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位——萧 姓
萧姓始祖——萧大心
据《中国姓氏》所载,春秋时萧邑(今安徽省萧县)大夫大心,子姓,因平乱有功,受封于萧地,建立萧国,后萧国为楚国所侵并,子孙就以国为姓,为萧氏。子孙世代尊萧大心为萧姓始祖。
渊 源
萧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汉族萧姓起源主要有三支:嬴姓、子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羸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在商朝被封在萧,亲商的羸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后裔徐、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嬴姓萧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伯禽是鲁国始祖。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东南迁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嬴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国亡后普遍使用萧姓的历史也有3000年之久。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史称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叛乱中立有大功。春秋初宋国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到宋湣公时,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公子御说逃奔萧,宋戴公之裔萧大心平定叛乱,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萧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史称萧叔大心,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春秋末公元前495年,子姓萧国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萧氏的历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州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有关民族有苗、瑶、壮、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萧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萧姓汉民,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萧姓又回到汉族。
萧姓郡望
兰陵郡。晋元康二年(公元291年)从东海郡分出一部设置兰陵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枣庄及腾县东南一带。
河 南 郡
河南郡,①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置,治所在雒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初废,大业时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唐初改为洛州。②东晋侨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隋开皇初废。③南朝宋侨置。治所在河南县(今河南新野县北)。北魏废。
萧姓兰陵堂
萧何,山东临沂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仓山县兰陵镇)人。系建立汉朝(西汉)第一功臣,官居丞相,封酇侯。子孙袭侯爵。传至七世孙萧望之,字长青,官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被称为“一代儒宗”。其八子,均在朝为官,成为西汉最鼎盛的望族。萧姓后人以“兰陵”为堂号,以作永久的纪念。
苍南萧姓迁徙
苍南萧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萧姓,以灵溪镇渡龙一支为主干,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来此定居。其余都是明末清初入迁的。由于时值干戈扰攘,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难以稽考。今据渡龙《河南郡萧氏宗谱》和大渔镇小岙《萧氏宗谱》记载,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灵溪渡龙萧姓 始迁祖萧瑞宇,字应麟,系汉朝萧何丞相第六十五世孙,安溪始祖萧本八世孙。其叔侄7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西坪宝山村入迁平阳县二十八都渡龙下汇(今苍南县灵溪镇渡龙办事处下汇村)定居。配吴氏,生子三:华台、云台、景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渡龙下汇、大观龙观寺、灵溪街、渎浦街、龙港涂厂、南水头和平阳鳌江牛栏头、瑞安、永嘉、温州市区、杭州市区等地。
霞关大垵萧姓 始迁祖萧承福,字允祥。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赤岸地方。其父萧肇渊于明季间由长春县赤岸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南港江西垟定居。配游氏。生子萧承福,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由江西垟转徙五十四都蒲门上峰柴桥头,旋徙埕溪岙内,乾隆八年(1743)癸亥,转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二女七:朝正、乾元(女适略)。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常山县塗泥塘以及县内外各地。
大渔小岙萧姓 始迁祖萧尚千(1707—1786),讳举,字世岳。始祖萧士侃,敬立之子, 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高山乡宗信里,于明崇祯年间入迁平阳县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始居。至萧尚千于清乾隆年间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二:长嘉纹、嘉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小桃山萧姓 始迁祖萧尚万(1710—?),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曾孙,萧敬立之次子。约于清雍正年间由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三:长嘉速、次嘉顺、三嘉品。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后垵石竹坑萧姓 始迁祖萧尚志(1712—1783),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曾孙,萧敬球之长子。公约清雍正与乾隆年间由瑞安县高楼三港钟山头入迁来此定居。配潘氏,生子嘉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井青山萧姓 始迁祖萧敬珍(1699—?),字锡旭,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孙,萧秉智之三子。公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江南二十五都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五女一:长尚哲(移居玉环县)、次尚鼎(移居南岙内)、三尚进(留居本地)、四尚金(留居本地)、五尚国(出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白河刘店萧姓 始迁祖萧尚唐,字世唐,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曾孙,萧敬文之子。公约于清时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刘氏,生子四:长嘉荫、次嘉救、三嘉仓、四嘉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湖井张家乌萧姓 始迁祖萧尚锦(1746—1788),字世。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之曾孙,萧敬秀之长子。公于清乾隆年间由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氏失考,生子四:长嘉统、次嘉路、三嘉瑶、四嘉远。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信智湖井萧姓 始迁祖萧可车(1866—1926),系江南二十五都山前萧士侃支系,石竹坑萧嘉兴之曾孙,萧挺之长子。公约于清光绪年间由石竹坑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三:长怀河、次怀筆、三怀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萧姓人口
