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位——梁 姓
梁姓的血缘始祖——伯 益
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少子被封在梁,建立梁国,称梁康伯。尊伯益为血缘始祖。
封国始祖——梁康伯
梁康伯,为梁国第一
渊 源
梁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梁姓起源主要有三支:嬴姓、姬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相传梁姓为上古五帝之一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少昊后裔伯益以嬴为姓。伯益的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也称秦嬴,为秦国之开国始祖。其曾孙秦仲助周宣王伐西戎有功,因封秦仲的少子康于夏阳之梁山,史称梁康伯,梁国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到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出兵侵并梁国,梁国子孙遂以国为氏。一部分梁国子孙逃奔晋国,成为春秋时晋国的梁氏:晋南的解梁,故地在今山西临晋县西南,晋大夫梁益耳出于解梁;晋南的高梁,故地在今山西临汾东北,晋大夫梁弘出于高梁;晋邑曲梁,故地在今河北永年县,晋大夫梁由靡出于曲梁,均为梁康伯的后裔。嬴姓梁氏是当代汉族梁姓的主流,至少已有28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封于南梁,古城在今河南临汝西,后被楚吞并,子孙以邑为氏。春秋时鲁国也有梁氏。这些均为姬姓梁氏。姬姓梁氏也有近28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汉朝以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梁姓中也流入了南北民族的基因,这就是组成梁姓的第三支。这部分包括汉晋时期的氐族、南北朝时的匈奴人、北宋时的西夏党项族、明清期间广西的壮族、清朝的满州八旗姓良佳氏等少数民族梁姓,长期与汉族混居,逐渐同化,成为汉族梁姓。
梁姓安定郡
梁姓郡望。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全国梁姓有安定、扶风、天水、河南、东平五郡。
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部分。
梁姓梅镜堂
南宋泉州晋江人梁克家,年青时往广东潮州拜望表叔陈知府。陈公眷念亲情收留在府读书,并将女儿许配于他。忽一日,陈府内眷见镜中映出一枝梅花,仆婢辈喧哗奇事。值陈公退堂入内,询知系镜中出现梅影,即命仆人去后园看梅花开否?回报果有一枝开出。于是陈公设酒于树下,命女婿梁克家以“东斋九月梅开”为题,作一律为贺,诗云:“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与人厚,肯放寒枝特地芳。九鼎调羹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香!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陈公甚为嘉许:此状元拜相之诗也。梁克家果中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状元。后官居右丞相,封仪国公,赠少师,谥文靖。梁姓后人以“梅镜”作为堂号,传为佳话。入迁苍南的梁姓,系其苗裔,挂出梅镜堂,顺理成章。
苍南梁姓迁徙
苍南梁姓迁徙与演变 根据苍南各地的《安定郡梁氏宗谱》记载,基本上同属于福建泉州南安市翔云镇(原南安县象山)梁文仲苗胤。由于明末清初“干戈扰攘”而入迁定居的。值得一提的是,云岩山峰(今梁峰村)与渎浦华山金家楼二支梁姓,在热心研究家族文史人士的努力下,深入发祥地考证,理清本支的来龙去脉,可喜之甚!今将收录的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进一步查考。
灵溪樟浦梁姓 始迁祖梁廷显,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象山(今南安市翔云镇)梁文仲三十世孙,梁佛添六世孙,梁子清玄孙,梁功宁曾孙,梁理学之孙,梁道修之子。据苍南《安定郡梁氏宗谱》记载:“梁佛添配林氏,生子二:子清、观祖;梁子清配王氏,生子三:功宁、功辅、功弼;梁功宁配翁氏,生子二:理学、理义;梁理学,字有潜,由南安县象山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六都北港麻园桃岙,配林氏,生子五:道会、道伟、道起、道旬、道修;梁理义迁居瑞安县四十九都八甲营前,配龚氏,生子二:拔俊、拔佳(详瑞安谱);梁道修,字妈生,号环溪,配郑氏,生子二女一:次振、忠振,女适大亭武进士吴邦翰为室;梁次振,字国富,号鼎森,配邓氏,生子梁廷显(1638—1711),字伯奇,号文卿,于清顺治年间由北港麻园桃岙入迁南港三十五都樟浦(今灵溪镇樟浦村)定居。配黄氏,生子七:鸣凤、鸣鸾、鸣鹃、鸣莺、鸣传、鸣鹗、鸣螽。”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浦亭平路、浦亭大湖和福鼎半岭、杭州、湖州、南洋、江西、福建等地。
