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35、卢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第三十五位—— 

 

卢姓始祖——高 

 

高傒是姜太公的第十一代孙,历官数朝,世袭上卿之职,为齐国重臣。公元前782年,高傒因拥立齐桓公有功,受封于卢邑。公元前384年,齐相田和取代齐国的姜姓而为君。高傒后裔为避难而离散在北方各地,各以其先人所受封邑——卢邑之名为姓。由姜姓高氏改为卢氏,至今约有2400年历史。后裔子孙统一尊高傒为卢姓始祖。

 

 

   

 

卢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等书记载,卢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姜姓、妫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国都山东临淄,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齐国历经丁公、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献公、武公、厉公,至十代为齐文公姜赤。齐文公时为春秋初期,文公之子公子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封邑于卢,古城在今山东长清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姜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2800年。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后裔有人封于卢蒲,战国时成为燕地,古城在今河北文安西,子孙以邑为氏。后改复姓卢蒲氏为卢氏,此卢也出自姜姓之后。

第二支出自妫姓。帝舜因生于妫河而姓妫,其后有一支在夏商时期活跃于卢地,在今湖北南漳东北和襄阳西南地区,与戎蛮相处形成了卢戎。西周初,因其为舜之后裔而封为子爵诸侯卢国。春秋中期楚穆王时卢国灭于楚,成为楚国庐邑,子孙遂以国为氏。妫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卢国灭亡后,子孙向南迁移卢阳,今湖南南端的汝城,后来继续南移入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继而进入越南境,与越南的土著混合成为越族。三国时越族蛮卢重返两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卢姓中心聚集区。当代两广地区的卢姓应与蛮卢有关,同时蛮卢是我国卢姓的重要组成。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范阳卢氏是卢姓的望族,范阳即今河南定州,原姓雷,因音近而改为卢姓。汉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卢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汉匈奴族有卢姓;北魏鲜卑族莫卢氏、豆卢氏、吐伏卢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卢姓;北宋金国纥石烈氏族全部改为卢姓,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卢姓,满族的卢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又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族集体改为卢姓,大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卢姓汉族。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县以南地区。

 

 

苍南卢姓迁徙

 

苍南卢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卢姓,系历史较早入迁的家族。据苍南各地《卢氏族谱》和《平苍卢氏志》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经平苍卢氏史志编委会内查外调,基本理清、确认苍南卢姓系明末清初分别由福建漳州龙溪(今属漳州市芗城区)、安溪、汀州等地入迁平阳(今属苍南)县。今将藻溪卢家寺卢附开、五岱或腾垟北田寮卢华溥、江山卢处卢思道、金乡灵峰卢乔森等四个支派或部分村庄迁徙概况收录于下:

藻溪卢家屿(寺)卢姓  始祖卢附开,号思南,系福建龙溪卢如金第三十五世孙,卢友慎之孙,卢洪宁之子。公父早逝,与母童氏苦渡时光,约于明末清初随岳父许氏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坡尾入迁平阳县卢家屿(今藻溪镇下山虎村卢家寺),不久,其从弟卢乔森和侄子卢士炳先后到卢家屿落户。

清顺治三年(1646)平阳陈仓反清复明之乱,公与长子卢心和、次子卢心悦转迁平阳县凤池东岙(今属苍南县凤池乡东岙村),卢乔森率家眷避居平阳北港浮田。八年(1651)陈仓战乱平息后,卢附开携家复居卢家屿。卢士炳移居卢家寺过田落籍。卢乔森后裔从浮田转居金乡郊外灵峰。繁衍成族。文房卢心和后裔分居本县卢家屿、台山下、坡南,矾山赤垟、鸡垄尖、南垟、水尾、枫树湖、狮头山、香茹寮、白墓、深垟、岗仔尾、尖家坑、柘头,福德湾、新岭湖,中墩尖礁,南宋枫树门,龙港平等上垟和平阳鳌江、宋埠仙口,永嘉瓯北西苑,温州东门、南门、前京、新桥,福鼎管阳、小白路半岭里,霞浦赤岸、牙城渡头东角山、牙城田头垟、深岙水龙岗以及龙泉、云和、余杭、嘉善、德清武康、江苏无锡、湖南郴州等地。

