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位——庄 姓
庄姓始祖——楚庄王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书所载,庄姓始祖为楚庄王,出自芈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期,楚
渊 源
庄姓起源与演变 庄姓的起源主要有二支:芈姓和子姓。
第一支芈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有这样记载:“楚庄王后,以谥为姓。”楚庄王,春秋君,芈姓,名旅(一作吕、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所谓“楚庄王后”,就是说庄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芈姓的后裔。楚庄王系春秋五霸之一,庄姓这支出自“楚庄王之后”,当时的居住地就在楚国的领域,大约是今长江和汉水之间的湖北地区。
第二支子姓。子姓出自宋国,开君主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的戴公,名武庄,其后人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即庄姓。
庄姓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变动:一次是战国末期,楚庄王的后裔庄,他为将军时,曾受威王之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当他占领这个地区,欲返回都城之时,归路却被偷袭而至的秦国所切断,他只得率众在滇称王,直到刘邦统一天下,庄的后裔,就有一部分姓庄。另一次是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东汉明帝,姓刘名庄,为避天子之讳,从大臣庄光开始,许多庄姓改为严姓,这一变动,直到魏晋之时,才有人恢复原庄姓。
十六国时期,庄姓子孙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会稽、山东的东海等地,在那里繁衍生息。据《春阳庄氏族谱》记载:唐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古山公殁后十余年,宋端宗南巡,至泉州,舟居于港,招抚使蒲寿庚降元,谋以城献,竟不出迎。时哲公、光公兄弟自以世受宋恩,食宋禄,怀报韩之志,各倾私财,由泉城南廓外七里接驾,今下辇铺是也,遂从张世杰等卫帝冲入潮州到碉州(今广东吴川南海中小岛屿)。端宗崩,帝禹立,复随之广州新会之崖山,濒危殆,矢志不移。宋室既尽,哲、光兄弟得不死,因而散外。哲公,居同安,光公,居潮阳,遂占籍焉。
庄姓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庄姓堂号
锦绣堂。南宋光宗御笔赐名“锦绣堂”。其子孙又把“天水堂”堂号改为“锦绣堂”,曰:“派衍天水,开宗锦绣”。苍南庄姓系福建始祖庄森公后裔,因而堂号为“锦绣堂”。
苍南庄姓迁徙
苍南庄姓迁徙与演变 系历史比较悠久的家族。据《中华庄氏族谱》、《福建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和苍南各地《庄氏宗谱》记载,苍南庄姓由闽入迁。最早者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大多为明末清初,然二者因年代久远,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氏族星散,世系鸿支又俱无考”,其梳理工作颇见其难。经苍南庄姓通志编委会内查外调基本理清入迁平阳(今苍南)县境内大多为福建庄森公之后裔。
明嘉靖年间平阳沿海倭寇窜犯,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明万历年间,平阳县令郭以隆等县令下命招垦,庄氏族人纷纷由闽而入迁苍南境内各地。
明末清初时期,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乱,清军入闽镇压,战事惨烈,人民苦难不堪。适值金乡迁海令撤销(蒲门尚未展界),本县沿海人口空虚。庄氏族人为避战乱,纷纷由福建南安、安溪等地入迁平阳(今苍南境内)。
沪山台下庄姓 始迁祖庄启,(1626—1684),字德坦,系庄乾允四世孙,庄一桧长子。配林氏,生子四:长鼎元、次鼎吉、三鼎泰、四鼎殿。公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因避耿王之乱奉母与弟由福建福宁府长溪(今霞浦)县六都枣岭入迁平阳县台下(今苍南县沪山台下村)始居。不久,堂兄叔陆续入迁台下。至今有330多年历史,繁衍成为望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后裔分居本县各地和平阳、瑞安、瓯海、鹿城、玉环、杭州安吉、江苏宜兴、苏州、上海、福建福鼎、南平等地。
