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位——潘 姓
潘姓始祖——潘 崇
据《中国姓氏》所载,潘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潘氏,始祖潘崇。潘崇官至楚国穆王太师,是楚国的公族,芈姓的后代。
渊 源
潘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潘姓起源主要有四支:姚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建都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将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其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潘姓群体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武都氐族中有潘姓,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州八旗中也有潘姓。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郡 望
潘姓荥阳郡。“荥”一作“荧”。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一部设置荥阳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州地区。
苍南潘姓迁徙
潘姓的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潘姓,虽算不上历史悠久的望族,但据盛陶《荥阳郡潘氏宗谱》记载,系于明万历年间由平阳县北港南湖转徙盛陶定居,已有400多年了。由于年远代湮,沧桑巨变,兼之清初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难以稽考。兼之分布全县各支派的谱牒没有统一进行考证,给编辑工作带来困难。今将收录的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藻溪盛陶北山潘姓 始迁祖潘首卿,系潘银胡十世孙,潘文英次子。据苍南《荥阳郡潘氏宗谱》记载:“银胡公,讳可业。生元元贞(1295—1297)之世。皇庆末年(1313)由漳州府平和县湖林九仙峰入迁泉州府永春县桃源卓口。配氏不详,谥淑慎。生子一:子玉。子玉配洪氏,谥徽柔。生子三:仲友、仲仁(移居南安炉山)。仲颀(居泉州安溪留山感化里)。仲友配郑氏,谥慈顺。生子二:仙长、仙材。仙长配林氏,谥静懿。生子一:用宾。用宾(1393—1443)元配林氏,谥靖闺。生子六:永宽、永赟、永璇、永瑞、永昂、永暹;侧室黄氏生子一:永平;小妾陈氏,生子一:永文。永赟(1424—1495)元配余氏,生子三:宜佐、宜复、宜勋;次配郑氏,生子一:宜尾;侧室董氏,无出(无生育);翁氏,生子一:宜衷;吴氏,生子一:宜刚;陈氏,生子一:宜静。宜刚(1479—1555)配颜氏,生子四女二:君子、君道、君陈、君绎(女略)。君道(1511—1554)元配连氏,生子二:文英、文度。”潘文英(1531—1599)配陈氏(注:戊辰年,应是隆庆二年,嘉靖没有戊辰年,应更正),生子二:应魁(殇)、首卿。潘首卿(1559—1606),讳振东,名应元,号翠松。于明万历年间由永春县桃源卓口入迁来此定居。配郑氏,生子一:道贵。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挺南毛徐宫内、炎亭、金乡南门头、灵溪街、藻溪莲花心、盛陶大坪头、赤溪街、望里乌石岭脚和温州茶山三堂、霞浦三沙旺岔头、温州响动岩、温州瞿溪、温州水心、杭州等地。
炎亭潘姓 始迁祖潘叶好,系藻溪盛陶支系,潘文英裔孙,潘淑布之曾孙,潘吴德之孙,潘奕锡之子。约于清末民国由盛陶入迁来此定居。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己丑
赤溪街路潘姓 始迁祖潘奕沓,系藻溪盛陶支系,潘文英裔孙,潘淑严之孙,潘拔德之子。约于清时入迁来此定居。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己巳
挺南毛徐宫内潘姓 始迁祖潘凤德,系藻溪盛陶支系,潘文英裔孙,潘敦鹏之孙,潘淑输之子。约于清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
南坪长沙岭头潘姓 始祖潘廷孝(1564—?),字道慈,系安溪潘用元第七世孙,潘文明之孙,潘玉卿之次子。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睦里厚德口九仙峰,约于明万历年间入迁平阳县蒲门五十五都长沙岭头(今霞关镇南坪办事处长沙村)定居。配林氏,生子二:长志兴、次志盛。志兴生子孕起、孕麟。志盛生子四:长孕瓒(过继外祖父许姓)、次孕周(分为智房)、三孕璧(分为仁房)、四孕珍(分为勇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南坪长沙、沿浦岭尾、澄海岙内、蒲城城内、马站街路、霞关街路、乾尾李家坟前、县城灵溪和外地等。