武房卢心悦后裔支分藻溪下九堡湖内、赤溪过海、白湾、流岐头,凤阳龟墩外崩山等地。

护房后裔分支藻溪卢家屿过田、盛陶,金乡灵峰州和福鼎二都凤桐、王孙方垟,永嘉牛栏头等地。

江山卢处卢姓  始祖卢思道,系福建龙溪县卢如金三十五世孙。公于约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庚申与次弟卢思明为避战乱随其母万氏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迁宜山卢口(今江山都口)落户。嗣后,在鲸头山麓择地而居,民国初期因其地卢姓始居,故定名卢处。卢思道、卢思明为卢处肇基始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江山卢处、艚、金乡石砰南高山、凤浦小卢处、白沙中堡、七字山、郑家屿、平等孙店和平阳十都红桥、平阳大岙底、霞浦六都加垄坑、平阳西门老铜钱、霞浦七都牛路口、后坑、乐清步其北门、瑞安百里垟、平阳县、平阳钱仓、平阳东门白垟、平阳南门老屋基、霞浦芽城后垟后坑、七都桥头岭口、七都云垟焦垄、福鼎坎门、平阳城西高升、高山、蒙垟、南岙、后垟、平阳城南凤山、垟岙底、平阳榆垟茶亭、宋埠破田、李岙等地。

金乡灵峰卢姓  始迁祖卢乔森,系福建泉州府龙溪县卢如金第三十五世孙,卢元恒之孙,卢洪腾之子,卢附开之族弟。公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庚寅六月十五日,卒于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二月二十三日。配林氏,生子二:长敬伍、次敬彬。

卢乔森,年青时率二子入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二十八都牌坊顶,数载后,公与次弟卢茂宇、三弟卢德禹一起复迁谢岙落户。清顺治三年(1646),陈仓反清复明之乱,公次子卢敬彬逃奔江西广信府不归。长子卢敬伍移居平阳县北港浮田。至顺治八年(1651)战乱俏平,乔森后裔双从北港转迁金乡郊外灵峰,繁衍成族,后裔支分本县郊外灵峰、艚炉头、盐田(今炎亭)、石砰坑底、大渔、金乡城内、龙港街路、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板桥底、朔门等地。

腾垟北田寮卢姓  始迁祖卢华溥,卢洪献之子,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坡尾,明末,公由福建泉州府龙溪县坡尾入迁平阳县三十七都五岱(今五凤),后由五岱转迁三十六都腾垟岭脚,不数载又移居腾垟北田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三世卢显麟留居五岱,卢显俊随父由五岱迁居腾垟北田寮;四世卢士昌迁居福鼎歧头,卢士贤迁居福鼎高滩北关外;五世卢永辉迁居灵溪古磉;七世卢士典迁居温郡河块桐子山;卢士善迁居江南何省不详;八世卢大农派下迁居莒溪大垟隔;九世卢振管迁居灵溪;十世卢大信派下迁居福建厦门,卢大倪派下卢家意迁居宁波象山县南田韭菜湾;卢家生迁居绍(朝)垟(阳)半岭;卢家购迁居台湾,十一世卢声毛迁居灵溪大坪。

矾山鹤顶山长岭卢姓  始祖卢光志,公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十二月二十四,卒于乾隆三十五(1770)庚寅。约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漳州府安溪县竹园入迁平阳县五十二都赤溪下宅,嗣后转迁矾山长岭始居。繁衍成族,后裔支分各地。

南港灵峰卢姓  始祖卢元麟,公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戊寅四月二十六日,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正月二十二日。配石氏。公约于清初由福建汀州府入迁平阳县三十二都灵峰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钱库章均垟前岸卢姓  始祖卢应鳌,名维高,公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壬寅十一月初一日,卒不详。公与其弟卢应廉于乾隆十四年(1749)己巳由永嘉县十五都管屿一甲入迁平阳县江南二十二都钱库章均垟前岸(今属苍南县钱库镇夏口章均垟村)始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中墩、腾垟月山头卢姓  始祖卢玉溥,系福建龙溪卢如金第三十五世孙。公约于明万历(16121622)之间与兄嫂等人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坡尾入迁平阳县北港水头蒲潭垟(今平阳县溪心乡蒲潭尾村)定居。公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癸酉,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辛卯。配黄氏,生子三:长明所、次明廷、三明钰。嗣后公与次子卢明廷、三子卢明钰转居龙涵,长子卢明所仍居蒲潭垟。繁衍成族,后裔入迁苍南的有二房卢元玲、卢元景入迁莒溪老虎尾为始迁祖;三房卢士选入迁腾垟月山头为始迁祖;卢士成入迁沪山柳庄为始迁祖;卢元节入迁矾山苦竹湾桥仔头为始迁祖;卢振乌入迁腾垟后坑为始迁祖;卢元宗、卢元义派下入迁中墩为始迁祖。

赤溪过海卢姓  始迁祖卢心悦,系福建龙溪卢如金第三十六世孙,卢家屿卢附开次子。何时由卢家屿入迁过海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沿浦新塘,凤阳龟墩外崩山和永嘉牛栏头,霞浦青溪、牙城田头垟五福湾等地。

