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16、叶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十六)叶 

 

叶姓始祖———叶子高

 

据《百姓祖宗图典》载,春秋时,楚庄王之曾孙芈戌,在沈县任县尹,其后人以此为姓。芈戌的儿子诸梁,字子高,即名“沈诸梁,字子高”。楚昭王封诸梁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同时封为公爵,并建立叶国,称叶公。他的后裔便以国名为姓,世代姓叶,尊叶子高为始祖。

 

   

 

叶姓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风俗通》和《中国姓氏》所载,叶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芈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芈姓。春秋后期楚庄王(公元前613一前591年在位)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字字囊,沈鹿为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子沈尹戌,沈尹戌之子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称为叶公。叶是楚国一邑,在今河南中部的叶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芈姓叶氏的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叶姓发生在汉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东汉时南部日南郡的界外有一叶调国,叶调国人进入中国遂姓叶。三国时,吴国孙坚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日南郡之地在今越南境内,叶调国古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上;公元945年五代南唐李璟灭闽国,闽王王审知的后裔为避难,改姓叶,取意树叶飘零,不知所止;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叶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等氏族均集体改姓叶,其族人与汉族混居,多数被同化成汉族。

 

 

叶姓郡望

 

南阳郡  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

 

叶姓堂号

 

国望堂  叶姓与邓、姬、乐、韩、岑、束等10多个姓氏共有的堂号“南阳堂”。叶姓向来的堂号“国望堂”。

  “国望”,顾名思义,是一国望族。叶公沈诸梁后裔不仅是南阳郡内的望族,同时还是楚国名门望族。

  叶子高封地叶邑,为叶邑令,政绩卓著。白公胜叛乱,杀死楚国最高文、武长官子西、子期,还劫囚了楚惠王。诸梁闻讯即举兵平叛,百姓遮道迎之,并说:“国人望公之来,如赤子之望父母焉!”“国人望君如望岁焉!”叶公顺人心、合民意,很快平息了叛乱,救出了惠王,使楚国危而复安。楚惠王复位,即命叶公为令尹、司马。叶公奉命率兵讨伐东夷,不杀戮、不抢掠,以仁义用兵,与三夷缔结军事同盟,打败了强大的越国。叶子高在叶邑勤政爱民,百姓敬仰,得到惠王褒奖。叶姓自然成为显贵的国望家族,故叶姓堂号称“国望堂”。

 

苍南叶氏迁徙

 

叶氏迁徙与演变  叶姓系入迁苍南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据灵江河口叶、灵江山前、繁枝白坟等《叶氏宗谱》记载,基本上理清叶姓最早入迁苍南是元末来灵江河口叶定居的叶姓始迁祖,其次是明隆庆年间来马站金山定居的叶姓始迁祖,三是明万历年间来二十五都六板桥(今望里镇六板桥)凤凰山下洗马桥定居与渡龙宕顶定居的叶姓始迁祖,其余都是由河口叶、金山、凤凰山下洗马桥和宕顶等地分居县内外各地。所谓支蕃派衍,名不虚传。今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载录于下:

  灵江河口叶叶姓  始迁祖叶孟植,系括苍处州(今丽水)叶朝辅五世孙,叶明怀四子。约于元末至正年间由处州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三:仲著、仲萼、仲桂。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南章处叶姓  始迁祖叶国山,于清乾隆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大渔小渔叶姓  始迁祖叶景静,于民国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金乡城内中所庙叶姓  始迁祖叶景泛,于清光绪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金乡北门叶姓  始迁祖叶景梯,于民国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舥艚芦头叶姓  始迁祖叶国琦,于清乾隆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江山周家车叶姓  始迁祖叶景福,于清光绪年间由河口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望里六板桥叶姓(二十五都六板桥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姓)  始迁祖叶心怀,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具体地址不详)。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同安县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一:於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熙隆庵叶姓  始迁祖叶承美,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五世孙,叶必英三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文鼎、文聪、文元、文严,繁衍成族。

  龙沙石塘叶姓  始迁祖叶承玉,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五世孙,叶必英四子。于清乾隆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三:文葱、文有、文三,繁衍成族。

