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苏 姓
封国姓祖———苏 樊
樊公,夏朝时人,为黄帝第8世孙,陆终之长子,居昆吾,以地为名,昆吾有功,被夏朝皇帝封为苏国,都邺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自此以苏为姓,成为当地望族。苏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末苏国被并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分居,尊苏樊为封国始祖。
得姓始祖———苏忿生
商末苏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省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后裔子孙尊称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渊 源
苏姓起源与演变 据《元和姓纂》、《苏洵族谱·后录》、《汉书》、《魏书·官氏志》和《中国姓氏》等史籍所载,苏姓的起源主要有二大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己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为称,其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长子樊,居于昆吾,今山西省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省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省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第一位出名的人物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己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3800多年,苏姓普遍使用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姓汉族。
苏姓郡望
武功郡 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四十里,渭河南岸。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别置武功县于中亭川(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
苏姓堂号
据有关苏姓资料记载,苏姓先后有五个堂号,即:高阳、武功、眉山、铜山和芦山。其堂号简介如下:
高阳堂 苏姓传至二世祖颛顼,昌意子,因封国于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故称高阳氏,子孙以“高阳”为堂号。传至8世祖,夏朝名樊,居昆吾,以地为名,昆吾有功,夏帝封为苏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自此以苏为姓,成为望族,子孙以“高阳”为堂号。
武功堂 苏姓传至七十五世祖苏建,字敬宇,因大破匈奴立有大功,被汉武帝封为“平陵侯”,家居长安杜陵,卒葬陕西省乾州武功县。三子苏贤,官授镇关将军,取“武功”为灯号,后成为苏姓总堂号。
眉山堂 传至九十六世苏瑗,字德容,号味道,唐武后官为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再迁益州刺史,未行而病故,卒葬四川省眉州山,苏姓取“眉山”为灯号。宋代翰林学士苏东坡成为眉山衍派杰出名人,后人作为苏姓分堂号。
铜山堂 传至一O六世苏易简,字太简,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官至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家居蜀梓州铜山县,取“铜山”为灯号。又作为分堂号。
芦山堂 传至一O五世苏益,字世进,官授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正月,封为先铁,随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生三子,长光谊,官泉郡左都统军使,次光谓,官泉郡右都统军使,三光海,官左屯卫将军,择地泉郡同安县永丰乡葫芦山下建府第(今芦山堂),传至6世孙,北宋宰相苏颂于天禧四年(1020)十一月二十三日诞生于此,故称“苏颂故居芦山堂”。现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孙以“芦山”为堂号。其堂号传播至闽、粤、浙、皖、苏、赣以及港、澳、台和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美国等地。
苍南苏姓迁徙
苏姓迁徙和演变 苍南苏姓以福建闽南北移入迁居多,北方南下为少。据当地《苍南苏氏族谱》记载,最早者为明永乐五年(1407)丁亥由福建漳州入迁灵溪家堡。大多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部分由清初入迁。然三者因年代久远,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氏族星散,世系鸿支又俱无考”,其梳理工作颇见其难。经《苍南苏姓通志》编委会调查考证,反复对照史志,基本理清入迁苍南苏姓始祖为缄、结二公派下,结公派下又分为有大、有仁、有烈、有鹃、有辉五个分支。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万历年间,平阳知县郭以隆等下令招垦,苏氏族人纷纷由闽南入迁苍南境内的有凤池湾旦、凤池徐桥头、枫脚、沪山周林、山南、渡龙宕顶、沿浦大姑营、埔坪甘岐、对务河口、黄檀马渡、观美桃湖等地。
清康熙十三年(1674),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乱,清兵入闽镇压,战争延续八年,人民苦难不堪。适值金乡迁海令撤销(蒲门尚未展界),本县沿海人口空虚。苏氏族人为避战乱,纷纷由闽南的安溪、南安、漳州、同安、龙溪和福鼎等地入迁苍南境内的有灵江江南苏、灵溪家堡、铁龙浃中堡、沿浦岭尾、望里宫西、凤池湾口、渔寮流源、大尖、埔坪龙头安、布袋汇、水门等地。
缄公支派
凤池湾旦苏姓 始迁祖苏仕杰,一名钟拔,系缄公支派,苏怀泉第五世孙。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芦浦儒桥头苏姓 始迁祖苏家凤,系缄公支派,苏怀畴九世孙。于十九世纪末期由宜山铁龙水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铁龙浃中堡苏姓 始迁祖苏华山,系缄公支派,苏怀畴次子。于明崇祯年间由瑞安县苏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渔寮流源(旧称老鼠坑)苏姓 始迁祖苏志宏、苏志判、苏志龙兄弟,系缄公支派,苏怀畴六世孙。于明崇祯年间由瑞安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渔寮大尖苏姓 始迁祖苏青山,系缄公支派,苏怀畴三世孙。于明崇祯年间由瑞安县苏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中墩苏姓 始迁祖苏廷默,字方护,系缄公支派,苏怀泉五世孙。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由平阳县北港带溪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新岙苏姓 始迁祖苏士标,系缄公支派,苏怀美三世孙。于明末由平阳县北港南湖浦尾入迁来此定居,为肇基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铁龙水门苏姓 始迁祖苏君旭,系缄公支派,苏怀畴三世孙。