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20、许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二十)许姓

 

许姓远祖———许由

 

据《中国姓氏》一书记载,尧帝时代已有许姓。相传尧拟让位与许由,许由拒绝隐居箕山中,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不听。尧只好让位与舜。这是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许姓。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境内,许由的活动地在河南许昌一带,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后裔子孙尊称许由为许姓远祖。

 

封国始祖———许文叔

 

许文叔,据《百姓祖宗图典》记载,周武王时,有个叫姜文叔的人受封于“许”地,就是现今河南许昌一带。文叔原是远古炎帝的后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很尊重远古贵族的后代,就将他们封赐。文叔建立了许国。春秋时许国并入楚国。后来许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就约定了世代以许为姓,尊文叔为封国始祖。

  

   

 

许姓起源与演变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中国姓氏》所载,许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许由、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许由。尧舜时代已有许姓。相传尧拟让君位与许由,许由拒绝,隐居箕山,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不听。尧只好让位与舜。这是历史上传说中最早的许姓。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境内,许由的活动地在河南许昌一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许由之后,历经夏、商l000多年,这支许姓一直默默无闻,其世系也无从稽考。

  第二支出自姜姓。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异姓诸侯国。炎帝的后裔姜文叔被封于许,史称许文叔,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春秋时许国是一男爵小国,势弱力薄,常受郑、楚等大国所逼,经常迁移。从公元前576年至前506年,累迁于河南叶县、安徽亳县、河南西峡,最后定居于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许元公时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当代许姓主要出于这支姜姓许氏,河南许昌成为许姓的最初发源地,许姓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国亡之后才普遍使用许姓,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历史上,许姓的血缘比较单纯,很少有其他姓氏和民族的融入。但在明清之际,广西地区的土著中出现了许姓,东北辽宁地区的满洲人中也出现了许姓,这支南北少数民族中的许姓很可能来自汉族。在与周边汉族长期混居后,有一部分土著人同化成了汉族。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许姓人群中已经流入了少数民族的基因成分。

 

许姓郡望

 

高阳郡  本为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一带。

 

许姓堂号

 

许姓堂号的来历和演变比较复杂,据有关史书记载,全国有月旦堂、安陸堂、晋陵堂、中山堂、昭伦堂、太和堂、贻谷堂、树德堂、文元堂、乐善堂等,苍南许姓通用“乐善堂”。

乐善堂  许姓始祖居住在冀州北新县,城都乡乐善里,以地望“乐善”为堂号,称“乐善堂”。

  月旦堂  东汉河南平舆人许靖、许虔、许劭三兄弟,学识渊博,胆略豪迈,尝出刊评论乡党人物,其刊名为《月旦品评》。时评曹操为:“清平之奸雄,乱世之英雄”(许劭语)。许姓便以“月旦”为堂号。称月旦堂。

安陆堂  许姓南支派下许绍,唐时官陕州刺史,晋封安陆公。其后裔以“安陆”为堂号,称安陆堂。

 

苍南许姓迁徙

 

许姓迁徙与演变  据《浙南许姓族史》记载,入迁苍南的许姓,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泉州二府到来开基,繁衍成族。但最早的一支,“于北宋年间由福建赤岸入迁”,究竟是“泉州府安溪县赤岸”,抑或是“福宁府长溪县赤岸”,“北宋哪个皇帝”,均无从稽考。须知我国自元朝始设省,哪“福建”二字,更属无稽了。因此,对于发掘氏族文化,尤需进一步梳理研究。今将收集部分迁徙情况载录于下。

  炎亭大园头许姓  始迁祖许朝合,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于明季首迁泉州同安,数载后转徙安溪县官桥,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再迁桐山石林高滩,旋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杨家尖、营房外,舥艚菜头山、小埠头,龙沙安峰半岭、石塘鳌山(垟头),以及县内外各地。

郊外后半垟许姓   始迁祖许从新,于明崇祯间为避寇乱,挈子德生由瑞安县高楼乡张基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狮头山及福鼎县沙埕等地。

