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位——夏 姓
夏姓始祖——夏 禹
夏姓出自姒姓,以国为姓。相传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予姒姓。后来,夏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的,称为夏氏。子孙后裔尊夏禹为始祖。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国(在今河南省杞县)。至杞简公示,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出奔至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氏。后来离开鲁国,至沛地之谯郡,遂为谯郡人。
渊 源
夏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夏姓起源主要有三支:姒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十三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14世,17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齐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至,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是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来自外族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的满族的血液。
夏姓郡望
会稽郡。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置。其地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
苍南夏姓迁徙
夏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夏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民国《平阳县志》和苍南各地《夏氏族谱》所载,最早者为金乡城内的夏盖山,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入迁定居,其次为郊外夏八美的夏日升、夏日午兄弟,于嘉靖年间入迁定居,三为金乡城内的夏希雄,约于万历或天启年间入迁定居。今将收录其后裔分支的部分迁徙列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郊外夏八美夏姓 始迁祖夏日升、夏日午堂兄弟。据夏八美《会稽郡夏氏宗谱》记载:“始祖章保公,号万真,金陵凤阳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人也。明授武德将军。永乐二年(1404)甲申,奉旨落屯建宁右卫,卜居长溪(霞浦县)桐北大嶂地方,是为分迁始祖。传至第九世日升、日午二公,由原籍闽桐山县塘底迁来金乡夏八美村居焉。”(按:据《建宁府志·建置志》载,福鼎县于清乾隆四年(1739)已违建县。原福鼎一带地方,隶属霞浦县劝儒乡。)日升、日午二公约于嘉靖初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项桥、舥艚泮河、炎亭、金乡西门、大渔教场后、石砰外湖、括山新岙,以及县内外各地。
钱库项家桥夏姓 始迁祖夏可廪(1878—?),系夏日升二十世孙。约于清光绪末或民国初,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泮河夏姓 始迁祖夏可璨(1908—1976),系夏日升二十世孙。于民国年间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炎亭夏姓 始迁祖夏绍士(1893—?),系夏日升二十一世孙。于民国年间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西门夏姓 始迁祖夏上辉(1765—1842),系夏日升第十七世孙。于清乾隆末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原配史诗,生子一女三:廷衔;继配应是,生子一:廷衒。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教场后夏姓 始迁祖夏可藿(1781—1928),字庆祥。系夏上辉曾孙,廷衒长孙,宗楷长子。于清光绪年间由金乡西门入迁来此定居。配钱氏,生子三:绍元、绍康、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石砰外岙(湖)夏姓 始迁祖夏可就(1783—1932),字庆尧。系夏上辉曾孙,廷衒次孙,宗楷次子,宗趋嗣子。于清光绪年间由金乡西门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一:绍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深(新)岙夏姓 始迁祖夏胜琪(1646—1713),系夏八美夏日升五世孙,夏仁初次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世盛、世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前楼浦夏姓 始迁祖夏志龙(1733—1777),系夏八美夏日午八世孙,夏胜祖曾孙,夏维德之孙,夏毓赞之子。于清乾隆年间入迁十五都楼浦(注:据《平阳县志·建置志》载,楼浦属十四都。今属龙港镇)。