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24、方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二十四)方 

 

 

方姓始祖———方 

 

始祖方雷  据有关史书记载,系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雷与胞弟实将部落转移到姬水,在轩辕帮助下,掌握先帝权,从姬地起兵,在阪泉(即今河北怀来,一说为延庆)捉拿蚩尤。在涿鹿(在今河北)灭了永曜,平定了僭乱,从此天下太平。他把帝位让给轩辕,始称黄帝。黄帝封雷为左相,封地方山。其后人以封地名为姓,始姓方,尊雷为方姓始祖。

 

方姓分宗始祖———方叔

 

据《辞海》等有关史书记载,方叔,又名姬寰,字傅涵,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辆进攻楚国得胜,又继续进攻玁狁。被周宣王封为“壮猷元老”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他的后裔子孙以方为氏,称方氏,始称方叔为分宗始祖。

 

   

 

方姓渊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方姓主要有三大支:方雷氏后裔、他姓改为方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

 

姜裔方氏

 

方姓最早的来源,就不能不提到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

在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生息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发明了原始农业和制陶,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

  据史籍记载,神农氏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以“姜”为姓。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农耕,创建了原始农业,又尝遍百草,为民治病,成为中医药学的先行者,因此,他的部落很快强盛起来,被其他部落推选为领袖,称为炎帝。炎帝死后,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帝位,也被称为炎帝。人类从此进入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时代。

  一个漫长的时代过去了,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迫于生存的压力,领土扩张已成为各部族必然的选择,由此而导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此时的炎帝神农氏部落早已衰落,面对来自强大的三苗九黎氏蚩尤部族的进攻,神农氏部族在最后一代炎帝榆罔的带领下一路败退,只能被迫撤离。占据了神农氏故地的蚩尤,“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取而代之。

  帝榆罔长子姜雷带领弟弟姜实和族人一路北上,找到了“习用干戈”,“内行刀锯”,“以征不享”的轩辕部族。面对蚩尤部族的严重威胁,轩辕氏与姜雷结为联盟,合兵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终于打败了蚩尤。

  由于轩辕氏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和崇高威望,使姜雷清醒地认识到,辉煌的炎帝神农氏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于是,在轩辕氏得胜后会盟诸侯时,姜雷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是为黄帝”。“建立了以轩辕氏为王族的、四方万国诸侯共尊一主的、松散联盟的分封制中央政权”。

  轩辕黄帝为了表彰姜雷的卓越战功和逊让之风,封其为左相,封地于方山,姜雷自此以地为姓,称为方雷氏,成为方姓始祖,自此世代繁衍生息。方雷的后裔就成为方姓的主体族系。

  轩辕黄帝又娶了方雷氏的女儿节为妃,促进了炎黄二族的融合,构成了华夏族的核心。

翁裔方氏

据《六桂渊源》记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福建莆田人翁乾度,生子六人,先后考中进士,一时声名大振,被誉为“六桂联芳”。后因时局纷乱,胡夷侵扰,兵连祸结,翁家被重兵围困,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死,其余五兄弟突围逃生,改姓避难。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三子处易因殉难未改姓,四子处朴改为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汪。由此看来,翁裔六桂中的方姓,自宋至今,已历千年。

匡裔方氏

  江西兴国、于都及福建宁化等地方氏,源于晋阳人句须,为鲁匡邑宰,以邑为氏姓匡。传至三十五世匡衡,为汉丞相。唐末,西汉丞相匡衡的三十八世嗣孙匡威,时任南唐御史大夫,为不使宋太祖赵匡胤征伐赣中,避免赣中生灵涂炭,主动响应赵宋的敕告,避“匡”字之讳,易匡姓为方姓,并上溯五代,追认唐末洛州参军匡珌次子匡合为始祖。

  自威公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姓方始,至今已历1000多年,现有后裔12000余人,其中江西于都8000余人,兴国、于都、福建宁化等地散居4000余人。