  老城前张许姓  始迁祖许文进,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祖父许双凤于明天启七年(1627)丁卯移居瑞安县四十五都荆谷乡青林、马屿一带。父许纯厚于崇祯间徙乐清县石秦。许文进由乐清县石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地前张、炎亭洪岭头等地。

  金乡城内许姓  始迁祖许维取、许维芳,于清初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李家井中墩、宜山上市街等地。

  云岩碓口许姓  始迁祖许文明,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祖父许御东于明天启间迁徙平阳县北港盖竹(今平阳县麻步江北)。许文明由盖竹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周家车许姓  始迁祖许猷龙,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父许春宇于明季迁居平阳县北港南岙。至许猷龙于清初由南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平等大儒(希贤大余)许姓  始迁祖许世龙,系许春宇三子,许猷龙之弟。于清初由平阳县北港南岙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吴家同,龙港等地。

  望里山岙口许姓  始迁祖许君理,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于明季迁居平阳县北港盖竹,至清康熙间挈子许有言由盖竹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牛乾小湖等地。

  望里北岙许姓  始迁祖许光俊,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移居南安县二十八都大帽山,于明季徙居平阳县北港青湾。许光俊于清乾隆间由青湾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港双排殿许姓  始迁祖许文龙(又名许启龙),原籍福建漳州府,其父许兆珣随其祖父许凤双于明天启七年(1627)丁卯移居瑞安县荆谷乡四十五都青林(今东山)。许文龙于清康熙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河底高、金七河(今龙港镇龙湖路、龙翔路一带)等地。

  灵溪道门(大门)许姓  始迁祖许天宇,字以盖,原籍福建晋江县石龟。于明隆庆间由石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移居灵溪上街、桥墩大玉沙,以及县内外各地。

  灵溪上垟庄许姓  始迁祖许仰恭,其祖父许天宙,系大门始迁祖许天宇堂弟,于明隆庆间与其堂兄同时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石龟入迁平阳县,住居南港草田(今苍南县观美镇大埔村草田)。传孙三:长孙许仰慕,于清顺治间由草田移居上垟庄;次孙许恭宾移居下道门渭底;三孙许居赞,移居藻溪白漈脚。繁衍成族,三地融为一体,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板岙许姓  始迁祖许天贵,系上垟庄始迁祖许天宙之弟,与兄同时入迁来此定居,隶于上垟庄许姓支派。

  灵溪云遮旦许姓  始迁祖许华忠,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父许鼎五于明季入迁藻溪卢家寺。许华忠系其长子,移居来此定居。生子三:长子许廷斗,于清顺治间转迁霞浦县桐山三都巽城朱峰内菁楼;次子许廷魁,于清顺治间转迁霞浦(在今福鼎)县秦屿镇渠洋岭头顶;三子许廷选留居本地,孙许元柔(廷选子)于清嘉庆间移居五岱(在今五凤乡)南山头。

  盛陶敢垟许姓  始迁祖许华国,系许鼎五次子,于清初由卢家寺移居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许家堡许姓  始迁祖许魁贵,字德甫,原籍福建安溪县官桥。于清初避耿王耿精忠乱,挈眷入迁家堡村许家堡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徐桥头许姓  始迁祖许从云,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父许炎于明季入迁平阳县麻步盖竹。至许从云于清初由盖竹移居来此定居。生子五:长子许可钦,失传;次子许可德,徙居澄海三崖;三子许可忠,居本地,繁衍成族;四子许可成,于清康熙间徙居霞浦(今福鼎)县桐山流江,另立一派;五子许可宗,徙居城门风门。