沿浦岭尾潘姓 始迁祖潘孕璧(1632—1701),讳士亢,系福建漳州和平县潘绵远第二十五世孙,泉州安溪县潘用元第九世孙,蒲门始祖潘廷孝之孙,潘志盛之三子,分为仁房。明末,公随祖父潘廷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感化里留山入迁平阳县蒲门长沙半岭(今苍南县霞关镇南坪长沙村)始居。迨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蒲门迁界与堂兄潘孕周,举家移居平阳县北港避居二十三载后,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门展界,与胞兄潘孕周复居蒲门墩尾(今沿浦镇岭尾村)定居。配福建安溪陈氏,生子一女三:子文侯,长女招赘郑峻容,后裔子孙繁衍众多,支分潘、郑两族,潘氏分居岭尾潘厝,郑氏移居过坑(今沿浦镇岭尾村郑宅)。后裔子孙分居本县岭尾、马站街、县城灵溪街以及台湾等地。
澄海岙内潘姓 始迁祖潘孚起(1619—1686),讳凤生,系福建漳州和平县潘锦远第二十五孙,泉州安溪县潘用元第九世孙,潘永和派下,蒲门始祖潘廷孝之孙,潘志兴长子。清顺治十八年(1661)蒲门迁界由坪长沙岭头移居平阳县北港避居二十三载后,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门展界与堂兄弟复居蒲门岙内仓基(今霞关镇澄海岙内村)。配安溪陈氏,生子贤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沿浦先峰头潘姓 始迁祖潘其意,名谓,字子禄。系入浙始祖潘光显裔孙。潘光显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入迁瑞安县马屿金谷山。迨至四世潘其晖由马屿金谷山入迁平阳县二十八都士兠(今属苍南县灵溪镇渡龙屿湖村屿兠)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潘姓人口
苍南潘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潘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238 |
凤江乡 |
863 |
渡龙乡 |
12 |
马站镇 |
70 |
灵江镇 |
78 |
云岩乡 |
56 |
繁枝乡 |
16 |
沿浦乡 |
504 |
沪山乡 |
37 |
湖前镇 |
282 |
挺南乡 |
144 |
南坪乡 |
29 |
凤池乡 |
2 |
钱库镇 |
61 |
桥墩镇 |
111 |
渔寮乡 |
144 |
渎浦乡 |
219 |
芦浦镇 |
10 |
观美乡 |
55 |
蒲城乡 |
45 |
浦亭乡 |
19 |
望里镇 |
22 |
南水头乡 |
39 |
云亭乡 |
3 |
对务乡 |
2 |
仙居乡 |
2 |
黄檀乡 |
9 |
霞关镇 |
47 |
大观乡 |
15 |
新安乡 |
5 |
莒溪镇 |
2 |
城门乡 |
14 |
龙港镇 |
288 |
陈东乡 |
3 |
五凤乡 |
620 |
澄海乡 |
33 |
沿江乡 |
470 |
项桥乡 |
7 |
腾垟乡 |
21 |
赤溪镇 |
59 |
龙江乡 |
34 |
夏口乡 |
21 |
矾山镇 |
71 |
龙沙乡 |
52 |
白沙乡 |
12 |
括山乡 |
13 |
华阳乡 |
5 |
半垟乡 |
72 |
海城乡 |
1 |
金乡镇 |
631 |
昌禅乡 |
3 |
凤阳乡 |
29 |
宜山镇 |
70 |
大渔乡 |
35 |
埔坪乡 |
8 |
中墩乡 |
12 |
铁龙乡 |
14 |
新城乡 |
252 |
南宋乡 |
10 |
信智乡 |
10 |
平等乡 |
20 |
藻溪镇 |
414 |
南堡乡 |
31 |
|
|
(注:潘姓与泮姓含混不清。应该说,苍南全县以潘姓占多数,泮姓极少数。但由于人口普查之时,普查员滥用不规范的简体字,把“潘”写成“泮”,致造成混乱。今按《潘氏宗谱》为依据,将部分有明显登错潘姓人口的乡、镇,统一划归潘氏人口。)
苍南县(2005年)潘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潘姓在籍血缘人口为8107人,占全县总人口0.66%,每平方公里6.66%,名列全县第31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2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近千人的有灵溪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潘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2349 |
28.30 |
|
灵溪镇 |
885 |
10.23 |
灵溪山前、南水头坝头、街路 |
五凤乡 |
759 |
26.17 |
黎明、白坑、凤村、大隔、半岭 |
金乡镇 |
676 |
15.52 |
城内 |
舥艚镇 |
607 |
33.72 |
|
沿浦镇 |
553 |
16.26 |
岭尾下潘、街路 |
藻溪镇 |
447 |
5.90 |
盛陶下井桥、挺南毛宫内、万里大坪头、外西岙 |
桥墩镇 |
426 |
5.30 |
新宫、大沿沙、陈罗垟、石龙 |
渔寮乡 |
161 |
9.47 |
关头宫脚、牛栏、罗家山 |
赤溪镇 |
159 |
3.18 |
塘头、棕利头、半垟隔头大厝基(全部迁出)、街路 |
霞关镇 |
112 |
3.25 |
街路 |
马站镇 |
105 |
2.92 |
街路 |
钱库镇 |
99 |
4.76 |
夏口潘家宅 |
矾山镇 |
98 |
1.85 |
|
龙沙乡 |
77 |
2.33 |
蔡家山 |
云岩乡 |
76 |
5.85 |
|
观美镇 |
72 |
1.69 |
|
宜山镇 |
67 |
5.19 |
|
蒲城乡 |
54 |
6.00 |
城西 |
炎亭镇 |
47 |
3.36 |
东西沙 |
凤阳乡 |
42 |
2.00 |
|
望里镇 |
34 |
1.05 |
|
石砰乡 |
29 |
2.90 |
