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位——何 姓
何姓始祖——何 庶
据《中华姓氏通史·何姓》所载,何庶,本姓韩,春秋时因父亲韩非遭秦相李斯嫉恨,囚禁并死于狱中。为避族灭,何庶迁居庐江,并改韩为何,成为何姓鼻祖。子孙后裔以何为氏,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国所并,韩王安为秦所俘,韩国人改韩姓为何姓,尊称韩安为何姓始祖。
渊 源
何姓起源与演变 据《广韵》、《元和姓纂》和《中国姓氏》所载,何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归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归姓。相传黄帝时代已有何姓,何人是东夷族归夷的一支,以荷为图腾,并在黄河下游的山东菏泽建立了何国,其中何侯的一支可能随虞舜帝南巡于九嶷山,而留居于今湖南的宁远、道县一带,至今何姓仍为道县的大姓。何人一支融入湘南的瑶族先民中,成为瑶族十二姓之一,同时,一部分瑶民又被同化为汉民。如今在湘南仍多何姓。在商朝的青铜器的铭文上也证实了何姓的存在,何姓氏族是商王朝的异姓亲族。
夏朝时,居于黄河下游南岸的何人,称河伯族,后西迁到河南巩洛一带,与洛人相近。商朝中期,河伯族迁到陕西韩城东北龙门附近,分为三国,其中一族为河宗国。西周中叶,河伯族的一支曾沿黄河北迁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至河套一带。周穆王西渡黄河西征时,河宗氏跟随西移进入青海乐都,后又南迁贵德县的暖水河。后来汉朝甘肃张掖地区的“昭武九姓”中的何国,可能就是迁到青海乐都的河宗氏的后裔。“昭武九姓”中的何国西迁,经新疆南路的婼羌、且末、和阗到达叶尔羌。东汉末,何人通过乌孜别里山口西迁至中亚的卡塔库尔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国)建立了何国。唐朝时归顺并设立贵霜州,何国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何国人以何为姓,归姓何氏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系姬姓,分自韩姓。周文王之孙唐叔虞的十一世孙韩万封于韩,今陕西韩城南,战国时成为诸侯,建立了韩国,至韩王安时灭于秦,子孙以韩为氏。韩姓子孙散居于江淮地区,韩王安之子韩瑊为避秦朝的暴政,逃到安徽庐江的东乡津。时逢秦始皇巡狩路过博浪沙,险遭韩国旧臣张良派遣的刺客所害,秦始皇遂密令全国搜捕六国遗族,以绝后患。有秦吏过东乡津,盘问韩瑊的姓名,瑊指冰凉的河水说:“姓此”。本意以河水之“寒”代“韩”,而秦吏竟以为姓“河”。事后,韩瑊获悉原委,惊出一身冷汗,“吾家免于刀锯,河字之力也!”遂依音转河改姓何。何姓世居庐江郡,遂成望族。进入西汉时,其五世孙何比干成为武帝的廷尉,为姬姓何氏第一位名人。当代各地汉族何姓几乎都认为出自韩姓,姬姓何氏的历史有22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何姓主要发生在两晋以后。河南何氏,源出高车部,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复姓贺拔氏为何氏。姑臧何氏,源自唐朝西域何国。太原何氏,源出宋时的回鹘族。五代时吐谷浑人也有何氏。北宋金国女真人阿里侃氏改为何姓。明清时期的云贵川的土著中的何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栋鄂氏、辉和氏、阿礼哈氏、赫舒哩氏、必喇氏、洪克罗氏等氏族大多都改姓何氏。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当地的汉族。
何姓庐江郡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何姓三桂堂
据苍南《庐江郡何氏宗谱》记载:“北宋建州浦城人,何述,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徽猷阁待制,知永兴军。其子何去非,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曾孙何修辅也中进士。”时称闽北“三桂”。旧时“折桂”,喻科举及第。何氏东海堂有:“家传三桂,学贯六经”之联,因之堂号名“三桂堂”。苍南何姓,以庐江为郡望,以三桂为堂望。
苍南何姓迁徙
何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何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苍南《庐江郡何氏宗谱》记载,最主要一支是:其始祖何嗣韩(何德),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于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入闽,后裔入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黄潭的何正阳次子何崇敬、四子何崇睿、五子何崇孚,于明嘉靖年间入迁瑞安县四十七都一甲杨巷等地定居,其曾孙辈何文瑞、何文惠、何文焕、何文甫的后裔转徙苍南,现宜山上水门为其发祥之地。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的分布情况列入本书,作进一步研究。
铁龙上水门何姓 始迁祖何明起、明达、明迪、明进、明仕五兄弟。据苍南《庐江郡何氏宗谱》记载:鼻祖何正阳(1500—1578),讳直峄,号厚堂处士。世居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黄潭。配王氏,生子五:崇爱、崇敬、崇仁、崇睿、崇孚。次子何崇敬(1528—1604),讳若居,号简轩处士。约于明嘉靖初避海寇扰乱,由南靖县黄潭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一甲杨巷定居。配陈氏,生子伯安。何伯安(1561—1638),字士良,号恭潭。转徙瑞安三十八都三家村后洞山定居。配林氏,生子五:延德、维发、延庆、延翘、延仁。何延德(1585—1653),讳献懿。为人忠直,气度轩昂。配朱氏,生子四:文瑞、文惠、文焕、文甫。何文惠(1643—1729),字参玉。于清康熙初由瑞安县三家村后洞山入迁平阳县二十五都郑家屿(今陈家寺)定居。配吕氏,生子四:廷耀(移居平阳县九都墨城二沙隔)、廷献(幼)、廷选、廷俊。何廷俊(1685—1756),字君杰。配陈氏,生子三女二:国勇、国泰、国瑞(女二略)。何国勇(1716—1772),字朝志。配周氏,生子六女二:明起(1744—1795),字时蔚,配谢氏,生子四女三;明发(移居平阳县九都墨城四亩垟内后)、明逵(1753—1796),配林氏,生子五女一;明迪(1761—1822),配龚氏,生子八女二;明进(1766—1834),配罗氏;生子三女二;明仕(1769—1810),配周氏,生子三女二。五兄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郑家屿入迁来此定居。(注:据上水门《何氏宗谱》记载:“何廷选与其侄儿何国泰、何国瑞(何廷俊之子)的后裔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先后入迁上水门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瑞安北门外平天河、平阳墨城龙潭、龙港新美洲,新加坡以及县内外各地。