凌裔方氏

  安徽岳西县、潜山县方氏,原姓凌氏,祖籍江西鄱阳。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1)八月,朱元璋、陈友谅鏖战于鄱阳,干戈扰攘,生灵涂炭。凌氏迁潜始祖凌载旺与兄长凌载兴,携眷唐氏、沈氏,避战乱旅居于庐阳舒城。明朝初年,凌载旺游潜山响肠河,见山川灵秀,民风淳朴,系一方乐土,堪称桃园胜境,便徙居于此,并易凌为方,郡望河间,堂号敦睦,成为凌裔方氏始祖。

  凌裔方氏距今640多年历史,衍传二十五世,总人口12790人,其中安徽省潜山、岳西支系9890人,其它分支散布安徽霍邱等十县(市)、浙江省安吉等六县(市)、江西彭泽等四(县)市、江苏金坛等五县以及台湾、美国等地。

李裔方氏

  湖南宁乡一支方氏原姓李。明朝宣德年间,李孔成兄弟四人由江西吉安永新徙居湖南衡山,后来二弟李孔志迁湘潭,三弟李孔文迁巴陵,四弟李孔怀迁盖阳五里牌,地名方家岭,李孔成则占籍于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李孔成的玄孙时,正值明亡清立,兵燹之余,李姓所摊差徭繁重,时值派衍方字,为减轻经济负担,李孔成的后代就以方以姓,尊奉李孔成为这支方姓的始祖,堂号河南,宁邑一都四区方家山为肇姓之基。至今已有500余年,衍传二十一世,后裔500余人,分布于宁乡县各地。

罗裔方氏

  罗裔方氏居住在辽宁省法库县,据传原本系罗成后代。相传本族后代人的小脚甲之所以都不规则,就是因为罗成少年习武,往地上戳枪时不慎误伤脚趾所致。清朝时期,罗成的后人不知何故触犯天颜,惨遭灭门之祸,幸存者只得隐姓埋名,随母之姓改罗姓方。

  据该支方宏声先生考证,先祖籍居山东省,明朝时在临海的登州一带,明末清初时迁到济南府的淄川县。方罗两姓确有十分深远的渊源,因清兵入关后,从山东等地大举移民关系,当时的方家被列为移民对象,可因其生活富裕有些故土难离,便由其外甥改罗为方,顶替来到辽宁省法库县大孤家子镇境内居住,起名方石砬子,现为行政村名。从外祖之姓,尊方有功为本方氏初始祖,迄今有近300年历史,已衍传十六世。

少数民族方氏

  此外,据相关资料记载:南北朝时今江西地区的山越族中有方姓;清朝贵州府上马桥长官司土司为方姓;清代云南元江直隶州新平县茄革里土把总、结白巡检司土巡检,均姓方,系彝族;特别是满洲八旗有方佳氏族,居于沈阳,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

  现今的彝、满、回、壮、朝鲜、土家、蒙古、纳西族和台湾土著等也都有方姓。

 

方姓郡望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所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相当于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一带。

 

方姓堂号

 

方姓堂号,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全国共有100多个堂号,其中最著名的有河南堂、壮猷堂、正学堂、崇让堂、六桂堂和敦叙堂等。

壮猷堂  据有关史资和《方氏宗谱》记载,来自周朝方叔家堂。

  正学堂  据有关历史典籍的记载,出自明代初期大文学家、义士方孝孺的典故。

  崇让堂  据民国12年(1923),将军方本仁倡修《湖北方氏联宗统谱》时,将“崇让堂”定为联宗统谱的总堂号。以纪念逊让帝位的远祖方雷和与舜为友,将尧帝之位让给舜帝的方回。后又在200110月,在全国方氏源流历史专家顾问学术研讨暨全族“三项”系统工程编审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将“崇让堂”定为全族总堂号。

  六桂堂  据历代传说,翁裔四子处朴改方姓后,就开始使用主体族系方雷后裔的“河南郡”作为方姓郡望,后裔为了纪念翁裔六兄弟俱登科甲,就以“六桂”作为堂号。与方雷后裔河南固始人方廷范的六个儿子方仁岳、方仁载、方仁瑞、方仁逸、方仁逊、方仁远相继都考中了进士,时人称为“六桂流芳”的“六桂堂”并称与世。