灵溪大观山边庄姓 始迁祖庄闻盛,公于明季间茶家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汰口航海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炎亭倒桥坑与苏、戴二姓一起同居。后继徙亲仁乡二十九都大观南山边石埕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观垟心庄姓 始迁祖庄我池,名蒲,字尔轮,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癸亥,卒于崇祯八的(1635)乙亥,享寿七十三。公约于明末清初与胞庄塆池、庄爱池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汰口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亲仁乡二十九都(今灵溪镇大观垟心村)始居。配萧氏孺人,生子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观树脚庄姓 始迁祖庄士显,公于明季间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汰口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亲仁乡二十九都大观南山脚白叶坑口(俗名树脚)始居。繁衍成为大族,后裔分居本县白沙象岗、县城灵溪和平阳县北港闹村西垟、福鼎前岐、管阳、后胆以及霞浦等地。
观美桃湖九亩坵庄姓 始迁祖庄一琏,字凤琏,系福建庄森第二十三世孙,庄夏十五世孙,沪山次房庄有祯三子。公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巳亥,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癸己,寿五十五岁。公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观美桃湖九亩坵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树枫庄姓 始迁祖庄鼎老,字钦尊,号耀敬,系福建庄森二十五世孙,庄夏十七孙,沪山台下庄乾允五世孙,三房庄启璟次子。清初公由沪山下台入迁桥墩树枫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藻溪繁枝庄姓 始迁祖庄启圣,字德明,系福建庄森二十四世孙,庄夏十六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曾孙,庄一桧四子。公生于明崇祯七年(1642)壬午,卒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享寿七十三岁。公与兄庄启同时入迁台下,后转徙藻溪繁枝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澄海岙内(路尾)庄姓 始迁祖庄赐劝,名富,号玉峰。公于明万历年间,平阳县令招垦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今属苍南)五十五都夏山卓板桥,越三世裔孙转迁澄海路尾。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岩头庄姓 始迁祖庄赐程,公于明末福建入迁平阳县青街始居。越三世庄显彩、庄显玉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青街入迁平阳县二十三都金舟乡西门外岩头(今属苍南县括山乡岩头村)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中段庄姓 始迁祖庄明远,公于清乾隆年间来此定居。
赤溪坑边庄姓 始迁祖庄德珍,系舥艚中段庄明远三世孙。公于清嘉庆年间由中段来此定居。
石砰外岙(湖)庄姓 始迁祖庄开秀,系括山岩头庆赐程九世孙。公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公于清末由括山来此定居。
大渔庄姓 始迁祖庄开钰,系括山岩头始祖庄赐程九世孙。公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卒卯。清时由括山岩头来此定居。
江山都口庄姓 始祖庄圣泉,字次泉,公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63)癸亥八月,卒于崇祯七年(1634)甲戌正月,享寿七十二岁。配徐氏。公于明末由福建入迁平阳县北港腾蛟。越三世庄怀资来此定居。
信智(属蒲门)湖井庄姓 始迁祖庄鼎双,字钦合,号耀全,系福建庄森二十五世孙,庄夏十七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五房庄启瓒三子。公于清初迁居江南二十五都龟山前厅,后再来此定居。
灵溪杨家井十亩垅庄姓 始迁祖庄启伯,字德隆,系福建庄森二十四世孙,庄夏十六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曾孙。公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甲申,享寿七十二岁。公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春,闻其兄庄启迁平消息,率家眷由福建泉州府来此定居。(今属苍南县灵溪镇柳庄村)始居。
灵溪杨家井朝北屋庄姓 始迁祖庄鼎新,系福建庄森二十五孙,庄夏十七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五世孙,五房庄启伎之子。公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由福建来此定居。
藻溪加针坑庄姓 始祖庄鼎园,讳钦普,号耀国,系福建庄森二十五世孙,庄夏十七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五世孙。清初因福建耿王之乱,公幼年,随父母入迁繁枝,其子庄文隆来此定居。
渔寮浪里湾庄姓 始迁祖庄文煌,字格辉,系福建庄森二十六世孙,庄夏十八世孙,沪山台下庄乾允六世孙,庄鼎元六子。公于清中叶由沪山台下来此定居。
