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位——赵 姓
赵姓远祖——少昊
赵姓封姓始祖——造父
据《中国姓氏》所载,“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伯益的后裔造父在周穆王时为驾车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立了大功,周穆王封造父在赵城,即今山西洪洞县北30里。造父的子孙就以封邑名为氏。从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赵姓,造父是赵姓立姓之始祖。尊少昊为赵姓远祖。
渊 源
赵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赵姓起源主要有二支:嬴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伯益的后裔造父在周穆王时为驾车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立了大功,封地在赵城,造父子孙就以封邑名为氏。造父成为天下赵姓立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历史。
周幽王时朝纲不正,周王昏庸,造父之七代孙叔带出奔晋国。晋献公封叔带的后裔 赵夙于耿,即今山西河津东南,其子赵衰受封于原,即今河南济源西北。这一时期赵氏家族在晋国地位显赫,人丁兴旺。“天有不测之风云”,在晋景公时赵氏家族遭受了一场横祸,全族被灭,只有一人漏网,即赵武。到晋平公12年(公元前546年)赵氏之冤才得以昭雪,赵武、赵鞅祖孙执掌晋国朝政大权,赵氏子孙又一次兴旺发达。当时赵氏的势力已达到山西太原与河南鹤壁之间的地区。公元前408年,赵籍自称诸侯赵国,和魏、韩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传到11位222年灭于秦国,从此以后,国人普遍使用赵姓。此时,赵姓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大到陕西东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300多年的大宋皇朝。从此以后,赵姓遍布长江南北、岭南各地,成为全国主要的大姓。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赵姓随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宋朝是赵姓得以极大发展的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中国的人口和政治重心第一次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唐朝以后才出现外族融入北方赵姓中,主要有北宋的西夏党项人、金国人、犹太人,清朝八旗著族改用赵姓。南方赵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重要的民族有苗、瑶、壮和云南的土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南北赵姓汉族了,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此类同化要早于南方。
赵姓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赵姓堂号
琴鹤堂 天水堂
苍南赵姓迁徙
赵姓迁徙与演变 据苍南各地《赵姓宗谱》和有关史志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经反复调查考证,基本上理清确认苍南赵姓系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德昭、四子德芳和魏王(赵廷美)、四子德雍之后裔由闽南安溪、龙溪和浙南乐清县城入平阳(今苍南)县各地。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于下,以供进一步考证。
浦亭岭东赵姓 始迁祖赵从政(1598—1660)、赵从懿(1607—1653)兄弟,系宋太祖次子赵德昭苗裔七世孙赵子镠支脉。南宋建炎间(1127—1130),中奉大夫福建都运使赵子镠,迁泉州晋江,至明朝出位赵惟,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进士。其孙赵世,分居安溪县崇善里金谷口村,生子令纳,令纳生子澣,子澣生子三:伯酉、伯乞、伯晋。伯酉生从政(又名振阳),伯乞生师谅,伯晋生从懿。从政、从懿为避战乱,于明末入迁平阳二十九都过港(今灵溪镇南水头办事处过港村),旋迁来此(今浦亭乡和平村)定居。从政配刘氏,生子二:明宇、明辉。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安徽马鞍山市慈湖镇、广德县小东乡,以及县内外各地。
大沿沙北山下赵姓 始迁祖赵邦成(1633—1718),系魏王(赵廷美)二十一世孙,乐清赵定之十七世孙,秀禁之子。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由乐清县坭垟入迁桥墩王丹口住居,又于康熙十七年(1678)入迁来此(今桥墩镇库区村)定居。配黄氏,生子四:君仁、君祥、君明、君政(分为文、行、忠、信四房)。繁衍成族,后裔文房可瑞迁桥墩碗窑村、行房可亮迁腾垟石井、忠房存阵迁乐清县方斗宕垟心西(今名平阳厂),1958年桥墩水库完工,受水位影响,大量移民居萧江镇上汇村,以及南麂岛、灵溪镇、岭东,以及县内外各地。
新安东浃头赵姓 始迁祖赵与忠(1608—1669)、赵与贤(1600—?)(讳庭贤)堂兄弟,系宋太祖四子赵德芳苗裔。赵德芳第十世孙赵与倣,时居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北溪九龙里银塘村。赵与倣第十一世孙赵伯泽(1502—1560)生子三:师荣、师超、师省。师荣生子二:希武、希悌(详漳州银塘谱)。希武生子一:与忠;师超生子二:希新、希修(详漳州银塘谱);希新生子一与贤。与忠、与贤兄弟俩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漳州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五十五都木林(今苍南县沿浦镇木林村),旋由木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与忠长孙由章分居东浃头前岸,与贤次子孟聪之次子由杰分居东浃头后岸。与忠后裔分居玉环县楚门、与贤后裔分居宜山珠山、魁里中姑、中墩王家山、舥艚岭北、大渔大岙心等地。
江口木桥头赵姓 始迁祖赵秀盈,系魏王(赵廷美)二十世孙,赵次诚第八世孙。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乐清虹桥来此(今龙港镇池浦村)定居。配张氏,生子五:邦元、邦德、邦起、邦玉、邦用。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棋盘头赵姓 始迁祖赵邦星、赵邦锐兄弟,系魏王(赵廷美)二十一世孙,赵秀鼎之四、五子。约于明崇祯年间由乐清县城关入迁来此(今灵溪镇棋南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平阳县鳌江镇、嵊州市,以及县内外各地。
渎浦金家楼赵姓 始迁君彩(1622—1684),系魏王(赵廷美)二十二世孙,赵次诚十世孙,赵邦惠之子。清顺治二年(1645)为局势混乱,沿海海寇抢掠,郑成功反清复明,兵祸相继,乐清地处海边,人心惶惶,于是与其母由乐清县城关入迁来此(今灵溪镇华山村)定居。配施氏,生子四:存正、存发、存达、存庆(分为元、亨、利、贞四房),繁衍成族。亨房存发之四世孙总玕,徙居瑞安市莘塍镇四埕;利房存达之五世孙翼辛,徙居宜山镇西河边,六世孙振欢,徙居平阳县鳌江镇。
对务夏林后垟赵姓 始迁君璋(1620—1654),字文生,系魏王(赵廷美)二十二世孙,赵次诚十世孙,赵邦瑚长子。约于清初由乐清城关入迁来此(今灵溪镇东仓村)定居。公原在乐清原配蒋氏、次配薛氏,子存木在乐清发祥;入迁后配夏氏,生子存德。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德清县三桥埠、宁夏石咀山、台湾,以及县内外各地。