  沪山半垟许姓  始迁祖许志朗,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曾祖许鼎源于明天启七年(1627)丁卯由马坪入迁瑞安县四十五都东山,繁衍成族。其祖父许瑞荣于清初由瑞安县东山徙居平阳县渔塘北山王奇岩。生子二:长子许国佑,住本地;次子许国典,徙居凤池徐桥头,与许从云支派同居。至于许志朗,即许国典次子,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入赘沪山半垟(配氏不详)。生子七:长子许永春,次子许永顺,于乾隆间徙居桥墩五岱山(今五凤乡半山村);三子许永安、四子许永珍、五子许永平、七子许永清,同住本地,子孙发达;六子许永盛,于乾隆间徙居霞浦县,失去联系。

  沪山三河许姓  始迁祖许曰东、许曰西、许曰添、许曰喜兄弟,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马坪。其父许际安由马坪入迁平阳县渔塘花岙底(何时入迁不详),大有积蓄,购置三河(江仔河、布袋河、龙泽河)广阔田园,给予四子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等地。

  沪山台下许姓  始迁祖许国奇,于清初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马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章家垟许姓  始迁祖许光圣、许光辈兄弟,于清初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马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观南山边许姓  始迁祖许廷宝,廪生(何年考中不详),于明崇祯年间由桥墩松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街(中砥)许姓  始迁祖许平泉、许商泉兄弟,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马坪。于明万历间徙居泉州晋江,数载后入迁桥墩营山(今桥墩街)。许平泉三世孙许玉辉,生子四:长子许文孟,于清顺治间移居中砥后山小垟;次子许文仲于顺治间移居中砥西首山间圣人墓,后裔分居亭子脚;三子许文叔于顺治间移居中砥南侧山间路脚;四子许文甫留居本地中砥,后裔分居罗垟、大山脚、南山、陈树风、陈凤垟等8处。

  桥墩大玉沙许姓  始迁祖许世德,于明崇祯三年(1630)庚午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二都六甲二图山兜入迁来此定居。桥墩水库建成时,由政府统一安排,移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大路路湾许姓  始迁祖许惠可、许徐可兄弟,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马坪。其父许棠于明万历年间徙居泉州南安县杏后乡。许惠可、许徐可后由南安县杏后乡入迁来此定居。许惠可之子许凤山于清初转迁永嘉县梅岙,子孙发达,自立宗祠。许徐可生子三:长子许振山,居本地;次子许茂山转迁福鼎县前岐镇澄溪;三子许敬山转迁黄檀底,后裔分居金山头,福鼎县贯岭镇军营内、桐山溪底等处。

  黄檀后隆许姓  始迁祖许明戒,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黄檀官埭头许姓  始迁祖许永锡,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其祖父许习东于明嘉靖年间由南靖县马坪入迁观美桃湖。许永锡由桃湖转迁官埭头定居。其长子许文亮于清康熙年间徙居福鼎县前岐王秦,次子许文宽留居本地。许永锡之弟许永聘,生子三:长子许文仰,由桃湖转迁黄檀南风寺;次子许文宗,三子许文进留居桃湖。

  黄檀乌岩八亩垅许姓  始迁祖许维韬,其高祖许进庭,于明季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入迁平阳县麻步盖竹。许维韬于清康熙间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观美马路内许姓  始迁祖许松岗,系许仲权五世孙。许仲权于北宋年间由福建赤岸(何县不详)入迁桥墩松山。许松岗由松山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观美双屿门、大观、西陈山脚、象元内、松山以及泰顺、福鼎等地。

  华阳墓林口许姓  始迁祖许文达,于清初由瑞安县东山头转迁霞浦(在今福鼎)县苦溪埔,旋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中墩许姓  始迁祖许瑞拱,于清初由金乡老城洪岭脚转迁平阳县墨城,旋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新塘、中屿、蒲城城仔脚等地。