凤池白水庄姓 始祖庄大富,其孙庄土廉于明末清初国耿王耿精忠之乱,公由福建迁居平阳县三十三都凤池白水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鲸头五家岙庄姓 始祖庄健稽,明末清初因耿王耿精忠之乱,公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县四十二都北港薛岙。其四世孙庄启明兄弟再由北港薛岙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西沙庄姓 始迁祖庄士沛,又名士布,配氏失考,生子三名失考。
白沙象岗庄姓 始迁祖庄允鸿,字如顺,公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庚寅,卒于乾隆二年(1737)丁巳。配柯氏孺人,生子五、女一。公由大观树脚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云岩金家垟庄姓 始迁祖庄启昌,系江山都口庄圣泉四世孙。公生于清康熙十四年(1749)己巳,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享寿八十二岁。公于清初由都口来此定居。
藻溪盛陶大坑内庄姓 始迁祖庄文飘,系江山都口庄圣泉五世孙,庄启昌六子。公于清时由江山都口来此定居。
白沙七河庄姓 始迁祖庄成云,系江山都口庄圣泉八世孙。公生清咸丰七年(1857)丁巳,卒民国38年(1949)己丑,享寿六十三岁。公于清末由都口来此定居。
龙港樟树下庄姓 始迁祖庄健稽,公于明末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县四十二都北港。越四世庄启明与兄弟由江南王家岙。庄启都皆弟四人由五家岙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江林陈村庄姓 始迁祖庄成英,系樟树下庄健稽八世孙。其子庄正熹由樟树下入迁十斗底,越四世庄齐顺兄弟来此定居。
渎浦街庄姓 始迁祖庄时壬,系福建庄森二十七世孙,庄翼十九世孙。公生于明嘉庆二年(1797)丁巳,卒于清道光元年(1821)辛巳。公与其弟庄时慎由大观垟心来此定居。
桥墩蔡垟山水楼庄姓 始迁祖庄允逊,字如逊,公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卒雍正四年(1726)丙午。原配陈氏,生子二,次配林氏,公由大观垟心来此定居。
灵溪岩头庄姓 始迁祖庄志车,生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卒同治九年(1870)庚午。配杨氏,生子三。公由大观山边来此定居。
灵溪上街庄姓 始迁祖庄昌体,公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卒于光绪五年(1879)乙卯。配陈氏,生子二。公其子孙约于清末民国初期由福建犁山来此定居。另外,苍南建县后,庄姓由大观、沪山台下等地入迁县城灵溪镇。
金乡南门外庄姓 据括山岩头《庄氏宗谱》记载,始迁祖庄文拱,庄士秀之子。行辈自文字辈始凡时、大、志、昌、其、孝、友、千等九世。何时何地何因入迁和始迁祖生卒、配偶、生子等均不详。
苍南庄姓人口
苍南县庄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庄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220人,名列全县第38位,分布全县67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大观乡,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庄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江镇 | 132 | 江山乡 | 241 | 渡龙乡 | 17 | 马站镇 | 20 |
沪山乡 | 921 | 湖前镇 | 6 | 繁枝乡 | 25 | 沿浦乡 | 82 |
凤池乡 | 46 | 钱库镇 | 3 | 挺南乡 | 38 | 南坪乡 | 117 |
渎浦乡 | 21 | 望里镇 | 37 | 桥墩镇 | 36 | 渔寮乡 | 42 |
浦亭乡 | 30 | 仙居乡 | 5 | 观美乡 | 66 | 蒲城乡 | 53 |
对务乡 | 32 | 新安乡 | 9 | 南水头乡 | 30 | 云亭乡 | 9 |
大观乡 | 794 | 陈东乡 | 2 | 黄壇乡 | 6 | 霞关镇 | 34 |
龙港镇 | 117 | 项桥乡 | 7 | 莒溪镇 | 1 | 城门乡 | 3 |
沿江乡 | 2 | 夏口乡 | 12 | 五凤乡 | 120 | 魁里乡 | 7 |
龙江乡 | 8 | 括山乡 | 291 | 碗窑乡 | 4 | 岱岭乡 | 4 |
白沙乡 | 247 | 金乡镇 | 141 | 腾垟乡 | 2 | 澄海乡 | 84 |
海城乡 | 4 | 舥艚乡 | 40 | 大龙乡 | 150 | 赤溪镇 | 5 |
宜山镇 | 50 | 大渔乡 | 56 | 矾山镇 | 40 | 半垟乡 | 1 |
铁龙乡 | 23 | 石砰乡 | 62 | 华阳乡 | 108 | 凤阳乡 | 1 |
平等乡 | 12 | 新城乡 | 2 | 埔坪乡 | 29 | 中墩乡 | 16 |
凤江乡 | 24 | 炎亭镇 | 11 | 南宋乡 | 41 | 信智乡 | 30 |
云岩乡 | 383 | 藻溪镇 | 221 | 南堡乡 | 7 |
苍南县(2005年)庄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庄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419人,占全县总人口0.52%,每平方公里5.27人,名列全县第38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庄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2732 | 31.58 | 大观、沪山台下、街路、沪山柳庄、岩头、杨家井 |