龙沙玉沙(玉溪)赵姓 始迁祖赵与成(1637—1715),字英国,系宋太祖次子赵德芳苗裔。赵德芳第十世孙赵与倣,居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北溪九龙里银塘村。赵与倣十一世孙赵伯温之长子赵师达(1558—1621)于明万历年间由漳州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山门。配郭氏,生子三:希洛、希濂、希泗。希洛配陈氏,生子二:与成、与柳。赵与成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值下旨“展界”,由北港山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灵江仓浃赵姓 始迁祖赵起胜(1686—1736),又名纪胜。幼年随母来此(今灵溪镇联进村仓浃)定居(因不知原籍何处,始祖何人,有待后裔继续考证)。配方氏,生子一:子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铁龙龟山赵姓 始迁祖赵由禄(1665—1725),系赵与贤长孙、赵孟宪之长子,由新安东浃头后岸迁江南二十五都龟山(今宜山镇珠山村)定居。配林氏,生子二:宜珍、宜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魁里中姑赵姓 始迁祖赵由球,字应禧(1679—1714),系赵与贤之长孙,赵孟宪之三子,由新安东浃头后岸迁五十五都蒲门小龟(今马站镇魁里办事处中姑村)定居。配林氏,生子三:宜景、宜勲、宜彩,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中墩王家山赵姓 始迁祖赵顺士,字元士(1727—1802),系赵与贤五世孙,赵宜理之子,其父赵宜理先迁瑞安东门,后迁平阳一都沙岗磨刀石。赵顺士约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徙五十二都王家山瓦窑岗(今中墩乡王家山村)定居。配林氏,生子五:德林、德细、德荣、德能、德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宁波镇海和县内各地。
炎亭崇家岙赵姓 始迁祖赵与柳,系师省派,赵师省之孙。由福建漳州府银塘迁平阳(今苍南)桥墩门员山头,清康熙年间转迁二十一都洪岭头,再迁崇家岙坎头(今炎亭镇崇家岙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魁里大炮手赵姓 始迁祖赵孟秀(1666—1730),原名赵景秀。祖父赵希泗,赵与锦之子,由福建漳州府入迁平阳县北港四十九都。其父赵与绵,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移居五十四都蒲门后范(今马站镇后岘村)。公于清康熙年间由后岘入迁来此定居。配庄氏,生子三女一,(女略)长由宗、次由銮、三由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云遮赵姓 始迁祖赵钦祥(1672—1752),讳嘉瑞,字孟祥。其父赵德甫,字尚,壮年由乐清县花园入赘平阳县五十三都蒲门(今马站)铁场殷家。生子二:长钦辉,字嘉巽,归铁场殷姓;次钦祥归赵姓。于清乾隆二年(1737)由铁场入迁来此定居。原配陈氏,继配万氏,生子二、女四(女略),长云周、次云祉。繁衍成族后,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灶基赵姓 始迁祖赵化鹏,系赵与智之孙,赵禹锡之子。配夏氏,生子二、女二(女略),长圣德、次圣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狗盤温赵姓 始迁祖赵永枣,系新安东浃头赵与贤第十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由东浃头后岸入迁定居。配黄氏,生子五:长湖、次海、三寿、四科、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大岙心上垟赵姓 始迁祖赵惟亲(1796—1849),字惟德,赵德王之长子。其父赵德王,字文王,新安东浃头赵与贤第六世孙,赵顺凋之子。约于清嘉庆与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二、女二。长从星、次从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赵姓人口
苍南赵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赵姓在籍血缘人口4706人,占全县总人口0.47%,名列全县第41位,分布全县68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赵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397 | 江山乡 | 7 | 藻溪镇 | 15 | 南宋乡 | 3 |
灵江镇 | 129 | 湖前镇 | 23 | 渡龙乡 | 4 | 南堡乡 | 3 |
沪山乡 | 111 | 钱库镇 | 33 | 繁枝乡 | 12 | 马站镇 | 16 |
凤池乡 | 52 | 芦浦镇 | 10 | 挺南乡 | 1 | 沿浦乡 | 19 |
渎浦乡 | 784 | 望里镇 | 54 | 桥墩镇 | 213 | 南坪乡 | 2 |
浦亭乡 | 274 | 仙居乡 | 16 | 观美乡 | 13 | 渔寮乡 | 8 |
对务乡 | 99 | 新安乡 | 842 | 南水头乡 | 23 | 蒲城乡 | 3 |
大观乡 | 14 | 陈东乡 | 10 | 黄壇乡 | 9 | 云亭乡 | 1 |
龙港镇 | 314 | 项桥乡 | 10 | 莒溪镇 | 43 | 霞关镇 | 4 |
沿江乡 | 4 | 夏口乡 | 1 | 五凤乡 | 9 | 城门乡 | 4 |
龙江乡 | 43 | 括山乡 | 9 | 碗窑乡 | 58 | 魁里乡 | 94 |
白沙乡 | 12 | 金乡镇 | 89 | 腾垟乡 | 40 | 岱岭乡 | 14 |
宜山镇 | 91 | 舥艚乡 | 68 | 大龙乡 | 9 | 澄海乡 | 9 |
铁龙乡 | 61 | 大渔乡 | 92 | 矾山镇 | 14 | 赤溪镇 | 3 |
平等乡 | 2 | 石砰乡 | 13 | 华阳乡 | 2 | 龙沙乡 | 151 |
凤江乡 | 2 | 新城乡 | 5 | 昌禅乡 | 1 | 半垟乡 | 5 |
云岩乡 | 19 | 炎亭镇 | 134 | 埔坪乡 | 2 | 中墩乡 | 75 |
苍南县(2005年)赵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赵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604人,占全县总人口0.46%,每平方公里4.61人,名列全县第41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人口在2千人以上只有1个灵溪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赵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2030 | 22.89 | 渎浦华山、棋盘头、对务东仓、灵江仓浃、上江、横江、新桥、县城 |
龙港镇 | 562 | 6.77 | 池浦木桥头、街路 |
新安乡 | 866 | 105.61 | 东浃头 |
浦亭乡 | 374 | 13.71 | 岭东 |
桥墩镇 | 276 | 3.43 | 库区、宛窑、街路 |
宜山镇 | 183 | 14.19 | 铁龙珠山、西河边、街路 |
龙沙乡 | 164 | 4.97 | 玉沙街、玉溪山边 |
炎亭镇 | 143 | 10.21 | 崇家岙 |
马站镇 | 129 | 3.58 | 魁里中姑、大炮手、街路 |
钱库镇 | 101 | 4.86 | 街路 |
中墩乡 | 97 | 9.70 | 王家山、海滨 |
金乡镇 | 90 | 2.10 | 城内、东门、湖里倒桥 |
大渔镇 | 87 | 5.44 | 大岙心 |
舥艚镇 | 69 | 3.83 | 北岭狗盘温、灶基、街路 |
凤池乡 | 63 | 4.5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58 | 1.79 | 街路 |
腾垟乡 | 45 | 2.25 | 石井 |
莒溪镇 | 44 | 0.87 | 云仙街 |
藻溪镇 | 29 | 0.38 | 横街 |
云岩乡 | 26 | 2.0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矾山镇 | 24 | 0.45 | 街路 |
仙居乡 | 23 | 2.87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观美镇 | 20 | 0.47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6 | 0.80 | 云遮 |
霞关镇 | 14 | 0.41 | 沛垒 |
芦浦镇 | 14 | 2.33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赤溪镇 | 12 | 0.24 | 街路、信智 |
石砰乡 | 12 | 1.2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10 | 0.34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括山乡 | 9 | 0.37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渔寮乡 | 9 | 0.53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5 | 0.15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4 | 0.18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4 | 0.44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21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苍南赵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记载,收录今苍南县境内进士、贡生有7人。其名录简介于下:
赵汝训,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汝辸,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与钞,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垅夫,平阳(今属苍南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赵陈箕,字文长,居南港(今属苍南县)人。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思贡生。
赵荆壁,居南港(今属苍南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甲寅科岁贡生。官宁海训导。
赵沅,字语水,与芷畦,居南港(今属苍南县)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拔贡生。
附 录
一、赵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赵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主要散布于黄河沿岸的省份和东北地区。赵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2.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赵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0余万。
秦汉时期是赵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灭赵并迁赵国王族于西戎,赵姓始入甘肃地区。秦朝末期,赵佗割据两广和越南北部,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即今广州。直到汉武帝灭南越国,已传五代93年了。他的后代在两广和西南地区形成了赵姓的重要望族,赵佗成为岭南赵姓的始祖。西汉时期,赵姓已进入辽宁西部,经河南入安徽。东汉时期,四川、江浙等地区已有赵姓的足迹。赵姓进入福建和台湾地区分别在唐朝和明末。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赵姓大约有4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7%,排在王、李、张大姓之后,为宋朝第四大姓。赵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4.2%,占河北省总人口的9.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11.6%)、四川(11%)、山东(9.1%),这四省赵姓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南(6.9%)、江西(6.8%)、浙江(6.6%)、陕西(6.6%),这四省的赵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冀豫鲁、陕川、湘赣浙为中心的赵姓三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赵姓大约仅有1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仅排第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赵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赵姓总人口减少了64%,这与元朝灭宋,赵氏皇族遭到屠杀,赵氏宗族为避祸而纷纷改姓有关联。明朝时期,山东为赵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16.6%,占山东省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6.1%)、江苏(10.2%)、山西(9.2%),这四省赵姓大约占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河北(7.6%)、江西(6.1%)、陕西(5.1%),这三省的赵姓又集中了19%。两广与福建的赵姓人数稀少。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鲁浙苏晋、冀赣陕两大块赵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赵姓的人口2748万,为全国第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赵姓人口由160万激增到近2700万,增长了近1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赵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和平年代一部分改了其他姓的赵姓的恢复原姓有关。自宋以来的1000多年,赵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8.7%)、山东(11%)、四川(9.3%)三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7.2%)、河北(7.1%),两省的赵姓又集中了14%。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5.5%。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赵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期间,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方向。
二、当代赵姓的分布
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三、赵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赵姓历代名人902名,占名人总数1.9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位;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82%,排在第七位;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51%,排在第十五位。
在中国历史上,赵氏最显赫的时期是宋代。五代末,掌握后周兵权的河北省人赵匡胤,于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建都开封,史称北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北宋的9个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除徽、钦二帝被金帝虏走囚死漠北外,其余7帝连同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于今河南巩义市境的邙岭上,总称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即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帝昺(赵昺),至1279年为元所灭。两宋共历18帝,统治320年。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年变乱相争的局面,成为一统,比较长期地保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工商业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在这种情况下,萌芽于隋唐时期的词这一古典诗歌形式,至宋代呈现出极其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成为最有创造性、最能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和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词以宋称”,概括出宋朝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词空前发展与提高这一史实,也说明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种意义上说,赵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是有突出贡献的。
