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徐姓
徐姓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系伯益之子。伯益,禹帝之臣,嬴姓。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封若木于徐(今安徽泗县及江苏泗洪一带),为徐国国君,奉祀伯益。徐姓后裔尊若木为徐姓始祖。其墓在山东郯城北七里。
渊 源
徐姓起源与演变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中国姓氏》等书所载,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最早活跃在今河北盐山东南,后南迁到山东曲阜地区,为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之一支。少昊之孙皋陶在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嬴。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称徐国,故地在今安徽泗水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公元前511年,楚国灭越,徐国的领土归入楚的版图。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从夏朝封国开始,徐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普遍使用徐姓也至少有2500年的时间。苍南徐姓系徐若木苗胤。
第二支出自子姓。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徐姓的外族血缘融入事件有:东晋北地氐族中有徐姓,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蜀人賨族中也有徐姓;进入南北朝之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徐姓基本都同化为汉族了。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来成为东北地区徐姓汉族。
徐姓郡望
东海郡 有二处:①原为秦代薛郡,汉初改置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②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徐姓堂号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徐姓共有86个堂号。但主要的是南州堂、麦饭堂、圣交堂等。
南州堂 东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徐稚,字孺子。家贫,常自耕稼,恭俭义让。时太守陈蕃不接宾客,但徐稚到时,特设一榻接待,别时则撤去。因而时人称之为南州高士。徐姓后人为纪念南州高士徐稚,以“南州”为堂号,即南州堂。
麦饭堂 系纪念徐大受与朱熹交往的事迹。徐是南宋台州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字季可,号竹溪。朱熹知其贤,遂与定交。但因家贫,只能以葱汤麦饭款待,传为美谈。后人称之为“麦饭堂”,或称“圣交堂”。
苍南徐姓迁徙
徐姓迁徙与演变 徐姓系入迁苍南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据《浙南徐氏》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而难以稽考。但基本上理清最早一支是南宋年间入迁观美桃源,即徐俨夫状元支系,余者大多是明末清初入迁苍南各地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龙港徐家庄徐姓 始迁祖徐知,系徐广贵之子,徐恺元之孙。其元祖徐方俭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由闽之赤岸徙瓯之沙岗(今平阳县城西一带)。徐知于明嘉靖二年(1523)由平阳城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其孙徐奉诰于隆庆五年(1571)徙居芦浦石路,为石路徐姓始迁祖。后裔分居平阳、永嘉、武义、福鼎等地。
钱库夏口徐徐姓 始迁祖徐广发,系徐恺元次子。于明嘉靖二年(1544)(按:1544年,系嘉靖二十三年;嘉靖二年,即1523年)由平阳县驷马徙居夏口吴,越数载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舥艚陡门头、炎亭、瑞安等地。
江山樟树下徐姓 始迁祖徐君崖,系徐恺元三子,徐广进裔孙。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由平阳县腾蛟驷马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蒲门朱家垟、宜山张家岱、永嘉县龙山二十四陇、温州筲箕涂等地。
江山文楼徐姓 始迁祖徐圣恩,号希臣,于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情况不详。
龙港方岩下徐姓 始迁祖徐维盛,系南宋淳祐年间文状元徐俨夫之苗胤。于清康熙年间由瓯海略桥(徐俨夫裔孙徐少泉于明嘉靖年间徙居略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鳌江三大厂、上埠水井潭,望里护法寺、河边,鳌江下涂、中埠三官堂底等地。
郊外四代徐徐姓 始迁祖徐仰松,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60)由闽之赤岸迁居温州平阳县(何地不详),后至四代徐开基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地不详。
沿江浦西徐姓 始迁祖徐荣菴,约于清康熙元年(1662)由瑞安县中川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括山西括底徐姓 始迁祖徐正绵,约于清道光年间挈子徐世发由平阳县腾蛟驷马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平等环河徐姓 始迁祖徐世英、徐世琳兄弟,系徐家庄始迁祖徐知裔孙。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徐家庄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江南李庄站徐姓 始迁祖徐廉,讳常端,字瑞春,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市兜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龙江江口徐姓 始迁祖徐正遇,源瑞安县中川支系。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西垟道口南岸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龙江河北庙徐姓 始迁祖徐叔春,讳师春,系浦西始迁祖徐荣菴之玄孙。于明万历年间由浦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金乡城内徐姓 始迁祖徐海,明代时官武德将军,充任金乡卫指挥使,裔孙袭千户之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湖里小岭头徐姓 始迁祖徐雁南,字尚宾,系明魏国公徐达之苗胤,世袭武略大将军。约于永乐元年(1403)封金乡卫。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项桥小河川底等地。