龙港新美洲塗厂何姓 始迁祖何昌桃(1862—1917),配方氏,系何文惠七世孙,何世溥次子。约于清光绪年间由上水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山周家车何姓 始迁祖何廷元,系何正阳六世孙,何崇敬玄孙,何伯安曾孙,何延德之孙,何文瑞次子。于何时由瑞安县三十八都三家村后硐山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四:国泰(移居江北塘川罗垟)、国平、国斌、国知(移居麻步江边周)。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马站街,以及县内外各地。
大观渡龙龙渡何姓 始迁祖何文甫(1641—1723),系何正阳玄孙,何崇敬曾孙,何伯安之孙,何延德四子。于清康熙初由永嘉县五都永强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何卿兆。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南岙何姓 始迁祖何季顺,系何正阳玄孙,何崇敬曾孙,何伯安之孙,何延翘长子。约于明末清初由瑞安县三家村后洞山迁徙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东宫内河半街,转迁三十七都黄潭口鱼池边,旋迁来此定居。元配陈氏,继配游氏,生子二:云龙、云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百进、分水关、前岐小屿等地。
五凤(分水关)何姓 始迁祖何仲显(1769—1832),系何季顺玄孙,何云龙曾孙、何国选之孙,何伯乐六子。于清乾隆年间由桥墩南岙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世蔡、世许、世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灵溪河尾庄(朱家楼)何姓 始迁祖何九旭(1624—1665),字达中,系何正阳玄孙,何崇睿曾孙,何伯冠之孙,何延量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四十七都杨巷入迁来此定居。配谢氏,生子二:君元、君友。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上水门铁龙山何姓 始迁1653—1709),系何延量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河尾庄(朱家楼)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五女三:国成、国选、国真、国辅、国荫(女三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洪岭下曾排头何姓 始迁祖何昌记(1849—1909),系何正阳十一世孙,崇睿公十世孙,何九旭七世孙,何世见五子,何世表嗣子。约于清同治年间由铁龙山(上水门)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一:盛庆。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江凤浦坟前何姓 始迁祖何南友,系何正阳六世孙,何崇敬五世孙,何士东之子。其父何士东与伯父何士化于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三家村后洞山入迁藻溪外魁桥。何南友约于清康熙年间由藻溪外魁桥转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朝星、朝麟、朝魁。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鳌江陡门头以及县内外各地。
沪山凤岙何姓 始迁祖何绍美(1637—?),系何正阳六世孙,何崇敬玄孙,何伯安曾孙,何延庆之孙,何士化长子。于清乾隆年间由永邑方岙(今瓯海潘桥方岙)定居。配陈氏,生子三:国曾、国显、国树。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玉环福星寺等地。
凤江金浦桥何姓 始迁祖何绍明(1662—1736),名兆明,字灿卿。系何正阳六世孙,何崇敬玄孙,何伯安曾孙,何正庆之孙,何士化次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藻溪下魁桥入迁来此定居。配庄氏,生子四女二:国亮、国选、国遴、国柱(女二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平阳墨城四沙、永嘉茶叶角、五凤梨尾树等地。
五凤梨尾树何姓 始迁祖何永超(1719—1806),一名陈,字世魁。系何国选长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凤江金浦桥入迁来此定居。配庄氏,生子四女二,义子一:仲清、仲华、仲雁、仲器、仲忠(二女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宜山后垟增何姓 始迁祖何怀仁,系何正阳玄孙,何崇睿曾孙,何伯冠之孙,何延栋次子。约于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三:君亮、君二、君华(移居墨城三沙岭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石砰内岙何姓 始迁祖何朝轸,系何怀仁之孙,君亮长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宜山后垟增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宜山上市何姓 始迁祖何昌铨(1847—1893),字宏钦,邑庠生。