配黄氏,生子一:上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舥艚山堂(塘)半山夏姓 始迁祖夏可缪(1898—1969),系夏八美夏日午二十世孙,三房夏志榜玄孙,夏士寅曾孙,夏上怀之孙,夏春鲍五子。于民国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女三:绍苍、绍财、绍洽(女三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郊外底店夏姓 始迁祖夏绍显(1893—1938),系夏八美夏日午二十一世孙,夏可赞之子。于民国初期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女二:贻钱、贻镐、贻善(女二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下汤夏姓 始迁祖夏绍苏(1906—1961),系夏八美夏日午二十一世孙,夏可仙次子。于民国年间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配卢氏,生子一:贻凤(女一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里龙蟠基白玉潭夏姓 始迁祖夏绍木(1906—?),系夏八美夏日午第二十一世孙,夏可标次子。于民国年间由夏八美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五女二:贻灶、尾水、衣领、贻坤、贻思(女二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新城浦头汇夏姓 始迁祖夏绍养(1901—1966),系夏八美夏日午二十一世孙,夏可钦五子,夏可此嗣子。于民国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如二:长女张弟(1939— )招赘吴美算进门,改名夏贻算(1932— ),绍夏吴两姓(次女略),生子三女三:谋住、谋号、谋灿(女三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塘底派下居炎亭夏姓 始迁祖夏公文,系夏胜曾孙,夏天棋之孙,夏毓官之子。因祖上谱牒散佚,无从稽考,插入夏八美夏日升、夏日午第十六世孙。夏公文生卒失考,配周氏,生子三:周顺、周龙、三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中所庙夏姓 始迁祖夏毓玉(1689—1721),字禹玉。据夏八美《会稽郡夏氏宗谱》载:“公由闽省福鼎县桐底(按:福鼎县于清乾隆四年(1736)建县,时应属霞浦县劝儒乡)入迁金镇中所庙定居。”因祖上谱牒散佚,无从稽考,插入夏日升、夏日午第十五世孙。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护法寺夏姓 始迁祖夏大彪(1674—1756),系夏时昧之子。因祖上谱牒散佚,无从稽考,插入夏八美夏日升、夏日午第十四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何处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黄氏,生子一:立桂。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玉环上青塘、括山河西、江苏宜兴县张渚镇青龙岗、繁枝流石、石砰内湖,以及县内外各地。
金乡城内夏姓 始迁祖夏希雄(1597—?),字子遂,号起龙。系金华府永康县世雅庄始祖夏敬仲公第十三世孙,夏承补次子。(按:《会稽郡夏氏宗谱》,载其为敬仲公第十二世,误也,请核对谱牒以改之)。希雄公早有寿国之志,困难遂愿,改为寿民之术,力行岐黄,精通医道。约于明万历末或天启初抵金乡城定居。配梁氏,生子三:应璋、应彦、应培,分天、地、人三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桐山前店、台湾台中、石砰、赤溪南岙、霞浦县雅城杨家溪、杭州、炎亭、福鼎桐山等地。
石砰夏姓 始迁祖夏宝安(1901—1977),名贻安。于民国八年(1920)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配饶氏有的,生子二:加法、嘉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龙沙玉沙街夏姓 始迁祖夏学象(1904—1970),名荣友。于民国年间由文成县珊溪镇花前乡花竹岭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城内夏姓 始迁祖夏盖山,号荣祖,字子龙,系莒江祖夏仁骏第九世孙,夏沾八世孙,鄞县祖夏藻之孙,夏翱之子。据苍南《会稽郡夏氏宗谱》记载:“夏仁骏系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庚辰科武状元夏初(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没有记载其人,有待进一步考证)之第三子,由萧山入迁泰顺莒江九龙岗岙底定居。原配金氏,生子三:道、敬、腾;次配吴氏,生子三:名不详,分居青邑大猪东坑林山等处;三配潘氏,生子四:泳、沐、湛、沾。夏湛第九世孙章保,奉旨落屯闽建宁右卫,于是落籍建宁桐山塘底;再传九世日升、日午,由塘底入迁平阳县江南瀛浦里(今郊外夏八美)定居,为夏八美肇基始祖。”又载:“夏战第六世孙夏藻,出任宁波鄞县教育。其孙夏盖山,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由宁波慈溪西门外夹连桥从军至金乡城,遂家焉。谥武德将军。即今金乡城内夏姓始迁祖。”配赵氏,生子一,名质斋。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大渔、郊外余庄、萧江雅汇、北港詹家埠、魁里大岗等地。
