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金 姓
金姓始祖———金日磾
金姓源出少昊金天氏,其始祖金日磾,字翁叔,原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遗诏以其擒缚谋反的莾阿罗有功,封为秺侯。由于曾铸铜人(又称金人)像以祭天,赐姓“金”,裔孙以金为姓。
渊 源
金姓起源与演变 据《广韵》、《吴越备史》、《前秦录》、《旧唐书》、《风俗通义》和《中国姓氏》等书所载,金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金天氏、姬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元枵),即少昊(少皞),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挚,初号青阳氏,己姓。少皞继承黄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统治天下,世称其有金德,故号金天氏,改为嬴姓,为东夷族联盟的首领。在穷桑登基,后徙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少昊登基之时,正值凤鸟飞临,人谓之祥瑞,遂以鸟为图腾,世称鸟官,以鸟名命官。其后裔中有以其号为氏,遂有金氏。历尧舜夏商,金氏不显。战国后期,周慎靓王时大夫金投为首次亮相的金天氏后裔。其历史至少在4000年以上,普遍使用金氏应在周慎靓王时期以后。至今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原为汉高祖赐项伯之姓,项伯与西楚霸王项羽是同族,为西周初分封的姬姓项国之后裔。五代时吴越国帝王钱鏐,因鏐与刘同音,故下诏避讳,项伯后裔的刘姓以钱鏐名之部首金为姓,吴越灭后,一部分金姓改复为刘姓,未改的遂成为今东南地区金姓的主体。姬姓金氏的历史将近1100年。
第三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金姓比流入其他姓氏要早,且外族改姓金姓事实上成为组成当代汉族金姓的主要成分。首要的外族是匈奴,西汉初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降汉,因休屠人有以铜铸作金人(佛像)以祭天之习俗,汉武帝遂赐姓金氏,拜侍中,封秺侯。金氏一门侍汉室以忠诚孝节著称,七世为侍中。金与张、许、史四姓成为西汉初的四大贵族,其子孙成为河南京兆和安徽休宁的金氏望族;而居于甘肃陇西的休屠族也多以金为姓。
东晋末陕西榆林地区的羌族有金姓大族,后来形成当地的上郡金氏望族。三国东吴的江西山越族有金姓大族,在安徽形成著名丹阳金氏望族。隋唐时期,新罗国即今朝鲜的国王姓金,与中原频繁接触,屡派使节朝贡,凡留中原者均以金为氏。尤其在唐朝,有金真平者内附高祖,累世封王宿卫,子孙昌盛。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也有金姓。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中六姓之一为金姓。明朝皇帝多次赐金姓与蒙古贵族。清朝的满洲八旗也有金姓,特别是满洲八旗的金佳氏全氏族、爱新觉罗氏一部集体改姓金氏,扩大了北方地区的金姓数量。以上的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很快被同化为汉族。
金姓郡望
彭城郡 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及安徽省濉县东部。
苍南金姓迁徙
金姓迁徙与演变 金姓系入迁苍南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据《刘氏宗谱》和《马站地方志》等典籍记载,基本上理清金姓于五代末、明初、明末以及清初等各个时期由南上或北下入迁苍南各地定居,繁衍成族。但也出现好些地方的“来龙去脉”不详。这是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氏族星散,世系鸿支俱难稽考造成的,尤需进一步研究。今将收集部分迁徙情况载录于下:
钱库金家垟金姓 始迁祖金大德,字统明,号秀山,原籍福建省长溪(今霞浦)县赤岸。五代末,王曦、王延政兄弟为争夺王位,致闽疆大乱。金大德为避乱,由长溪赤岸入迁来此定居。配赵氏,生子二:长方伸、次方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钱库金处金姓 始祖金开成,于五代末避王曦、王延政兄弟之乱,航海扬帆(地址不详,可能是长溪(今霞浦)县一带)入迁金舟乡之麻秋垟(今何地不详)定居。传至十八世(名不详)移居金处,繁衍成族。后裔金元奎转徙金家瀛定居。
钱库三秀桥金姓 始迁祖金周臣,字乃吉(按:何时由何处入迁三秀桥定居不详,其始迁祖,尚质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白沙刘店金姓 始迁祖金汉美,字天美,于清雍正年间由瑞安县十五都孙桥大门台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老城横河金姓 始迁祖金启庭,字北炽,于明季(由何地不详)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湖里风门隔岭头金姓 始迁祖金天禄,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夏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东庄金姓 始迁祖金良魁,系平阳县渔塘金慕东之孙,金之白之十子。于清初陈仓之乱,金之白率兄弟九人尽力抗御,家宅焚毁,全家尽殁,唯杨氏太婆在娘家,幸免于难。后携子金良魁由平阳县北港渔塘下桥入迁江南十五都江山东庄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江山周家车,八岱、宜山街、芦浦和鳌江、墨城、温州等地。
宜山八岱金姓 始迁祖金尚宝,字兴贤,号国卿,系慕公第八世孙,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由江山上东庄,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河前(今湖前)金姓 始迁祖金相,字集赐,国子监生,约于明成化年间由东瓯(今温州,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云岩金家垟金姓 始迁祖金伯豪,字元远,系金永七第四世孙,约于明成化年间由长溪县赤岸(在今霞浦县赤岸入迁河前,今湖前),后裔子孙转迁来此定居。配钱氏,生子三:长承昌、次嗣(失考)、三顺昌(失考)。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江山鹏(平)桥、斋堂、桥墩南山头、沿浦、赤溪白湾和平阳县塘川龙山头、钱仓街道、万全榆垟横河、温州瓯海茶山西垟头、瑞安县仙岩、福鼎山前、秦屿、前岐、筼筜、下南亭、后坪等地。
