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34、郭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第三十四位—— 

郭姓始祖——虢 

据《中国姓氏》所载,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以后,封文王弟虢叔于东虢、虢仲于西虢。两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西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周平王东迁以后,把东虢强行划归郑国,引起诸侯不满,楚庄王率先命陆浑起兵问罪。周平王害怕,遂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北)作为补救。由此,序称为“虢公”,一作郭公。其后遂有郭氏。尊虢叔为封国始祖,虢序为受姓始祖。

   

郭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郭姓主要有四支:姬姓、任姓、居地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地处陕西宝鸡东,周平王东迁时,西虢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东南,改称南虢,春秋时并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并。周武王另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与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北迁山西南的平陆,史称北虢,后并于晋。另封虢叔之孙虢序于山西太原北的阳曲,号郭公。四虢和郭公之后均有郭姓,郭公之后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姬姓郭氏已有3000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虢的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为侯伯。郭来自虢,古代二字通用,古郭国在今山东聊城西北一带,郭姓出自古郭国。夏后御臣郭哀,夏王孔甲大臣郭支是历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商朝时,郭国降为子爵,商王大臣郭崇是其杰出的代表。历经夏、商、周三朝,春秋时公元前670年并于曹,子孙遂以国为氏。任姓郭氏至少有4000年开创历史,普遍使用郭氏也有近2700年。

第三支,以居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池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些复姓的后代多数改姓单姓为郭氏。这类郭姓主要源于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第四支,系出自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频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迁移,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汉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郭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著名的有北魏时党项人的加入。元朝以后,主要有北部蒙古人使用郭姓,清朝满洲八旗姓郭罗罗氏、郭尔佳氏、托尔佳氏、郭佳氏等姓族的改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郭姓了。

郭姓太原郡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相当于今山西省武台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郭姓堂号

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聚爵堂。

苍南郭姓迁徙

苍南郭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郭姓,分为汉族与回族。龙港镇江山办事处郭宕村的郭姓,系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汉族)苗胤,唐僖宗广明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历史悠久,乃全县郭姓人口最多的一支。霞关镇街道和澄海办事处库下村等地郭姓,系福建泉州市惠安县白奇回族乡郭德广苗胤,分别于明末与建国前入迁定居。但龙沙乡沙坡村、昌禅乡昌禅村等地郭姓,都是属于白奇郭姓回族郭德广的苗胤,已上报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待批恢复回族民族成份。于清康熙年间入迁定居。至于金乡镇湖里办事处龙蟠基村等地的郭姓及其支派,由于接到通知,没有及时提供总谱资料,无法入书。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龙沙沙坡郭姓  始迁祖郭明奇。源自福建泉州府惠安县东园乡白奇村肇基始祖郭仲远之苗胤,三房郭仕璧之裔孙。郭仕璧出祖漳州,因而郭明奇于明末清初干戈扰攘之际,由漳州府南靖县二十五都上坪(今南靖县程溪乡上坪村)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九都北港山门大厝基转徙五十二都沙坡溪南(今苍南县龙沙乡沙坡村)定居。配张氏,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江苏宜兴以及县内外各地。

按:据《白奇郭氏回族史》载,其始祖郭仲远,系阿拉伯(回族)人郭德广(原名伊本·库斯·德广贡)之孙,郭子洪之子。郭仲远生子五:仕初、仕源、仕璧、仕敏、仕昭。其三子郭仕璧移居漳州府南靖县。沙坡郭姓于19831985年先后到惠安县白奇、南靖县上坪等地查考族源,得到白奇郭姓回族的公认。苍南县人民政府依据中共苍南县委统战部、苍南县府民族事务科

霞关同益内(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银法,系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白奇郭仲远第十六世孙,郭七仔之子,于民国12年(1923)由白奇入迁来此定居;稍后,其侄郭细蛤,也由白奇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等地。

霞关街(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嘉添,系白奇郭仲远第十六世孙,于20世纪20年代由白奇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郭金兴,随郭银法从事航运,也由白奇挈眷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等地。

下列白奇(回族)郭姓支系住霞关街的有:

郭嘉添堂侄郭春荣,迁居温岭县石塘镇,罹难海上。其子秋水,于民国36年(1947)入迁来此定居;秋炎、秋庆于建国后的1958年入迁来此定居。郭修明,于20世纪30年代入迁来此定居。其子廷春,移居县城灵溪镇。孩子修宝,于20世纪30年代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二:廷兴、廷钊。廷兴长子显进,移居丽水。郭细九,于20世纪30年代入迁来此定居。郭石民,又名石修,于20世纪40年代入迁来此定居。娶侧室陈春梅,生子一:廷忠。郭高恩,于民国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郭修煌,20世纪40年代入迁来此定居。其子廷清,移居县城灵溪镇。

