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刘 姓
刘姓始祖——刘 累
刘累,据《百姓祖宗图典》和《小学生必读百家姓》、《中国姓氏》等记载:刘姓出自祁姓,尧的后世子孙刘累,为夏后代六世孙夏帝孔甲养龙。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带着家眷从河南偃师逃到今河南鲁山县避居。刘累的子孙就以刘为姓,尊刘累为刘姓始姐。
渊 源
刘姓起源与演变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夏朝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古杜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奔晋国,晋封为士师之官,子孙遂改为士氏。隰叔之曾孙士会曾出使秦国,并居于秦,后以由秦国返回晋国,其次子士轼留在秦国不归,但未赐姓,遂恢复其祖上刘累之姓为刘氏。刘姓再一次出现在历史上,也是刘姓第一次大迁移。从此以后,刘姓族群冲出了长达千年的在夏、商、周三朝天子周边活动的狭小圈子。
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至刘累五十六世孙刘荣,始徙居沛,即今江苏沛县。刘荣系汉高祖刘邦之祖父,传说刘荣葬于今江西瑞金县大华山铜鼓村。祁姓刘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东周时,周顷王封王季子于刘累古封地刘城,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这是组成当代刘姓大族的一支重要的派系,称姬姓刘氏。古地在今河南郾师县南之缑氏镇。历经康、定、献、文、桓五世,相继为东周王室卿士,地位颇为显赫。刘国的后代有一支投奔楚国,迁居于河南南召县南部留山一带,后又涉湖南东部之浏水,出称浏阳河,至三国东吴设置浏阳县。姬姓刘氏在周朝十分活跃,其影响和人口均超过祁姓刘氏。进入汉朝后,由于汉高祖刘邦的皇族刘姓的兴盛和威力,姬姓刘氏逐渐湮没无闻,其后人均融入进祁姓刘氏的大族之中,后世已不可分。姬姓刘氏的历史有2600年。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刘姓的起源不止以上两大支。汉高祖刘邦赐异姓功臣姓刘,也大大增加了刘姓大族的人口和成分。除此以外,加入刘姓大族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刘姓郡望
据有关典籍和各地《刘氏宗谱》记载,刘姓在历史上曾拥有过彭城、沛、弘农、河间、中山、梁、顿邱、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准、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高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广平、范阳、东莱、陈留、济阴、京兆、庐陵、南康等33个郡。
彭城郡 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原来的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一带,及安徽省濉溪县东部。
刘姓堂号
彭城堂 在刘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刘氏,如匈奴刘氏、沙陀刘氏等,因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也对外自称为彭城刘氏,往往以“彭城堂”作为本族堂号。现今以“彭城堂”为堂号的刘姓,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都有发现。
藜照堂 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了。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
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
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在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拄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
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
缘出这一典故的刘姓堂号,除了“藜照堂”外,还有很多,诸如青藜堂、藜阁堂、燃藜堂、光藜堂、藜光堂、然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传经堂、授经堂。
藜照堂及与此相近的堂号,不只在刘向后裔彭城刘氏宗派中,在中国南北各地各宗派刘氏后裔中都被广泛使用,该堂号已成为刘姓的标志之一。
中山堂 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
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14个儿子、81个孙子,360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这个堂号只实用于中山刘氏一派,但由于中山刘氏族人众多,因而“中山堂”也就成为刘姓最著名的堂号之一。
五忠堂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袷、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
“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庄堂 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刘式的后代因此以“墨庄堂”为堂号,以纪念祖先恩德,激励族人发奋读书。
“墨庄堂”的堂号,主要在江西刘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迁他省的刘式后裔仍沿用这一堂号。
苍南刘姓迁徙