渎浦金姓 始迁祖金一泉,字玉泉,由乐清县港桥入迁来此定居(入迁时间不详),繁衍成族。传至四世孙金世德,转迁灵江新桥为发祥之祖。
蒲城城内金姓 始迁祖金继保,系入浙始祖金宪章后裔孙。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由台州临海城内十字街徙居海门卫(属黄岩县),二十七年(1394)甲戌由海门入迁蒲门城内。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蒲门迁界,复居古里。传至十世孙金殿荫于雍正三年(1725)乙已由蒲城分徙玉环三合潭。十三世金德长,肇远长子,于嘉庆五年(1800)庚申分居本地甘溪;金德琏,肇顶长子,道光二十三年(1833)癸已由蒲城分居小岭。
魁里下魁金姓 始迁祖金文爵,系蒲门城内金继保六世孙,因所城被寇侵坏移居下魁,繁衍成族。至九世金承琳,于清顺治十八年蒲门迁界移居南港凤池,蒲门展界后复居古里下魁,为下魁,南垄等地始祖。
魁里中姑金姓 始迁祖金元喜,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入迁魁里中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云亭南堡岭头金姓 始迁祖金橙,原籍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入迁浙江玉环县太平坑。传至裔孙(何世不详)金元选、金世华由玉环县太平坑移入蒲城西门外南堡岭烟墩脚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斋堂金姓 始迁祖金儒,系云岩金家垟金伯豪之孙,金承昌第五子。约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庚寅由云岩金家垟入迁江山文楼斋堂始居。配黄氏,生子三:长之明、次之高、三之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宜山和平阳县东门、瑞安县南门等地。
江山鹏(平)桥金姓 始迁祖金守泰,系金家垟金伯豪四世孙。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由云岩金家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南港三十一都,黎尾糗和温州小南门等地。
新安金龙金姓 始迁祖金永泰、金永盛兄弟,系河南光州始祖马回公后裔。先祖金谦公由长溪县赤岸入迁东瓯(地址不详),金永泰二兄弟入迁来此定居(时间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入居本县宜山、金乡、炎亭、龙港、蒲门、矾山和瑞安县汀田金后、八十亩、仙岩、泰顺县、郑家庄等地。
宜山八岱金姓 始迁祖金尚宝,字兴贤,号国卿,系江山东庄慕东公第八世孙。配陈氏,生四子:长文木、次文水、三文第、四文縂。公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由江山东庄入迁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子孙分居八岱、宜山街等地。
渎浦塔里(旧称江西垟内底桥)金姓 始迁祖金信艮,系平阳县水头下角峥金陶公二十九世孙,祖籍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配杨氏,生子二,女三。公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由平阳县水头下角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藻溪、云岩和温州城区、瑞安马屿、福鼎等地。
沪山金家宅金姓 始迁祖金一四,号畏庵,系汉景帝第六子中山王后裔,五代后唐礼部尚书金禹之裔,由四川成都入迁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至今约于宋时由长溪赤岸入迁沪山金嘉泽(在今灵溪沪山金家宅)定居。配吴氏,生子二:长金哲、次金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永强等地。
新城金家沿金姓 始迁祖金元奎,祖籍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系金舟乡麻秋垟金开第十九世孙,金临溥长子。其父金临溥约于五代时由金舟乡麻秋垟入迁钱库金处定居,繁衍成族。至公由金处入迁新城金家沿(今属舥艚镇金家沿村)定居,繁衍成族,约600户,2000多人,后裔分居本县金家沿、舥艚七一、中段、白沙刘店、芦浦林家院黄楼下、石砰青山(大部迁出)、炎亭东沙、钱库街、宜山下市、龙港街、蒲门风吹隔、县城灵溪和宁波江东、温州市区、杭州市区、象山石浦南田、义乌、上海、北京、江苏连云港、常州、福鼎沙埕、福鼎城关、厦门、广东广州、台湾台中(金孔根)以及意大利等地。
苍南金姓人口
苍南金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金姓在籍血缘人口14053人,占全县总人口1.35%,名列全县第18位,分布全县68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金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207 | 江山乡 | 795 | 渡龙乡 | 4 | 南堡乡 | 4 |
灵江镇 | 78 | 湖前镇 | 33 | 繁枝乡 | 4 | 马站镇 | 135 |
沪山乡 | 389 | 钱库镇 | 2697 | 挺南乡 | 2 | 沿浦乡 | 152 |
凤池乡 | 8 | 芦浦镇 | 299 | 桥墩镇 | 10 | 南坪乡 | 42 |
渎浦乡 | 60 | 望里镇 | 57 | 观美乡 | 4 | 渔寮乡 | 18 |
浦亭乡 | 3 | 仙居乡 | 142 | 南水头乡 | 2 | 蒲城乡 | 560 |
对务乡 | 22 | 新安乡 | 416 | 黄檀乡 | 3 | 云亭乡 | 44 |