赤溪流岐头卢姓  始迁祖卢天禄,系福建龙溪卢如金第四十世孙,卢家屿卢附开第六世孙。何时由卢家屿入迁赤溪流岐头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市区新桥,永嘉瓯水码道西苑等地。

钱库车头卢姓  始迁祖卢国亮(16711738),系藻溪卢家寺卢附开派下,卢圣祖之子,属全房。父卢圣祖约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迁平阳县北港水头溪心蒲潭垟始居。清康熙年间入迁来此定居。配施氏,生子世贤。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车头和金乡等地。

 

 

苍南卢姓人口

 

苍南县卢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卢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191人,占全县总人口0.51%,名列全县第   位,分布全县70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卢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202

江山乡

691

渡龙乡

34

南堡乡

297

灵江镇

10

湖前镇

10

繁枝乡

22

马站镇

20

沪山乡

29

钱库镇

82

挺南乡

12

沿浦乡

14

凤池乡

14

芦浦镇

1

桥墩镇

55

南坪乡

/

渎浦乡

5

望里镇

10

观美乡

19

渔寮乡

1

浦亭乡

20

仙居乡

5

南水头乡

5

蒲城乡

8

对务乡

53

新安乡

/

3

云亭乡

1

大观乡

11

陈东乡

1

莒溪镇

261

霞关镇

5

龙港镇

188

项桥乡

1

五凤乡

2

城门乡

3

沿江乡

14

夏口乡

85

碗窑乡

20

魁里乡

1

龙江乡

3

括山乡

7

腾垟乡

271

岱岭乡

1

白沙乡

35

金乡镇

274

大龙乡

13

澄海乡

1

海城乡

6

艚乡

21

天井乡

/

赤溪镇

409

宜山镇

61

大渔乡

30

矾山镇

1668

龙沙乡

20

铁龙乡

5

石砰乡

21

华阳乡

4

半垟乡

17

平等乡

161

新城乡

7

昌禅乡

21

凤阳乡

41

凤江乡

104

炎亭镇

2

埔坪乡

23

中墩乡

268

云岩乡

36

藻溪镇

368

南宋乡

69

信智乡

9

 

苍南县(2005年)卢姓人口统计表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卢姓在籍血缘人口为7161人,占全县总人口0.58%,每平方公里5.88人,名列全县第35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人口在2千以上的矾山镇,1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卢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矾山镇

2062

5.88

矾山街路、水尾、詹家坑、南堡倪家山、苦竹湾(福德湾)、西垟、新厝内、狮子山、水尾枫树湖、大坑头、南垟、后墓企岭、水尾新厝、水尾宫顶、柘头、下新岭、新岭湖

龙港镇

1401

1.51

江山卢处西美桥、平等孙店、白沙刘店、平等徐家店、红桥、七字山、街路、平等上垟

灵溪镇

875

0.72

县城、古磉、沪山柳庄

藻溪镇

472

0.39

下山虎卢家寺、下九堡(湖内)、台山脚、过田

赤溪镇

466

0.38

流岐头、过海、白湾

金乡镇

275

0.23

郊外卢处、灵峰

莒溪镇

270

0.22

大山大垟隔、上村竹林头、宫外、下塘老虎尾、月山头

中墩乡

269

0.22

中墩、尖礁

腾垟乡

249

0.20

腾垟、北田寮、大石坪、上北山后坑、渔山头岭脚

钱库镇

182

0.15

车头、夏口章均垟

桥墩镇

112

0.09

步头

宜山镇

86

0.07

 

云岩乡

61

0.05

 

南宋镇

59

0.05

长溪源枫树门

艚镇

52

0.04

艚、炉头

大渔镇

31

0.02

大埠头

昌禅乡

29

0.02

昌南山后邪(后畲)、香菰寮

马站镇

24

0.019

 

龙沙乡

23

0.019

 

石砰乡

22

0.018

内岙、坑底

沿浦镇

21

0.017

 

浦亭乡

20

0.016

 

凤阳乡

18

0.01

顶堡崩山

凤池乡

16

0.013

 

观美镇

15

0.012

 

蒲城乡

13

0.011

 

霞关镇

9

0.07

 

仙居乡

6

0.049

妇女嫁入

括山乡

5

0.041

妇女嫁入

芦浦镇

3

0.025

妇女嫁入

新安乡

2

0.016

妇女嫁入

岱岭乡

2

0.016

妇女嫁入

五凤乡

2

0.016

妇女嫁入

炎亭镇

2

0.016

妇女嫁入

望里镇

2

0.016

妇女嫁入

渔寮乡

1

0.082

妇女嫁入

 

