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位——雷 姓
雷姓始祖——雷敩
雷姓,源自神农氏。传说神农堂百草,可见他是个精研医术之人。其后裔雷敩,一名雷公,家学渊源,精通医理,时为黄帝之臣。黄帝常召他和岐伯谈论医学之道,为帝所重。著有《雷公炮炙》三卷,将有毒的中草药,通过炮炙,除去毒性入药,疗效更为显著。雷姓后人以雷敩为始祖,尊神农为鼻祖。
渊 源
雷姓起源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雷姓起源主要有二支:神农氏、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系出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方,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雷公,为方雷氏之后裔。雷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于秦汉,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汉南安郡雷祖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为姓,自称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历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姓,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潳山蛮属南蛮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完全汉化;以上三支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数可能也超过方雷氏后裔的雷氏,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带雷字的村名和地名。
南方地区的汉族雷氏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浙闽赣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区的雷姓一部分来自女真人的后裔,北宋金国的阿黄氏族集体改姓为雷氏,其中没有改姓的北移东北地区,至清朝时成为满洲八旗阿克古氏族,后来也集体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为满族外,其余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同化为当地的雷姓汉族。
冯 翊 郡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君”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公元三世纪)将左冯诩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河以北一带地区。
豫 章 郡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建置。治所在南昌(今属江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后,相当于今江西省辖地。南朝陈时,包括今江西锦江流域和南昌、清江等县地。
谦 让 堂
谦让堂。东汉雷义,豫章鄱阳人。与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与雷义;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要让与陈重,太守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雷义的谦让美德,为时人所尊敬。雷姓后人以“谦让”为堂号,不仅是纪念雷义,而且将他的美德世代传承。
苍南雷姓迁徙
雷氏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雷姓,纯系畲族,属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驻难以稽考。今据苍南文史资料《畲族回族专辑》(第17辑)和《苍南雷氏宗谱》记载,以及多方考证,其中理清住居苍南的支系,最早是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罗源县大头迁入。今将收录的部分迁徙分述于下:
桥墩黄檀口雷姓 始迁祖雷永乔,讳永祥。于明万历八年(1580),挈长子仰宇、次子仰善、三子仰甫,由福建罗源县大头(今属霍口乡川边村)一带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三十七都桥墩黄檀口(今黄檀柳庄、青山、枫树湾)定居,繁衍成族。其长子仰宇、三子仰甫居黄檀口,次子居桥墩柳庄(今名后隆村)。仰宇长子明萼,于清顺治八年(1651)为避陈仓乱,移居北港青街青山;次子明山移居青街九岱;后明山次子凤灵,回迁莒溪下塘乌岩内。仰善长子明修,亦因避乱迁居北港;明修孙光涵、光次又从北港移居蒲门赤垟古楼下(今属矾山),旋徙凤阳仓头;仰善次子明旺、孙光居、光衢由北港移居福掌上厝;仰善三子明赐、孙光息移居云遮。仰甫长子明鸿,亦因避乱移居北港,又迁福鼎三潮岙,再迁平阳县五十三都金龟坑三十亩。以上各支系都兴旺发达。
凤池溪边、车水头雷姓 始迁
凤阳上塔雷姓 始迁祖雷世申,系雷景通苗裔。雷景通传至十二世雷路贤,其第四子雷明寿于清顺治年间由青田入迁平阳县李家山,但雷世由系雷明寿哪一支不详,于乾隆年间由李家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马蹄湾雷姓 始迁祖雷世清,系雷景通苗裔。雷景通传至十二世雷路贤,其第四子明寿、五子明泰,于清顺治年间由青田入迁平阳县李家山、青街,雷世清系雷明寿、雷明泰哪一支不详,于乾隆年间由平阳县闹村东堡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龙凤(大岭内)雷姓 始迁祖雷大法,于明末清初间福鼎(按:福鼎县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置,原属霞浦县劝儒乡)寻仁里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象元内、凤岭头、王丹口、大岭内庵后,以及县内外各地。