于清康熙中叶由宜山浃中堡入迁来此定居,为肇基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芦浦东门垟苏姓 始迁祖苏国清,系缄公支派,苏怀畴三世孙。于清时由铁龙水门入迁来此定居,为肇基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沪山山南苏姓 始迁祖苏方宰,系缄公支派,苏怀卿五世孙。于清朝中叶入迁来此定居(地名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铁龙八岱苏姓 始迁祖苏方王,系缄公支派,苏怀台五世孙。于清朝中叶由瑞安县营前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埔坪龙头安苏姓 始迁祖苏廷鼎、苏廷韬兄弟,系缄公支派,苏怀泉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北港带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周家车、上河头苏姓 始迁祖苏志煌,系缄公支派,苏怀畴六世孙。于清道光初年由铁龙浃中堡入迁来此定居。
车头(西垟)苏姓 始迁祖苏明管,系缄公支派,苏怀畴八世孙。于清同治年间由铁龙水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结公支派
有大公分支
黄檀马渡苏姓 始迁祖苏肇建,系结公支派,有大公派下,苏永碧五世孙。始祖苏永碧公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由后岭巽城三墓湾入迁桥墩。传至苏肇建,移居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徐桥头苏姓 始迁祖苏夏敬,系结公支派,有大公派下,苏永碧三世孙。苏元举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入平阳县北港中堡山。至公时由中堡山移居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枫脚苏姓 始迁祖苏元福,系结公支派,有大公派下,苏永碧第五子。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由福建安溪县岭后入迁平阳县北港小施,后移居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布岱汇苏姓 始迁祖苏良英(一名恭华),系结公支派,有大公派下,苏永碧五世孙。始祖苏良英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由江苏扬州府入迁桥墩定居。至苏恭华由桥墩移居布岱汇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有仁公分支
沪山周林(一名水江)苏姓 始迁祖苏北一,又名苏璧山,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俊渊四世孙。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一说漳州府龙溪县员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沪山山南苏姓 始迁祖苏承球,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北一次子。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由沪山周林移入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江江南苏苏姓 始迁祖苏钦所,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北一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沪山周林移入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云岩山前下对口苏姓 始迁祖苏天相,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北一五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江江南苏移入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渡龙宕顶苏姓 始迁祖苏连山,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俊渊 世孙。与父苏允仁,堂兄苏东山、譬山、常山,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南门外员山来此定居。后裔分居宕顶、草白和泰顺等地。
挺南草白苏姓 始迁祖苏士高,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连山五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渡龙宕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大姑营苏姓 始迁祖苏东山,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俊渊四世孙。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安溪(一说漳州龙溪员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埔坪甘岐苏姓 始迁祖苏常山,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支,苏俊渊四世孙。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由福建安溪(一说漳州龙溪员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家堡苏姓 始迁祖苏景明,系结公(十七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末由福建安溪县衡阳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沿浦岭尾苏姓 始迁祖苏赴注,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常山三世孙,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由平阳县北港水头林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凤池湾口苏姓 始迁祖苏天赐,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七师五世孙。