注:惠安县白奇(回族)郭姓始祖郭德广,阿拉伯人。这是依据现存泉州开元寺的一方墓碑,中文是:元世祖郭氏坟茔。回文经专家鉴定为:伊本·库斯·德广贡。释译为:伊本,乃父系世家;库斯,音译为郭;德广贡,即其名德广公之意。于元朝押运军需来泉州,居泉州城内。其孙郭仲远移居惠安白奇。1956年恢复回族成份,现为白奇回族乡。

澄海库下(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应科(15571654),字敬泉。郭愚之孙,华山之子。原籍福建南安县蓬岛村。于明季间为避兵燹,由蓬岛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附记:据苍南文史资料《畲族回族专辑》(第17辑)记载:①霞关澄海库下郭姓回族,迁自福建省南安县蓬岛村。今分布于蒲城、三星、坝头、霞关以及赤溪、凤阳等地,共有郭姓回族359户,人口1433人,占库下郭姓回族总人口的61.69%,占全县回族人口的34.82%(余略)。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5)政字第376号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局:你局“你局浙政族(198520号”文悉,经研究,同意你省苍南县马站区澄海、下关、蒲城、云亭等乡的郭姓群众恢复回族成份。(118120页)

霞关三星(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鼎基、郭元基兄弟,系郭肇原之子。原籍福建晋江县二十都郭坑。约于清乾隆年间由郭坑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马站后岘(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宏捷,名答,系郭元基四世孙,郭光瑞之子。于清道光后期由三星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蒲城城内(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治怜,名切,约于清咸丰年间由库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云亭牛乾(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从进,约于清初由蒲城入迁来此定居。(注:蒲城始迁祖郭治,约于清咸丰年间由库下迁入,郭从进既属蒲城支系,怎是“约于清初由蒲城入迁呢?”请考证精详,勿蹈“鲁鱼豚豕”之误。)

澄海坝头(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夏铣,系郭应传之子。郭应传约于明末清初由南安蓬岛迁徙平阳北港东山(今山门镇下东山村)定居。配汤氏,生子夏铣。郭夏铣约于清初由北港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三:元官、元升、元登。元登生子五,坝头郭姓均系元登后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霞关大垵(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一鸣、郭一人,系堂兄弟,郭夏富次子,郭国栋之六世孙。约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由库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其后裔几乎全部移居霞关街道。

霞关街道(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一府、郭一玉,系堂兄弟,系郭夏富次子,郭国栋六世孙。堂兄弟俩约于清光绪年间由库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澄海陈良底(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子鳌,系郭夏富之孙,郭国栋之三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库下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坪小(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一磊,约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由坝头入迁来此定居。

渔寮后(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日聪,系福鼎佳阳楼下郭士麟之孙,郭瑞英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楼下入迁来此定居。

南坪长沙(回族)郭姓  坝头巨山后裔移居小山差,后转徙来此定居。

信智桃山(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文宗,字志宝,约于清雍正年间由库下入迁来此定居。

凤阳罗垟(回族)郭姓  始迁祖郭兆逖,名桂,系郭子明八世孙。约于民国年间(由何地不详)入迁来此定居。

注:以上均依据苍南文史资料《畲族回族专辑》第17辑抄录。

江山郭家宕姓  始迁祖郭景孜。根据《苍南文史》第二辑和《龙港镇志》记载:“郭景孜系中唐汾阳王郭子仪八世孙。其父郭太初于广明年间(880881年)为避乱而来钱浦(今殿后),至郭景孜即从钱浦转徙来此定居,以姓名村,号郭家宕,义为郭姓聚居之处(见自明朝苏伯衡《平仲集》)。”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观美溪边郭姓  始迁祖郭宪光(16061685),系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岭兜凤乡始祖郭三十七郎十六世孙,郭新三十一曾孙,郭睦大之孙,郭乘教之子。其祖父郭睦大约于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德化县岭兜凤乡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今麻步)麻车头,郭宪光于万历年间由麻步麻车头转迁平阳县三十都桃湖(今苍南县观美镇)溪边定居。(注:郭宪光之弟郭光显徙居福鼎县二都蔡垟,后裔共同往来。)配苏氏,生子五:伯兴、伯贤、伯奇、伯祯、伯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昌禅华头内郭姓  始迁祖郭冲美(16111689),系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白奇郭仲远(回族)苗胤,于明末由惠安县白奇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二:朝昌、朝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龙沙柴梳岩郭姓  始迁祖郭酉华(1629   ),原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曹村。系泉州府白奇郭仲选之三子郭仕璧支派。于明末清初由漳州曹村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十七都藻溪,越数年后转徙三十一都柴梳岩(今苍南县龙沙乡岭门行政村柴梳岩自然村)定居。配陈氏,生子二:化选、逢造。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城门车岭头郭姓  始迁祖郭尹招。原籍福建漳州。系泉州府白奇郭仲选三子郭仕璧支派。于明季因避寇乱,由漳州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五十三都车岭头(今苍南县马站镇城门办事处谢家垟村车岭头自然村)定居。配温氏,生子郭志侯。郭志侯配林氏,生子三:云开、云璋、云重。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郭姓人口