  南坪义吾许姓  始迁祖许日新,由福鼎县分水关(何时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西边许姓  始迁祖许茂卿,由福鼎县牛尾贡(何时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墩尾许姓  始迁祖许纯德,由平阳县麻步盖竹(何时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蒲城水路山许姓  始迁祖许启俊,于清初由平阳县南湖浦尾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矾山狮头山许姓  始迁祖许耀祖,于清初由金乡郊外后半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风门许姓  始迁祖许可宗,于清康熙年间由凤池徐桥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信智桃山许姓  始迁祖许华珠,于清初由藻溪卢家寺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安峰溪心许姓  始迁祖许光国,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许光国于明季入迁平阳县山门水门头亭边,与其堂叔许斐野同居。清初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安峰南山许姓  始迁祖许明等,系金乡大园头许士通之子。于清乾隆年间由金乡大园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安峰南方角许姓  始迁祖许祯瑞,明末随父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入迁平阳县十八都梅溪,于清康熙年间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中墩小垟许姓  始迁祖许君杰,又名士杰,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石塘垟头许姓  始迁祖许达桐,于明末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二图马坪入迁藻溪东溪头,清初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许姓人口

 

苍南许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许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2920人,占全县总人口1.24%,名列全县第20位,分布在全县71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许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876

江山乡

68

渡龙乡

35

南堡乡

100

灵江镇

275

湖前镇

11

繁枝乡

12

马站镇

97

沪山乡

995

钱库镇

36

挺南乡

60

沿浦乡

344

凤池乡

113

芦浦镇

18

桥墩镇

704

南坪乡

69

渎浦乡

55

望里镇

369

观美乡

926

渔寮乡

10

浦亭乡

49

仙居乡

9

南水头乡

160

蒲城乡

87

对务乡

618

新安乡

15

黄檀乡

577

云亭乡

16

大观乡

437

陈东乡

1

莒溪镇

19

霞关镇

33

龙港镇

167

项桥乡

5

五凤乡

208

城门乡

199

沿江乡

24

夏口乡

10

碗窑乡

86

魁里乡

11

龙江乡

13

括山乡

19

腾垟乡

13

岱岭乡

13

白沙乡

金乡镇

688

大龙乡

384

澄海乡

30

海城乡

1

巴艚乡

150

天井乡

19

赤溪镇

50

宜山镇

45

大渔乡

99

矾山镇

62

龙沙乡

810

铁龙乡

11

石砰乡

75

华阳乡

299

半垟乡

54

平等乡

122

新城乡

13

昌禅乡

4

凤阳乡

3

凤江乡

21

炎亭镇

236

埔坪乡

24

中墩乡

192

云岩乡

398

藻溪镇

105

南宋乡

23

信智乡

40

 

苍南县(2005年)许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许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5008人,占全县总人口1.22%,名列全县第20位。其中5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千人以上的有桥墩、观美、龙沙3个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许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5625

65.03

大门、上街、许家堡、沪山三河、沪山凤阳、沪山门前、对务上垟庄、大观南山边、大观河口

桥墩镇

1789

22.25

黄檀官埭头、黄檀风门头、黄檀石南、云仙大路湾、金山头、官溪官埭头、南岙底鸟岩朱

观美镇

1343

31.60

马路木桥头、双仕门、华阳墓林口、五亩

龙沙乡

1054

31.94

安峰、石塘垟头

金乡镇

754

17.31

镇城南水门

龙港镇

554

6.67

平等希贤大余

云岩乡

437

33.62

中对口板桥

望里镇

387

11.94

北岙

沿浦镇

381

11.21

鼻头寮仔厝、李家井中墩、沿浦街

马站镇

307

8.53

城门风门

炎亭镇

278

19.86

 

中墩乡

227

22.70

南头

凤池乡

223

15.93

徐桥头、板岙

五凤乡

214

7.38

 

藻溪镇

198

2.62

平水白者脚

矾山镇

196

3.70

南堡岭脚山

霞关镇

151

4.38

南坪义吾

赤溪镇

150

3.00

信智畲客寮、街路

舥艚镇

136

7.56

 

蒲城乡

93

10.33

西门外大岭、水路山

大渔镇

91

5.69

南行街、小岙

石砰乡

80

8.00

 

钱库镇

61

2.93

 