系何正阳十一世孙,何崇睿十世孙,何期邻七世孙,何际榜之孙,何廷泰三子。何期邻约于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四十五都六甲荆谷山徙居平阳县江北塘边上宅;至四世何元鸣,转徙台州府太平县(今温岭县)大南门外;至五世何际榜,移居永嘉县大南门外。何昌铨约于同治年间由永嘉县大南门外入迁来此定居。元配陈氏、继配陈氏、三配欧氏,生子何美璿(1889—1959),配赵氏,生子五:传锁、传森、传垲、传豹、传德(女儿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江山河尾头何姓 始迁祖何期兴(1627—1701),字起际。系何正阳五世孙,何崇睿曾孙,何延栋长子。于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陶山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四:君定、君仁、君义、君礼。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蒲城、舥艚、河家堡、江山都口、塘川西山、望里小山门、龙沙食水坑、乐清山下塗、玉环外塘、瑞安南山下,以及县内外各地。
舥艚中段何姓 始迁祖何明杰,系何期兴曾孙,君定之孙,何国映次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江山河尾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施氏,生子二:仲傍、仲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西沙何姓 始迁祖何传淮(1880—1949),系何期兴九世孙,何盛烛长子。何期兴次子君仁移居河家堡,君仁孙何明魁移居都口。明魁玄孙何盛烛移居水门殿。何传淮于民国年间由水门殿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小山门何姓 始迁君礼(1667—1733),系何期兴四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山河尾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沙食水坑等地。
龙沙食水坑何姓 始迁祖何明容(1742—1798),于清乾隆年间由望里小山门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五女一:仲汉、仲次、仲建、仲候、仲斌(女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龙港金钗河何姓 始迁祖何仲钦,系君义曾孙,何朝祥之孙,何元琦长子。于清嘉庆年间由江山河尾头入迁来此定居。配鲍氏,生子三:世松、世发、世连。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中墩海滨何姓 始迁祖何茂瑰(1691—?),系何期荣之孙,何绍爵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荆谷山入迁来此定居。配李氏,义子何锡坤(1720—1776),配叶氏,生子六:仲忠、仲义、仲秀、仲和、仲顺、仲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中墩村何姓 始迁祖何仲琏(1748—1819),系何期荣玄孙,何锡美次子,何锡宗嗣子。于清乾隆年间由瑞安县荆谷山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林氏,继配卢氏,生子五:世明、世黉、世孝、世敬、世魁。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渔寮罗家山何姓 始迁祖何守义(1668—1741),系何正阳七世孙,何崇睿六世孙,何廷凤曾孙,何九麒之孙,君浣次子。君浣于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四十七都杨巷移居平阳县二十五都六板桥;何守义于康熙年间由六板桥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钱库三石桥何姓 始迁祖何世斌(1768—1837)。系何正阳十世孙,何崇孚九世孙,何九骥六世孙。其祖父何礼荣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入迁平阳县金乡卫前街,其父何仲豪(礼荣公次子)由金乡卫前移居钱库西头街,何世斌于嘉庆十七年(1812)由西头街转迁来此定居。元配蔡氏,生子二:继配陈氏,侧室谢氏,生子一。长子昌林(出绍世川嗣),次子昌洸。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三岙内何姓 始迁祖何国康(1709—1783),系何正阳七世孙,何崇孚六世孙,何九霄之孙,君简之子。于清雍正年间由瑞安县四十七都杨巷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三:明连、明盛、明逢。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洪岭下 始迁祖何九谟,系何正阳玄孙,何崇孚曾孙。其祖父何伯伊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黄潭入迁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丰岙。父何延年。何九谟于清康熙年间由永嘉丰岙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四:君功、君勤、君叨、君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项桥林家塔何姓 始迁祖何九辉,系何正阳玄孙,何崇孚曾孙,何鹤年之子。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漳州南靖县黄潭入迁来此定居。配阮氏,生子何仲春,配陈氏,生子三:应祺、应祥、应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信智、金乡北门、小仓桥、将军岭、垟西、南茶寮和宁波象山、宁夏等地。