  敦叙堂  据浙江《苍南方氏宗谱》记载,出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平阳(在今苍南)县白沙方良人方子深,官礼部侍郎,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因辅助朱元璋清除腐败,被宦官诬陷致死,后经平反,定为忠臣,敕谥“贤良方正”,族人在白沙方良建“贤良坊”、立“敦叙堂”纪念他。明苏伯衡为他题写“敦叙堂”题记。

 

苍南方姓迁徙

 

方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方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有关典籍史料记载,方伯虞,字子重,号山童,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于唐总章二年(669)随总兵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将军奉命率中州58姓将士入闽平乱。时方伯虞任府兵队正之职。乱平后,方伯虞落籍漳州文山地方,为开辟漳州文山肇基始祖。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追赠昭德将军。下传八世方鸾公及其子方进益由福建福安转迁福宁府赤岸(今霞浦县赤岸)定居,繁衍成为望族,子孙后裔先后迁入温郡平邑。苍南方姓以福建北移居多,北方南下为少。据考证,最早者为五代,次为明代,后为清初。然三者因年代久远,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氏族星散,世系鸿支难以稽考”,其梳理工作颇见其难。经《苍南方氏通志》编委会的调查研究,反复对照国家史志资料,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为翊周、翔周、舜德、遴德四个支派。

赤溪塘头方姓  始迁祖方元明,字翊周,系方进益之长子,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壬寅避福建闽王之乱,由长溪赤岸(今霞浦)挈家乘舟渡海至浙江温郡昆阳塘头(今苍南县赤溪镇塘头村)定居,配徐氏,生子三:长方祥、次方祚、三方祐。繁衍成族,后裔子孙分居各地。

舥艚方城底方姓  始迁祖方碧祐,系翊周公支派,方祥公六世孙。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由塘头移居东魁里(今方城底)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陡门头、东山周、老台、马鞍桥等地。

白沙方良方姓  始迁祖方绎公,字启元,系翊周公支派,方祚公第八世孙。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公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癸卯入迁江南荷夏周门楼(今龙港镇白沙方良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新美洲、白沙刘店、方岩下、龙港镇街道、李家垟、宜山、士金兜、芦处、望里北岙和平阳鳌江、萧江、落马头、方家坑、荆溪、童宅、瑞安塘下、温州鹿城、蒲州、武汉、杭州、北京、上海等地。

钱库双排方方姓  始迁祖方矩,系翊周公支派,方祐公第十六世孙。于明正统三年(1438)戊午由大垟坪双排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赤溪双排、信智杨府宫、王家宅、马站街道、魁里中姑、望里南茶寮、白沙二河、金乡、龙港街道和江苏宜兴、福鼎秦屿、温州、杭州、宁波、台湾等地。

塘头方姓  始迁祖方翼,系翊周公支派,方祐公第四世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壬戌,由赤溪塘头移居半垟双排(旧称赤溪南岭大垟坪)定居。后裔第十三世宗阳公分居塘头、赤溪白湾路、马站街、福鼎等地。

白沙象岗方姓  始迁祖方仲英,系翊周公支派,方祚公十三世孙。于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由方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湖前杨家宅、江山都口、文楼底、凤江凰浦、龙港街道和平阳城关、鳌江、塘外以及瑞安、温州、杭州、上海、福建、台湾、荷兰等地。

藻溪盛陶方姓  始迁祖方昭信,系宗暄公(又名春仔)三世孙,纯庆公次子,翔周公二十世孙。据盛陶《方氏宗谱》于清光绪九年(1883)增修谱序及源流旧图记载,盛陶方氏祖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瓯马后崛墩,约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信公与堂弟贵公、昭旺公暨堂侄尔鉴公同迁浙江温州平阳二十八都盛陶(今属苍南县藻溪镇盛陶)庚子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盛陶南山,古楼山、马站、魁里、中姑、下魁、浦亭犁湾、藻溪西岙,以及温州、福鼎前岐、霞浦陇头等地。