新安东社江心徐姓 始迁祖徐日顺,系徐朝泰次子。约于清乾隆中后期(1756-1795)由繁枝(今属藻溪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炎亭东西沙徐姓 始迁祖徐希元,约于清乾隆年间由何处入迁东西沙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钱库三石桥徐姓 始迁祖徐日荣,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繁枝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霞关街徐姓 始迁祖徐相悦,约于清乾隆或嘉庆年间由西山下入迁霞关烟墩山,后转徙霞关街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蒲城京城徐姓 始迁祖徐发海,约于明季由台州路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园山尾、云亭振南、岱岭徐家堂、渔寮后
沿浦新塘徐姓 始迁祖徐子雅、徐子辉兄弟,先辈徐培于元朝至大元年(1308)由永嘉县枫林迁居瑞安县中埭。传至十二世子雅、子辉,于何时由瑞安县中埭入迁新塘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子雅之子国贵)分居下在宫尾等地。
南宋垟徐姓 始迁祖徐云颜,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大坪乡。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入迁浙江平阳县三十一都亲仁乡宋洋里枫树门(今苍南县南宋镇蕉坑底村)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长易泉、次三泉、三维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繁枝徐姓 始迁祖徐显定,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漳州(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十六都繁枝上村坑头山(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办事处)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云岩云头垟三仔尾、龙沙石塘、渔寮罗家山、半垟官岙王家山、钱库三石桥、新安东社,以及瑞安县马屿、丽水、福鼎等地。
沪山支造桥徐姓 始迁祖徐朝存,先祖徐顺,字荣庵,于明朝年间入迁龙港浦西。传至七世徐朝存,于清康熙年间由浦西入迁支造桥河汇底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街、渎浦街以及北京等地。
渎浦霞家垟徐姓 始迁祖徐昌德,字世发,系龙港浦西徐荣庵五世孙。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由浦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赤溪街徐姓 始迁祖徐可郁,系金乡郊外四代徐开基祖徐仰松之裔孙。约于民国元年(1912)由四代徐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长观瑶、复徙居金乡,次观平、三观科,繁衍成族。
天井徐姓 始迁祖徐佛御,于何时由平阳县北港晓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渎浦横浦、横江徐姓 始迁祖徐文德,系温州茶山始迁祖徐六五第十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茶山溪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对务西山徐姓 始迁祖徐广元,原籍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七都。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挈子三(琪璋、宪璋、德璋)由永丰县七都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马站、霞关等地。
浦亭玉溪徐姓 始迁祖徐友亮,字仰初,系徐慕南三子。约于明崇祯元年(1628)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括山尤家园徐姓 始迁祖(名不详),系金乡城内徐姓开基祖徐海之裔孙。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平等陈家宅、吴家弄徐姓 始迁祖徐作镇、徐作法兄弟,系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北港入迁江南十都大儒之始迁祖徐朝彩六世孙。于何时由大儒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龙港凤浦徐姓 始迁祖徐启成,系徐赟二十一世孙。约于明成化七年(1471)至弘治九年(1496)期间由平阳县西门鸣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鳌江镇及江苏宜兴等地。
云岩云头垟山仔尾徐姓 始迁祖徐启兰,系繁枝开基祖徐显定之次子。于明末清初由繁枝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桥墩溪浦徐姓 始迁祖徐应稿,系江南芦浦石路始迁祖徐福崖四世孙。约于清康熙末年挈二子文周、文全由石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渡龙屿兜徐姓 始迁祖徐应润,字振宇,号培恩,于明天启四年(1624)由枫林迁乐清县城内,旋于明崇祯年间,挈子徐忠由乐清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桥墩小沿徐姓 始迁祖徐明嘉,字子和,号保齐,于清雍正年间由平阳县水头蒲潭尾入迁小沿五里亭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桥墩后陇(水库脚)徐姓 始迁祖徐文桂、徐文种兄弟,于清末由后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何处不详。
苍南县徐姓人口
苍南徐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徐姓在籍血缘人口13163人,占全县总人口1.26%,名列全县第19位,分布全县72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徐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330 |
江山乡 |
375 |
渡龙乡 |
28 |
南堡乡 |
9 |
灵江镇 |
119 |
湖前镇 |
254 |
繁枝乡 |
133 |
马站镇 |
101 |
沪山乡 |
179 |
钱库镇 |
221 |
挺南乡 |
1 |
沿浦乡 |
433 |
凤池乡 |
10 |
芦浦镇 |
349 |
桥墩镇 |
107 |
南坪乡 |
21 |
渎浦乡 |
331 |
望里镇 |
67 |
观美乡 |
104 |
渔寮乡 |
81 |
浦亭乡 |
136 |
仙居乡 |
46 |
南水头乡 |
10 |
蒲城乡 |
83 |
对务乡 |
224 |
新安乡 |
93 |
黄檀乡 |
133 |
云亭乡 |
177 |
大观乡 |
25 |
陈东乡 |
21 |
莒溪镇 |
12 |
霞关镇 |
99 |
龙港镇 |