苍南萧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萧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675 | 江山乡 | 459 | 藻溪镇 | 260 | 马站镇 | 43 |
灵江镇 | 144 | 湖前镇 | 22 | 渡龙乡 | 1235 | 沿浦乡 | 110 |
沪山乡 | 47 | 钱库镇 | 9 | 繁枝乡 | 59 | 南坪乡 | 41 |
凤池乡 | 16 | 芦浦镇 | 2 | 挺南乡 | 109 | 渔寮乡 | 102 |
渎浦乡 | 137 | 望里镇 | 229 | 桥墩镇 | 29 | 蒲城乡 | 11 |
对务乡 | 73 | 仙居乡 | 4 | 观美乡 | 77 | 云亭乡 | 20 |
大观乡 | 396 | 新安乡 | 11 | 南水头乡 | 138 | 霞关镇 | 485 |
龙港镇 | 203 | 陈东乡 | 1 | 黄檀乡 | 2 | 城门乡 | 23 |
沿江乡 | 93 | 项桥乡 | 16 | 莒溪镇 | 1 | 魁里乡 | 20 |
龙江乡 | 162 | 夏口乡 | 4 | 五凤乡 | 12 | 岱岭乡 | 5 |
白沙乡 | 117 | 括山乡 | 12 | 腾垟乡 | 1 | 澄海乡 | 40 |
海城乡 | 2 | 金乡镇 | 231 | 大龙乡 | 6 | 赤溪镇 | 69 |
宜山镇 | 45 | 舥艚乡 | 3 | 矾山镇 | 95 | 龙沙乡 | 5 |
铁龙乡 | 9 | 大渔乡 | 332 | 华阳乡 | 20 | 半垟乡 | 1 |
平等乡 | 32 | 石砰乡 | 3 | 昌禅乡 | 14 | 凤阳乡 | 100 |
凤江乡 | 39 | 新城乡 | 1 | 南宋乡 | 15 | 中墩乡 | 6 |
云岩乡 | 17 | 炎亭镇 | 9 | 南堡乡 | 46 | 信智乡 | 377 |
苍南县(2005年)萧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萧姓在籍血缘人口为8246人,占全县总人口0.67%,每平方公里6.78人,名列全县第30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今按人口分布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萧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3568 | 8.24 | 龙渡下汇、渡龙、龙观寺头、南水头、灵溪街、渎浦街 |
龙港镇 | 1353 | 16.30 | 江山大店、涂厂 |
霞关镇 | 577 | 16.75 | 大垵、街路 |
赤溪镇 | 473 | 9.46 | 湖井、后垵 |
藻溪镇 | 443 | 5.85 | 三岙中岙、挺南里寮三十六湾 |
大渔镇 | 321 | 20.06 | 小岙、教场卷、城仔内 |
望里镇 | 261 | 8.05 | 东山头 |
金乡镇 | 231 | 5.30 | 城内 |
沿浦镇 | 176 | 5.18 | 斗门头 |
矾山镇 | 122 | 2.30 | 矾山镇 |
观美镇 | 119 | 2.80 | |
凤阳乡 | 104 | 4.95 | 凤阳宫 |
渔寮乡 | 95 | 5.59 | 虎井 |
马站镇 | 84 | 2.33 | 马站街 |
宜山镇 | 56 | 4.34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桥墩镇 | 35 | 0.43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29 | 2.23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钱库镇 | 25 | 1.2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19 | 1.36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括山乡 | 17 | 0.71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新安乡 | 16 | 1.95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15 | 0.68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14 | 0.51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3 | 0.37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0 | 0.50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9 | 0.90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9 | 0.27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9 | 1.00 | 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8 | 0.57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8 | 1.00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8 | 0.27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7 | 0.70 | 妇女嫁入 |
舥艚镇 | 6 | 0.33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3 | 0.06 | 妇女嫁入 |
腾垟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1 | 0.16 | 妇女嫁入 |
附 录
一、萧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萧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氏之一,尤盛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萧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萧的人至少有59个,总人口大约在700余万。
先秦时期,萧姓的活动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地区。秦汉以后,萧姓很快散播到山东、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唐、宋、元明时期是萧姓发展和迁移的重要阶段,北方强大的契丹国的萧姓人群大量加盟汉族,到了元朝,成为汉族的萧姓因战乱与原华北的居民一起南下,聚集在沿长江的地区,越过长江进入湖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分布的局面。清朝初期萧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位。萧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4%,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13%),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7.8%)、山东(6.3%)、河北(6.1%)、山西(5.9%),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越升到第二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萧姓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速,这与外族的萧姓汉化融入有关。600年中萧姓纯增长率为140%,人口增加37万。明朝时期,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13.9%)、广东(10.3%),这三省萧姓大约占萧姓总人口的64.6%;其次分布于湖南(8%)、湖北(5.1%),这两省的萧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萧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东南的赣皖地区向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闽粤湘鄂萧姓人口聚集大地区。
