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谢 姓
谢姓始祖——伯 夷
据《百姓祖宗图典》和《小学生必读百家姓》等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俩逃到首阳山。成王继位后封伯夷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公元前668年被楚国所灭。申伯的子孙以新都邑名为姓,称谢氏。子孙后裔尊伯夷为封国始祖。
渊 源
谢姓起源与演变 据《史记》、《元和姓纂》及《姓谱》和《世本·姓氏篇》、《左传·隐公十一年》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三大来源:任姓、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任姓。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西北,虽为伯爵诸侯,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春秋初周宣王灭谢后,让召公重建谢城,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城成为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国亡之后普遍使用谢姓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族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谢姓郡望
陈留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谢姓堂号
据史书和《谢氏宗谱》载,谢姓有宝树、宣城、西堂、乌衣等堂号。
宝 树 堂
宝树堂 宝树,又称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魏晋时也借指那些姿貌秀美,才干优异的人。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太傅谢安有次把族中子弟召集在一起,问他们:“作为谢家的后代,你们说一说,做什么事情才能光大祖宗的基业?”其中谢玄应声答道:“就像芝兰玉树一样,应该长在适合它生长的位置。”意思是说,只有在朝中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谢家之宝树”一语驰名天下以后,“宝树”更成为谢姓人中的一个著名堂号。
宣 城 堂
“宣城堂”主要是指南齐宣城守谢眺的后裔,因纪念他出任这一职务而得名。
西 堂 堂
“西堂堂”来历于谢灵运后裔使用的堂号,因谢灵运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居住在西堂堂而得名。
乌 衣 堂
“乌衣堂”来历于东晋南朝时期的谢安家居住在京师建康(今南京)的乌衣巷中,此后子孙以居住地作为堂号。
苍南谢姓迁徙
谢姓迁徙与演变 系历史悠久的家族。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各地《谢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谢姓系福建泉州南安县谢一美、谢子荣,同安县谢马赐、汀州谢石清、漳州南靖县谢兴洞和瑞安县谢兴良等派系苗裔。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于下:
云岩下对口谢姓 始迁祖谢天吼,原名恺吼,系谢国英长子。其曾祖谢一美约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鼓林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麻步西村定居;其祖父谢朝赞约于明末清初由西村转徙藻溪公婆石下定居;传至天吼,由公婆石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海城二河谢姓 始迁祖谢理超,系谢一美七世孙、谢天福四世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下对口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塘头牛寮谢姓 始迁祖谢天藩,原名恺藩,系谢一美曾孙、谢朝赞之孙、谢国辰长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公婆石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马牛渡以及县内外各地。
括山牛条(栏)垟谢姓 始迁祖谢天妙,原名恺妙,系谢一美曾孙、谢朝赞之孙、谢国辰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公婆石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云岩云头垟谢姓 始迁祖谢天来,原名恺来,字光迎,号春耀,系谢一美曾孙、谢朝赞之孙、谢国辰四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公婆石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半垟谢姓 始迁祖谢天昇,原名恺昇,字光尚,号春荣,系谢一美曾孙、谢朝赞之孙、谢国辰五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公婆石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澄海路尾岙内谢姓 