宜山后垟增梁姓 始迁祖梁瑞昌(1627—1689),字世良。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溪东居仁里。其曾祖梁文英于明万历年间由南靖县溪东居仁里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三十八都许峰里碗窑定居。配石氏,生子四:大齐、大厚、大昌(转迁福建上城)、应生。其祖父梁大济配黄氏,生子五:绍蕃、启贤、启渡、培渊、启耀。梁绍蕃配陈氏,生子二:瑞昌、瑞勇(转迁平阳县十八都孙岙,其三子可潘又迁玉环县卢岙红山头)。梁瑞昌于明崇祯或清顺治年间由瑞安县碗窑入迁来此定居。配叶氏,生子五:天寿、天成、天德、天申(徙居瑞安县十八都长桥)、天爵,分仁、义、礼、智、信五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宜山八岱梁姓 始迁祖梁瑞彩(1642—1713),系梁一虁之子。其父字魁藻(1601—1650),约于明天启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冯衙庄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金谷山头定居。梁瑞彩约于清康熙初由瑞安县金谷山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朱氏,生子四:全仁、全化、全学、全圣,分为元、亨、利、贞四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金乡城内、望里乌石岭、下堡、溪头,宜山下市,郊外河头,炎亭西沙和福鼎洪金地,温州大南门山前街、五马街,瑞安前埠以及象山、杭州、嘉兴、上海、北京等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亨房梁祥土、梁祥岁兄弟迁往台湾定居。
灵溪家堡梁姓 始迁祖梁魁元,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象山梁文仲二十七世孙,梁大时之子。约于明万历末或崇祯初,由南安县象山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住不多年,转迁平阳县三十二都许家堡(今苍南县灵溪镇家堡村)定居。配氏不详。生子梁启正(1641—1700),配陈氏,生子二:天勇、天贵。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街、赤溪半岭等地。
大观岩头梁姓 始迁祖梁斌元。其祖父梁安泉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十九都住居。其父梁秀岳由北港十九都徙居南湖姚朱坑。梁斌元于清康熙年间由南湖姚朱坑转徙南港管尾,又徙南水头过港,旋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七:邦珍、邦超、邦明、邦攀、邦章、邦盘、邦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等地。
凤池亭口梁姓 始迁祖梁光阴(1604—1648)。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象山梁文仲二十八世孙。其父梁一进于明万历年间由南安县象山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山门住居。梁光阴,字希周,于崇祯年间由北港山门转徙南港三十二都亭口(今苍南县凤池乡双益村邓口自然村)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廷机、廷照、廷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鼎县店头叶家岙、岐头等地。
凤池凡枝旦梁姓 始迁祖梁世会,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象山梁文仲二十八世孙。梁大德次子。约于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府安溪县岩头入迁三十二都范厝旦(今凤池乡凡枝旦)定居。生子二:长子梁胤衷由凡枝旦入迁河尾,次子梁胤戊,由凡枝旦入迁信智烟墩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仙头庄和泰顺七都二詹洋、平阳钱仓等地。
凤池繁枝旦(另一支)梁姓 始迁祖梁世含,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象山梁文仲二十八世孙,梁大德长子。约于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府安溪县岩头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旋由北港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五岱岚山头、灵溪街和福鼎蒋垟、万全老陡门陶厂、萧江周宅、泰顺飞龙路等地。
浦亭仙头庄梁姓 始迁祖梁士福(1670—1712),系梁世会之孙,梁胤衷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河尾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施氏,继配郑氏,生子二:应豪、应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长兴县泗安镇谢家塔,泰顺县七都二黄沙坑尾七贯,霞浦县沙坑,泰顺县官山、詹垟、午垟、南风塘等地。
信智烟墩脚梁姓 始迁祖梁云锦(1670—1747),字天左。系梁世会之孙,梁胤戊之子。其父梁胤戊由凡枝旦入迁昌禅。梁云锦于清康熙年间由昌禅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小村后和嘉兴等地。
灵溪家堡(另一支)梁姓 始迁祖梁主周,系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梁文仲二十七世孙,梁大聘之子。梁大聘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安溪县岩头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湖门,梁主周于万历年间由北港湖门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平等孙店、龙港下涝、钱库街等地。