|
大渔镇 |
28 |
1.75 |
南行街、北行街 |
浦亭乡 |
27 |
0.99 |
大亭 |
腾垟乡 |
25 |
1.25 |
|
岱岭乡 |
17 |
0.85 |
|
南宋镇 |
15 |
0.68 |
|
括山乡 |
14 |
0.58 |
|
芦浦镇 |
13 |
2.17 |
|
新安乡 |
11 |
1.34 |
|
中墩乡 |
9 |
0.90 |
中墩 |
凤池乡 |
8 |
0.57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2 |
0.04 |
妇女嫁入 |
仙居乡 |
2 |
0.25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2 |
0.08 |
妇女嫁入 |
苍南潘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记载,全县潘姓人物有潘侃,字刚直,下涝(今属苍南县龙港镇)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官虞城知县。
附 录
一、潘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六十个姓氏之一,在海南、广东、江苏地区有优势。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潘的人至少有41人,总人口大约在490余万。
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地区。两汉至唐朝,潘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中原。唐朝以后,潘姓向西北甘肃、北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发展,而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南部和东南地区土著潘姓的不断融入,亦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潘姓进入闽南和广东,为潘姓在南方占优势奠定了基础。清康熙年间潘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潘姓大约有3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排在第四十五位。潘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22%,占河北总人口的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这两省潘姓大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安徽,这四省的潘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中原冀豫、东南沿海浙苏闽为中心的两大块潘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潘姓大约有6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排在第三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潘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6%,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0.6%)、江西(17.1%)、江苏(14.9%),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62.6%;其次分布于安徽(8.8%)、山东(6.5%)、福建(4.4%),这三省的潘姓又集中了19.7%。浙江为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潘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浙赣苏潘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潘姓的人口已达到492万,列在全国第五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潘姓人口由60万激增到492万,增长了8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安徽,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这五省又集中了32%。广东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8%,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琼、东部苏皖两块潘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同时向南部迁移。
二、当代潘姓的分布