大观乡 | 18 | 陈东乡 | 53 | 莒溪镇 | 7 | 霞关镇 | 30 |
龙港镇 | 837 | 项桥乡 | 200 | 五凤乡 | 40 | 城门乡 | 26 |
沿江乡 | 26 | 夏口乡 | 321 | 碗窑乡 | - | 魁里乡 | 375 |
龙江乡 | 52 | 括山乡 | 144 | 腾垟乡 | - | 岱岭乡 | 56 |
白沙乡 | 315 | 金乡镇 | 1024 | 大龙乡 | 8 | 澄海乡 | 10 |
海城乡 | 111 | 巴艚乡 | 585 | 天井乡 | - | 赤溪镇 | 98 |
宜山镇 | 208 | 大渔乡 | 65 | 矾山镇 | 41 | 龙沙乡 | 54 |
铁龙乡 | 232 | 石砰乡 | 51 | 华阳乡 | 18 | 半垟乡 | 40 |
平等乡 | 70 | 新城乡 | 1659 | 昌禅乡 | - | 凤阳乡 | 4 |
凤江乡 | 31 | 炎亭镇 | 181 | 埔坪乡 | 2 | 中墩乡 | 402 |
云岩乡 | 371 | 藻溪镇 | 17 | 南宋乡 | 3 | 信智乡 | 88 |
苍南县(2005年)金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金氏在籍血缘人口为16056人,占全县总人口1.31%,名列全县第18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钱库、龙港二镇,2千人以上的有舥艚镇,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金乡2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如下:
苍南县金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钱库镇 | 3496 | 168.08 | 金处、金家垟、三秀桥 |
龙港镇 | 3116 | 37.54 | 江山文楼斋堂,东庄何处、江山、平桥 |
舥艚镇 | 2590 | 143.89 | 新城金家沿 |
灵溪镇 | 1330 | 15.38 | 沪山百丈金家宅、县城 |
金乡镇 | 1079 | 24.78 | 老城黄金河 |
马站镇 | 582 | 16.17 | 下魁、中姑金、马站街路 |
宜山镇 | 577 | 44.73 | 八岱、宜一金家垟 |
蒲城乡 | 575 | 63.89 | 城南、城北 |
中墩乡 | 418 | 41.80 | 中墩、海滨 |
云岩乡 | 406 | 31.23 | 金中金家垟 |
新安乡 | 396 | 48.29 | 金龙 |
芦浦镇 | 301 | 50.17 | 芦浦街 |
赤溪镇 | 253 | 5.06 | 园屿内厂、赤溪街路 |
沿浦镇 | 186 | 5.47 | 岭尾、界牌 |
括山乡 | 178 | 6.17 | 仰头山、金家垟山 |
炎亭镇 | 172 | 12.29 | |
仙居乡 | 138 | 17.25 | |
霞关镇 | 92 | 2.67 | |
大渔镇 | 82 | 5.13 | 南行街 |
龙沙乡 | 73 | 2.21 | 玉沙铁人坑头、沙坡 |
石砰乡 | 67 | 6.70 | |
岱岭乡 | 61 | 2.95 | |
望里镇 | 57 | 1.76 | |
矾山镇 | 54 | 1.02 | 矾山街 |
五凤乡 | 50 | 1.72 | 南山头金顶 |
观美镇 | 30 | 0.71 | 华阳牛角湾 |
渔寮乡 | 21 | 1.24 | |
藻溪镇 | 16 | 0.21 | |
桥墩镇 | 15 | 0.19 | 南山头 |
凤池乡 | 12 | 0.86 | |
凤阳乡 | 6 | 0.29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6 | 0.22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5 | 0.10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4 | 0.20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4 | 0.18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 | - | - |
苍南金姓人物
苍南金姓人物,据民国《平阳县志》等典籍记载,收录明至清共有11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金轩,一名伯逊,字崇仰,金舟乡滩头(今炎亭镇)人。明永乐贡生。洪武初诏聘,不就,自号集蓼生,以示隐居苦读之志。永乐间上万言书,不用,困顿而死。著有《集蓼生稿》。
金寿庆,金敬父,金舟乡前库(今钱库镇)人。官河源县主簿。
金敬,金舟乡前库(今钱库镇)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13)癸巳乡试,次年考中进士,官湖广中式,升任贵州监察御史,福建布政司左参议。
金宗,金舟乡前库(今钱库镇)人。明永乐贡生。
金东,字韶初,号青岳,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咸丰九年(1859)官福建属吏。同治八年(1869)和光绪十三年(1887)为开发台湾两次向清政府台湾道兆棠和福建巡抚王凯泰提出开发台湾之良策,但为名位所困,言论不售,而且被妒忌排挤“几濒于危”,他也深以“空言无补”而痛心。著有《行膳存牍》、《行膳存草》等。
金德宽,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八品衔。
金孔阳,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千总。
金传学,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正八品衔。
金德具,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正六品衔。
金德教,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八品衔。
金亦钿,蒲门(今蒲城乡城内)人。清官千总。
附 录
一、金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中原和江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2%,即每l0000个中国人中姓金的人至少有32个,总人口大约在380万。