蒲城城内梁姓 始迁祖梁明之、梁诚之兄弟。其祖父梁华山约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入迁浙江温州府乐清县,后转迁温州紫福山,又名华盖山(今属温州市鹿城区)。配戴氏,生子二:凤阳、云阳。梁凤阳配康氏,生子二:明之、诚之,分为昭、穆两房(梁诚之继叔父梁云阳嗣)。兄弟俩约于明万历年间由温州紫福山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渔寮虎井,魁里上魁,赤溪三步檑和霞浦县青皓水岩下等地。
昌禅梁姓 始迁祖梁日跻,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士明、士昭。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街和福鼎县嵛山东角等地。
凤池垟岙梁姓 始迁祖梁一照,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具体地址不详)入迁来此定居。所谓“业守农桑,克勤克俭,奠丕基,以贻孙谋”。配潘氏,生子梁士鸾(1646—1722),字启阳。配余氏,生子梁法养。配许氏,生子五:克职、克英、克豪、克进、安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凤池板岙和福鼎秦屿、永嘉照埠西坑底、福鼎水北街等地。
云岩山峰梁姓 始迁祖梁其达(1646—1723),字瑞杰。其父梁应生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居仁里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三十七都碗窑住居。公不幸于清顺治三年五月间遭寇害而亡。时妣怀孕在身,逃难至平阳县二十六都山峰(今云岩乡梁峰村),蒙郭公(不知名)见怜,收留在家直至分娩。因郭公没有子女,为不忘其收养抚育之恩,后裔子孙并称“梁郭”。梁其达配陈氏,生子八:天定、天武、天麟、天受、天福、天禄、天政、天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江口木桥头、程溪、赤垟(今矾山)和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金山充龙村等地。
龙江江口木桥头(今属龙港镇)梁姓 始迁祖梁天定(1678—1737)、梁天麟(1683—1736)、梁天明(1699—1772)三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山峰入迁来此定居。天定配徐氏,生子二:志仁、志宠;天麟配钟氏,生子四:志富、志贵、志彩、志孟;天明元配陈氏、继配杨氏,生子二女二:志豪、志荣(女子出嫁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澄海路尾梁姓 始迁祖梁天武(1680—1701),于清康熙年间由山峰入迁程溪(今霞关镇路尾村)定居。配陈氏,生子梁时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街和福鼎县嵛山等地。
凤江三垟梁姓 始迁祖梁一侯,字魁爵。系梁文仲派下苗裔。梁大章之子。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十四都三垟择仁里(今凤江三垟,现属龙港镇)定居。配氏不详,生子梁颖生(1648—1738),字应星。配黄氏,生子六:元凤、元龙、元科、元瑞、元英、元杰,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华山金家楼梁姓 始迁祖梁显德(1637—1677)。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官桥溪边村。约于清顺治年间从军来浙江平阳县,居于浦亭小亭,后于康熙年间徙居金家楼。配刘氏,生子梁继宗(1666—1722),字伯业。配李氏,生子五:大柱、大栋、大杭、大柯、大桂。繁衍成族,后裔六世孙启江分居温州筲箕涂,启转分居瑞安县塘下下宫;五世孙振泰徙居福鼎贯岭骆驼大坑底;七世孙丕登徙居江苏宜兴县伏东镇北山;八世孙衍海、衍涵徙居温州市区桃红路(原郡城城南七堡永泰街),十一世孙奕桴徙居上海市徐家汇以及县内各地。
岱岭梁姓 始迁祖梁魁艳(1593—1659),字显卿。系梁文英派下苗胤。梁大任之子。于明万历年间由瑞安县入迁来此定居。元配林氏,生子盛公(1624—1709),继配蔡氏。盛公配林氏,生子二女二:元佑、元成(女儿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埔坪温州窟,岱岭布袋底,石壁脚和霞浦牛车王岭,福鼎南镇等地。
岱岭杨家边石壁脚梁姓 始迁祖梁应昭(1728—1801),字维光,名长。系梁魁艳玄孙,梁盛公曾孙,梁元成之孙,梁朝爵次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岱岭入迁来此定居。元配张氏,生子一女一;继配陈氏,生子三:尚岩、尚品、尚拱、尚麟。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岱岭石壁脚另一支梁姓 始迁祖梁应彦、梁应拔兄弟。系梁魁艳玄孙,梁盛公曾孙,梁元成之孙,梁朝禄之子。于清乾隆年间由岱岭入过来此定居。梁应彦配郑氏,生子三女一:尚耀、尚桂、尚建;梁应拔配殷氏,生子二女一:尚举、尚志。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新岙(深岙)梁姓 始迁祖梁飞平(1704—1730),系梁魁维玄孙,梁志留曾孙,梁伯谦玄孙,梁元漂长子。梁魁维系梁大勋长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头,于明末之际,同弟四人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住居。配林氏,生子四:志留、存二、存三、存四。梁志留由瑞安县徙居平阳县藻溪赵坊。配林氏,生子二:伯达、伯谦。伯达、伯谦兄弟同时移居五十五都蒲城。梁伯达配白氏,生子二:元高、元生;梁伯谦配王氏,生子五:元从、元登、元起、元漂、元章。梁元从配陈氏,生子飞燕,移居霞寨(今名厦材);元登配郑氏,生子三:飞鹤(移居福鼎日岙)、飞亮、飞鸾留本地;元起配氏不详,生子一:飞鹊;元漂配陈氏,生子四:飞平(移居将军岭脚深岙)、飞雁(移居岱岭福掌)、飞凫(移居小岭,今居马站街)、飞应继叔父元章嗣(移居福鼎安福山)。梁飞平配方氏,生子梁宪连,原名应科,配张氏,生子三女三:章张、章陈、章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和杭州等地。