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潘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海南、广东中部、苏浙皖大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角,每平方公里的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4.2人以上。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6.9%,潘姓人口大约139.5万;0.7—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潘姓人口大约160.8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5%,潘姓人口大约191.7万。
潘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海南、广东大部、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湖北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内蒙古东北和东南、辽宁西部、黑龙江西北地区,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8%;其他地区,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7%,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26%。
三、潘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潘姓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总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六位;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9%,排在第二十九位。
春秋时期有太子太师潘崇。东汉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有尚书仆射潘秘,辅军中郎将、刘阳侯潘濬,孙权夫人潘氏。西晋有文学家潘岳,荥阳中牟人,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文辞华靡,因其姿仪美,是著名的美男子,有掷果盈车的故事而被称为潘郎,后常借以称妇女所爱幕后的男子。潘岳之侄潘子尼,亦为西晋文学家,世称二人为“两潘”。太常博士、安昌公潘尼,桂林太守潘京。南北朝有雍州刺史、河东郡王潘乐(北齐),潘妃(北齐东昏侯贵妃),徐州刺史潘永基(北魏),文帝潘淑妃(南朝宋)。隋代有京兆郡博士潘徽。唐代有户部侍郎潘存实,沣州司马潘炎,豫州刺史潘好礼,杭州刺史潘求仁,户部侍郎潘孟阳。五代有左雄威指挥使潘环,武泰节度使兼侍中潘炕,吏部侍郎潘起,同平章事(副丞相)潘峭,蜀州刺史潘在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副丞相)潘承佑。宋代有荆南、鄂州二知州潘夙,显谟阁待制知洪州、徽猷阁待制潘兑,刑部侍郎潘凯,潭州防御史、同平章事(宰相)潘美,国子博士潘阆,登士郎、兴化知州潘畤,嘉兴知府潘墀,奉议郎潘鲠,中书舍人潘良贵,太学博士潘友端,西北面都统、汝州别驾潘崇彻,深州刺史潘惟吉,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潘慎修。元代有湖广税课大使潘怀,兴中知州、监察御史潘泽,江西东道按察使潘黼,江浙行省左丞潘元绍,福建儒学提举潘从善,翰林学士潘庭坚,诗人潘自修,浙江行省平章潘原明。明代有汉中知府潘文,兵部左侍郎潘旦,工部左侍郎潘礼,太常少卿潘辰,广西太平知府潘时,武英殿中书舍人潘纬,广东提学副使潘府,福建按察司佥事潘珏,兵部左侍郎潘珍,南安户部尚书潘荣,孝子楷模潘选,常镇守备潘逊,副都御史潘埙,浙江布政司左参议潘恩,山西布政司参议潘高,临江知府潘谅,福建兴化知府潘琴,云南按察佥事潘棠,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潘赐,南京国子监学录潘锐,云南布政司参议潘瑞,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潘鉴,庐州知府、山西按察使潘榛,户、工、兵三部尚书潘潢,南京刑部尚书潘蕃,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潘谥,虎贲卫指挥使潘毅,兵部右侍郎潘士良,尚宝卿潘士藻,江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潘子秀,右佥都御史潘长寿,福建布政司参议潘文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漳州知府潘本愚,顺天巡抚潘永图,抚州知府潘至善,安庆知府潘仲骖,南京兵部左侍郎潘汝桢,九江知府、广西布政司右参政潘志伊,兵部左侍郎潘希曾,万州知州潘应斗,池州知府潘应龙,工部尚书潘季驯,云南左布政使潘润民,昆阳知州潘维兵,江西左布政使潘曾纮,信阳知州潘德元。清代有昆阳知州潘相,广东南澳镇总兵潘韬,贵州巡抚潘霨,太常博士潘士权,总兵潘之善,内阁中书潘有为,总兵、陕西提督潘育龙,古北口提督潘绍周,安徽巡抚潘思矩,侍读学士潘衍桐,陕西监察御史潘庭筠,广西巡抚潘鼎新,河南河道总督潘锡恩,内阁侍读潘曾绶,吏部左侍郎潘曾莹。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潘平格,史学家潘柽章,江南溧阳农民起义潘茂、潘珍,学者潘来,诗人潘德與,户部尚书潘世恩,工部尚书潘祖荫,上海小刀会首领潘起亮,水族农民起义首领潘新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