始迁祖谢邦考,原名立考,系谢一美玄孙、谢朝海曾孙、谢国启之孙、谢天友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麻步西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坪柳垅和尚垟谢姓 始迁祖谢天雄,原名恺雄,字光英,系谢一美曾孙、谢明海之孙、谢国忠之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麻步西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新安西谢谢姓 始迁祖谢文锡,约于元末明初由瑞安县澄川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东岙内谢姓 始迁祖谢朝钦,系瑞安县谢时相第四子。约于清时由瑞安县四十七都塔石岙内入迁平邑(今在苍南县)炎亭东岙内定居。配林氏,生子六:长国艮、次国省、三国助、四国员、五国成、六国佳。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河西西头谢姓 始迁祖谢朝新,系瑞安县谢时相第五子。约于清时由瑞安县四十七都塔石岙内入迁平邑(今在苍南县)括山河西西头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张家店谢姓 始迁祖谢国柱,系瑞安县谢时相之孙、谢朝盛次子。约于清初由瑞安县四十七都塔石岙内入迁平邑(今属苍南县)二十二都张家店定居。配郑氏,生子三:长天寿、次天柱、三天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三大庙谢姓 始迁祖谢文英、谢文智堂兄弟,系先祖谢马赐之裔孙,谢普腾之孙。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归得里下尾溪。二公于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由平阳县北港渔塘下汛迁入江南十六都三大庙(今属龙港镇江山三大庙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河西东头谢姓 始迁祖谢朝贵,系瑞安县谢时相第三子。约于清时由瑞安县四十七都塔石岙内入迁平邑(今在苍南县)二十三都河西东头定居。配严氏,生子二,女二,长国珍、次国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繁枝东垟谢姓 始迁祖谢时相,瑞安县谢兴良第三子。约于明时由瑞安县腾岙移居平邑二十六都东垟(今在苍南县)藻溪镇繁枝东垟村定居。配杨氏,生子五:长朝盛、次朝贤、三朝贵、四朝钦、五朝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渡龙叶家垟谢姓 始迁祖谢时樑,字贵星,号冲斗,系瑞安县谢兴良第四子。约于明时由瑞安县腾岙入迁平邑二十三都叶家垟(今在苍南县灵溪镇渡龙叶家垟)定居。配曾氏,生子六:长朝振、次朝拔、三朝援、四朝操、五朝安(居渔湖踏脚)。六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九堡谢姓 始迁祖谢君聪,系福建南安县谢子荣第七世孙。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汰山,携妻子入迁浙江瑞安县马屿,不数载转迁平邑(在今苍南县)二十六都藻溪元店定居。配许氏,生子一:名谢月程。至二世谢月程由元店转迁九堡凤山下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铜墩(今名中墩)和福鼎县九都兰溪、店下下岭、秦屿后山、象山、南京、台湾高雄等地。
碗窑矴埠头谢姓 始迁祖谢元和、谢元玖、谢元兴兄弟,系谢石清第十世孙,父谢文厚。三公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斧岗携眷入平阳,先居桥墩大玉沙,后于清雍正七年(1729)己酉转迁碗窑矴埠头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棋盘山、矴埠头、桥墩、灵溪、下垟、观美和泰顺仕阳、谢客炉、马鞍山、银洞坑、福鼎四角井、店头、四川南溪县江南等地。
凤池渔(湖)池谢姓 始迁祖谢朝辉,谢兴洞之孙,父谢时铎由福建彰州府南靖县庄尾入迁瑞安县马屿。公于明时由瑞安县马屿入迁三十三都凤池渔湖定居。配池氏,生子四:长谢国璋、次谢国球、三谢国瑞、四谢国理。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谢姓人口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谢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6039人,占全县总人口1.53%,分布全县71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谢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536 |
江山乡 |
1226 |
渡龙乡 |
711 |
南堡乡 |
517 |
灵江镇 |
189 |
湖前镇 |
51 |
繁枝乡 |
959 |
马站镇 |
117 |
沪山乡 |
342 |
钱库镇 |
266 |
挺南乡 |
172 |
沿浦乡 |
150 |
凤池乡 |
101 |
芦浦镇 |
33 |
桥墩镇 |
368 |
南坪乡 |
211 |
渎浦乡 |
264 |
望里镇 |
228 |
观美乡 |
220 |
渔寮乡 |
209 |
浦亭乡 |
263 |
仙居乡 |
57 |
南水头乡 |
141 |
蒲城乡 |
96 |
对务乡 |
337 |
新安乡 |
681 |