当代萧姓的人口708万,为全国第三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萧姓人口由64万增到700余万,增长了近11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萧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1000年中萧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5.7%)、湖南(14.6%)、江西(11%)、湖北(10.7%)、山东(10.6%)、广东(10.1%)六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贵州等省。四川为萧姓第一大省,占四川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省份南抵广东、东达山东的一块高比率萧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期间,萧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除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外,向中原和山东的回迁成为重要的流向。
二、当代萧姓的分布
萧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鄂湘赣四省大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萧姓人口达到1.8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3.6人以上。萧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1%,萧姓人口大约297万;0.6—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6%,萧姓人口大约311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7.3%,萧姓人口大约100万。
萧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萧姓在长江以南、华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萧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黔鄂湘赣四省大部、四川东南、广东东北、福建西北、山东东南端、内蒙古东北角地区,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5%以上,湘赣交汇地区可达1.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4%;在川云桂粤四省区大部、海南、台湾、豫皖苏三省、闽浙大部、鄂西北、陕甘南部、冀鲁大部、晋东南、吉林北部、内蒙古东北,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7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7%;在其他地区,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9.9%,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30%。
三、萧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萧姓历代名人497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四位;萧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3%,排在第二十四位;萧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8%,排在第四十六位。
历代萧姓名人辈出。西汉名萧何,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被封酇侯,大臣萧望之,宣帝时历任左冯诩,大鸿胪、太子太傅等官,公元前51年曾主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同异的意见,元帝即位,以师傅甚受尊重。南朝时的萧姓名人,均出自南陵萧氏家族,如齐武帝次子萧子良,封竟陵王,官至太傅,曾延揽文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千卷,又著有内外文笔四十卷;南齐宗室萧子云,通文史,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又善草隶书;齐高宗之孙萧于业,为南朝梁史学家;梁武帝萧衍,长于文学,精乐律,并善书法;萧衍之弟萧宏,为大富翁,家有库房百间,积钱三亿余,他物不计其数;萧衍长子萧统,为文学家,第三子梁简文帝萧纳,亦长于文学,第七子梁元帝萧绎,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楼子》辑本。后梁宣帝曾孙萧铣,于618年称帝,建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等地,有拥兵四十万。南朝宋禁军将领萧道成,乘宋皇室内乱,代宋称帝,建立齐,史称南齐。南齐雍州刺史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史称萧梁。此外,有都尚书萧介,藏书家、吴王侯萧劢,南平郡王萧伟,永嘉王萧庄,汝南侯萧坚,大将军、怀义郡公萧岑,宁远将军、邵陵王萧纶,浈阳侯萧明,尚书令萧欣,尚书仆射、领军将军萧斌,吏部尚书萧子显,尚书令萧恪等。唐代有中书侍郎、同中书平章事、司空、兰陵县侯萧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华,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邺,中书门下平章事萧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少师萧,吏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复,尚书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司空、楚国公萧遘,中书令、徐国公萧嵩,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至忠等宰相十一人。此外,有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炅,太子少傅、礼部尚书萧昕,太子少师萧定,左金吾大将军萧洪等。辽代有辽景宗后萧皇后,圣宗后萧皇后,圣宗妃萧皇后,道宗后萧皇后,兴宗后萧皇后,祚天后萧皇后,尚书右丞相萧仲恭。金代有右丞相兼中书令萧裕。宋代有殿中侍御史、国子祭酒萧之敏,画家萧规、萧照、萧太虚。元代有戏曲作家萧德祥,画家萧鹏搏、萧鸣和、萧月潭、萧得用。明代有礼部尚书萧晅、萧云举,南京工部尚书萧祯、户部尚书萧世镃,刑部尚书萧大亨,刑部尚书萧维祯,兵部右侍郎萧彦,兵部左侍郎萧廪,工部右侍郎萧大宾,南京吏部侍郎萧命官,画家萧以德、萧士信、萧于、萧于京、萧澄、萧完、萧凤、萧公伯、萧琛、萧远,文学家萧良有。清代有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画家萧诗、萧晨、萧云从、萧云倩、萧一荐、萧一萁、萧一晹、萧一芸、萧九成、萧文荣、萧瑜、萧椿、萧炳、萧槐、萧如龙、萧、萧承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