蒲城上峰方姓  始迁祖方舜德,号惠斋,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由金华义乌来温郡经商六载,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入迁平阳县五十五都蒲门上峰(今苍南蒲城)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中墩、马站、舥艚池心、炎亭东沙和福鼎店下、瑞安肇平垟等地。

  中墩方姓  始迁祖方宗哲,号伟人,系舜德公第五世孙,于何时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中墩、海滨、灵溪、赤溪及瑞安肇平垟、台湾等地。

  老城池心方姓  始迁祖方学标,系方舜德第六世孙。由蒲门上峰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炎亭东沙等地。

  炎亭东沙方姓  始迁祖方永杞,系方舜德第八世孙。由舥艚池心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外地。

桥墩门三十七都方姓  始迁祖方遴德,字洽人,(天权公三子),系福建莆田白杜杜塘之祖文学公方仁杰之后。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0)由福建杜塘(今莆田市西天尾镇溪白村白杜)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观美、灵溪、温州等地。

 

苍南方姓人口

 

苍南方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方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1189人,占全县总人口1.07%,分布全县69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方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27

江山乡

209

渡龙乡

13

南堡乡

7

灵江镇

24

湖前镇

66

繁枝乡

2

马站镇

73

沪山乡

26

钱库镇

1872

挺南乡

177

沿浦乡

20

凤池乡

4

芦浦镇

68

桥墩镇

40

南坪乡

8

渎浦乡

3

望里镇

93

观美乡

14

渔寮乡

7

浦亭乡

144

仙居乡

65

南水头乡

11

蒲城乡

9

对务乡

2

新安乡

27

2

云亭乡

2

大观乡

5

陈东乡

13

莒溪镇

2

霞关镇

4

龙港镇

665

项桥乡

28

五凤乡

1

城门乡

4

沿江乡

10

夏口乡

26

碗窑乡

魁里乡

105

龙江乡

266

括山乡

10

腾垟乡

岱岭乡

6

白沙乡

3218

金乡镇

317

大龙乡

2

澄海乡

3

海城乡

215

艚乡

640

天井乡

赤溪镇

659

宜山镇

126

大渔乡

36

矾山镇

53

龙沙乡

40

铁龙乡

19

石砰乡

6

华阳乡

1

半垟乡

100

平等乡

302

新城乡

65

昌禅乡

21

凤阳乡

8

凤江乡

56

炎亭镇

79

埔坪乡

181

中墩乡

559

云岩乡

40

藻溪镇

63

南宋乡

71

信智乡

49

 

 

 

苍南县(2005年)方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方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2395人,占全县总人口1.01%,名列全县第24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5千以上的有龙港镇,1千人以上的有钱库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方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5916

71.28

白沙方良、象岗、江山都口方家

钱库镇

1936

93.08

横街、东西街、倪处、金处

赤溪镇

933

18.66

白湾路、信智杨府宫、半垟双牌

舥艚镇

722

40.11

方城底、老斗门、东山周、老台、马鞍桥

中墩乡

576

57.60

中墩、海滨

灵溪镇

326

3.77

县城

藻溪镇

296

3.91

挺南内外西岙(部分外迁)、盛陶、街路

金乡镇

326

7.49

城内

宜山镇

191

14.81

宜山街路

马站镇

186

5.17

马站街路、中姑岙、下魁

浦亭乡

145

5.31

黎湾

望里镇

99

3.06

南茶寮、北岙

南宋镇

86

3.91

北山街、古楼山巡检

炎亭镇

82

5.86

东西沙

芦浦镇

70

11.67

街路

矾山镇

61

1.15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仙居乡

55

6.88

妇女嫁入

云岩乡

49

3.77

士金兠

大渔镇

40

2.50

妇女嫁入

龙沙乡

36

1.09

妇女嫁入

桥墩镇

33

0.41

桥墩三十七

沿浦镇

28

0.82

妇女嫁入

新安乡

22

2.68

东社、妇女嫁入

昌禅乡

19

0.54

妇女嫁入

观美镇

14

0.33

观美街路

霞关镇

13

0.38

妇女嫁入

凤阳乡

11

0.52

妇女嫁入

括山乡

10

0.42

将军

凤池乡

7

0.50

妇女嫁入

蒲城乡

7

0.78

妇女嫁入

渔寮乡

6

0.35

妇女嫁入

石砰乡

5

0.50

妇女嫁入

莒溪镇

4

0.08

妇女嫁入

岱岭乡

4

0.19

妇女嫁入

腾垟乡

3

0.15

妇女嫁入

 