  望里老鼠山叶姓  始迁祖叶承侯,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五世孙,叶必发长子。于清雍正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四:文华、文略、文和、文汉,繁衍成族。

  过海牛鼻山叶姓  始迁祖叶元宾,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叶大铨嗣子。于清咸丰初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高氏,生子一:燕泼,繁衍成族。

  大渔大岙心叶姓  始迁祖叶元钳,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叶大均次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三:燕河,燕八,燕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藻溪堡龙路等地。

  繁枝白坟叶姓  始迁祖叶元绣,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叶大均四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燕镇,燕周,燕锦,燕图,繁衍成族。

  赤溪南岙叶姓  始迁祖叶元企,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叶大主四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蔡氏,生子三:燕殿,燕溪,燕丝,繁衍成族。

  赤溪鹿窠叶姓  始迁祖叶元琏,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叶大延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洗马桥入迁来此定居。配何氏,生子二:燕福,燕枝,繁衍成族。

  望里浃底园凤岩叶姓  始迁祖叶元卢,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老鼠山叶大查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老鼠山入迁来此定居。配谢氏,生子三:燕可、燕革、燕桦,繁衍成族。

  江山郭家宕叶姓  始迁祖叶元山,系凤凰山下洗马桥叶心怀九世孙,老鼠山叶大盛次子。于清光绪年间由老鼠山入迁来此定居。生子五:燕月,燕宪,燕坦,燕财,燕媄,繁衍成族。

  渡龙宕顶叶姓  始迁祖叶世凰,系瑞安县郭公垟叶仁捷二十五世孙,叶济稳之子。于明万历年间由郭公垟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一:必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江凤浦山前叶姓  始迁祖叶必亨,系瑞安县郭公垟叶仁捷二十六世孙,叶世傚之子。约于清康熙初期由郭公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灵江四大叶姓  始迁祖叶文朗,系叶邦柔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宕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繁枝流石叶姓  始迁祖叶文畴,系叶邦慎六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宕顶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三,繁衍成族。

  五十亩垄甘尾叶姓  始迁祖叶文泰,系叶邦柔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宕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

  马站金山叶姓  始迁祖叶济远,原名傅远。原籍瑞安县五十三都郭垟紫华山积谷里,于明隆庆年间与弟徙居平阳县五十四都蒲门岑山金谷园(今马站镇金山村)定居,为金山、下屿、大垅始祖。生子二:长子永华、次子永满(无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屿头叶姓  始迁祖叶世显,系叶永华之孙,叶宁海之长子。约于明时由岑山金谷园徙迁城门下屿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园林、县城灵溪、澄海大垄、霞关、澄海和福鼎城关、福鼎嵛山、霞浦牙城等地。

  叶世竞,系叶宁海之次子,分为悌房。叶世昌,叶宁海之四子,分为信房,居澄海大垄。

  澄海大垄叶姓  始迁祖叶世玉,系叶宁海之三子,为忠房,分居澄海大垄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澄海、灵溪和温州、杭州、山东、云南等地。

  中墩叶姓  始迁祖叶世奇,系岑山金谷园叶永华长孙,叶滨海长子,分为乾房,为乾房始祖。由岑山移居中墩定居,繁衍成族。

  马站霞峰叶姓  始迁祖叶兴发,原籍浙江丽水县松阳卯山。于清康熙年间蒲门展界后,由松阳卯山入迁平阳县五十四都马站霞峰定居,繁衍成族。

  渔寮浪里湾叶姓  始迁祖叶廷斌,系马站霞峰叶兴发之孙,于清乾隆初年由霞峰徙居渔寮浪里湾定居,繁衍成族。

  赤溪园林叶姓  始迁祖叶以坚,系城门下屿孝房叶茂发之孙。于何时由下屿入迁园林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

 

苍南县叶姓人口

 

苍南叶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叶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4143人,占全县总人口1.35%,分布全县71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叶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553