渔寮蛤蟆头梁姓 始迁祖梁有儒(1678—1737),系梁文英派下,梁大齐曾孙,梁启耀之孙,梁瑞生长子。于清康熙年间与胞弟有加、有跳、有文、有略由瑞安县碗窑同时入迁平阳县江南将军岭脚,梁有儒独自旋迁蒲门五十三都蛤蟆头(今渔寮乡雾城村蛤蟆头自然村)定居。配温氏,生子三:志新、志圣、志高。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括山将军岭脚长墙下梁姓 始迁祖梁有加、梁有跳、梁有文、梁有略兄弟。与胞兄梁有儒同时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碗窑入迁平阳县江南将军岭脚长墙下(今括山乡将军岭脚村长墙下自然村)定居(梁有儒旋迁渔寮蛤蟆头另立一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宜山石井梁姓 始迁祖梁邦贵(1610—1662),字培所,系福建南安县梁魁永之孙,梁瑞东之子。配吴氏,生子廷爵。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新城九刀连、石砰内湖、芦浦林家院、白沙七河、宜山甲底、仙居朱家斗(岛)、杨家园、岗头尾、大渔、宜山街路、公垟、洪桥和平阳县鳌江三大厂、鳌江上埠、温州五马街、朔门横街、温州市区、绍兴以及香港等地。
苍南梁姓人口
苍南梁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梁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986 |
江山乡 |
678 |
渡龙乡 |
19 |
南堡乡 |
10 |
灵江镇 |
77 |
湖前镇 |
49 |
繁枝乡 |
41 |
马站镇 |
114 |
沪山乡 |
7 |
钱库镇 |
13 |
挺南乡 |
1 |
沿浦乡 |
10 |
凤池乡 |
164 |
芦浦镇 |
13 |
桥墩镇 |
12 |
南坪乡 |
5 |
渎浦乡 |
252 |
望里镇 |
46 |
观美乡 |
2 |
渔寮乡 |
168 |
浦亭乡 |
343 |
仙居乡 |
11 |
南水头乡 |
33 |
蒲城乡 |
111 |
对务乡 |
50 |
新安乡 |
31 |
黄檀乡 |
3 |
云亭乡 |
12 |
大观乡 |
60 |
陈东乡 |
2 |
莒溪镇 |
14 |
霞关镇 |
35 |
龙港镇 |
348 |
项桥乡 |
8 |
五凤乡 |
64 |
城门乡 |
16 |
沿江乡 |
13 |
夏口乡 |
6 |
碗窑乡 |
1 |
魁里乡 |
58 |
龙江乡 |
95 |
括山乡 |
125 |
腾垟乡 |
1 |
岱岭乡 |
192 |
白沙乡 |
49 |
金乡镇 |
41 |
大龙乡 |
5 |
澄海乡 |
9 |
海城乡 |
11 |
舥艚乡 |
3 |
天井乡 |
7 |
赤溪镇 |
24 |
宜山镇 |
570 |
大渔乡 |
15 |
矾山镇 |
24 |
龙沙乡 |
1 |
铁龙乡 |
478 |
石砰乡 |
37 |
华阳乡 |
3 |
半垟乡 |
1 |
平等乡 |
89 |
新城乡 |
10 |
昌禅乡 |
20 |
凤阳乡 |
1 |
凤江乡 |
290 |
炎亭镇 |
12 |
埔坪乡 |
4 |
中墩乡 |
5 |
云岩乡 |
285 |
藻溪镇 |
15 |
南宋乡 |
6 |
信智乡 |
155 |
苍南县(2005年)梁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梁姓在籍血缘人口为7519人,占全县总人口0.61%,每平方公里6.18人,名列全县第32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灵溪、宜山、龙港3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梁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1912 |
22.10 |
樟浦、渎浦华山金家楼、大观岩头、灵江江南苏 |
宜山镇 |
1766 |
136.90 |
铁龙八大 |
龙港镇 |
1316 |
15.85 |
江口、凤江三垟、江山后垟增 |
浦亭乡 |
392 |
14.36 |
峰底、观湖新安隔 |
云岩乡 |
342 |
26.30 |
云岩三峰 |
岱岭乡 |
223 |
11.65 |
杨家边石壁脚 |
赤溪镇 |
212 |
4.24 |
信智韭菜园烟墩脚 |
马站镇 |
187 |
5.19 |
马站街路 |
凤池乡 |
182 |
13.00 |
双益邓口 |
渔寮乡 |
161 |
9.47 |
雾城蛤蟆头、虎井 |
蒲城乡 |
111 |
12.33 |
城西、甘溪岚下 |
括山乡 |
103 |
4.29 |
河西 |
五凤乡 |
75 |
2.59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50 |
1.45 |
街路 |
望里镇 |
49 |
1.51 |
山岙口 |
藻溪镇 |
48 |
0.63 |
繁枝山北坡大路顶 |
矾山镇 |
43 |
0.81 |
街路 |
石砰乡 |
41 |
4.1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钱库镇 |
40 |
1.92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金乡镇 |