龙港镇 | 809 | 9.75 | 白沙象中、江山都口、樟树下、白沙七河、街路(市区) |
云岩乡 | 419 | 32.23 | 联友吴家岙、鲸头五家岙、金家垟 |
藻溪镇 | 321 | 4.24 | 九堡、石墩头、蔗岙内、盛陶、繁枝、加针坑 |
括山乡 | 279 | 11.62 | 新岙岩头、岭脚 |
霞关镇 | 263 | 7.63 | 水门宫、路尾、岙内、南坪 |
桥墩镇 | 219 | 2.72 | 街路、大龙树枫、蔡垟山水楼 |
观美镇 | 179 | 4.21 | 桃湖、九亩坵 |
金乡镇 | 164 | 3.76 | 湖里、黄泥岙、老虎坑、凉亭 |
五凤乡 | 134 | 4.62 | |
沿浦镇 | 104 | 3.06 | 大姑龙眼 |
宜山镇 | 99 | 7.67 | |
矾山镇 | 81 | 1.53 | |
石砰乡 | 68 | 6.80 | 外湖 |
蒲城乡 | 62 | 6.89 | |
大渔镇 | 57 | 3.56 | 小渔对西山、北行街 |
凤池乡 | 56 | 4.00 | 白水古坝头 |
南宋镇 | 48 | 2.18 | |
舥艚镇 | 45 | 2.50 | 中段 |
赤溪镇 | 45 | 0.90 | 信智棕利头 |
马站镇 | 41 | 1.14 | |
渔寮乡 | 37 | 2.18 | 浪里湾 |
钱库镇 | 36 | 1.73 | |
望里镇 | 31 | 0.96 | |
浦亭乡 | 31 | 1.13 | |
中墩乡 | 21 | 2.10 | |
炎亭镇 | 9 | 0.64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7 | 0.85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6 | 0.18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4 | 0.50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4 | 0.20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3 | 0.14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3 | 0.15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1 | 0.02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反贪官楷模庄以莅记实
庄以莅,名廷溪,沪山台下人。他饱学诗书,行文简洁,禀性刚直。不畏权贵,每遇不平,辄面斥之,故同学誉为孔子名徒子路。清乾隆壬子(1792)科考取府庠生(生员)。他重教兴学,在灵溪道门(今大门)许氏宗祠私塾学馆执教。
嘉庆十二年(1807),平阳知县徐映台与温州知府杨大鹤私自将钦定每亩田赋(税)2角3分,增至3角3分。庄以莅以及知友韩丙辰商议,由庄执笔将私加赋税之实情,向温州知府、省巡抚等衙门上呈。徐映台得知后,亲自带兵到灵溪捉拿庄以莅,其子庄正甸尾随哭呼,群情愤激,呐喊助威,追至大门(村名)。拳师许鸿志前往抢回庄以莅,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也纷纷举田圈(中耕器)追殴官兵,徐映台伤臂,落荒而逃。
徐映台回县,即赴温州向知府杨大鹤哭诉,知府即禀报督抚,说“庄以莅纠众数千人,劫犯殴官,居然民变”。闽浙总督阿林保着(命)汀漳道百龄来平阳查办。此时,庄以莅逃至桐庐,都被官兵缉获,解回原籍平阳归案。最后,庄以莅被处绞刑。事涉平阳麻步林钟英(与庄以莅表亲关系),搜捕时,钟英不在,对70岁林母及12岁女儿施以酷刑,林父惊恐成病,后致死。
嘉庆十三年(1808),林钟英在其父病逝后,于起程,十月抵达北京,十一月初向御史台投诉,不受理。因拦路鸣冤,被押入兵马司。,左都御史特克慎提审后,发现案情严重,具状上奏,朝廷下旨:“命景禄(刑部右侍郎)、吴俊(军机处京堂)、舒灵阿(刑部郎中)、张润(刑部主事)四人驰往温州集审。”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刑部右侍郎景禄等到温州审实定案后,嘉庆下旨闽浙总督阿林保革职,杨大鹤、朱宇泰(温州府经历)、徐映台发往吉林乌拉充当苦差,到配所枷号三月;千总蔡廷彪、把总黄升杖一百,判徒刑三年,到配所杖责、充徙;其他有关官吏(温州道陈昌齐、知府廷璐、永嘉知县高毓英、平阳知县游朝佐),分别给予处分。钟英家被掠银两由各犯摊派退还,朱、徐、蔡、黄四犯官各坐银六两四钱九分三厘七毫五丝。
附 录
庄姓历代人物
历史上庄姓的人物有: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庄周、有著作《庄子》传世,君庄辛。汉代御史大夫、武强侯庄不识、丞相庄青翟、辞赋家庄忌。隋代车骑将军庄元始。宋代峡州知州庄柟,中书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及兵部侍郎庄夏,鄂州知州庄绰,通奉大夫庄徽,作家庄裕。元代藏书家庄肃。明御史庄昇,雷州知府庄敏,河南左布政使庄敬,都督同知庄鉴,蕲州知州庄辙,副总兵庄子固,太常寺卿庄元辰,刑部右侍郎庄应会,状元国子祭酒庄际昌,福建宁德知县庄济翁。清陕西咸宁知县庄逵吉,侍讲学士庄培因,山西交城知县庄绳祖,藏书家庄肇麟,状元、刑部尚书庄有恭,经学家、礼部侍郎庄存与,内阁中书庄仲方,徐州知府庄亨阳,浙江定海知县庄纶渭,山东潍县知县庄述祖,浙江布政使庄受祺,宣州知府庄经畲,榆林知府庄炘,温州知府庄柱,山东济南知府庄钧,归安知县庄凤威,金华知县庄尔保,学者、博通经史庄有可,书法家庄鼎彝,诗人庄宝书,右庶子兼侍读庄生,霞浦县令庄士敏,女诗人庄莲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