江山乡

188

渡龙乡

293

南堡乡

358

灵江镇

1422

湖前镇

24

繁枝乡

549

马站镇

994

沪山乡

135

钱库镇

65

挺南乡

18

沿浦乡

161

凤池乡

7

芦浦镇

192

桥墩镇

43

南坪乡

193

渎浦乡

164

望里镇

424

观美乡

256

渔寮乡

394

浦亭乡

40

仙居乡

49

南水头乡

79

蒲城乡

87

对务乡

47

新安乡

25

黄檀乡

8

云亭乡

42

大观乡

23

陈东乡

5

莒溪镇

131

霞关镇

133

龙港镇

403

项桥乡

29

五凤乡

4

城门乡

348

沿江乡

101

夏口乡

19

碗窑乡

魁里乡

130

龙江乡

111

括山乡

76

腾垟乡

1

岱岭乡

121

白沙乡

57

金乡镇

861

大龙乡

52

澄海乡

866

海城乡

862

巴艚乡

637

天井乡

1

赤溪镇

195

宜山镇

114

大渔乡

445

矾山镇

152

龙沙乡

178

铁龙乡

31

石砰乡

320

华阳乡

14

半垟乡

274

平等乡

373

新城乡

45

昌禅乡

86

凤阳乡

8

凤江乡

58

炎亭镇

434

埔坪乡

33

中墩乡

99

云岩乡

228

藻溪镇

152

南宋乡

128

信智乡

13

 

苍南县(2005年)叶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叶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7586人,占全县总人口1.43%,名列全县第16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人口在3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2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千人以上的有马站、霞关2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各乡镇叶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3585

41.45

三河、沪山河头、街路、双垟、凤阳、门前、渡龙半宕

龙港镇

2694

32.46

平等吴家弄

马站镇

1487

41.31

霞峰、金山、下屿、街路

霞关镇

1279

37.13

澄海大垅、街路

金乡镇

940

21.58

城内

藻溪镇

750

9.91

繁枝下应、白坟、挺南三十六湾飞龙庵、小心垟罗木脚、流石、下堡老鼠山

舥艚镇

730

40.56

 

赤溪镇

670

13.40

加走垄、园林石头滩、双牌、街路

矾山镇

600

11.30

 

炎亭镇

533

38.07

 

望里镇

477

14.72

下堡老鼠山

大渔镇

467

29.20

南行街、北行街、大岙村

渔寮乡

420

24.71

浪里湾

石砰乡

336

33.60

风水湾

观美镇

317

7.46

双仕外叶

云岩乡

258

19.85

四岱、联友石头岙

沿浦镇

256

7.53

沿浦街、云亭中贡

龙沙乡

221

6.70

和尚坑、玉沙街、沙坡

芦浦镇

205

34.17

 

宜山镇

185

14.34

 

岱岭乡

138

6.67

 

钱库镇

133

6.39

 

昌禅乡

131

3.74

三条溪

莒溪镇

131

2.60

 

南宋镇

119

5.41

 

中墩乡

107

10.70

 

桥墩镇

100

1.24

 

蒲城乡

84

9.33

城东

括山乡

76

3.17

东括底

浦亭乡

54

1.98

 

仙居乡

45

5.63

 

新安乡

29

3.54

 

凤池乡

14

1.00

 

凤阳乡

11

0.52

妇女嫁入

五凤乡

5

0.17

妇女嫁入

腾垟乡

1

0.05

妇女嫁入

苍南叶姓人物

 

叶良金,字丽生,蒲门城内人。由于演“生”角出名,俗称蒲门生。清光绪年间驰誉浙南,堪称近代温州昆剧的“中兴名将”。他一生在剧中创造多种角色,如《十五贯》中演况钟、《金印记》中演苏秦、《玉簪记》中演潘必正、《珍珠塔》中演方卿,被称为“活方卿”。温州昆剧中至今保留的《花鞋记》、《杀金记》和《恶蛇报》都出自他的手笔。

 

   

 

一、叶姓的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叶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尤盛于广东和浙江地区。叶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叶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余万。