刘姓迁徙与演变 刘姓系入迁苍南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据《刘氏宗谱》载,刘姓最早一支入迁苍南的是,南宋年间由闽入迁白沙刘店定居,其次是明弘治七年(1494)的刘基六世孙由青田(今属文成)县南田镇来莒溪定居,余者大多是明嘉靖与万历年间在平息倭寇之后,平阳县令实行“招垦”,温州辖范的各县及附近的闽东一带刘姓闻讯而来定居,抑或清初避耿王耿精忠之乱,由福建来苍南各地定居。至于年远代湮,世系鸿支散佚无从稽考者,尤需进一步考证。今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渎浦大浃头刘姓 始迁祖刘在德,系刘吟吾次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大片园大板桥头。其祖父刘流泉于明万历间避闽寇乱,入迁平阳县北港(具体地址不详)。刘在德何时入迁大浃头定居不详。配池氏,生子五:长刘绳准,不传;次刘绳节,三刘绳洲,四刘绳派,五刘绳景,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观横屿刘姓 始迁祖刘顺吾,字爱茶,刘流泉四子。于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由平阳县北港詹家埠入迁来此定居。配温氏,生子四、女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后垄等地。
望里港边刘姓 始迁祖刘文焕,字章于,系横屿刘顺吾长子。何时由大观横屿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陈氏,生子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板岙刘姓 始迁祖刘石保,系大观横屿刘顺吾三子。何时由大观横屿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宜山街刘姓 始迁祖刘功赐,系大观横屿刘顺吾四子。何时由大观横屿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斗门头刘姓 始迁祖刘廷爵,字伯云,系刘士顺次子、刘石保之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凤池板岙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七,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澄海埕溪(路尾)顶三亩刘姓 始迁祖刘廷富,字伯友,系刘士顺四子、刘石保之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凤池板岙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女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浦西保刘姓 始迁祖刘应龙,号瑞琳,系刘有赞长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蓬莱乡。其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由安溪县蓬莱乡入迁瑞安县四十七都汤岙。刘应龙于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由瑞安县汤岙入迁来此定居。配陈七娘,生子一、女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渡龙西程浦头刘姓 始迁祖刘君富,系刘有赞次子刘瑞廷之子。何时由瑞安县汤岙入迁定居不详。配陈氏,生子六:显相、显儒、显范、显钦、显配、显陆,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江余家桥刘姓 始迁祖刘伯来、刘廷高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老厝基。清康熙初闽寇作乱,兄弟二人由安溪县老厝基入迁来此定居。刘伯来乏嗣,刘伯高生子四:长子(名不详)徙居永嘉县毛竹岭;次子刘日耀,承继伯父嗣;三子刘日经,字文韬,住居本地,与兄刘日耀,繁衍成族(四子出绍胡家宅陈姓),后裔分居各地。
赤溪南行刘姓 始迁祖刘祖成,字三卿,系刘达景之养子,原施姓。其父于明崇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具体地址不详)入迁平阳县北港壬湾,至刘云卿,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转迁来此定居。配尹氏,生子四:长子圣佑,字士光,次子圣佐,字士明,三子圣科,字士元,四子圣哲,字士彬,繁衍成族。其曾孙刘永凤,徙居岱岭云遮,为云遮支派始迁祖。
浦亭樟岙刘姓 始迁祖刘伯基,号国祚,系刘汉祥之子、刘达景之孙,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其祖父于清康熙年间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南宋垟。刘伯基于何时由南宋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单氏,生子五:长士亲、次士英、三士显、四士圣、五士茂,分仁、义、礼、智、信五房(礼房士显徙居福鼎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莒溪刘姓 始迁祖刘道祯,字君宪,系刘式纯次子。刘基六世孙。于明弘治七年(1494)甲寅由青田(今属文成)县南田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矾山福德湾刘姓 始迁祖刘捷春,何时由福鼎县武洋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白沙刘店刘姓 始迁祖刘轸,字德舆,号了境,原籍福建(具体地址不详)。于南宋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隐而不仕,著书立说,终老林泉。传世之作《诠心指要》2万多字。繁衍成为望族,后裔分居各地。