苍南郭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郭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345人,名列全县第34位,分布全县72个乡镇,人口分布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郭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93

江山乡

927

渡龙乡

3

南堡乡

3

灵江镇

15

湖前镇

62

繁枝乡

2

马站镇

116

沪山乡

16

钱库镇

12

挺南乡

1

沿浦乡

94

凤池乡

179

芦浦镇

7

桥墩镇

23

南坪乡

68

渎浦乡

4

望里镇

12

观美乡

40

渔寮乡

21

浦亭乡

35

仙居乡

132

南水头乡

4

蒲城乡

148

对务乡

10

新安乡

30

4

云亭乡

36

大观乡

7

陈东乡

45

莒溪镇

104

霞关镇

296

龙港镇

258

项桥乡

3

五凤乡

55

城门乡

11

沿江乡

50

夏口乡

3

碗窑乡

1

魁里乡

21

龙江乡

49

括山乡

9

腾垟乡

3

岱岭乡

4

白沙乡

98

金乡镇

642

大龙乡

108

澄海乡

628

海城乡

10

艚乡

2

天井乡

赤溪镇

20

宜山镇

104

大渔乡

227

矾山镇

68

龙沙乡

613

铁龙乡

142

石砰乡

183

华阳乡

2

半垟乡

4

平等乡

75

新城乡

5

昌禅乡

59

凤阳乡

3

凤江乡

36

炎亭镇

4

埔坪乡

4

中墩乡

21

云岩乡

137

藻溪镇

13

南宋乡

10

信智乡

1

苍南县(2005年)郭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郭姓在籍血缘人口为7342人,占全县总人口0.6%,每平方公里6.03人,名列全县第34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霞关2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郭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1792

21.59

江山郭家宕、龙江方家河、街路

霞关镇

1126

32.68

库下、七星、南坪同益内、街路

金乡镇

733

16.83

湖里田鸡山、龙蟠基

龙沙乡

641

19.42

沙坡

灵溪镇

576

6.66

郭家巷

宜山镇

314

24.34

凤池乡

204

14.57

白水白岩石

大渔镇

193

12.06

小渔对面山、过田

石砰乡

188

18.80

马站镇

159

4.42

云岩乡

151

1.16

金家垟

蒲城乡

143

15.89

城东、城南、城北

桥墩镇

142

1.77

沿浦镇

141

4.15

仙居乡

135

16.87

莒溪镇

121

2.40

矾山镇

85

1.60

昌禅乡

82

2.34

钱库镇

79

3.80

五凤乡

65

2.24

观美镇

58

1.36

马联竹排头

浦亭乡

36

1.32

新安乡

28

3.41

赤溪镇

27

0.54

街路

渔寮乡

24

1.41

藻溪镇

19

0.25

建光

括山乡

19

0.79

南宋镇

14

0.64

望里镇

13

0.40

中墩乡

13

1.30

海滨

岱岭乡

11

0.55

艚镇

7

0.39

妇女嫁入

炎亭镇

6

0.43

妇女嫁入

芦浦镇

5

0.83

妇女嫁入

腾垟乡

3

0.15

妇女嫁入

凤阳乡

2

0.09

妇女嫁入

苍南郭姓历史人物

郭明奇,龙沙乡沙坡村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沙坡开始围垦海,养殖缢蛏(录自《苍南千年纪事》,郑维国主编)。系平阳县养殖缢蛏创始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平阳知县王元位为沙坡郭姓树匾一方,题额“遐龄昌后”四字,悬挂于郭姓祖厅。现向苍南县文物馆申报“文物保护”,待批。

   

一、郭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郭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华北地区最有影响。郭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1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郭的人至少有11个,总人口大约在1400万。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力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形成了著名的山西汾阳郭氏,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近祖。北宋时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人士踏上了台湾岛。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郭姓大约有10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比例最高者是四川省,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6%,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14.1%)、山西(11.7%)、甘肃(11.6%),这四省郭姓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北(8.1%)、山东(6.6%),这两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国的郭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晋甘为中心的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郭姓大约有9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七大姓。宋、元、明约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郭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郭姓的主力一直在中原和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郭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山西为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21.8%,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西(18.2%)两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山东(9.2%)、浙江(7.2%)、河北(7%),这三省的郭姓又集中了23%。明朝时西南的贵州和云南郭姓稀少。宋、元、明期间,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由西向东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地晋冀鲁、南方赣浙两块郭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382万,是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5%。从明朝至今约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382万,大约14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东北三块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郭姓的分布