黄檀乡 |
34 |
云亭乡 |
294 |
大观乡 |
57 |
陈东乡 |
15 |
莒溪镇 |
132 |
霞关镇 |
88 |
龙港镇 |
510 |
项桥乡 |
517 |
五凤乡 |
52 |
城门乡 |
5 |
沿江乡 |
85 |
夏口乡 |
43 |
碗窑乡 |
739 |
魁里乡 |
19 |
龙江乡 |
423 |
括山乡 |
617 |
腾垟乡 |
14 |
岱岭乡 |
12 |
白沙乡 |
67 |
金乡镇 |
589 |
大龙乡 |
135 |
澄海乡 |
11 |
海城乡 |
12 |
舥艚乡 |
57 |
天井乡 |
|
赤溪镇 |
44 |
宜山镇 |
190 |
大渔乡 |
220 |
矾山镇 |
357 |
龙沙乡 |
165 |
铁龙乡 |
40 |
石砰乡 |
62 |
华阳乡 |
70 |
半垟乡 |
101 |
平等乡 |
47 |
新城乡 |
545 |
昌禅乡 |
15 |
凤阳乡 |
6 |
凤江乡 |
106 |
炎亭镇 |
183 |
埔坪乡 |
37 |
中墩乡 |
36 |
云岩乡 |
496 |
藻溪镇 |
881 |
南宋乡 |
62 |
信智乡 |
4 |
苍南县(2005年)谢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谢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9554人,每平方公里有16.07人,占全县总人口1.60%,名列全县第14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龙港2镇,2千人以上的有藻溪镇,千人以上的有桥墩、矾山2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谢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3704 |
42.82 |
渎浦大浃头、横江、浦口、县城、沪山南山脚、河口渔湖、渡龙宕顶、渡龙前垟、渡龙叶家垟 |
龙港镇 |
3358 |
40.46 |
龙江涂厂、江山南垟谢、江山大店樟树下、江山三大庙、江山都口、薛家桥、龙港街 |
藻溪镇 |
2195 |
28.10 |
九堡、蔗岙、青山内、东溪干溪头、藻溪街、繁枝流石、下应、西垟坡、挺南、龙船坑、古井头、东垟、挺南三十六湾 |
桥墩镇 |
1291 |
16.06 |
碗窑矴埠头、大龙三十亩 |
矾山镇 |
1027 |
20.16 |
南堡石门头、杨家井、下厝基猫竹坑、中村白岩、深垟、矾山街、金斗垟瓦窑岭 |
钱库镇 |
934 |
44.90 |
项桥后谢、李家车后店、钱库街 |
舥艚镇 |
653 |
36.28 |
|
金乡镇 |
640 |
14.70 |
城内 |
新安乡 |
630 |
76.83 |
西谢 |
括山乡 |
628 |
26.17 |
河西 |
云岩乡 |
526 |
40.46 |
山前云头垟、下对口 |
沿浦镇 |
480 |
14.12 |
云亭牛乾大湖、下在、沿浦街 |
观美镇 |
394 |
9.27 |
亭子朱文庵、寨岭脚内坑 |
霞关镇 |
339 |
9.84 |
南坪松柏林观音尖、南坪卓垟顶观音尖、霞关街 |
宜山镇 |
334 |
25.89 |
|
浦亭乡 |
267 |
9.63 |
|
望里镇 |
259 |
8.00 |
|
龙沙乡 |
228 |
6.91 |
下宅 |
渔寮乡 |
225 |
13.24 |
荷包田 |
大渔镇 |
223 |
13.94 |
南行街、北行街 |
炎亭镇 |
204 |
14.57 |
|
赤溪镇 |
185 |
4.25 |
南行、半垟、半垟上垟、流岐岙长岩、双牌王甘宅 |
马站镇 |
149 |
|
马站街 |
莒溪镇 |
144 |
2.85 |
横路(今并入溪东村) |
凤池乡 |
127 |
9.07 |
板岙徐桥头 |
蒲城乡 |
98 |
10.89 |
城西、城北 |
南宋镇 |
62 |
2.82 |
|
仙居乡 |
59 |
7.38 |
|
五凤乡 |
53 |
1.83 |
|
石砰乡 |
47 |
4.70 |
|
芦浦镇 |
44 |
7.33 |
|
中墩乡 |
40 |
4.00 |
王家山 |
岱岭乡 |
23 |
1.11 |
|
昌禅乡 |
19 |
0.54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11 |
0.55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7 |
0.33 |
妇女嫁入 |
苍南谢姓人物
苍南谢姓人物,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谢姓人物共5人,其中南宋1人,明初1人,清有谢青洲、谢青扬和谢香塘姊弟妹3人。其名录简录如下:
谢岳,南宋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进士。官吉州教授。
谢天启,名南以,字行,明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科举人。官山西参议。
谢香塘,矾山苋头庵人,嫁给蒲门城内金洛先为妻。出身书香门第。她与金乡郑蕙为清代晚期平阳县唯一的两个女诗人。撰写《哭夫》、《哭二弟小嵋》、《示儿》等诗。著有《红余诗稿》。
谢青洲,赤阳(今矾山镇)人。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拔贡生。著有《抚桐轩咏草》。
谢青扬,字次榆,号小嵋,兄青洲,赤阳(今矾山镇)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岁贡生。著有《愈遇斋诗文集》四卷。
附 录