当然,赵氏所作出的贡献并非只有这些,而是多方面的,如果对其历代著名人物稍加研究,便可看出个大概。战国时,赵武灵王(名雍)励精国治,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曾陆续攻灭中山国,打败林胡、楼烦,使国势大盛;赵国将军赵奢善于用兵,曾大破入侵的秦军。秦二世宦官赵高曾控制朝政,掌握大权;赵公明得道于终南山,被道教奉为财神,称作“赵公元帅”。西汉时,廷尉赵禹,治狱严峻,曾与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京兆尹赵广汉,执法不避权贵,曾诛杀豪强;大将赵充国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勇敢善战,曾在西北屯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颇有贡献;搜粟都尉赵过,熟知农业知识,改进耕耘下种的农耕器具,制作出三脚耧,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如燕,能歌善舞。东汉有经学家赵岐、辞赋家赵壹。三国时有数学家赵爽和“浑身是胆”的名将赵云。唐代,赵姓任宰相者4人,还有经学家赵匡、著名琴家赵耶利。五代时南唐有画家赵干。北宋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的政治家、宰相赵普,有弹劾不避权贵、号称“铁面御史”的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赵抃,还有画家赵令穰、赵昌。南宋有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的宰相赵鼎,大臣赵汝愚,金石学家赵明诚,诗人赵师秀、画家赵孟坚、赵伯驹,金有文学家赵秉文。宋元之际有理学家赵复。元代有工书法、善画、能诗文、兼工篆刻的书画家赵孟,有民间科学家赵友钦,还有画家赵雍、赵原。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赵铎,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状元赵秉忠,画家赵左,医学家赵献可。清代有诗人赵执信,医学家赵学敏,史学家赵翼,文学家赵文熺,篆刻家赵之琛、赵之谦,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赵亚曾等。
四、温州地区赵姓进士名录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和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和民国《平阳县志》和《温州市志》等有关资料记载,自隋大业三年(607)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止的1248年,温州地区赵姓共有文武进士218人,占全地区文武进士1976人的10.93%。其名单载录(苍南县进士另录)如下:
赵建大 永嘉县(包括今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和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状元。官工部尚书。
赵师秀 永嘉县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进士。
赵善澹 永嘉县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进士。
赵希吉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赵汝回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赵希哲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赵清夫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崇滋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时懋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希边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崇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祭未科进士。
赵希 永嘉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汝鉴 永嘉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崇 永嘉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善得 永嘉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希瑶 永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若谭 永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崇爽 永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崇筑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赵与霆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必槐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希听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与琇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崇膡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
赵希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
赵汝梥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赵必杉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赵汝栥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赵夫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赵必瑛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赵与复 永嘉县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进士。
赵崇 永嘉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孟 永嘉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与芙 永嘉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孟滉 