 

   

 

一、卢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卢姓为当代五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粤桂琼和河南地区。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卢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万。

先秦时期,卢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卢姓在北方地区发展很快、南北朝时河北定州的范阳卢氏成为四海大姓。唐朝时中原的卢姓也随两次南下移民进入福建地区。宋朝时期,越南的蛮卢开始大批进入广东,到明朝时已经完全汉化,成为广东地区的卢姓主力。清朝初期卢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卢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这五省的卢姓又集中了44%。山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卢姓总人口的22%,卢姓占当时山东省总人口的0.8%。全国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卢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卢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600年中卢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6%,纯增加了2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福建、广东、山东、湖北、山西,这五省的卢姓又集中了37%。浙江省的卢姓人口约占卢姓总人口的19%,为卢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0.6%。全国的卢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南方转移,全国形成了浙赣苏、闽粤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中心,卢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卢姓的人口已达到562万,为全国第四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卢姓人口由51余万增到了562万之多,增长达11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卢姓人口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占卢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西、湖南、四川、河南,这六省的卢姓又集中了42%。全国形成了广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南方迁移,同时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二、当代卢姓的分布与密度

 

卢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两广南部、海南、湖南中部、河西走廊、河北中部、山东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卢姓人口达到1.3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9人以上。卢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卢姓人口大约183.7万;0.651.3/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7%,卢姓人口大约234.7万;不足0.65/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3%,卢姓人口大约143.6万。

卢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卢姓在两广和海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西、广东东部、湖南大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浙江东端、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内蒙古西部、河北中部、黑龙江西端地区,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的两广南部和海南可达3.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其他地区的卢姓分布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8.1%,其中频率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的31%

 

三、卢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卢姓历代名人237名,占名人总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九位;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十五八位。

秦代有卢生,燕人,被秦始皇派往东海求神仙药,不获,后被坑杀于咸阳,博士卢敖,曾避难于卢山。西汉安期诸侯王卢绾,丰(今属江苏)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入汉中,为将军,曾任太尉,封燕王,后与匈奴贵族勾结,事败,逃亡匈奴。东汉初期卢芳,安定三水(今属宁夏固原东北)人,于新莽末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称上将军、西平王,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29年底在匈奴扶植下割据五原、朔方等五郡,都九原(今在内蒙古包头西南),历时十一年;卢植,字子干,东汉时历任九江、庐江太守、北中郎将、尚书,植子卢毓,三国时任魏司空、封容城侯;卢毓有三子:钦、珽。卢钦任晋尚书仆射,卢珽任晋侍中书监、卫尉卿等。东晋有范阳涿县人卢循,曾任永嘉太守、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西魏。北周有卢辨,范阳涿县人,曾任西魏太子、诸王,依《周礼》改订官制,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北魏有卢昶,官吏部尚书;北周有范阳涿县人卢辨,曾教授西魏太子、诸王,依《周礼》改订官制,官大将军。隋代有诗人卢思道,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卢明月,所部发展到40万人,自称无上王。唐代,卢氏有8人任宰相:卢承庆相高宗、卢迈相德宗、卢杞相德宗、卢高相宣宗、卢怀慎相玄宗、卢翰、卢携相僖宗、卢光启,诗人卢照邻,为“唐初四杰”之一、工部尚书卢从愿、礼部尚书卢詹、画家卢鸿、卢棱伽、诗人卢纶、卢仝等,工部尚书卢正己、兵部侍郎卢绚。五代有吏部侍郎卢导、驸马都尉、兴国军节度使卢俊、吏部尚书卢文纪、户部尚书卢损、左卫上将军卢文进等。宋代有河北转运使卢琰、检校左仆射卢斌、吏部侍郎卢襄、礼部侍郎卢士宗、太常博士卢之翰、兵部尚书卢多逊、左卫大将军卢守、温州知州卢知原、辽金间礼部尚书卢彦伦等。元代有中书右丞主持财政卢世荣、文学家、诗人卢镗、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散曲家卢挚。明代有征破倭冠而著称将领卢镗,在浙江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文学家卢楠、督师抵抗清兵的将领卢象升、户部尚书卢迥、江西道御史卢格、江南布政司左参政卢、贵州布政司参议卢彬、云南布政司参议卢翊、兵部左侍郎卢渊、湖广右布政使卢雍、广平知府卢、浙江总兵卢镗。清代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多由他撰定草剑、湖广总督卢坤、太仆寺卿卢浙、右佥都御史卢祥、福建巡抚卢焯、两淮盐运使卢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