1360 |
项桥乡 |
122 |
五凤乡 |
54 |
城门乡 |
15 |
沿江乡 |
526 |
夏口乡 |
43 |
碗窑乡 |
4 |
魁里乡 |
34 |
龙江乡 |
318 |
括山乡 |
231 |
腾垟乡 |
4 |
岱岭乡 |
17 |
白沙乡 |
88 |
金乡镇 |
1368 |
大龙乡 |
74 |
澄海乡 |
30 |
海城乡 |
30 |
巴艚乡 |
276 |
天井乡 |
224 |
赤溪镇 |
77 |
宜山镇 |
130 |
大渔乡 |
134 |
矾山镇 |
136 |
龙沙乡 |
25 |
铁龙乡 |
40 |
石砰乡 |
61 |
华阳乡 |
21 |
半垟乡 |
21 |
平等乡 |
1326 |
新城乡 |
592 |
昌禅乡 |
37 |
凤阳乡 |
74 |
凤江乡 |
642 |
炎亭镇 |
287 |
埔坪乡 |
35 |
中墩乡 |
10 |
云岩乡 |
164 |
藻溪镇 |
6 |
南宋乡 |
213 |
信智乡 |
4 |
苍南县(2005年)徐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徐氏在籍血缘人口为15245人,占全县总人口1.24%,名列全县第19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5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金乡2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示下:
苍南县徐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6045 |
72.83 |
龙江河北庙、平等徐家庄、江山大宫樟树下、江山文楼底 |
灵溪镇 |
1712 |
19.79 |
渎浦黄家垟、沪山河头、对务西山 |
金乡镇 |
1466 |
33.66 |
城内 |
舥艚镇 |
848 |
47.11 |
新城夏口徐 |
沿浦镇 |
661 |
19.44 |
沿浦下在、云亭小湖、沿浦巷、南堡岭、盾头、山边、下街 |
钱库镇 |
427 |
20.53 |
钱库街路 |
芦浦镇 |
346 |
57.67 |
|
桥墩镇 |
330 |
4.10 |
桥墩街 |
炎亭镇 |
279 |
19.93 |
|
括山乡 |
264 |
11.00 |
尤家园韩军桥、西括项家桥山 |
宜山镇 |
256 |
19.84 |
宜山街 |
莒溪镇 |
250 |
4.95 |
|
南宋镇 |
237 |
10.77 |
|
矾山镇 |
186 |
3.51 |
|
云岩乡 |
181 |
13.92 |
云岩山仔尾、联友王株树 |
浦亭乡 |
171 |
6.26 |
新同 |
霞关镇 |
167 |
4.85 |
霞关街 |
藻溪镇 |
144 |
1.90 |
|
大渔镇 |
141 |
8.81 |
|
马站镇 |
140 |
3.90 |
马站街 |
观美镇 |
134 |
3.15 |
马路十亩窟 |
新安乡 |
92 |
11.22 |
|
赤溪镇 |
91 |
1.82 |
赤溪街路 |
蒲城乡 |
91 |
10.11 |
|
渔寮乡 |
83 |
4.88 |
后曹 |
昌禅乡 |
81 |
2.31 |
枫脚大山 |
凤阳乡 |
79 |
3.76 |
|
石砰乡 |
65 |
6.50 |
|
岱岭乡 |
60 |
2.90 |
|
望里镇 |
59 |
1.82 |
|
五凤乡 |
56 |
1.93 |
|
仙居乡 |
42 |
5.25 |
|
凤池乡 |
22 |
1.57 |
|
龙沙乡 |
21 |
0.64 |
|
中墩乡 |
8 |
0.80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6 |
0.30 |
妇女嫁入 |
苍南徐姓人物
苍南徐姓人物,据《宋历科状元录》卷8、《南宋馆阁续录》卷7、《全宋词》第4册、《宋诗纪事》卷66和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选举志》以及民国《平阳县志》等所载,自南宋至明、清三朝,苍南徐姓共有人物14人。简录如下:
徐昕,字景大,桃湖(今观美镇桃湖村)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徐俨夫,字公望,号桃渚,桃湖(今观美镇桃湖村)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文状元,官礼部侍郎。著有《桃渚集》等。
徐密,小亭(今浦亭乡小亭)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武进士,宋官通判、元临海州同知。
徐壮猷,字公允,桃湖(今观美镇桃湖村)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徐尚宾,字雁南,金乡人。明末官金乡卫千户。著有《雁南集》、《睡余偶吟》等。
徐凤翔,字卿玉,号竹庵,江南金乡人。清拔贡,官州同知,著有《敬业斋诗文集》等。
徐时春,清平阳(今属苍南)县人。著有《名山藏草》。
徐吉,清平阳(今属苍南)县人。著有《湖山秋月吟》。
徐祺,清平阳(今属苍南)县人。著有《东涯文集》。
徐照,徐凤翔子,金乡人。清同治恩贡。官直隶州州判。
徐引之,号松樵,徐照子,金乡人。清光绪戊子科岁贡。
徐世康,清代出生,金乡镇人。民国时期任《浙瓯日报》报社社长、总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工作。
徐润之,金乡镇人。清末著称“温州十大名医”之一。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徐天铎,清末出生。金乡镇人。金乡同春酱油著名专家。主要从事七星油,甘露油研究制造。
附 录
一、徐姓在历史的分布和迁徙
徐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苏、浙江、安徽人丁兴旺。徐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l.7%,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徐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0万。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入台湾。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东海、高平、琅玡、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七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7.1%)、山东(10.9%)、江苏(10.6%),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8.3%)、安徽(5.9%)、四川(5.4%)、湖北(5.3%)、河南(5%),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占浙江省总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20.2%)、江西(9.2%)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7.1%)、福建(5.7%)、山东(4.8%)、湖北(4.2%),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的姓氏。