 

苍南方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和《平阳县志·人物志》等典籍记载,在我县的历史上,方姓自宋至清,共有历史名人28人。其中宋6人,元3人,明8人,清11人。其名录载录如下:

  方云翼,字景南,亲仁乡宋阳(今南宋镇)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进士。官秘书正字、礼部员外郎。江东按抚司参议。

  方蒙(约11901260),字子功,方翊周九世孙,钱库双排方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历官新城县令、嘉州(在今浙江嘉兴)判、房山总督兵马政事等。一生正直刚正。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争权夺利,他曾十次上书,进谏抗金抵元,消灭胡虏。并推荐名贤,劝君远离小人。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他宁愿战死沙场,守志报国。宝祐间,元军大举入侵,他扼守房山关要隘,被敌军重重包围,孤军无援,全军将士战至矢尽粮绝,拒不投降。他写下“忠心不二,以死报国”的墓志。不久他战死沙场。理宗赵昀闻之,怜悯其忠心报国,精神可嘉,派使臣予以表彰。

  方绎,字起元,白沙方良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官大理寺评事。一生秉公执法,爱国为民。

  方宇,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方大建,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7)辛丑科进士。

  方应符,宋阳(今南宋镇)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方儒老,字君怀,白沙方良人。元延祐举人,官泉州判。

  方侍老,方子深之祖,字君佐,元抚州路判官、福建廉访司副使。

  方宗淋,字韬疑,白沙方良人。元官安乐知县。

  方子深,原名渊,号果庵,白沙方良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由同乡左佥都御史王宗远推荐,官礼部郎中。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他时,方呈上《时政八疏》及《救时急务十四事》,太祖看了非常高兴,予以采纳并赐给他金银绸帛,进兼为鸿胪寺卿。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派遣宦官核实征税,太监瞿密等勾结外藩,王权受贿,方得知此事,出于对朝廷的忠心,连上三疏,请求严加处理。接着,他又列举汉代末年宦官曹节,唐代宦官杨复恭窃权误国的故事,使太祖有所感悟,太监瞿密等人都受到处分。当时,有人为方担忧,说宦官可恶,但不好得罪,怕有后患,方却坦然说:“做臣子的该死于忠,做儿子的该死于孝,害怕自己送命讨好权奸,奢求富贵的行为,我难道也这样做?”后来,方子深果然被宦官借故弹劾,下狱处死。方死后,忠臣方孝孺写了《果庵传》,为其鸣冤,后得以昭雪。

  方月深,字大宝,白沙方良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科进士,官吏部侍郎。

  方燧,方子深之子,字本阳,白沙方良人。他吸取父亲的教训,深知仕途难险,隐居于玉苍山中读书,号玉苍山人。方很有才学,明英宗正统年间,平阳知县章惠举荐授予学职,他不愿出仕,后受聘纂修《平阳县志》。著有《方斋文稿》十卷,《学庸集说》六卷。

  方继学,字一敬,号西堂,燧公曾孙,始习举子业、不售、弃去。涉猎经史百家,著有《五经辨疑》、《诗经本旨》、《河图衍》、《浙音会略》、《两浙人物志》、《心学肤见》、《西堂会稿》32卷、《平阳江南文献集》11卷。

  方炬(14081464),钱库双排方人(系双排方方姓始祖)。明英宗正统年间举人,由礼部儒士升授鸿胪寺序班。秉性敏锐,博览群书,为官清正,克己循矩,擅长于勘察制图,绘图家。

  方继睿(14961565),字智先,钱库双排方人。明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科贡生,岁进士,官福建泉州德化训导。