一、谢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谢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谢的人至少有72个,总人口大约在870万。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著姓。明初入台湾。由于谢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所受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长足地发展,尤其在宋、元、明时期,谢姓在赣闽浙粤湘苏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谢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谢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7%,占浙江总人口的1%。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这六省谢姓大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广西,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闽、豫皖、两广为中心的四大块谢姓聚集地,而华北地区是当时谢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谢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谢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谢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8%,人口净增加一倍。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5.4%)、福建(17.6%)和浙江(12.7%),这三省谢姓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55.7%;其次分布于广东(6.6%)、湖南(6.2%)、江苏(5.7%),这三省的谢姓又集中了18.5%。江西一跃成为谢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5%。东南和南方地区的谢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宋、元、明期间,谢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谢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粤闽三大块谢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进一步由北向东南部转移。
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864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到864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谢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的谢姓分布以粤东为中心,向北、西、东三方向辐射,谢姓人口逐渐减少,华北和东北地区少见,西北罕见。在近600年期间,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谢姓保持二十四位。
二、当代谢姓的分布
谢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和江西南部,每平方公里的谢姓人口达到3.5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5人以上。谢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4%,谢姓人口大约84万;2.8—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谢姓人口大约42万;2.1—2.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6%,谢姓人口大约191万;1.4—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3%,谢姓人口大约167万;0.7—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谢姓人口大约269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4%,谢姓人口大约111万。
谢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谢姓在广东、江西、四川和湖南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东东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25%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在广东中部、湖南东南、江西中部、福建大部、台湾,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2.2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在广东西部、云贵川、江西北部、湖南大部、陕豫鄂、山西南部、甘肃南部、皖浙苏、内蒙古东北和黑龙江西北的交界地区,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1.35%,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3%;其他地区,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3.3%,其中比例不足0.1%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8%。
