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12、周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十二)周 


 

周姓始祖——周后稷


周后稷,名弃,系黄帝玄孙,帝喾之子。幼随其母姜女原在邰部落长大成人后,发挥聪明才智,教导邰部落人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使邰部东人民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舜帝见他功勋卓著,给予掌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周姓人尊为始祖。



 


周姓的起源与演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魏书·官氏志》、《中国姓氏》和《小学必读百家姓》所载,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汝南郡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爱莲堂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揭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据此,周姓人起用堂号“爱莲堂”。



苍南周姓迁徙


苍南周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周氏通志》、《马站地方志》等考证,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以致史料散佚,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周姓,分为五代、南宋、明末、清初来此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沪山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沈,字默之,号潜庵,南宋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进士,官泉州教授。其先祖周秉理,字端五,号元一,原籍湖广道州(今湖南道州市)楼田堡村。北宋政和三年(1113)癸巳科进士,官山东节度使。父周理卿(沪山周姓奉为1世祖)去世后,周沈告老致仕,由泉州回山东扶父柩经沪山(即沪山底)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沪山街(沪山、门前两村)、金乡、炎亭、灵溪、鳌江、杭州等地。

海城方良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元一,于后唐天成四年(929)入迁来此定居。其先祖周受殷,原籍湖广道州濂溪,唐天宝七年(748)戊子科进士,官内阁大学士。子孙发达,后裔分居艚东山周、老城东山蔡、钱库、棉岙等地。

渎浦下汇周、灵江梧梅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垂统、周垂谋。据《灵溪区地方志》载,其先祖周成美,于明弘治八年(1495)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入迁福鼎县周佳山、传至周泌,生三子,周缵武、周垂谋、周垂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徙居缙云县,尔后,周垂统入迁渎浦下汇周、周垂谋入迁灵江梧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渡龙砖坦、灵溪街等地。

江山周家车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梁选,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海城下东庄、平等陈华垟、海城章良、龙江下埠、龙沙龙山腰、沙坡、大渔大岙、宜山、金乡、炎亭,以及平阳县各地。

南宋大岗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佳悦,其先祖周创元,于后晋天福三年(938)由南京赤岸入迁福建福鼎县周佳山,历550多年,中间屡经战乱,家乘佚失,至明弘治年间,周成美始有谱,传至6世周佳悦,于清康熙年间由周佳山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分为春、夏、秋、冬四房,春房留住大岗,夏房分居南宋大山、长溪源、埔坪上港墓下、昌禅小溪;秋房分居南宋青竹岭头瓦厝内;冬房分居矾山新岭头。四房后裔又分居县内外各地。

铁龙张家埭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廷伯。其先世传至周广德,官中议大夫,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光启元年(885),随王潮入闽,卜居漳州龙岩双第社;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周荣达徙居清泉;旋移居浦邑韦坑;至第9世孙周大哲,于明隆庆六年(1572),挈五子徙居泉州南安县29都高山上霞,其次子周士斌,号贵山,于明崇祯六年(1633)挈次子周文显、三子周文振入迁平阳县腾蛟薛岙定居;尔后,其三房曾孙周廷伯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从薛岙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周国祯于乾隆二十六年(1763)分居项桥张家楼、周国清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分居平等彩楼桥,以及各支系裔孙分居县内外各地。

马站下魁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国明、周国禅兄弟,于明万历年间由福鼎县丁家楼下尾岚入迁下魁坑内。清初蒲门展界,移居平阳北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门展界,复回下魁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魁里利垟长垄、城门谢家垟竹脚等地。

云亭牛角斗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既明,于清康熙八年(1669)由福建安溪县入迁桥墩沙园,蒲门展界时移居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魁里南垄周姓支派  始迁祖周士达,字耀则。其曾祖周永参,原居南京,明时从军南征,镇守泉州永宁卫,入赘同安县吕洋王家,子周廷缙、周廷绅奉母命入迁南港28都杨家涯。至第4世周士达,由南港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沿浦大姑等地。



苍南周姓人口


苍南周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周姓遍布全县36个乡镇。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周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周姓约55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周姓约92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周姓约255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周姓约128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周姓约1300人。清顺治十八年(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周姓约65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周姓约70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周姓约10100人。

苍南周姓人口猛增。19907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周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7937人,占全县总人口1.49%

200471日,据苍南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周姓血缘人口为207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3%,名列全县第十二位,成为全县12大姓之一。人口比较集中的千人以上有灵溪、龙港、宜山、艚、矾山5个镇。