  方光炎,字仲美,钱库双排方人,明万历年间授礼部儒士。

  方士宜,字增,白沙方良人。明万历九年(1581)辛巳科进士。官江西淮王府教授。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致仕归里,为首献资建大宗祠于方良荷夏,深得后人敬仰。

  方文清(17251804),字维修,号月峰,讳和夏。苍南钱库双排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童试魁首,乾隆十四年(1749)己巳入县学,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补为廪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选为贡生。藩司屡资征召任职,均以侍奉老母而力辞。在家办学,世称“亦足堂”,教诲弟子。嘉庆九年(1804)甲子,适逢优诏,凡年老应试者可以恩赐。和夏年属八十,欣然率侄孙十余人赴试。主考官大为赞赏,称“真书香门第也”,三场试毕,至疾而归。不久捷报登堂,钦赐举人,名闻遐尔。他献资领头兴建温州府第一桥———大魁桥(现为文物),连接平水桥、永庆桥,穿通钱库东西南北之交通,繁荣江南商贸,对钱库城镇的形成、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方士达,字式孝,钱库双排方人。清乾隆三十五(1770)庚寅科贡生。

  方鼎,字赤铭,象岗(今龙港镇白沙)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贡生。

  方子光,象岗(今龙港镇白沙)人。清诸生。能画花草。

  方联武(18221868),字高华,钱库双排方人。清官永嘉千总。

  方汉波(18281899),钱库双排方人。守卫浙江玉环海疆,同治年间,赐予六品顶戴。

  方汝能,钱库双排方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以军功授六品顶戴。

  方雄,白沙方良人,后随祖迁居平阳萧江落马头。膂力过人,尤善骑射。明永乐年间,多有恶虎出没乡里伤人,有虎群渡飞云入瑞安,数月噬人致死者不可胜计。他深入山林,射杀10余只猛虎,余虎皆逃。次日,东山有一虎入城呛哮,众皆惊惧,他挺身与虎斗,由朝至暮,大喝一声,虎倒地而死,他也昏仆于地,众扶之归,吐血数日而逝。瑞安县全程格将此事上报朝廷,上悯其勇为,封为保国救民英毅大夫,并赐立于东山之麓为家庙,以供后世敬拜纪念。

  方道生,号松崖,象岗(今龙港镇白沙)人。清诸生。少时依外祖父杨配篯佐治乡团,晚慕游福建。著有《南游吟稿》。

  方谦,字毅君,金乡人。清浙江高等学堂毕业。

  方倬,字卓人,钱库人。清善画山水著称。

 

   

 

一、方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占福建总人口的3.5%。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两省的方姓再占总方姓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一片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方姓大约有44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6%)、安徽(19%),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9.4%)、江苏(7.8%)、福建(6.4%)、湖北(5.8%),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30万,为全国第六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30万,增长了近10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余年中方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两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浙江、辽宁、江苏、福建、云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1%。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8.5%,占省总人口的1.4%。在近600年间,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其流动主流是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地回迁,方姓人口重心继续向北移动。同时也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南和东北地区外族方姓的兴起和汉化进程加速的迹象,以及华北和湖广地区分别向东北和云贵川地区的移居。全国形成了皖浙苏、辽西、滇南三块方姓聚集区域。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日电,国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方姓保持第六十二位。

 

二、当代方姓分布与密度

 

方姓是中国最大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最有影响。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方的人至少有36个,总人口大约在430万。

  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皖浙苏、河南大部、山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东东部、云南南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南,每平方公里的方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人以上。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5%,方姓人口大约198.4万;0.51/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4%,方姓人口大约117.9万;不足0.5/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9.1%,方姓人口大约113.7万。

  方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南大部、浙江、福建、豫皖苏大部、江西东北、广东东部、宁夏北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南地区,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2%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9%;在四川西部、云贵交汇地区、广西西部、广东中部、台湾、江西西南、湖南东北、湖北大部、河南四边、山东大部、陕西东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辽宁北部、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南地区,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0.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9%;方姓在其他地区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6.2%,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国土面积的41%

 

三、方姓历史名人

 

方姓名人,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八位;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位。