永嘉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善胜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壑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凤夫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孟德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夫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由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燧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时缔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砊夫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希造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偙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连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墏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朵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钮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汰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汝稿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汝垐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桄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埜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棕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
赵嗣龙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赵必 永嘉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伯药 乐清县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
赵善悉 乐清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
赵汝泓 乐清县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进士。
赵汝津 乐清县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进士。
赵善瀛 乐清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赵汝垐 乐清县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
赵汝 乐清县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
赵汝濬 乐清县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
赵汝熟 乐清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
赵汝过 乐清县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进士。
赵立夫 乐清县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进士。
赵汝迂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进士。
赵崇晖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进士。
赵汝驭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进士。
赵汝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赵汝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赵汝迕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赵汝骧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汝寅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崇瑞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汝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与斌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汝聪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赵汝范 乐清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赵希斗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瑞柽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汝舒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崇瑺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宏大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汝简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希郭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夫 乐清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松龙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崇乘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夫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崇梅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崇积 乐清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汝琥 乐清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崇同 乐清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赵时茵 乐清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赵若 乐清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
赵时摄 乐清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
赵时 乐清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汝霖 乐清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赵必耕 乐清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赵必 乐清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崇植 乐清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赵必志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良玢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孟回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洳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恂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乐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时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钮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沭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心照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夫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时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中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复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孟颙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珉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仔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隧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淅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煾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滟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良坦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赵汝淑 乐清县人。南宋进士。