平等徐家庄刘姓 始迁祖刘步志。于清咸丰年间由白沙刘店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白沙象岗刘姓 始迁祖刘士亨,原籍温州永嘉场白水。于清康熙年间与胞弟同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湖里刘姓 始迁祖刘二郎,原籍福建汀州府苏中都。何时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范氏,生子二,繁衍成族。裔孙刘沛钱,配郑氏,于民国初期徙居炎亭西沙为发祥之祖;裔孙刘沣谦,配徐氏,于清光绪年间由湖里徙居金乡东门为发祥之祖。
舥艚灶基刘姓 始迁祖刘永赞,原籍瑞安县穗丰。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沙沙坡刘姓 始迁祖刘明博,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陈氏,生子二:长文标、次文典,繁衍成族。文典之子大福挈子学禹于清乾隆年间徙居江南老斗门为发祥之祖。
江南老斗门刘姓 始迁祖刘俊青,于清嘉庆年间由渡龙埭头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龙江涂厂刘姓 始迁祖刘俊果,字足食,于清嘉庆年间由渡龙埭头入迁来此定居,配缪氏,生子二,繁衍成族。另一支刘俊超,也是由渡龙埭头入迁来此定居,余不详。
南水头过港(古港)刘姓 始迁祖刘我积,原籍福建莆田市卓埔。于清顺治年间因家遭贼劫,即弃家入迁来此定居。配冯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五凤凤村刘姓 始迁祖刘友拱、刘友智、刘友信、刘友和兄弟,原籍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牛皮岭横浚下。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后刘友拱转徙兰洋狮溪赤土坎,刘友信转徙福鼎县南洋棋墩弓桥内。刘友智、刘友和系凤村发祥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华阳下庄刘姓 始迁祖刘万兴,字明胜,原籍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牛皮岭横浚下。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挈妻廖氏及子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桥墩中街刘姓 始迁祖刘金事、刘富事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城内。于清乾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兄弟同心协力,兴家立业,娶妻育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蕉浦岭刘姓 始迁祖刘圣,字道敏,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崇善里蓬莱溪仔尾李子园。于明嘉靖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腾垟渔山头刘姓 始迁祖刘魁,字存礼,原籍福建(具体地址不详)。于明季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刘姓 始迁祖刘汝淮,字景贤,原名世德,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金田。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平阳县知事。(查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只有明嘉靖四年刘録任平阳知县,未见刘汝淮,字景贤,原名世德,明时任平阳知县)。见凤池俗美风淳,遂定居于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挺南万里后,藻溪铸鐤湖、霞关烟墩山、藻溪缪家庵、后垄 坑头牛角湾、油菜园、凤梧井头等地。
望里下堡、酒瓶山刘姓 下堡始迁祖刘天杰、酒瓶山始迁祖刘英标、刘英榜兄弟,均系埭头刘姓后裔,于清初或康熙年间入迁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江张家堡刘姓 始迁祖刘茂道,系乐清县石船肇基始祖刘履康裔孙。何时由石船入迁来此定居不详。
腾垟渔山头、赤溪流岐尾、信智刘姓 始迁祖俱不详,原系福建福宁府东门外入迁平阳县北港闹村蕭山之肇基始祖刘时龙(字文国)二子刘际兴、刘际旺后裔。何时由北港闹村入迁上述三处俱不详,有待查考。
云亭菖蒲垟刘姓 始迁祖刘克奏,系福建建宁府迁永春县章内肇基始祖刘光发之苗胤,刘仕鹏之裔孙。何时由永春县章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
凤阳顶堡刘姓 始迁祖刘宏叟,系福建建宁府迁永春县章内肇基始祖刘光发之苗胤,刘仕恭之裔孙。何时由永春县章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
南坪桥仔头刘姓 始迁祖刘宏怡、刘宏悌兄弟,系福建建宁府迁永春县章内肇基始祖刘光发之苗胤,刘仕恭之裔孙。何时由永春县章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
马站牛栏山刘姓 始迁祖刘宏惠,系福建建宁府迁永春县章内肇基始祖刘光发之苗胤,刘仕恭之裔孙。何时由永春县章内入迁来此定居不详。
苍南县刘姓人口
苍南刘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刘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5842人,占全县总人口1.52%,名列全县第15位,分布全县72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刘姓1990年分乡镇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805 | 江山乡 | 140 | 渡龙乡 | 510 | 南堡乡 | 241 |
灵江镇 | 291 | 湖前镇 | 34 | 繁枝乡 | 44 | 马站镇 | 86 |
沪山乡 | 126 | 钱库镇 | 30 | 挺南乡 | 72 | 沿浦乡 | 913 |