碗窑半岭夏姓 始迁祖夏克秀(1635—1705),讳圣春。系夏仁吾之孙,夏斗南之子。于清顺治年间由金乡城内入迁来此定居。原配薛氏,生子二女一:维玉、维仲(女略);次配游氏,未见生育。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沿浦大姑夏姓 始迁祖夏俨,系夏积九世孙。夏积,原籍安徽庐州合肥县。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封武德将军。后随信国公汤和来金乡视察,并建筑蒲门城池。妻子夏文,字昭信,居蒲城夏衙巷,官校尉,袭武德将军,领蒲壮所千总。夏俨于何时由夏衙巷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置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马站街夏姓 始迁祖夏明宽、夏明理兄弟。于民国26年(1937)以木匠为生,由瑞安县陶山镇西坞村入迁来此定居。配置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夏姓人口
苍南夏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夏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74 | 云岩乡 | 5 | 炎亭镇 | 57 | 沿浦乡 | 206 |
灵江镇 | 8 | 江山乡 | 8 | 藻溪镇 | 2 | 南坪乡 | 7 |
沪山乡 | 5 | 湖前镇 | 2 | 渡龙乡 | 64 | 渔寮乡 | 2 |
凤池乡 | 4 | 钱库镇 | 91 | 繁枝乡 | 3 | 蒲城乡 | 6 |
渎浦乡 | 13 | 芦浦镇 | 32 | 桥墩镇 | 57 | 云亭乡 | 11 |
浦亭乡 | 1 | 望里镇 | 25 | 南水头乡 | 3 | 霞关镇 | 5 |
对务乡 | 1 | 仙居乡 | 14 | 黄壇乡 | 1 | 城门乡 | 52 |
大观乡 | 1 | 新安乡 | 7 | 莒溪镇 | 401 | 魁里乡 | 8 |
龙港镇 | 236 | 陈东乡 | 3 | 五凤乡 | 2 | 岱岭乡 | 5 |
沿江乡 | 4 | 项桥乡 | 13 | 碗窑乡 | 4 | 澄海乡 | 4 |
龙江乡 | 75 | 夏口乡 | 53 | 腾垟乡 | 10 | 赤溪镇 | 15 |
白沙乡 | 6 | 括山乡 | 57 | 天井乡 | 34 | 龙沙乡 | 10 |
海城乡 | 3 | 金乡镇 | 2821 | 矾山镇 | 19 | 半垟乡 | 1 |
宜山镇 | 5 | 舥艚乡 | 101 | 华阳乡 | 1 | 中墩乡 | 4 |
铁龙乡 | 6 | 大渔乡 | 27 | 埔坪乡 | 1 | ||
平等乡 | 2 | 石砰乡 | 53 | 南堡乡 | 2 | ||
凤江乡 | 1 | 新城乡 | 103 | 马站镇 | 79 |
苍南县(2005年)夏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夏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259人,占全县总人口0.51%,每平方公里5.14人,名列全县第39位,分布全县35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金乡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夏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金乡镇 | 3088 | 70.90 | 郊外夏八美、郊外余庄、湖里龙蟠基白玉潭 |
龙港镇 | 997 | 11.70 | 街路 |
莒溪镇 | 486 | 9.62 | 西厅、黄土 |
灵溪镇 | 306 | 3.54 | 县城 |
钱库镇 | 288 | 13.85 | |
舥艚镇 | 229 | 12.72 | 新城浦头汇 |
沿浦镇 | 228 | 6.706 | 鼻头、下埠头、岭尾顶、下在尾、界牌 |
马站镇 | 141 | 3.916 | 桥头山门、城门溪边、棋盘头、街路 |
宜山镇 | 75 | 5.813 | 街路 |
炎亭镇 | 61 | 4.357 | 东西沙 |
石砰乡 | 57 | 5.700 | 内湖、外湖 |
括山乡 | 51 | 2.146 | 河西 |
桥墩镇 | 48 | 0.597 | 碗窑半岭 |
望里镇 | 35 | 1.080 | 护法寺 |
芦浦镇 | 32 | 5.333 | |
大渔镇 | 25 | 1.562 | |
矾山镇 | 21 | 0.397 | |
霞关镇 | 21 | 0.609 | 卓垟、松柏脚、街路 |
赤溪镇 | 17 | 0.34 | 南岙 |
仙居乡 | 15 | 1.875 | |
龙沙乡 | 12 | 0.364 | 玉沙街 |
腾垟乡 | 8 | 0.400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6 | 0.600 | 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6 | 0.732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6 | 0.666 | 城内 |
云岩乡 | 4 | 妇女嫁入 | |
岱岭乡 | 4 | 妇女嫁入 | |
渔寮乡 | 3 | 妇女嫁入 | |
藻溪镇 | 3 | 妇女嫁入 | |
五凤乡 | 3 | 妇女嫁入 | |
南宋镇 | 3 | 妇女嫁入 | |
蒲亭乡 | 2 | 妇女嫁入 | |
凤池乡 | 2 | 妇女嫁入 | |
观美镇 | 1 | 妇女嫁入 | |
昌禅乡 | 1 | 妇女嫁入 |
苍南夏姓人物
苍南夏姓人物,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和《平阳县志·武卫志》记载,共收录夏姓人物9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夏积,蒲门(今马站蒲城)人。原籍安徽庐州合肥县。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封武德将军。后随信国公汤和来金乡视察,建筑蒲门城池。