郭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豫冀晋鲁大部、鄂皖北部、陕西南部、东北三省大部,每平方公里的郭姓人口达到3.2人以上,豫冀晋鲁四省交会地区达到4人以上。郭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3%,郭姓人口大约533万;2.43.2/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2.7%,郭姓人口大约340万;0.82.4/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4%,郭姓人口大约432万;不足0.8/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6%,郭姓人口大约77万。

郭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郭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内蒙古中部、冀鲁豫晋四省交汇处,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2.5%以上,中心地区超过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内蒙古中部、豫晋陕宁大部、冀鲁西部、吉林东部、鄂皖北部、台湾等地,郭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5%。甘川云、青海东部、鄂皖苏浙大部、陕南、黔西、桂西南、赣闽、湘粤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等地,郭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郭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8%

三、郭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郭姓历代名人397名,占名人总数的0.8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八位;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3%,排在第四十位;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75%,排在第二十六位。

西汉有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人郭解,以“任侠”闻名,东汉时,扶凤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郭,任渔阳太守五年,户口增加一倍,后任并州牧,严防匈奴进攻,并分化割据势力,使北方安宁,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郭躬,章帝元和年间任廷尉,主张定刑从宽从轻,奏请减轻41种“罪行”的刑罚,被批准作为法令公布实施;此外西汉孝子郭亘,封胡子郭钦,河陵侯郭亭;东汉有谏议大夫、司徒郭丹,太医丞郭玉,光武郭皇后,东汉真定恭王女郭主,大鸿胪、阳安侯郭况,太中大夫、拔胡将军郭昌,侍中兼射声校尉郭举,尚书令、河南尹郭贺,广武侯郭凉,骑将、东海相、新鄧郪侯郭竞,都尉、将军、东武侯郭蒙,洧阳亭侯郭嘉,嗣阳安侯郭瑛,尚书令、定颍侯郭镇,太尉郭禧等。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为曹操重要谋士,多谋善断,从征十一年,运筹策划,对统一北方所贡献。此外,有魏文帝郭皇后、魏明帝郭皇后、后尊为皇太后,关内侯郭宪,阳曲侯郭淮、永兴、富春二县侯郭成等。西晋有哲学家郭象,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吉阳侯郭诵;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河东闻嘉人,以奉母至孝闻名的郭巨,宣城君郭槐,真定侯郭衍等。南北朝有北魏征西将军郭祚,潼关大都督郭琰,北周骠骑大将军郭贤,兵部尚书郭彦,安城县公郭徽等。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他以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历肃宗、代宗、至德宗时遵为尚父,身系天下安危20年。唐代郭姓任宰相者,除郭子仪外,还有三人:郭待举、郭正一,均相唐高宗,郭元振相睿宗。此外,有平公主、驸马都尉郭暧,上柱国郭孝恪,工部尚书郭虚己,兵部尚书郭剑,检右仆射郭子,郜国公郭广敬,越国公郭崇韬,乐平郡开国公郭晤,左金吾大将军郭曙,左武卫大将军郭知运,羽林大将军郭英义等。五代时,邢州尧山(今河北陶尧)人郭威,于915年代后汉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周,史称后周,历三帝共十年。此外,有英、邓国公郭崇,彰德军节度使郭瑾等。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南宋有琴家、浙派创始人郭沔。此外,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郭劝,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郭贽,左金吾卫上将军、太子太师郭从义,真宗皇后郭氏,仁宗皇后郭氏,刑部尚书郭知章等。元代有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家、数学家郭守敬,精通历算和水利,曾修治过许多河渠,创造出简仪,候极仪等13种观测天象的仪器,组织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还有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此外,有集贤殿大学士郭贯,营国公郭山甫等。明代有左都督、安阳侯郭义,吏部尚书、太子太保郭朴,兵部尚书郭均,武定侯郭勋,安成侯郭亮,户部尚书郭资,吏部尚书郭,户部尚书郭敦,定襄伯郭登,都指挥佥事、明威大将军郭,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郭子章,南京兵部尚书郭应聘,吏、兵二部尚书郭维经,列侯、妹封宁妃郭德成等。清代有著名台湾人抗击荷兰殖民主义领袖郭怀一,敢于参劾权贵不法行为的左都御史郭。此外,顺德知府郭础,内阁学士郭,中书郭元,两广总督郭世勋,刑部尚书郭世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