历史上重要的方姓人物有:秦有渤海侯方琼。西汉有开国公方约,殿前都元帅方隆,平北侯方茂贵,大司马方忻,金紫光禄大夫方伟,太傅方望。东汉西沙太守方雄,关内侯方侪,太常卿方储,大都督方俨,关内侯方赞之,侍中方弘之,徐州刺史方蕴,秘书少监方齐平,散骑常侍方文亮,御史方作,桂阳太守方熙叔,郎中方伦,上柱国大夫方光,艾县开国侯方显,金紫光禄大夫方显,义安太守方誔,大中大夫方伸。隋末唐初有睦州刺史方亮,御史大夫方元荡。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方清,“率众数万,郡州不能制,威振七州,震动东南”;上柱国方惠整,文登郡国公方叔贤,刑部尚书方公郁,御史中承方汉,左神策将军方镇,诗人方干。宋代有著作佐郎方扩,建德总管方回,文安郡开国侯方会,兵部侍郎方来,治家楷模方纲,邵武知军方岳,太常寺卿方峤,太学博士方恬,金紫光禄大夫方訚,礼部侍郎方悫,居官清廉潮州知州方略,刑部侍郎方滋,秘书省正字方翥,殿中侍御史方禧,宝章阁直学士方大琮,户部侍郎方有开,礼部尚书方应发,礼、吏二部尚书方逢辰。文学家方勺、方千里、方 、方一夔、方 、方澜、方行,有威镇南方浙江农民起义军袖领方腊,誉称北宋“七贤”的方好、方学、方广、方爱、方多、方威、方仪;高平郡伯方华资,兵部尚书方哲中,诗人方凤,扬州知州方圭。三次出使金国,无所畏惧,智勇双全,忧国爱民,守志报国的南宋爱国志士方信孺,兵部侍郎方来,藏书家方崧,家藏书四万卷,大司农方演孙,秘书丞方蒙仲。元有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方行,精医术的方炯,著有《伤寒书》等传世;元末起义军首领方国珍,画家方君瑞、方杌山、方崖、方从义,文学家方四,殿中丞方仲谋,江宁知县方殿元,翰林编修方道叡。明有南京太仆寺卿方汉,琼州知府方向,云南参政方守,杭州知州方扬,广东按察使方员,监察御史方佑,监察御史方直,兵部尚书方宾,南京太仆寺卿方鹏,以严明著称彰德知府方鲤,承天知府方九叙,大理寺少卿方大镇,礼部尚书方从哲,陕西按察使方必寿,广东按察副使方民悦,南京户部侍郎方弘静,浙江海宁人方孝孺,明惠帝任侍讲学士,燕王朱棣靖难兵入京师(江苏南京),夺侄惠帝位,命其起草登极诏书,不附就而被杀,后人尊之“天下第一义士”、“正学先生”;济宁知府方克勤,无为州知州方来崇,浙江布政使方良永,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方庭玉,礼部侍郎方逢年,兵部尚书方逢时,左都督安平伯方锐,画家方仕、方钺、方登、方昌龄、方淑仪(女)、方洛如、方淑贞(女)、方叔毅、方希仲、方诚、方珍、方孟式(女)、方震孺,四川农民起义首领方四、女诗人方维仪。清有礼部侍郎方苍,广西巡抚方显,国子学博士方矩,四川布政使方积,陕西西安布政布方觐,水师提督方耀,宜昌知府方大湜,浙江衢州镇总兵方友升,内阁中书方式济,直隶总督方观承,浙江盐运司使方应纶,直隶总督方维甸,福建闽县知县方履篯,四川按察使方 颐,文学家方豪、方献夫、方泽、方盱、方问孝、方大激、方承训、方学渐、方应选,方文、方象瑛、方殿元、方士颍、方还、方朝、方登峰、方苞、方楘、方棻、方贞观、方式济、方正瑗、方正澍、方芳佩、方积、方成培、方东树、方元鹍、方坰、方玉润、方宗诚,思想家方以智,画家方大猷、方咸亨、方维、方乾、方啓蒙、方百里、方策、方琮、方勤、方华、方文湘、方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