夏文,蒲门(今马站)人。夏积子。封校尉,袭武德将军,领蒲壮所千总。
夏恩,蒲门(今马站蒲城)人。明初官蒲门千户所,袭武德将军。
夏廖陞,居平阳县城。清官江口汛千总。
夏青苇,字陵莪,号竹洲,别号侣樵,居夏八美(今属金乡镇郊外办事处灵峰村)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乙卯科副贡生。
夏铭常,居金乡(苍南县金乡镇)人。清官七溪、江口、乐清磐石千总。
夏成瑚,字玉仙,金舟乡夏八美人。性沉毅多智计,与杨配篯同时办民团保护乡里。
夏巽,诸生,金舟乡夏八美人。夏成瑚之子。官福建候补盐大使。
夏巽申,廪生,金舟乡夏八美人。夏成瑚之子。官福建候补县丞。
附 录
一、夏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夏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在470万。
夏姓立行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在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今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5%)、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1.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由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二、当代夏姓的分布
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赣皖、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在3.6人以上。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7%,夏姓人口大约171.3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7%,夏姓人口大约157.2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6%,夏姓人口大约139.5万。
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浙江、苏皖南部、鄂湘东部、江西东部、闽北、黔东、吉林南部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1%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7%;宁夏、四川以东,南岭以北、以东的其他地区,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7%—0.51%,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2%;在两广大部、海南、台湾、内蒙古东北、甘肃以西的其他地区,此比例在0.17%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9.1%,其中比例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37%。
三、夏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夏姓历代名人146名,占名人总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9%,排在第七十位。
战国有秦孝王姬夏太后。秦代有宰相夏说。西汉有城阳内史夏宽;东汉有交阯刺史夏方,泰州都尉夏恭。西晋有仁义都尉、中郎将夏方。隋代有左武侯执旗官夏侯朗。五代有郑州防御使、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宋代有涟水知军、武节郎夏俊,开封府少尹夏承,陕西副都总管兼缘边招讨副使夏随,秦国军节度使夏执中,翰林学士夏师尧,评论家夏元鼎。朝议大夫夏廷华,定州路都总管、高阳都管夏守赟,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夏尚,孝宗夏皇后。画家夏迪、夏文彦、夏子言、夏廷器、夏老昌、夏汲清。元代有太史院都事夏以忠,画家夏奕,夏珪、夏森、夏东叟、夏子文。明代有衢州知府夏升,陕西按察副使夏礼,御史夏玑,广西左布政使夏时,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延平知府夏英,工部左侍郎夏昂,大名知府夏忠,北地太守夏育,中书舍人夏昺,福建右布政使夏祚,太常寺卿夏昶,广东按察使夏埙,江州知州夏倪,刑部尚书夏舒,山东右布政使夏寅,太常卿夏寅,临清知州夏鼎,河南知府夏竦,南京太常少卿夏瑄,零陵太守夏勤,中书省博士夏煜,南京大理评事夏,金华卫指挥夏毅,山西乡试正考官夏力恕,按察使夏万亨,御史夏之令,南京户部尚书夏邦谟,沂州总兵夏成德,中书舍人夏完淳,南京太常少卿夏良胜,南京太仆少卿夏尚朴,太子太保夏原吉。画家夏义甫、夏昺、夏、夏衡、夏鼎、夏芷、夏葵、夏美、夏厚、夏永。清代有湖南布政司库大使夏之翰,吏部右侍郎夏同善,登州镇总兵、云南提督夏辛酉,浔州知府夏敬颐、画家夏基、夏沚、夏森、夏雯、夏大贞、夏时行、夏云、夏维、夏官、夏杲、夏正、夏霖、夏大易、夏廷香、夏翚、夏东旭、夏琳、夏凤仪、夏之勳、夏之鼎、夏柔嘉、夏之成、夏敬声、夏之霖、夏煌、夏凤翔、夏銮翔、夏培、夏銮、夏颖、夏华士;文学家夏之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