于明末由福建安溪县衡阳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舥艚苏姓 始迁祖名不详,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清光绪年间约由苏家堡或苏家店、南茶寮及平阳县小三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对务河口苏姓 始迁祖苏近增,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苏德容之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由何地入迁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岭脚苏姓 始迁祖苏朝礼,系结公(十六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万历后期(1620)有误,应为明泰昌元年(1620)庚申由福建安溪县衡阳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溪边苏姓 始迁祖苏德斋,系结公(十二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隆庆元年(1567)丁卯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苏家堡苏姓 始迁祖苏长三,系结公(十一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永年五年(1407)丁亥由福建漳州府陵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染店桥苏姓 始迁祖苏天机,系七师公派下,结公(十三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坳下苏姓 始迁祖苏有恒,系七师公系,结公(十二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由平阳县北港水头后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牛寮坪苏姓 始迁祖苏有恒,系七师公系,结公(十三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由平阳县北港水头后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苏家店苏姓 始迁祖苏世阴,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长三公七世孙。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由苏家堡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望里宫西苏姓 始迁祖苏天栋,系七师公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由瑞安县(具体地名不详)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观美桃湖大雨苏姓 始迁祖苏新怀,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约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望里神山苏家堡山苏姓 始迁祖苏文彪,系结公支派,长三公后裔,有仁公派下。于清乾隆三十四(1769)己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后张苏姓 始迁祖苏天椿(世系图称苏天棒),系结公(十六世孙)支派,有仁公派下。何时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子孙后裔分居各地。
金乡苏姓 始迁祖苏芳点,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九世孙。于民国初年由云岩山前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大渔小渔苏姓 始迁祖苏芳喜、芳点兄弟,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九世孙。于民国初年由云岩山前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小渔、大岙、小岙等地。
云岩港头苏姓 始迁祖苏孝文,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十一世孙。于民国期间由灵江江南苏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沪山浦口苏姓 始迁祖苏孝谢,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十世孙。于民国时期由灵江江南苏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灵江横支苏姓 始迁祖苏楞,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九世孙。于民国时期由沪山周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沪山陡门头苏姓 始迁祖苏孝奉,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十世孙。于民国时期由沪山山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湖前苏姓 始迁祖苏孝忠,系结公支派,有仁公派下,北一公十世孙。于民国期间由沪山山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有烈公分支
石砰苏姓 始迁祖苏芳微,系结公支派,有烈公派下,北一公九世孙。于民国初期由云岩山前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南坪苏姓 始迁祖苏东华,系结公支派,有烈公派下,元吉公四世孙。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南宋江边苏姓 始迁祖苏岐,系结公支派,有烈公派下,仙养公三世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蓬华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新村新村寮苏姓 始迁祖苏岐,系结公支派,有烈公派下,仙养公三世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蓬华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有鹃公分支
埔坪大宗苏姓 始迁祖苏佛城(成),系结公支派,有鹃公派下,奋支公十世孙。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由福建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石砰苏姓 始迁祖苏廷招,系结公支派,有鹃公派下,华圆公六世孙。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由荪湖(今望里)南茶寮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藻溪街苏姓 始迁祖苏奋基,系结公支派,有鹃公(四世孙)派下。先祖于明正统十年(1445)乙丑,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苏奋基于民国年间由泰顺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石砰苏姓 始迁祖苏孝五、苏孝鹇、苏兆端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由望里南茶寮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将军岭脚苏姓 始迁祖苏兆板,系结公支派,有鹃公派下,华圆后裔。于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由荪湖(今望里镇)南茶寮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仙居中墩苏姓 始迁祖苏孝录(一名朝绿),系结公支派,有鹃公派下,华圆公后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由荪湖(今望里)南茶寮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有辉公分支