苍南县分乡镇周姓人口统计表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712

江山乡

2110

渡龙乡

445

南堡乡

163

灵江镇

532

湖前镇

102

繁枝乡

24

马站镇

211

沪山乡

1003

钱库镇

289

挺南乡

39

沿浦乡

89

凤池乡

25

芦浦镇

62

桥墩镇

126

南坪乡

19

渎浦乡

576

望里镇

253

观美乡

84

渔寮乡

102

浦亭乡

280

仙居乡

45

南水头乡

515

蒲城乡

60

对务乡

67

新安乡

45

6

云亭乡

398

大观乡

68

陈东乡

10

莒溪镇

233

霞关镇

49

龙港镇

808

项桥乡

55

五凤乡

8

城门乡

77

沿江乡

296

夏口乡

33

碗窑乡

7

魁里乡

485

龙江乡

300

括山乡

27

腾垟乡

26

岱岭乡

76

白沙乡

380

金乡镇

745

大龙乡

6

澄海乡

30

海城乡

92

艚乡

877

天井乡

13

赤溪镇

30

宜山镇

497

大渔乡

298

矾山镇

590

龙沙乡

48

铁龙乡

883

石砰乡

68

华阳乡

8

半垟乡

4

平等乡

394

新城乡

417

昌禅乡

164

凤阳乡

7

凤江乡

362

炎亭镇

210

埔坪乡

187

中墩乡

96

云岩乡

109

藻溪镇

125

南宋乡

200

信智乡

157



苍南县分乡镇周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5174

59.82

沪山、门前、周林小江村、灵江梧梅周、渎浦下汇周、渡龙砖埕、县城灵溪、秦岙、

龙港镇

4915

59.22

江山周家车、平桥、平等徐家庄、陈华垟彩楼桥、龙江黄家蓬、浦后、龙港街、方良、新斗门、杨家宅、北徉须

钱库镇

3467

19.62

项桥李家堡(金处)、垟头

宜山镇

2375

184.11

铁龙张北、张南、张家堡、东跳、后垟增、隔岸周

艚镇

1422

79.00

东山周、中段、泮处、北岑乌岩下、中段、倪家堡

矾山镇

1080

20.40

新岭头、下半山

马站镇

804

22.35

魁里下魁、利垟、鲂鱼山松柏下、霞峰

沿浦镇

503

14.80

斗门头

金乡镇

733

17.75

东山蔡、北门周、垟尾

望里镇

304

9.38

马鞍、酒瓶山

大渔镇

300

18.75

北行、大岙

浦亭乡

291

10.66

大亭、罗溪

炎亭镇

260

18.58

棉岙

莒溪镇

257

5.10

西厅

南宋镇

222

10.10

大岗、路下、长溪源、大山、张港、坟下、青竹岭

赤溪镇

186

3.72

园屿

藻溪镇

167

2.20

盛陶、街道

昌禅乡

154

4.40

王家垟、小溪

桥墩镇

134

1.67

石龙南田寮、凤岭、七百步

云岩乡

123

9.47


霞关镇

106

3.08

澄海观音岭

中墩乡

103

10.30

海滨海头尾、王家山

渔寮乡

103

6.06

雾城城内、荷包田

龙沙乡

93

2.82

沙坡、龙山腰

观美镇

87

2.05


岱岭乡

76

3.80

南山、大厝基小岭

芦浦镇

65

10.80


蒲城乡

60

6.67

城北

新安乡

53

6.47


石砰乡

44

4.40


仙居乡

44

5.50


括山乡

33

1.38


凤池乡

30

2.15


腾垟乡

28

1.40


五凤乡

13

0.45


凤阳乡

3

0.15

妇女嫁入




苍南周姓人物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和《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苍南境内周姓自宋、明、清三朝,入《温州府志》和《平阳县志》周氏人物共有12人。其中榜眼1人、进士8人、贡生3人。

周额,灵溪沪山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官鄞县县令。

周居仁,灵溪沪山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进士,官处州教授。

周吕龄,原名石,字介之,又字梦与,号牧斋,灵溪沪山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官德化县令。

周共辅,灵溪沪山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官同安县丞。

周绎,灵溪沪山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武进士。

,灵溪沪山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进士。

周熙绩,沪山塘下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周一龟,字谦受,睦程人。南宋咸淳四年(1263)戊辰科进士,官宁国府推官。

周仁勇,一龟从弟,字德裕,睦程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榜眼。

周鼎,沪山塘下人。明嘉靖贡生,官浮梁教谕。

周宏训,蒲门(今马站下魁)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岁贡生。

周青扬,号莲如,江南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贡生。



   


一、历史上周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湘川、华东和中原为中心的三个周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的周姓为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20%)、江苏(1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和安徽,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南方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期间,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川湘鄂赣、鲁苏浙皖、闽粤三大块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44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万激增到2500多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和贵州,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5.3%,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高比率周姓区域。在近600年期间,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周姓的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江苏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

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


三、周姓历史名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周姓名人辈出,或彪炳于史册,或立传于家乘,据统计,周姓在24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收录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有610人,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的147人。秦末有陈县(今河南淮阳)人周文(即周章),参加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张楚政权任将军,曾率主力军进攻关中,西汉初有周昌,官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勃,秦珍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吕后时任太尉,后与陈平定计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为西汉名将,景帝时任太尉,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为丞相,三国时吴国有名将周瑜,孙权时任前部大部督,曾亲率吴国有名将周瑜,孙权时任前部大部督,曾亲率吴军入破曹兵于赤壁;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即(即周瑜)顾”之语。晋代有纠劾不避权贵的御史中丞周处、尚书左仆射周。唐代有尚书左丞周兴。画家周还有舶使周庆立,是为市舶命名一官见于现存史籍之最者。五代时,南唐有画家周文矩。北宋有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南宋有大臣周必大,历官中书舍人、枢密使,左丞相,封益国公,言事不避权贵,曾创诸军点试法,整肃军政;还有词人周密,编在《绝妙好词》,著有《武林旧事》等,元代有周达观,曾随元使赴真腊访问,撰有《真腊风土记》还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江西吉水人周忱,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时,亲自调查积欠赋税原因,革除积弊,使豪强不敢欠税,粮长不能中饱,又曾奏请减免重赋,疏浚吴淞江,设济农仓防灾,在任22年,惠政大著;还有广西矿工起义领袖周克亮,画家周臣。周之冕,因斥责魏忠贤而被酷刑致死的文选中外郎周顺昌,崇祯时首辅周延懦,山西总兵周遇吉。明清之际有学者、河南开封人周亮工。清代,有词人、词论家周济,编有《宋四家词选》,著有《词辨》等;刑部右侍郎周之琦,也能词,著有《全梁梦月词》等;乾隆时有象棋名手周廷梅,晚清时有围棋国手周小松;还有青浦(今属上海)农民抗粮斗争领袖周立春,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女首领周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