凤池乡 | 25 | 芦浦镇 | 7 | 桥墩镇 | 357 | 南坪乡 | 271 |
渎浦乡 | 1635 | 望里镇 | 599 | 观美乡 | 456 | 渔寮乡 | 69 |
浦亭乡 | 65 | 仙居乡 | 13 | 南水头乡 | 404 | 蒲城乡 | 23 |
对务乡 | 85 | 新安乡 | 20 | 黄檀乡 | 122 | 云亭乡 | 85 |
大观乡 | 141 | 陈东乡 | 3 | 莒溪镇 | 1583 | 霞关镇 | 160 |
龙港镇 | 338 | 项桥乡 | 15 | 五凤乡 | 79 | 城门乡 | 17 |
沿江乡 | 36 | 夏口乡 | 5 | 碗窑乡 | 31 | 魁里乡 | 31 |
龙江乡 | 141 | 括山乡 | 26 | 腾垟乡 | 199 | 岱岭乡 | 143 |
白沙乡 | 1672 | 金乡镇 | 254 | 大龙乡 | 93 | 澄海乡 | 86 |
海城乡 | 55 | 舥艚乡 | 134 | 天井乡 | 8 | 赤溪镇 | 259 |
宜山镇 | 108 | 大渔乡 | 58 | 矾山镇 | 203 | 龙沙乡 | 42 |
铁龙乡 | 27 | 石砰乡 | 271 | 华阳乡 | 80 | 半垟乡 | 103 |
平等乡 | 110 | 新城乡 | 16 | 昌禅乡 | 113 | 凤阳乡 | 74 |
凤江乡 | 803 | 炎亭镇 | 86 | 埔坪乡 | 158 | 中墩乡 | 48 |
云岩乡 | 42 | 藻溪镇 | 388 | 南宋乡 | 25 | 信智乡 | 70 |
苍南县刘姓(2005年)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刘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8693人,占全县人口1.52%,名列全县第15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5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3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千人以上的有莒溪、沿浦2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刘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5332 | 61.65 | 渎浦大浃头、大观横屿、渡龙吾方桥、南水头过港、秦岙、横渎、龙渡堤头、门屋内、西程普头 |
龙港镇 | 3901 | 47.00 | 白沙刘店、江山刘处、凤江张家堡、凤江凤浦、凤江潘家庄、横河 |
莒溪镇 | 1628 | 32.24 | 莒溪、石岘、西厅、大坑、大娥、南山、半岭 |
沿浦镇 | 1106 | 32.53 | 斗门头、三虎坡(今名海丰)、三茆海脚 |
矾山镇 | 697 | 13.16 | 南堡下厝基、埔坪拱桥内 |
望里镇 | 658 | 20.31 | 马鞍三边、下堡、溪头埠 |
桥墩镇 | 641 | 7.97 | 桥墩街、云仙、五岱竹脚 |
藻溪镇 | 591 | 7.81 | 铸鐤湖、繁枝下村、挺南万里刘厝、蕉浦岭 |
观美镇 | 562 | 13.22 | 大埔上过港、过港、秦岙 |
霞关镇 | 542 | 15.73 | 南坪桥仔头、霞关街 |
赤溪镇 | 438 | 8.76 | 南行、流岐屋、信智、过海、隔头、半垟 |
石砰乡 | 282 | 28.2 | |
金乡镇 | 270 | 6.20 | 城内 |
腾垟乡 | 245 | 12.25 | 渔山头 |
岱岭乡 | 186 | 9.00 | |
浦亭乡 | 186 | 6.81 | |
舥艚镇 | 159 | 8.83 | |
宜山镇 | 155 | 12.02 | 宜一 |
昌禅乡 | 137 | 3.91 | 枫脚、华内 |
马站镇 | 137 | 3.81 | 马站街 |
五凤乡 | 97 | 1.64 | |
炎亭镇 | 87 | 6.21 | 西沙、东沙 |
凤阳乡 | 86 | 4.10 | |
渔寮乡 | 83 | 4.88 | 四亩脚刘家 |
龙沙乡 | 65 | 1.97 | 坑内、沙坡 |
云岩乡 | 64 | 4.92 | |
钱库镇 | 60 | 2.88 | 钱库街 |
大渔镇 | 60 | 3.75 | 南行街 |
中墩乡 | 55 | 5.50 | 中墩、海滨 |
新安乡 | 45 | 5.50 | 小云兜刘侯二姓800多人 |
南宋镇 | 44 | 2.00 | |
凤池乡 | 33 | 2.36 | |
括山乡 | 26 | 1.08 | |
浦城乡 | 24 | 2.67 | 城内 |
仙居乡 | 19 | 2.38 | 妇女嫁入 |
芦蒲镇 | 13 | 2.17 | 妇女嫁入 |
苍南刘姓人物
苍南刘姓自南宋至明、清,入编明万历《温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苍南县志》、《千顷堂书目》等共11人。其中南宋5人,明3人,清3人,简录如下:
刘士龙,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进士。官宁德县令、荆南知府。
刘子璘,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官建州教授。
刘居安,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末科进士。官通州倅。
刘轸,字德舆,号了境,南宋年间由福建入迁白沙刘店。南宋淳熙年间隐而不仕,潜心于克己之学。著有《诠心指要》等。
刘天益,一名忠益,字谦中,刘轸子,白沙刘店人。南宋嘉泰元年(1201)以布衣应制上万言书,不报,遂不仕。著有《筠坡集》等。
刘子东,景玉从子,明洪武七年(1374)甲寅科武进士。由儒士授平阳县训导、晋江教谕。
刘镇,白沙(今龙港镇白沙)人。明官长清知县。
刘绍宽,清同治六年(1867)出生于白沙刘店。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贡。生前历任龙湖书院山长,温州府中学堂监督,平阳县教育会长、教育科长,乐清县教育科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民国《平阳县志》副总纂等职。著有《东瀛观学记》、《厚庄文抄》、《厚庄诗文续集》、《厚庄杂录》、《厚庄诗文稿》、《籀园笔记》、《籀园闲话》、《归方金石凡例》、《厚庄日记》、《厚庄诗友函札》、《铜权唱和诗集》等。