魁里利垟雷姓 始迁祖雷文和(1821—1868),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由霞浦牙城王家山入迁来此定居。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池东岙、桥墩单树峰、岱岭福掌、凤阳崩山、赤溪交椅圈(凤阳交椅圈)等地雷姓 始迁祖不详。其始祖雷明海,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罗源徙迁平阳四十八都定居。繁衍成族。其后裔分居上述各地,具体迁徙有待查考。
莒溪郑家山雷姓 始迁祖雷应当,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法清之长子。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莒溪大榴雷姓 始迁祖雷文珠(1824—1870),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后裔,雷起泮玄孙。公于清时由平阳县北港青街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半岭炉雷姓 始迁祖雷文宓,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公于清时由天井梅人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石亭十八家雷姓 始迁祖雷玉,祖籍福建连江县。系文成桐油垄支系,雷念裔孙,雷江之子。于明弘治十三年(1499)由云和三都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天井坳下媒人雷姓 始迁祖雷永盟(1860—1916),祖籍福建连江县。系文成桐油垄支系,雷念裔孙,雷宗巨之九世孙。约于清末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垟尾石壁头雷姓 始迁祖雷得聪(1701—?),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雷应贤之次子。约于清时由平阳闹村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桥南山八份雷姓 始迁祖雷凤灵,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明山次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北港青街九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莒溪、乌岩底、老虎尾、下塘、柯岭、黄土百步岭、柳垟大坪脚、南山、古楼垟,矴埠樟坑大岗,城门大坑内、腾垟后坑石门内和平阳青街王神洞、顺溪大厝基、南湖油车坑,泰顺围墩,福鼎县城、桐山毛坑底、泰屿塘边、前岐桥亭、岩前茶山、硖门竹古内,霞浦杨家溪大坪、牙城白米山、垄头墩柄、牙城大湾以及杭州、湖州、武康九都三节湖等地。
莒溪天井垟枫树岭雷姓 始迁祖雷维喜(184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咸丰与同治之间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垟尾高山雷姓 始迁祖雷元况(1792—187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约于清道光与咸丰之间入迁来此定居。
莒溪柳垟坪雷姓 始迁祖雷元朝(1816—187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闹村凤岭脚支系,雷明海裔孙。约于清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下垟水碓岭雷姓 始迁祖雷世仁(1716—1789),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公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青街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矴埠打石岗雷姓 始迁祖雷士义(178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泮曾孙。约于清嘉庆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腾垟王湾隔雷姓 始迁祖雷必兴(1884—1927),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曾孙,雷起希第十三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下垟水碓岭雷姓 始迁祖雷世仁(1716—1789),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华阳马加垟雷姓 始迁祖雷起广,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
桥墩王丹口(今属桥墩黄檀口枫树湾)雷姓 始迁祖雷永寿(1718—?),祖籍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雷启汶之三子。约于清乾隆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启汶后裔分居黄檀口和福鼎二都樟岚、五都甘家歧马仙宫后、三丘田、林四桥、四都五里牌、铁炉坑、九都长宝岭、横坑大岭下、十一都官地等地。
五凤小垟雷姓 始迁祖雷文旺(1714—178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雷法罡第四世孙。约于清康熙与雍正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五凤小垟、华阳、桥墩五里亭九亩埔(今属大龙小沿)和福鼎沿州、福鼎一都南门外等地。
凤阳章家山雷姓 始迁祖雷宗瓞,系福鼎双华支系。公于明末为避战乱由福建福安入迁平阳县东佳山,别名章家山(今属苍南县凤阳乡鹤峰村)始居。配氏失考,生子三:分为孟、仲、季三房。长子雷大温,居东佳山,为孟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凤阳鹤峰、赤溪官岙、魁里利垟、岱岭福掌、渔寮后、凤阳仓头、岱岭小岭下、云遮西塔、凤阳龙头山、南里垄(今魁里南垄村)和平阳闹村西山下,泰顺高场、下楼、墩头、卞垟、柿垟陈王,福鼎南溪叠石、担水湾、叶家山、浮柳垟上半山、牛头坑、点头湖仔、车头山东家坑、二十都山兠、前岐桥亭、马尾岭头、点头普照、九榜顶(今白琳高山)、鹿坑箩六、马仙宫官路下垟心、桥亭赤岭,霞浦牙城南湾、沙江、湖坪燕科、六都垟头、乌石垟等地。