望里南茶寮苏姓 始迁祖苏朝文,系结公支派,有辉公派下,七四公七世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藻溪。至华圆公之子苏朝文于清康熙年间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新安玉龙口苏姓 始迁祖苏朝彬,系结公支派,华圆公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东溪草鞋亭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苏姓人口
苍南苏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苏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4867人,占全县总人口1.42%,分布全县72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苏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714 |
江山乡 |
47 |
渡龙乡 |
149 |
南堡乡 |
438 |
灵江镇 |
185 |
湖前镇 |
29 |
繁枝乡 |
21 |
马站镇 |
97 |
沪山乡 |
955 |
钱库镇 |
680 |
挺南乡 |
93 |
沿浦乡 |
176 |
凤池乡 |
279 |
芦浦镇 |
83 |
桥墩镇 |
203 |
南坪乡 |
95 |
渎浦乡 |
33 |
望里镇 |
1625 |
观美乡 |
1531 |
渔寮乡 |
88 |
浦亭乡 |
40 |
仙居乡 |
85 |
南水头乡 |
129 |
蒲城乡 |
22 |
对务乡 |
61 |
新安乡 |
372 |
黄檀乡 |
190 |
云亭乡 |
61 |
大观乡 |
23 |
陈东乡 |
562 |
莒溪镇 |
32 |
霞关镇 |
21 |
龙港镇 |
340 |
项桥乡 |
67 |
五凤乡 |
323 |
城门乡 |
16 |
沿江乡 |
17 |
夏口乡 |
31 |
碗窑乡 |
31 |
魁里乡 |
31 |
龙江乡 |
6 |
括山乡 |
288 |
腾垟乡 |
23 |
岱岭乡 |
3 |
白沙乡 |
7 |
金乡镇 |
784 |
大龙乡 |
64 |
澄海乡 |
15 |
海城乡 |
8 |
舥艚乡 |
227 |
天井乡 |
75 |
赤溪镇 |
84 |
宜山镇 |
163 |
大渔乡 |
109 |
矾山镇 |
427 |
龙沙乡 |
62 |
铁龙乡 |
200 |
石砰乡 |
101 |
华阳乡 |
38 |
半垟乡 |
102 |
平等乡 |
19 |
新城乡 |
71 |
昌禅乡 |
14 |
凤阳乡 |
27 |
凤江乡 |
10 |
炎亭镇 |
228 |
埔坪乡 |
1161 |
中墩乡 |
233 |
云岩乡 |
181 |
藻溪镇 |
70 |
南宋乡 |
157 |
信智乡 |
6 |
苍南县(2005年)苏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苏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7368人,占全县总人口1.41%,名列全县第17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灵溪、矾山2镇,千人以上的有观美、望里、钱库3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苏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2991 |
34.58 |
家堡、渡龙本宕、沪山周林、山南小江、县城、渡龙江边、江南苏、坝头布岱汇 |
矾山镇 |
2343 |
44.08 |
埔坪大宗、王门坑大岗山、甘岐、金斗垟桥子头、石壁脚、四大王、矾山街、龙头庵 |
观美镇 |
1800 |
42.35 |
马联溪边、寨岭脚、新庄河口、溪心、桃湖大雨、中坑、街路、凤鹤、塘内苏 |
望里镇 |
1755 |
54.17 |
南茶寮苏厝、三十布、猪肝山、宫西、神山苏家堡 |
钱库镇 |
1529 |
73.51 |
黄判桥苏家店、陈东苏家堡 |
金乡镇 |
841 |
19.31 |
老城苏家、后张 |
龙港镇 |
810 |
9.76 |
方岩池浦、湖前、龙港街 |
桥墩镇 |
535 |
6.65 |
牛寮坪、马渡、矴步头 |
宜山镇 |
407 |
31.55 |
上水门、八岱、铁龙浃中堡 |
凤池乡 |
389 |
27.99 |
湾旦、枫脚、徐桥头 |
括山乡 |
357 |
14.88 |
坑口烟墩脚、新岙岙内、将军岭脚 |
新安乡 |
337 |
41.10 |
玉龙口 |
五凤乡 |
330 |
11.38 |
|
舥艚镇 |
324 |
16.00 |
北岭 |
沿浦镇 |
278 |
8.18 |
岭尾苏厝、沿浦巷、下街、沙埕岭头、白蓬岭苏厝 |
中墩乡 |
247 |
24.70 |
中墩、海滨 |
赤溪镇 |
230 |
4.60 |
半垟隔头金鸡笼、赤溪街路、南行 |
炎亭镇 |
216 |
15.43 |
东沙、西沙、横溪 |
藻溪镇 |
189 |
2.50 |
挺南草白垟寮 |
南宋镇 |
188 |
8.55 |
北山街、宋阳路、昌桥路 |
云岩乡 |
184 |
14.15 |
山前内、港头 |
霞关镇 |
157 |
4.58 |
下南坪、霞关街路 |
马站镇 |
143 |
3.97 |
马站街路、城门 |
莒溪镇 |
113 |
2.24 |
坳下 |
大渔镇 |
102 |
6.38 |
小渔、南行街 |
石砰乡 |
101 |
10.10 |
外湖 |
渔寮乡 |
95 |
5.60 |
崇安、大尖、流源 |
仙居乡 |
85 |
10.6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83 |
13.83 |
南宕(今儒桥头) |
龙沙乡 |
65 |
1.97 |
石塘平桥、玉沙 |
浦亭乡 |
47 |
1.72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29 |
1.38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25 |
2.78 |
城内 |
腾垟乡 |
21 |
1.05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5 |
0.43 |
独立户、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7 |
0.34 |
妇女嫁入 |
苍南苏姓人物
苍南苏姓人物,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自南宋至清代共8人,其名录简录如下:
苏世良,景瑺曾祖,繁枝(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官迪功郎。
苏景瑺,字国珍,繁枝(今藻溪镇繁枝)人。以内舍生,登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官迪功郎、万安军学教授、朝奉郎、太尉寺丞。
苏鸿旭,字子泰,号跃堂,南港人。清乾隆贡生。
苏国桢,字介卿,玉龙口(今新安乡玉龙口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武举人。
苏骏升,号联三,清同治四年(1865)己丑科解元。寄居永嘉。官梅头汛守备兼管带练官及龙湾茅竹、磐石各炮台,加游击衔。
苏宗韩,字少莲,骏升之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科岁贡生。
苏渊雷,一名仲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于新安乡玉龙口村。诗人、著名书法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苏秉瑶,清时出生,字琴秋,玉龙口(今新安乡玉龙口村)人。浙江武备学堂毕业。浙江陆军步兵第二师第五团副官。