  先秦时期,叶姓主要活动于河南。秦朝时,叶淑和为长沙太守,叶姓进入湖南。西汉时,叶崇为颍川太守,叶尤出任太尉,河南叶姓繁衍昌盛,子孙众多,在南阳形成著名的郡望。东汉光禄大夫叶望,在灵帝时弃官回乡隐居,纂修了第一部《叶氏宗谱源流》,当时的大文学家蔡邕为之作序。东汉末,叶姓渡过长江移民安徽南部,进而迁入浙江,从此以后浙江成为叶姓发展的重要地区,叶姓最终成为当地的望族。唐宋时期,叶姓已经进入福建和广东。清初叶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叶姓有近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三位。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叶姓总人口的34%,占浙江总人口的2%。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这三省大约占全国叶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南,这四省的叶姓又集中了28%。全国形成了浙闽赣苏的叶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叶姓大约有71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7%,为明朝第二十三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叶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叶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09%,净增加了37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9.4)、福建(14.6)、江西(13)三省,大约占叶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安徽,这三省的叶姓又集中了25%。浙江仍为叶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叶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和向广东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闽赣为中心的叶姓聚集区。由于叶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远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叶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叶姓在东南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浙江地区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南方的大姓。

  当代叶姓的人口已达到504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叶姓人口由7l万激增到500余万,增长了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叶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人”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四川三省,大约占叶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安徽,这四省又集中了20%。广东为当代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叶姓总人口的23%,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南部广东、东方浙江、西南四川3个中心的鼎立分布状。在600年期间,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向南和向西是移民的主流。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叶姓从第四十九位升为四十二位。

 

二、当代叶姓的分布

 

叶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华南、四川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叶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在浙江南部、广东中部等地,可达到4人以上。叶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7.5%,叶姓人口大约175万;0.81.6/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2.6%,叶姓人口大约l28万;不足0.8/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9%。叶姓人口大约201万。

  叶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叶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叶姓是粤闽台浙地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浙江大部、广东大部、福建大部、海南南部、台湾,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05%以上,有的达到2.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在粤闽浙三省全部、海南北部、广西、贵州、四川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5%~1.0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在其他地区,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0.9%。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48%。

 

三、叶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叶姓名人,大都出在隋唐以后。唐高祖武德年间建州刺史叶颢;叶法善于高宗、则天、中宗朝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北宋有翰林学士权三司叶清臣,知永兴军时,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民赖其利;江州通判叶虞仲,操守廉洁,欧阳修尝与往来。南宋累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叶顒,首荐汪应辰、王十朋可备执政,其曾孙叶大有,官宝章阁直学士;福建帅幕叶荐,奉命招抚汀州农民起兵后,调罗源县令,筑白柯塘捍田,受民拥戴;诗人叶茵,著有《顺适堂吟稿》5卷。南宋有累拜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叶衡,劝帝以《无逸》为鉴,考举磨勘录用人材;文学家叶梦得,学问博洽,精通掌故,其词风格接近苏轼,也能诗;还有哲学家叶适,为永嘉学派的代表,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方面都有贡献;文学家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靖 小集》。宋元之际有叶李,因反对贾似道公田法而被流放漳州,后投元,官至尚书右丞,曾请免儒户役,劝阻迁徙南宋宗室、大姓至北方等事,多被采纳。元浙江儒学提举叶广居,筑西泠桥;叶恒,余姚州判官,重修海堤,以御海潮。叶绍袁,亦工诗,其妻沈宛君及三女(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俱通诗,相互唱和,传为佳话。明代有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任首辅的叶向高,屡与权阉魏忠贤抗争,被罢官,著有《说类》等;刑部右侍郎叶春,宣德间,浙江、南畿多脏吏奸豪,受命与熊概往巡抚,前后三莅浙西、治事无私;学者叶子奇,著作等身;浙、闽、赣边区农民起义首领叶宗留;戏曲作家叶宪祖。清代有成都知府叶新,丁优后补任江西建昌知府,治南丰县一冤狱,全活二百余人;戏曲作家叶稚斐,戏曲音乐家叶堂,文学家叶燮,医学家叶天士,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和《未刻本医案》,痘科学家叶大椿,著有《痘学真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