浦亭乡

54

1.98

 

宜山镇

52

4.03

宜山街

莒溪镇

44

0.87

 

南宋镇

27

1.23

岭门

芦浦镇

22

3.67

 

括山乡

17

0.71

 

新安乡

16

1.95

 

腾垟乡

12

0.60

单居独户

渔寮乡

10

0.59

单居独户

岱岭乡

10

0.48

单居独户

凤阳乡

4

0.19

妇女嫁入

仙居乡

4

0.50

妇女嫁入

昌禅乡

4

0.11

妇女嫁入

苍南许姓人物

 

苍南许姓人物,据民国《平阳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收录宋元清共6人。其名录简录如下:

  许权,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许一龙,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官著作郎、实录院检讨等。

  许份,元敦武校尉、台州、仙居县丞。

  许观成,生于清代,南港永门人。咸丰年间岁贡。

  许永乾,生于清代,南港灵溪人,后移居松阳县。同治乡试武举人。

  许启璞,字家驹,生于清代,南港灵溪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考中平邑第八名生员。民国改元后东渡日本留学。

 

大门许姓打官事件

 

许鸿志(?-1807),灵溪镇大门村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平阳知县徐映台(江西南昌乐化镇人),与温州知府杨大鹤私自将钦定每亩田赋(税)23分,增至33分。庄以莅,生员(沪山台下人)以及知友赖丙辰商议,由庄执笔将私加赋税之实情,向温州知府、省巡抚等衙门上呈。徐映台得知后,亲自带兵到灵溪捉拿庄以莅,其子庄正甸尾随哭呼,群情愤激,呐喊助威,追至大门(村名)。拳师许鸿志前往抢回庄以莅,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也纷纷举田圈(中耕器)追殴官兵,徐映台伤臂,落荒而逃。此事后世盛传之“大门打官”事件。

  徐映台回县,即赴温州向知府杨大鹤哭诉,知府即禀报督抚,说“以莅纠众数千人,夺犯殴官,居然民变”。闽浙总督阿林保着(命)汀漳道百龄来平阳查办。此时,庄以莅逃至桐庐,许鸿志逃至福鼎前岐小青山中,都被官兵缉获,解回原籍平阳归案。最后,庄以莅被处绞刑,许鸿志被斩决。事涉平阳麻步林钟英(监生),搜捕时,钟英不在,对70岁林母及12岁女儿施以酷刑,林父惊恐成病,后致死。

  嘉庆十三年(1808),林钟英在老父病故后,于八月二十日起程,十月抵北京,十一月初向御史台投诉,不受理。因拦路鸣冤,被押入兵马司。十一月初七,左都御史特克慎提审后,发现案情严重,具状上奏,朝廷下旨:“命景禄(刑部右侍郎)、吴俊(军机处京堂)、舒灵阿(刑部郎中)、张润(刑部主事)等四人驰往温州集审。”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刑部右侍郎景禄等到温州审实定案后,嘉庆下旨:闽浙总督阿林保革职,杨大鹤、朱宇泰(温州府经历)、徐映台发往吉林乌拉充当苦差,到配所枷号三月;千总蔡廷彪、把总黄升杖一百,判徒刑三年,到配所杖责、充徒;其他有关官吏(温州道陈昌齐、知府廷璐、永嘉知县高毓英、平阳知县游朝佐),分别给予处分。钟英家被掠银两由各犯摊派退还,朱、徐、蔡、黄四犯官各坐银六两四钱九分三厘七毫五丝。

此为清代平阳县三大案之一。

 

   

 