信智乌兠何姓 始迁祖何元富(1694—1753),系何九辉曾孙,何仲春之孙,何应祺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林家塔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君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韭菜园何姓 始迁祖何瑞生(1682—1762),系何正阳六世孙,何崇孚玄孙,何松年之孙、何九煌次子。于清雍正年间由永嘉县丰岙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由长兄何瑞连之子何天文兼嗣,并由何天文次子何承祖入嗣。何承祖(1724—1790),配洪氏,生子三:斯圣、斯忠、斯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堡简宅(甘茶)何姓 始迁祖何国龙(1682—1757),系何九范之孙,何君凯长子。祖籍县瑞安四十七都一甲杨巷。何君凯于清康熙年间由杨巷徙居福鼎县南镇下岙底。何国龙于康熙年间由南镇下岙底入迁来此定居。元配郑氏,继配廖氏,生子二女一:明英、明珍(女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溪坡何姓 始迁祖何重顺(1622—1690),系何正阳玄孙,何崇敬曾孙,何伯安之孙,何延翘三子。约于明末清初由瑞安县三家村后洞山徙居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东宫内河半街,转迁三十七都黄潭口鱼池边,旋迁来此定居。元配潘氏,生子一:继配陈氏,生子一女一。长子云卿、次子云贤(出绍孟顺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白琳、霞浦盐田、渡头等地。
苍南何姓人口
苍南何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何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491人,占全县总人口0.37%,分布全县63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何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124 | 凤江乡 | 370 | 石砰乡 | 57 | 南宋乡 | 4 |
灵江镇 | 14 | 云岩乡 | 80 | 新城乡 | 3 | 南堡乡 | 10 |
沪山乡 | 72 | 江山乡 | 228 | 炎亭镇 | 27 | 马站镇 | 5 |
凤池乡 | 2 | 湖前镇 | 13 | 藻溪镇 | 11 | 沿浦乡 | 7 |
渎浦乡 | 13 | 钱库镇 | 91 | 渡龙乡 | 14 | 渔寮乡 | 87 |
浦亭乡 | 3 | 芦浦镇 | 3 | 繁枝乡 | 7 | 蒲城乡 | 3 |
对务乡 | 52 | 望里镇 | 156 | 挺南乡 | 8 | 云亭乡 | 1 |
大观乡 | 96 | 仙居乡 | 24 | 桥墩镇 | 10 | 城门乡 | 15 |
龙港镇 | 346 | 新安乡 | 41 | 观美乡 | 7 | 魁里乡 | 6 |
沿江乡 | 19 | 陈东乡 | 4 | 南水头乡 | 5 | 赤溪镇 | 15 |
龙江乡 | 45 | 项桥乡 | 159 | 黄檀乡 | 149 | 龙沙乡 | 23 |
白沙乡 | 12 | 夏口乡 | 5 | 五凤乡 | 75 | 半垟乡 | 5 |
海城乡 | 3 | 括山乡 | 19 | 矾山镇 | 16 | 凤阳乡 | 2 |
宜山镇 | 460 | 金乡镇 | 118 | 华阳乡 | 5 | 中墩乡 | 34 |
铁龙乡 | 1142 | 舥艚乡 | 24 | 昌禅乡 | 3 | 信智乡 | 60 |
平等乡 | 47 | 大渔乡 | 29 | 埔坪乡 | 3 |
苍南县(2005年)何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何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185人,占全县总人口0.42%,每平方公里4.26人,名列全县第四十二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宜山、龙港二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何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宜山镇 | 1802 | 139.66 | 铁龙上水门、后垟增、江山梁宅 |
龙港镇 | 1254 | 15.18 | 凤江金浦桥、林陈坟上、龙江金钗河、新美洲 |
灵溪镇 | 555 | 6.42 | 大观龙渡、县城灵溪、对务美庄(小地名朱家楼)、沪山凤岙(今五爱村) |
钱库镇 | 271 | 13.03 | 东西街、项桥林家塔、三石桥 |
桥墩镇 | 199 | 2.47 | 南岙、溪坡(今名官南村) |
望里镇 | 151 | 4.66 | 新民小山门、三岙口 |
金乡镇 | 122 | 2.80 | 小仓桥、老城洪岭下 |
赤溪镇 | 118 | 2.36 | 信智乌兠 |
五凤乡 | 87 | 3.00 | 梨尾树、分水关 |
渔寮乡 | 85 | 5.00 | 罗家山 |
云岩乡 | 79 | 6.08 | 山前山门头、下对口 |
石砰乡 | 56 | 5.60 | 内湖桥南 |
矾山镇 | 50 | 0.944 | 埔坪甘茶、南堡中村 |
中墩乡 | 40 | 4.00 | 中墩、海滨 |
龙沙乡 | 37 | 1.12 | 吃水坑 |
新安乡 | 37 | 4.51 | 东浃头、桥 |
舥艚镇 | 33 | 1.83 | 炉头、双排头 |
大渔镇 | 29 | 1.81 | 北行街 |
观美镇 | 26 | 0.61 | 街路 |
马站镇 | 26 | 0.72 | 街路 |
仙居乡 | 24 | 3.00 | 湖广店 |
藻溪镇 | 20 | 0.83 | 东溪杨府宫、街路 |
括山乡 | 20 | 0.83 | 将军 |
炎亭镇 | 19 | 1.36 | 东西沙 |