刘庆祥 清末白沙刘店人。著有《铁耕小筑印集》等。
刘眉锡,清莒溪人。著有《南雁荡山全志》6卷和《瓯志摭余》、《横阳诗萃》、《刘氏集札》、《旸芝吟稿》、《莒水诗集》、《莒溪文集》、《莒溪日录》、《昆阳南港、南雁、西湖、南田杂咏》等。
刘在理,渎浦大浃头人。自幼爱好武术,明崇祯年间世乱投军,官衢州千户。
附 录
一、刘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刘姓为当代第四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姓之一。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刘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0万。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支派众多,人丁兴旺。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明朝末刘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当代刘姓的人口已达到6456万,为全国第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l000年中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刘姓保持第四位。
二、当代刘姓的分布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l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l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l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
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三、刘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天造;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一些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汉时,全国共有五千多万人,刘姓人口就占十多万。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
正因为刘姓历史悠久,人丁兴旺,所以对历史的进步作出的贡献相当显著,涌出的名人非常多: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之子刘歆,为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他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的贡献;还有训诂学家刘熙,著有《释名》;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还有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有将领刘牢之,骁勇善战,淝水之战时为前峰,破敌有功。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南朝梁还有学者、文学家刘峻,刘孝绰、刘孝威,女文学家刘令娴;此外,南朝宋有文学家刘义庆,北魏有经学家刘献之,北齐有文学家刘焯。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悼,时称“二刘”。隋末有江南农民起义首领刘元进,延安、上郡农民起义首领刘迦论。唐代,刘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刘晏在肅宗、代宗两朝任相,疏浚汴水,用分段转运法解决关中食粮,整顿盐税,行平准法,改善了安史之乱后财政紊乱的状况,是著名的理财家;另有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强调“直笔”,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名学评论的专著;还有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希夷、刘长卿、刘湾、刘方平、刘眘虚、刘商、刘沧、刘叉,散文家刘蜕,浙东农民起义首领刘睢。北宋有史学家刘攽、刘恕,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凡史实纷杂难治的,多由刘恕处理。还有学者刘敞、诗人刘筠。南宋有名将刘琦,学者、文学家刘子翚,诗人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医学家刘完素,金末红祅军首领刘二姐。元代有学者刘因、散曲家刘致、雕塑家刘元,元末有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期,刘氏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例如,明代有荆襄流民起义首领刘通。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刘六、刘七、刘惠,鄂、皖农民起义领袖刘汝国。明清之际有农民起义军将领刘宗敏、刘希尧、刘芳亮、刘文秀、刘体纯;清代有农民起义首领刘之协、刘登联、刘德培,上海小刀会起义首领刘丽川。此外,明代有大臣刘基,画家刘珏,哲学家刘宗周,文学家刘侗,散曲家刘效祖;清代有大臣刘统勋、刘纶,宰相、书法家刘墉,诗人刘体仁,学者刘献廷。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散文家刘大槐,经学家刘逢禄,文学家刘开、刘熙载。清末将领刘永福,在中法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时曾移驻台湾;在台湾兴建铁路的总督刘铭传;清末还有小说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