一、许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许姓是当代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五位姓氏,在江浙和云南地区最为著名。许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l0000个中国人中姓许的人不会少于54人,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自周初许国建国开始到战国初许国被侵并的500多年中,许姓人群主要活动于河南,其中有迁移到南部楚国和北部的郑、晋、魏诸国,即今湖北、山西和河北南部地区。秦、汉、晋、南北朝时期,许姓在河南和河北发展很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高阳和汝南两大郡望,是北方地区著名的姓氏。隋唐之际许姓族人此时已经播迁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唐初由河南固始地区开始的南下大移民中,随之迁徙的许姓向江浙赣地区扩散,并首次进入福建,宋、元时期许姓进入广东,明末涉及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许姓大约有5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六位。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9%,尤其是河南为许姓第一大省,近8万,约占许姓总人口的15%;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河北、浙江、福建和湖南,这六省的许姓又集中了45%。全国许姓密度最高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分别占省人口比例1.7%、1.6%和1.1%。全国形成了豫皖苏的许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许姓大约有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71%,排在第二十六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许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仅为17%,净增加了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许姓大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一半,尤以江苏为许姓第一大省,约占许姓总人口22%强,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安徽,两省的许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年间,全国许姓聚集重心主要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并以河南、安徽为中心向东和南迁移。许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和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于江苏、安徽、河南、浙江、山东、江西等省。

  当代许姓的人口已达650万,占总人口的0.54%,为全国第三十五位大姓。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许姓人口由60余万增至650万,整整11倍。但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当代的人口是明朝的13倍。这600年中许姓主要由东部地区向南和西南地区流动,云南地区已成为许姓的一块重要的聚集区。目前许姓主要集中于江苏(13%)、山东(9.6%)和云南(9.4%)三省,大约占许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6.8%)、河南(5.9%)、安徽(5%)、浙江(4.9%)和四川(4.3%),这五省的许姓又集中了27%,以上八省总共占许姓人口59%。全国已形成了分别以华东和云南为中心的两个许姓聚集地区,华东中心区包括江苏、山东、安徽、浙江四个许姓大省,是当代全国最大的许姓聚居区域,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三成,总人数达180万。除云南聚集区外,还有广东和福建交界区域、甘肃中西部两块次聚集区。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许姓从第三十五位升为二十八位。

 

 

二、当代许姓分布和密度

 

许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北部、安徽东部、云南东部、甘肃张掖地区、黑龙江东北角,每平方公里的许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人以上。许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4%,许姓人口大约159万;11.5/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5%,许姓人口大约200万;0.51/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2%,许姓人口大约222万;不足0.5/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9%,许姓人口大约67万。

  许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许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许姓在台湾、云南南部、甘肃张掖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许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1.6%以上,有的地方可达3.2%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在河南东部、鲁苏皖浙闽、江西东部、广东大部、广西、海南、云南西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河北大部、东北三省,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2%;在其他地区,许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3%,其中比例不足0.3%的地区占38%

 

三、许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许姓名人辈出,史不绝书。战国时有农学家许行,主张人人必须劳动;许历,随赵奢大军救韩,献计而大破秦师,封国尉。西汉末年有汝南平舆人许杨,精通水利,东汉光武十八年(42年),被汝南太守邓晨任为都水掾,负责修复鸿卻陂,灌溉农田数千顷;东汉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所著《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许劭,汝南平舆人,与从兄许靖有名于世,喜评论人物,曾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臣,乱世之英雄”。三国时魏有名将许褚,谯人,历任武安中郎将、武卫将军,以勇力知名。西晋有著名道士许逊。唐代,高宗时有宰相许敬宗、许圉师;玄宗时有与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的太守许远;还有文学家许尧佐,诗人许浑,著名宫廷歌手许和子,庞勋起义军首领之一许佶。北宋有画家许道宁,三朝元老许景衡,浙江瑞安人,官资政殿学士。南宋有医学家许叔微。宋、元之际有著名理学家、天文学家许衡,河内(今河南焦作)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鲁斋遗书》传世。元代有历官7朝、近50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的许有壬,在以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巡视广东时,曾劾治贪污不法的官僚豪家;临江、抚州两路总管府照磨许熙载,有惠政,著有《女教书》,开义学以教乡人。明代有戏曲作家许自昌。清代有反对复古倒退的学者许楣,画家许友,清末有外交官许景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