赤溪流岐岙顶寮雷姓 始迁祖雷文仕,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应德之孙,雷德生长子。约于清时由括山杨家坑三岗内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流岐岙等地。
南宋新庵雷姓 始迁祖雷孔福,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泮第七子。公约于清时由青街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凤阳顶堡坎下厝雷姓 始迁祖雷世昆(1722—1782),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准三世孙。约于清雍正与乾隆之间由平阳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中墩中岗雷姓 始迁祖雷世五(1733—1796),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起准五孙。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平阳青街章山入迁来此定居。
昌禅长尾坑雷姓 始迁祖雷春九(1810—1893),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约于清嘉庆与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昌禅岙底、凤阳岭边和平阳怀溪牛皮垟、泰顺王家坑等地。
岱岭云遮雷姓 始迁祖雷光(1664—172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之裔孙,雷仰善第四世孙。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云遮、凤阳上塔、章家山(今凤阳鹤峰村)和福鼎潘溪亭下、福鼎茶垟亭下、桥门黄泥岗、硖门巨垟、董垟、林四(西)桥以及杭州临安等地。
岱岭福掌雷姓 始迁祖雷光居、雷光衢兄弟,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仰善第四世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雷光居与四子雷起祥居福掌上厝;雷光衢居福掌下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福掌、昌禅岙内、岱岭岙腰后沟石璧头和福鼎前岐后处塘、霞浦同园老鸦垵以及杭州临安等地。
岱岭福掌雷姓 始迁祖雷章贤(1675—1744),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黄家坑支系,雷法罡裔孙,雷霆山之孙。约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福掌、桥墩矴埠樟坑内、下垟九亩、下垟蛇仔穴和福鼎双华西庵、福鼎邓家衕、刘庄、白琳五蒲以及平阳青街王神洞等地。
岱岭坑门岭雷姓 始迁祖雷廷宝,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青街黄家坑支系,雷法罡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岱岭坑门岭、桥墩下垟东坑和福鼎车头山四角井以及泰顺下红等地。
岱岭牛皮岭包坑雷姓 始迁祖雷文列、雷文什、雷文协、雷文若诸兄弟,祖籍福建罗源县。系平阳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
岱岭斗湾雷姓 始迁祖雷得凤,祖籍福鼎福安县。系平阳闹村田寮支系,雷景通裔孙。约于清时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
城门峰门大坑内雷姓 始迁
岱岭朗腰雷姓 始迁祖雷开鹃,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启福派下第十三世孙。约于清时由昌禅岙底入迁来此定居。
渔寮后雷姓 始迁祖雷承景,祖籍福建福安县。系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雷仲富三十三世孙。约于清时由岱岭龙凤岭脚入迁来此定居。
岱岭大岭内底斗(今斗湾)雷姓 始迁祖雷启某,祖籍福建福安县。系福鼎菁寮支系,雷世绵裔孙。约于明末清初入迁来此定居。配氏失考,生子二:长永福、次永影。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南堡沿盘、大岭内斗湾、大岭内庵后、龙凤岭脚、坑门岭大坝头和福鼎山前、南坪下山溪、磻溪赤溪半岭以及霞浦四十七都隔内、七都文垟水田头等地。
岱岭坑门岭雷姓 始迁祖雷廷宝,福建罗源县,系青街章山支系,雷永祥裔孙,雷法罡第四世孙,雷凤山之孙,雷国晔之长子。约于清时入迁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桥墩下垟东坑和泰顺下红以及福鼎车头山四角井等地。
莒溪柳垟坪雷姓 始迁祖雷廷安,又名雷应安,祖籍福建罗源县,系雷法罡裔孙。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柳垟坪和福鼎七都云垟梅福坝头(今属霞浦县牙城梅花村)、福鼎十八都东云、毛坑底、乌溪(今属桐城透埕村)等地。
括山杨家边三岗内雷姓 始迁祖雷应德(1665—1738),祖籍福建罗源县。系昌禅岙底支系,雷念二郎裔孙,雷法春之三子。约于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赤溪流岐岙顶寮、流岐岙、赤溪三十亩(今属凤阳乡)和福鼎前岐佳垟牛食岚、霞浦三沙等地。
苍南雷姓人口
苍南雷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雷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87 |
湖前镇 |
1 |
黄壇乡 |
77 |
南坪乡 |
2 |
灵江镇 |
5 |
钱库镇 |
3 |
莒溪镇 |
1268 |
渔寮乡 |
9 |
沪山乡 |
21 |
望里镇 |
3 |
五凤乡 |
62 |
蒲城乡 |
4 |
凤池乡 |
10 |
新安乡 |
1 |
碗窑乡 |
362 |
云亭乡 |
7 |
渎浦乡 |
2 |
括山乡 |
171 |
腾垟乡 |
399 |
霞关镇 |
5 |
浦亭乡 |
8 |
舥艚乡 |
9 |
大龙乡 |
430 |
城门乡 |
31 |