赵汝 乐清县人。南宋进士。
赵与瑓 乐清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嗣唤 乐清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特立 乐清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崇谦 乐清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廷松 乐清县人。明嘉靖二年(1523)祭未科进士。
赵 霄 瑞安县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进士。
赵季孙 瑞安县人。北宋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
赵 容 瑞安县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进士。
赵汝作 瑞安县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进士。
赵幼闻 瑞安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
赵汝 瑞安县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
赵元儒 瑞安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赵崇贾 瑞安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
赵 毅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赵崇贺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赵崇奎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赵 毂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崇龙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汝镌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汝琦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端夫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崇贵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
赵希麟 瑞安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赵夫 瑞安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崇夔 瑞安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赵彦 瑞安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必洋 瑞安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夫 瑞安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赵必 瑞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必雷 瑞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赵崇同 瑞安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赵必缁 瑞安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赵夫 瑞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赵圣夫 瑞安县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赵必 瑞安县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
赵祥夫 瑞安县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进士。
赵必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良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夫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平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时星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仔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壑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易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依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闾夫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必淡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傥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若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崇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与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时俊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赵时缜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
赵良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
赵时 瑞安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癸酉科进士。
赵良和 瑞安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赵绍龙 瑞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武进士。
赵汝镌 平阳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赵汝与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
赵时星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赵希夷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
赵崇 平阳县人。南宋进士。
赵崇 平阳县人。南宋进士。
赵宗璞 平阳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赵宗 平阳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