宋、元、明期间,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四川地区的徐姓主要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全国仍以长江口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汉族徐姓的人口已近2000万,为全国第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徐姓人口由192万激增到近2000万,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徐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l000年中徐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徐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2%)、广东(10.3%)、浙江(8.9%)、四川(7.4%)四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l%;其次分布于山东(6.8%)、江西(6.6%)、安徽(5.8%)、河南(5.7%)、湖北(5.1%),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长江口三角洲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间,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广东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徐姓保持第十一位。
二、当代徐姓的分布和密度
徐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
徐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徐姓在东部和东南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三、徐姓历史名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徐氏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秦代有著名方士徐福(一作徐市),琅玡人,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船入海,一去不返。两汉时期,徐氏曾数次奋起反抗封建统治,如汉武帝末年,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徐勃领导泰山(治今山东泰安东北)、琅玡一带农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城邑,夺取兵器,杀死官吏,释放被囚农民,没收地主财物;新莽末年,东海临沂人徐宣起兵响应樊崇,后被推为赤眉军政权的丞相;东汉建康元年(144年),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人徐凤与马勉在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举行武装起义,曾建年号,置百官;东汉末年,青州黄巾军首领徐和,在青州黄巾军大部被曹操诱降的情况下,继续率众斗争,最后战死沙场。此外,两汉有水利家徐伯,于武帝元光年间主持漕渠开凿工程,修成全长300余里的水渠,使关东至长安的漕运时间省去一半,沿渠万余顷农田得到灌溉;东汉桓帝时,有豫章南昌人徐稚,因不满宦官专权,终不为官,被称为“南州高士”,还有女诗人徐淑;东汉末年,有哲学家、史学家徐翰,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有颍川人徐庶,以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北魏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徐遵明;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东海郯人徐搞、徐陵父子。徐搞为南朝梁文学家,文风靡丽浮艳,与庾肩吾齐名;徐陵在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中书监等职,其诗歌和骈文轻靡绮艳,与庾肩吾之子庾信齐名: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风被称为“徐庾体”。唐时有吏部侍郎徐浩,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并精于楷书,圆劲厚重,自成一家;有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徐唐莒;还有三位徐姓宰相:徐世勣相太宗、高宗,徐商相懿宗,徐商之子徐彦若相昭宗。五代至两宋期间,徐氏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人徐熙,南唐画家,工花木、蔬果、禽鸟、虫鱼、其孙徐崇嗣为北宋画家,其兄崇勋、弟崇矩,都擅画花鸟。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与其弟徐锴,都是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号“大小二徐”;五代至宋人徐子平,精于星命之学,曾创算命中的“四柱”法,后世术士以八字推算命运者多宗之。南宋有史学家徐梦莘,诗人徐照、徐玑。元代有散曲家徐再思,其作品多写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元末有长江中上游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曾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元,年号治平。明代,成就较大的徐姓人有: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诗文奇纵恣肆,在文学批评方面强调独创,反对模拟,兼擅书法、绘画,长于行草,画风淋漓恣肆,有所创造;科学家徐光启,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辖区)人,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较早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科技知识,并介绍于我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的帮助很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专心从事旅行,备尝艰险,所著《徐霞客游记》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此外,明初有名将徐达、画家徐贺,有嘉靖年间曾代严嵩为首辅的徐阶,明代还有文学家徐祯卿、徐中行,农田水利家徐贞明,戏曲作家徐夏祚,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徐鸿裔,琴家徐上瀛。清代有词人徐轨,女词人徐灿,医学家徐大椿,学者徐松、琴家徐常遇、书画家徐枋。清末有科学家徐寿,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过先驱作用,其子徐建宝也是有名科学家。此外,清嘉庆年间有四川达州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天德,清末有台湾抗日武装首领、苗栗人徐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