三、谢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谢氏最兴盛的时期是三国至南朝的300多年间,尤其是东晋时,与王氏长期共同执政,并称望族,因之“王谢”成为高门世族的代称。谢姓历史名人也大都出在这一时期,而且几乎都是阳夏人。仅东晋至南朝的270余年间就有约60位。383年晋相谢安,运筹帷幄、使至谢玄,弟谢石等率水陆军队8万,抵御前秦苻坚90万大军,在淝水大捷,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因而成为震古烁今的名人,有中书舍人谢朏,吏部尚书谢沦,有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这一时期,阳夏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名人也灿若群星,如东晋有音乐家谢尚,女诗人谢道韫,文学家谢混、谢惠连、谢庄,南朝宋时永嘉太守诗人谢灵运,开创中国山水诗一派,世称“大谢”;诗人谢朓,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较高的诗人,后世称“小谢”,二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此外,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权右大司马谢禄,北宋末有学者谢良佐,南宋有诗人谢枋得,右丞相谢深甫、谢太后、谢翱。元明之际有学者谢应芳,元末明初有谢肃,其古诗朴健,七律尤为到格。明有著名文学家的谢榛、谢肇渊,著有《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谢昭,云南参政;善诗;为闽派著名诗人之一谢肇淛;锦衣卫千户谢廷循。清有山西布政使谢启昆,中书舍人谢重辉,御史谢济世,航海家、旅行家谢清高,吏部左侍郎谢墉,画家谢荪,与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胡慥、叶欣、高岑合称“金陵八家”。
四、谢康乐永嘉胜迹
《宋书·谢灵运传》记载,灵运“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永嘉郡在南朝刘宋时辖永宁、安固、松阳、乐城、横阳五县,郡治永宁,即今天浙江温州市。全郡辖境相当于今天浙江遂昌以东、临海以南、泰顺以北广大地区。因为谢灵运在这里当过太守,足迹所至又是全郡的名山大川,所以留下的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极多。仅清光绪八年(1882年)所修《永嘉县志》中,就载有以下数处:
竹马坊:在今温州市东北。相传谢灵运来任永嘉太守,儿童骑竹马相迎,故名。
西堂:在温州市内,原州官府中。谢灵运在此构思诗篇,竟日不就,后忽梦族弟惠连,便有“池堂生春草”一诗,大以为工。宋人杨蟠作诗道:“谢公何所忆,白日看云眠。忽梦惠连弟,遂得春草篇。”
池上楼:在温州市内,旧郡治丰暇堂北。谢灵运曾在此作《登池上楼》诗,其中有“池堂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句,被后人称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谢公池:在温州市郊积谷山麓,又名春草池。相传,谢灵运曾栖息于此,池水澄澈,俗称灵池。
白岸亭:在温州市楠溪西南,距市区约八十七华里。因溪岸沙白,故名白岸亭。相传是谢灵运游赏处。他在《过白岸亭》一诗中写道:“拂衣遵沙坦,缓步入蓬屋”,其中的蓬屋二字即最早的亭台。
读书斋:在温州市内略偏西部,亦即旧郡治一带。相传是谢灵运读书处,又名读书堂。他曾在这里作《斋中读书》和《读书斋》等诗。
南亭:在温州市南一里许,是谢灵运游处的地方。相传,他曾在这里作《游南亭诗》。后来,清朝人朱彝尊也作诗道:“薄云雨初霁,返照南亭夕。如逢秋水生,我亦西归客。”
西射堂:在温州市西南二里净光山下,相传是谢灵运闲暇时鸣琴的地方,曾作有《晚出西射堂诗》等。
北亭:在温州市东北五里,永嘉江畔。相传是谢灵运罢官归会稽,与郡中父老道别的地方,后作有《北亭与吏民别诗》。
谢公楼:即温州市原北门楼,在拱宸门上。相传是谢灵运任职于此时所建,常游憩其上。至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改名为江山胜概楼。
谢公亭:在温州市,原江心寺西南。相传谢灵运在这里任太守时,每出游,必休息于寺中。寺中原有石刻像一尊,至明宣德中(1426—1435年),寺僧昙旭重新修复。清道光乙巳年(1845),巡抚庆廉再次重建。
谢客岩:在温州市郊积谷山上,有“谢客岩”、“白云曲”、“春草吟”等篆字,相传是谢灵运手迹。至今,“谢客岩”三字仍依稀可辨,每字直径都在三尺以上。
谢村:在积谷山下。相传,谢灵运来任永嘉太守,以此地山水美于会稽,便在积谷山下辟地凿池,作为永久居住之地。后离郡而去,仍留一部分家人于此。其后繁衍于此,遂为永嘉人,名其居为谢村。后人谢梦符作《鹤阳谢氏宗支记》,王端作《谢岸墓志》,皆记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