37 |
0.85 |
城内 |
沿浦镇 |
28 |
0.82 |
街路 |
新安乡 |
25 |
3.05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25 |
0.71 |
西山 |
桥墩镇 |
23 |
0.29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大渔镇 |
21 |
1.31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21 |
0.41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19 |
2.37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15 |
0.83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12 |
2.0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12 |
0.86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观美镇 |
9 |
0.21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6 |
0.60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5 |
0.23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4 |
0.12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2 |
0.09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梁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梁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在两广地区最有影响,按人口排列,为中国第二十一位姓氏。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8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梁的人至少有84个,总人口大约在1000余万。
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力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占山东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1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14.6%)、山西(10.4%),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8.9%)、江苏(8.7%)、山东(7.9%)、广东(7.2%)、福建(6.9%)、陕西(6.1%),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尚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梁姓人口的14.6%,占广西总人口的3%。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梁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很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梁姓的人口已达到1008万,为全国第二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梁姓人口由43万激增到1008万,增长了23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四川、山东、湖北,这三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当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总人口的35.2%,占省总人口的4.7%。全国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梁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梁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二、当代梁姓的分布
梁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梁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13人以上。梁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5.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不足1.9%,梁姓人口大约130万;1.8—5.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4%,梁姓人口大约323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3%,梁姓人口大约395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4%,梁姓人口大约160万。
