源 |
桥墩镇 |
377 |
4.70 |
碗窑、桥墩街、黄檀后隆 |
括山乡 |
235 |
9.79 |
将军 |
浦亭乡 |
114 |
4.18 |
升米崎(今名新米岐) |
赤溪镇 |
110 |
2.20 |
园林岭头 |
观美镇 |
106 |
2.49 |
桃湖 |
钱库镇 |
91 |
4.38 |
钱库街 |
仙居乡 |
78 |
9.75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74 |
12.3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63 |
2.86 |
溪光、北山街 |
大渔镇 |
62 |
3.88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47 |
3.36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43 |
1.26 |
二十亩 |
舥艚镇 |
34 |
1.9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32 |
3.90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26 |
2.60 |
妇女嫁入与独立户 |
望里镇 |
25 |
0.77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24 |
1.20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20 |
0.40 |
独立户 |
凤池乡 |
17 |
1.21 |
独立户 |
中墩乡 |
16 |
1.60 |
独立户 |
马站镇 |
15 |
0.42 |
独立户 |
霞关镇 |
13 |
0.38 |
独立户 |
云岩乡 |
11 |
0.85 |
独立户 |
龙沙乡 |
9 |
0.27 |
玉沙瓦窑岗(现迁出) |
藻溪镇 |
8 |
0.11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5 |
0.17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4 |
0.11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14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3 |
0.33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苍南余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等典籍记载,苍南余姓自明至清二朝共收录人物8人。
余璋,金乡人。明万历贡生,官丽水训导、湖州教授。
余廷舜,江南人。明官通州吏目。
余珍,江南人。明官汲县经历。
余兆燮,江南人。明官江西南安府通判。
余龙光,江南人。清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府学岁贡。官训导。
余思诚,号心农,江南人(暂居永嘉)。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
余毓芬,号兰坡,江南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恩贡。
余天廉,江南人。清历官东鹿县丞、清范县知县、保安知州。
附 录
一、余姓在历史上的分布与迁移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闽赣鄂粤湘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清代时余姓开始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五省余姓大约占了全国总余姓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力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了。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跃居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余姓人口纯增长率为575%,余姓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净增加了16万。这数字偏差太大,可能与宋朝余姓的样本偏小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9.2%)、浙江(24.4%)、福建(15.7%),这三省余姓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6%)、四川(5.7%)、江苏(5.2%)、安徽(4.4%),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1.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492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余姓人口由54万增到500万,增长了9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以来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云南、江西四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北、安徽,这三省市又集中了27%。四川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7.6%,占省总人口的0.7%。全国形成了西南川滇、南方广东、东南江西三块余姓聚集区。在最近的600年期间,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余姓的主要聚集地,但人口比重已经向西漂移。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余姓从五十一位上升为四十位。
二、当代余姓分布与密度
余姓是中国八十大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余的人至少有41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万。
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湖北、赣皖大部、广东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余姓人口达到1.35人以上,中心地区在2.7人以上。余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余姓人口大约260.6万;0.45—1.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9%,余姓人口大约155万;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余姓人口大约76.4万。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湖北、豫秦南部、皖赣大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云贵川大部、湖南北部、广东中部、广西西端地区,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湘粤桂大部、海南、台湾、贵州东部、四川北部、云南西南、甘肃南端、豫秦中部、江浙闽大部、江西南端、山西西北地区,这一区域的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7%;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2%,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50%。
三、余姓历代名人
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余姓历代名人142名,占名人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6%,排在第三十九位。
历史上余姓的重要人物有:南北朝宋国大孝子余齐民。唐代太学博士余钦。五代户部尚书余万顷,泉州刺史余廷英。北宋比较有名的韶州曲江人余靖,他是余渊海的五世孙,举进士,当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史都不敢言,他上书反对,也被贬逐,由此知名,他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官至工部尚书,广州建有“八贤堂”尊他为八贤之一;孝宗淳熙五年进士,为政号清严,以仁义礼智信五论及自著文集为贽,得朱熹敬爱余元一;南宋大臣余玠,宰相余端礼,潮州知县余日华,家有撷英阁,藏书万卷,兼蓄书法名画;吏部侍郎余时言,兵部侍郎余崇龟,刑部侍郎余晦,宝谟阁学士余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余天锡。元代监察御史余阙。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兼刊行者余象斗,四川兵备副使余珊,兵部侍郎余应桂,兵部尚书余子俊,太常少卿余寅,广东巡抚御史余光,福州知府余祐,南京户部侍郎余懋学,文学家余永麟、余寅、余日德、余邵鱼、余继登、余懋衡、余懋孳、余作徵、余怀、余尧臣、余本立,画家余仲扬、余重谟、余玘、余璧、余有道、余德辉。清代有经学家余萧客,著名京剧艺术家余叔岩,孝子余京,鹤丽总兵余万清,国子监祭酒余正健,韶州知府余有勋,河北镇总兵余际昌,陕安镇总兵余虎恩,户部尚书余国柱,湖南布政使余联沅,镇江知府余霈元,内阁中书余懋杞,文学家余一元、余光耿、余京、余庆长、余集、余煌、余焕文,画家余正元、余雷、余瑜、余省、余鹤、余万言、余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