霞关镇 | 7 | 0.20 | 南关岛、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5 | 0.36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4 | 0.67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4 | 0.15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4 | 0.12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14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3 | 0.06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3 | 0.14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3 | 0.33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2 | 0.06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苍南何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和《平阳县志·人物志》记载,入编共4人。其中宋1人,元1人,明1人,清1人,共名录简介于下:
何中行,字士可,居将军岭(今属苍南县括山乡)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官兵部侍郎。
何如霖,明万历二年(1574)任金盤都指挥统兵把总,驻军镇下门、石塘等处。
何岳,字汝樵,金舟乡将军里(今属括山乡一带)人。与陈高、林齐俱以诗文闻名,时人号为“瀛州三杰”。元至正中,他家被寇所毁,徙居邻村。为思念祖父旧业无存,建“远山轩”,朝夕瞻望,陈高撰《远山轩记》,记载他的孝行。
何旭,字东莱,金乡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拔贡。授通判职,官靖远卫经历。康熙初,迁陕西巩昌府监收同知。著有《南雁山樵集》等。
附 录
一、何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何姓是占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在四川和广东地区最有影响。何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何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04万。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进入西汉时,其五世孙何比干成为汉武帝的廷尉,为姬姓何氏第一位名人。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两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大姓。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占四川总人口的2.1%。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高达55%,净增加了36万。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19.7%)和浙江(14.9%)两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9.3%)、江苏(9%)、广东(8%)、四川(7.7%),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江西一跃成为何姓第一大省,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5%。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由于何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何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何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地发展,尤其在赣浙苏湘粤川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404万,为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何姓人口由102万激增到1400万,增长了13.7倍。同期,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何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超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以后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44.2%;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北、江苏、云南、福建,这六省又集中了29.1%。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20.7%,占省总人口的2.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何姓、以南多何姓,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为何姓两大高聚集区。在明以来的600余年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二、当代何姓的分布
何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东北部,每平方公里的何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1人以上。何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4%,何姓人口大约9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何姓人口大约158万;3—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8%,何姓人口大约287万;1.5—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何姓人口大约497万;1—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3%,何姓人口大约185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何姓人口大约181万。