对务乡 |
4 |
大渔乡 |
6 |
天井乡 |
123 |
魁里乡 |
37 |
大观乡 |
8 |
石砰乡 |
1 |
矾山镇 |
18 |
岱岭乡 |
520 |
龙港镇 |
9 |
藻溪镇 |
11 |
华阳乡 |
102 |
赤溪镇 |
110 |
白沙乡 |
2 |
渡龙乡 |
3 |
昌禅乡 |
260 |
龙沙乡 |
3 |
海城乡 |
1 |
繁枝乡 |
2 |
埔坪乡 |
21 |
半垟乡 |
18 |
宜山镇 |
2 |
挺南乡 |
5 |
南宋乡 |
67 |
凤阳乡 |
905 |
凤江乡 |
5 |
桥墩镇 |
102 |
南堡乡 |
44 |
中墩乡 |
163 |
云岩乡 |
1 |
观美乡 |
19 |
马站镇 |
14 |
信智乡 |
4 |
江山乡 |
1 |
南水头乡 |
57 |
沿浦乡 |
1 |
|
|
苍南县(2005年)雷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雷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339人,每平方公里有5.21人,名列全县第39位,分布全县34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莒溪、桥墩2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雷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莒溪镇 |
1534 |
30.37 |
枫树岭、扫箕厂、梅人贡、柯岭、半岭炉、大榴、乌岩内、下塘、古楼垟、老虎尾、南山、黄土百步岭、柳垟坪、垟尾牛皮潭、王洞、漈头、高垅口、郑家山、马蹄湾、石壁头、垟尾高山、田大湾、天井坳下大杉地、西厅牛头浚 |
桥墩镇 |
1008 |
12.54 |
矴埠樟坑大岗头、矴埠大路顶、下垟水碓岭、柳庄、黄檀蕉坑、小沿、沿底、樟坑、下垟九亩、下垟、白石下、四亩三十亩、湾坑头、黄檀枫树湾、徐家闸岙底、碗窑石壁头 |
凤阳乡 |
981 |
46.71 |
仓头、顶堡后坑、坝下厝、章家山、三十亩、交椅环、顶堡崩、岭边 |
岱岭乡 |
579 |
28.95 |
福掌、云遮、小岭下、仓坑、坑门岭、白岩头、杨府岚、西塔、大岭内、龙凤岭脚、岙头、斗湾、庵后 |
腾垟乡 |
431 |
21.55 |
王湾、后坑、东湖埔、半天岗 |
昌禅乡 |
320 |
9.14 |
中岙祠堂顶、岙底、柘头隔、林家垟 |
灵溪镇 |
312 |
3.61 |
县城、象源内五亩田头灯笼坑、凤岙浦口 |
中墩乡 |
179 |
17.90 |
中岗 |
赤溪镇 |
152 |
3.04 |
流歧岙、三步擂、半垟官岙 |
括山乡 |
132 |
5.50 |
杨家坑三岗内 |
矾山镇 |
110 |
20.77 |
岭家山(阮家山)、南堡坑门岭大坝头 |
观美镇 |
103 |
2.42 |
华阳蕉坑、华阳十字路后家井 |
钱库镇 |
97 |
4.66 |
街路 |
马站镇 |
84 |
2.33 |
魁里利垟、城门峰门大坑内 |
南宋镇 |
77 |
3.50 |
石门岭 |
五凤乡 |
72 |
2.48 |
黎阳、小垟外垟 |
龙港镇 |
29 |
0.35 |
街路 |
金乡镇 |
19 |
0.44 |
街路 |
藻溪镇 |
18 |
0.24 |
妇女嫁入 |
渔寮乡 |
15 |
0.88 |
后海口 |
霞关镇 |
14 |
0.41 |
街路 |
望里镇 |
13 |
0.40 |
街路、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12 |
0.86 |
妇女嫁入 |
沿浦镇 |
7 |
0.20 |
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6 |
0.33 |
妇女嫁入 |
大渔镇 |
6 |
0.37 |
妇女嫁入 |
宜山镇 |
5 |
0.39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5 |
0.62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5 |
0.55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4 |
0.12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4 |
0.15 |
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3 |
0.23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1 |
0.12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1 |
0.10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雷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位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占陕西总人口的2.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两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总雷姓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降至100位之后。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2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当时雷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0%)、湖南(19%)、福建(14%),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山西(7.9%)、四川(7.8%)、湖北(6.9%)、陕西(1.5%),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3%。宋、元、明期间,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271万,位居全国第八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271万,增长了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雷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以来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福建、贵州、湖南,这三省又集中了16%。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着雷姓总人口的26%,占省总人口的0.6%。近600年以来,雷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其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