附 录
一、苏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苏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余万。
先秦时期,苏姓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其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秦汉时苏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564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苏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560多万,增长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山东、四川、辽宁、上海,这四省市的苏姓又占了20%。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的21%,为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形成了南两广和北豫晋的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南方的移民成为重要的迁移流动。
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6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苏姓保持第四十一位。
二、当代苏姓分布
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4%,苏姓人口大约179.4万;密度在0.5—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8%,苏姓人口大约271.6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8%,苏姓人口大约113万。
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苏姓在两广地区、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广东、海南、台湾、广西、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苏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8%以上,其中广东中西部,苏姓分布频率在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3%;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福建大部、上海、陕甘宁大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山东西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地区,苏姓分布频率在0.4%—0.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地区,苏姓分布频率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8.1%,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8%。
三、苏姓历史名人
苏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东周洛阳人,曾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使秦国有十几年不敢向函谷关以东用兵;其弟苏代曾游说于齐燕两国间,弟苏厉亦习纵横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章。西汉时的苏武,杜陵人,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历经威胁诱降,并被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始终不屈。东汉扶风平陵人苏章,任武原令,时逢荒年,开仓廪赈饥;在任冀州刺史、并州刺史时,执法无私,抑制豪强。晋代长广挺县(今山东莱阳南)人苏峻,西晋末纠合流人数千家结垒自守,后率众南渡,东晋初官至冠军将军,曾与祖约起兵,攻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专擅朝政。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武功(今属陕西)人,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丈夫窦滔,以表思念之情。西魏武功人苏绰,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廉司农卿,曾助宇文泰改革制度;其子苏威,为隋朝大臣,曾奏请减轻赋役,制定律令格式。唐代,苏氏有5人任宰相:苏良嗣相高宗,苏環相中宗、睿宗,苏味道相武后,苏颋相玄宗、苏检相昭宗,其中苏味道、苏颋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还有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北宋时,四川苏氏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书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其父、散文学家苏洵及弟、散文学家苏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子苏过亦为文学家。与“三苏”同时,有诗人苏舜钦,为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南)人;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泉州(今属福建)人,曾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所编著的《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证有很大帮助。南宋有画家苏汉臣。元代的苏天爵,在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曾平反冤狱,在任肃政廉访使时,大事兴革,熟悉元代文献,有《国朝(元)名臣事略》等存世。明代有苏正,明景泰“十才子”之列;苏平,称景泰“十才子”;南京兵部右侍郎苏民、海常侯苏弘;著名孝子苏纯;官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兵部尚书苏祐,韶州知府苏 ,御史苏恩,浙江参政苏章,福建布政使苏葵,山西道御史苏钖,中书舍人苏缢,长兴知州苏从善,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右副都御史苏志皋,翰林侍书苏伯厚,广西参政苏恭则等。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湘军将领苏元春,礼部尚书苏库,广西提督苏灵,都统、太祖女婿苏纳,侍卫内大臣苏拜,古州总兵苏大有,直隶州知州苏去病,腾越镇总兵苏尔相,镶蓝旗蒙古都统苏尔慎,南赣州巡抚苏弘祖,四川布政使、总督苏廷玉,河东总督苏廷魁,广东提督苏兆熊,工部尚书苏纳海,吉林将军苏清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