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梁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海南,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在广西南宁地区的比例高达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在两广其他地区、贵州东南、湖南南部、江西最南端、山东东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2%;其他地区的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2%,其中比例在0.6%以下的部分占总国土面积的76%。
三、梁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梁姓历代名人225名,占名人总数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三位;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第四十一位;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
在中国历史上,梁姓一人称帝。隋朝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梁师都:原任鹰扬朗将,617年起兵反隋,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历时十一年;大将军、通政县公梁刚,刑部尚书梁毗,晋州刺史、成国公梁土彦,户部侍郎梁文谦,大丞相梁师都,岐州刺史、柱国、华阳郡公梁彦光,大将军、行军总管、柱国梁默。东汉是梁姓最显赫的时期,以梁竦为首的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梁氏,梁竦有两女为章帝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后为窦后所忌,两贵人被杀,他死狱中;和帝即位,追封梁竦为褒亲侯,子三人皆为侯;其孙梁商,袭父爵,顺帝时任大将军,总管朝政,死后由子梁冀继任,梁冀的妹妹梁妠为顺帝皇后,称梁太后,另一个妹妹为桓帝皇后;顺帝死后,他与太后立冲、质、桓三帝,梁太后临朝执政,她专断朝政二十年,梁氏一门前后有七个侯、三个皇后、六个贵人、二个大将军,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可谓满门显贵。东汉还有隐士梁鸿,大长秋梁虔,长乐少府梁扈,选部尚书梁鹄,度辽将军梁懂,九江太守、陵乡侯梁统,书法家梁鹄,后赵时有戎率起义领袖梁犊。三国有并州刺史、申门亭侯梁习。两晋代有散骑常侍梁纬,辅国将军梁综,著作郎梁琛,中书令、幽州刺史梁谠,西郡太守梁中庸,右仆射、镇北大将军梁平老,镇北将军梁国儿,庐江太守梁龛。唐代有太子侍读、翰林学士梁肃,凤阁舍人、怀州刺史梁载言,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中书舍人梁涉,安西四镇节度使梁宰,太子校书郎梁肃,龙溪郡太守梁令直,广州都督梁昇卿,潭州刺史梁知微,右武侯将军梁建方。五代有濮州刺史、威胜军节度使梁汉颙,翰林学士梁嵩,吏部尚书、太子少师梁文矩,魏府郊节军使梁汉瑭,奉德指挥使梁汉璋,左威卫上将军梁汉颙。宋代有权知开封府的梁颢,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宦官梁师,左谏议大夫、尚书左丞梁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梁适,左武大夫、忠州刺史梁师闵,太尉、彰化军节度副使梁师成,鄂州御前选锋军同副统制梁兴,女将、安国夫人梁红玉(韩世忠妻),参知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右相兼枢密使梁克家,夏都巡检使梁迥,著作郎梁固,尚书左丞梁焘,光禄寺丞梁,刑部侍郎梁成大,濠州防御使梁延嗣,临安知府、户部尚书梁汝嘉,工部侍郎梁周翰,吏部侍郎梁季珌,泉州知州梁岩老,国子博士梁彦通。元代有云南行台御史梁宇,武州同知、敦武校尉梁全,太子宾客以辅左兼国子祭酒梁贞,南阳知府、集贤侍讲学士梁曾,参议尚书省事、参知政事梁德珪。明代有兵部尚书梁梦龙,江西按察副使梁成,户部尚书梁材,河南副使、湖广参政梁纲,云南典史梁轸,后军都督佥事梁铭,成都知府、陕西按察副使梁策,吏部尚书梁储,广西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梁楘,榆林卫指挥使梁震,太子监国梁潜,户部尚书梁璟,湖广巡抚梁云龙,苏松总兵、江南提督梁化凤,兵部尚书梁廷栋,浙江布政使梁廷振,陕西左布政使梁问孟,河南右布政使梁伯兴,徽州知府梁应泽,中书舍人梁良玉,四川按察使梁明翰,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梁梦龙,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清代有户部侍郎梁,湖北布政使、兵部右侍郎梁敦书,御史梁熙,闽浙总督梁鼐,太常寺卿梁上国,太平天国将领梁凤超、梁成富,福建延平知府梁允植,侍讲梁同书,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梁鸿志,戊戌变法首领梁启超,漕运总督梁肯堂,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梁国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梁诗正,内阁中书梁绍壬,江南道监察御史梁绍献,处州镇总兵、贵州提督梁胜灏,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梁章钜,湖北提督梁朝桂,布政使梁鼎芬,内阁中书梁蔼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