根据新华社北京
二、当代雷姓的分布
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之一,在四川、湖北、陕西最有影响。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雷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万。
雷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贵州大部、湖南北部、湖北、江西西北、陕西、山西西部、甘肃东部和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雷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8人以上。雷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4.7%,雷姓人口大约126.8万;0.3—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7%,雷姓人口大约84.9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6%,雷姓人口大约59.3万。
雷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并不均衡。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四川、贵州、云南北部、广西西部、陕西、山西大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湖北大部、湖南东北、江西西北、福建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7.1%;在云南中部、广西东部、广东东部、湘赣大部、福建中部、湖北北部、安徽西南、河南大部、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甘肃大部、黑龙江西部、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9%;雷姓在其他地区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1%,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国土面积的48%。
三、雷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雷姓历代名人63人,占名人总数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八位:雷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雷姓的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
古代的雷姓名人,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名雷敩,精通医学,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理,著有《雷公炮炙》三卷。刘恕《外纪》说:“黄帝命岐伯雷公寮明堂,究息脉”。商代纣王有宠臣雷开。西汉初期,有雷被任淮南王刘安为郎中,善击剑。东汉,有豫章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雷义,与同郡人陈重友好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三国时,蜀有将军雷同,吴有宜都太守雷谭。西晋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通晓纬象,望斗牛间有紫气,测知丰城(今属江西)有宝剑,后掘地果然得龙泉、太阿二宝剑,被传为佳话。北魏有渭州刺史雷绍,为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南朝宋有处土雷次宗,唐代有制琴能手雷威,四川人,其所制之琴为雷琴;雷万春,佐张巡守睢阳,城陷不屈死,山越首领雷万兴,与同族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斗争持续了40多年;宫廷乐师雷海青,精通琵琶,据说旧时福建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供“田公元帅就是他。”官至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雷满。宋太宗时官至户部侍郎雷德骧,雷德骧有二子:长子雷有邰,官至秘书省正字;次子雷有终,官至宣徽北院使。雷有邰的儿子雷孝先,领军卫大将军、昭州刺史,其孙雷简夫,官至尚职方员外郎。元代有翰林待制雷机、监察御史雷膺。明末清初有建筑工匠雷发达,江西建昌人,曾参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他的事业,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两百余年,北京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工部尚书雷礼、工部侍郎雷泽、四川道御史雷宗、副都御史雷复、奉命镇守苏、常、松三府,继奉命巡抚广西雷埴、太博士雷士祯、山东按察使雷梦麟。清代,有学者雷学淇,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县)人,曾博考唐以前诸书,整理《竹书纪年》,著有《夏小正经传考》、《古今天象考》等;刑部侍郎雷以诚,湖北咸宁人,曾创办厘金(一种商业税),后成为清政府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