先秦时金姓的活动仅有点滴资料,秦汉以后,金姓活动地区很快扩展到西北、东北、中原和江浙闽地区,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动中心。到唐宋时期,由于中国人口中心的南迁,金姓的重心向东南移动,最终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金姓大约有1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金姓人口约占全国金姓总人口的22%,占安徽总人口的0.6%。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国金姓人口九成。全国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的皖湘豫浙赣一片金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一1644年)。金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一位大姓。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余年中金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27%.净增加了30万。金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47%)、江苏(20%)两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这两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l.3%。宋、元、明时期,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的金姓聚集区仍在江南地区,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金姓的人口已达到378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金姓人口由44万增到378万,增长了8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金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加速度。宋朝以来这1000余年中金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人”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上海、安徽、黑龙江、江西、辽宁,这七省市的金姓大约占金姓总入口的38%。河南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金姓总人口的17%,约占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南部豫鄂皖浙苏、北方东三省两块金姓聚集区。近600年期间,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北的强劲回迁。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金姓从第六十九位升为第六十四位。
二、当代金姓分布
金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苏皖三省、豫鄂大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山东南部、山西东南、黑吉辽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金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中心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可达3人以上。金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在0.9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4.7%,金姓人口大约179.6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6%,金姓人口大约126.9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7%,金姓人口大约7l.5万。
金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金姓是属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姓氏。在豫鄂大部、浙苏皖大部、贵州东部、云南东北、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2%;在四川、湘赣闽大部、云南大部、贵州东部、广西西部、广东北部、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晋冀鲁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东北其他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l%;在其他地区,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8%。
三、金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金姓历代名人184名,占名人总数的0.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六位;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l%,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74%,排在并列第二十七位。
金姓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西汉秺侯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