何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何姓是西南和湖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南西部、四川东部、广东、广西大部、湖南南部、贵州中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95%以上,有的达到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9%;在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5%—1.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9%;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其他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5.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12%。
三、何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何姓历史名人342名,占名人总数的0.7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一位;何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8%,排在第三十二位;何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95%,排在第五位。
西汉有陇西太守何并,南济太守何迈,光禄大夫何桢;东汉谏议大夫何休,虎贲中郎将何汤,颍川太守、大将军何进,御史大夫、大司空、汜乡侯,车骑将军、齐阳侯何苗,平原太守何临,昭献皇后何姬,汝南太守、中郎将何敞,大司农、车骑将军何熙,司空、北军中侯何颙、灵帝何皇后。三国有犍为太守何宗,汶山太守何祗,散骑侍郎、尚书何晏,魏晋太尉、封朗陵公何曾。西晋有侍中尚书何劭,侍中尚书何绥,江阳太守何随,西领著作郎何嵩,魏郡太守何遵,大司农、西城侯何攀;东晋给事黄门侍郎、都乡侯何充,彭城内史、后军将军何谦,吴郡太守何楷,冠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何澄,镇南将军何无忌。南北朝梁有太子舍人何胤,治书侍御史何炯,员外散骑侍郎何子朗,尚书令何尚之,东阳太守何远;宋有都官尚书何恢,南东海太守、吏部尚书何偃,卫将军何瑀,御史中丞何承天;齐有国子博士何宪,辅国将军、吏部尚书何戢,吏部尚书何昌寓。隋代有国子祭酒、龙州刺史何妥,将作少监何稠。唐代有右领军将军、越州刺史何凤,门宣赞舍人何蓟,鄂岳观察使何士干,传说八仙之一何仙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何弘敬,侍御史何进滔,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何皇后(唐昭宗后),天官侍郎何彦先,容州都督何履光,左龙武大将、灵武节度使何清朝,著作郎何鼎,丹延节度使何文哲。五代有太常少卿何泽,检校太傅何建,国子祭酒何溥,西川行军司马何瓒,衡州刺史何仲举,户部侍郎何致雍,静江节度副使何敬真,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太保何福进,右卫上将军、芮国公何敬洙。宋代有工部尚书何异,都统何进,宝谟阁学士何坦,开封府少尹、湘州知州何述,潼川知府何耕,殿中侍御史、昭化君节度副使何常,朝请大夫何,国子丞、秘书郎何淡,龙图阁学士何琬,御史中丞何铸,梧州知州何蒙,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何,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何溥,兵部侍郎、御史中丞何澹,燕山路副都总管何灌,著作郎何大圭,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何中立,吏部侍郎何正臣,司农寺丞何去非,太宰、荣国公何执中,叙州知州何师心,连州知州何先觉,司农少卿何昌期,安抚使何承矩,忠、万、商三州知州何承裕,中书舍人何逢原,建武军节度何继筠,监察御史何梦桂,枢密院编修官何新之,监察御史何郯。元代有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广东行省右丞何真,左都督佥事何德,秘书少卿何澄,右副都元帅何世隆,尚书参知政事何荣祖,秘书监丞何思敬。明代有兵部尚书何礼,刑部侍郎何迁,中书舍人何观,工部尚书何诏,太常寺少卿何贤,监察御史、政平知州何忠,浙江参政、江西右布政使何宜,右都御史何栋,户部侍郎何钧,保定知府何复,成都前卫指挥使何洪,副总兵何卿,南京大理丞、御史何竞,广东高州知府何盛,贵州布政司左参政何淡,刑部尚书何鉴,江西布政使何源,刑部左侍郎何源,工、户、礼三部侍郎何塘,广平知府何裳,袁州知府何澄,御史监军何镤,兵部右侍郎何士晋,工部侍郎何天衢,温州知府、刑部侍郎何文渊,江西参政何文辉,南京鸿胪卿何以尚,左都督何可纲,榆林巡抚何东序,御史何弘仁,黎平知府何廷魁,户、工二部侍郎何乔远,刑部尚书何乔新,广西按察使何自学,浙江右布政使何如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宠,礼部尚书何吾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何宗彦,吏部侍郎何孟春,池州知府何绍正,太仆少卿何栋如,云南知府何思澄,嘉兴知府何敏中,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中书舍人何景明,监察御史何道旻,柳州知府何楚英,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何腾蛟,宁夏总兵何福。清代有江西吉安知府何,嘉兴知府何鼎,武英殿修书何焯,河南巡抚、总督何煟,云南巡抚何煊,闽浙总督何璟,通政使参议何元英,兴汉镇总兵何元卿,吏部侍郎何世璂,总兵、甘肃提督何占鳌,广东盐运使何兆瀛,礼部尚书何汝霖,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崖州知州何其仁,湖北提督何君佐,浙江道员何绍祺,正黄旗都统何洛会,两江总督何桂清,吏部左侍郎何逢禧,吏、户、工三部侍郎、尚书何汉,宁夏知府何道生,河东河道总督何裕城,工部侍郎何国宗,浙江提督何定江,大理寺左少卿何宗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