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33、胡 姓

  • 发布日期:2008-03-19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第三十三位—— 

 

胡姓始祖——胡公满

 

据《史记·陈杞世家第六》和《左传》所载,胡公满一名妫满,又名陈胡公。西周陈国国君。周武王灭商后,求舜后代,得妫满,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在陈这个地方,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武王以长女太姬配胡公满。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自妫满街陈至陈公亡国,厉公的儿子出逃到齐国,以国名为姓氏,称陈氏。胡公满为陈、胡、田、虞、姚等姓的共同始祖。

 

 

   

 

胡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和《通志·氏族略》所载,胡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妫姓、归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妫姓。妫姓胡氏出自谥号,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根据古代谥法,“弥年寿考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说因长寿而誉满天下、公正诚信而深得民心。妫满逝世后,周朝天子赐谥号“胡公”。胡公满的后裔以谥号为氏,遂为胡氏。妫姓之后繁衍出40多个重要的姓氏,其中最大的五姓是陈、胡、田、虞、姚,除了虞姓外,其他四姓为当代的百家大姓。妫姓胡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归姓。归姓胡氏源出国名。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在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河南郾城建立了归国和胡国,均为商的属国。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建立了国。归姓胡氏有两分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了归和胡,胡国之后以国为氏,这是第一分支。西周宣王时,楚国灭归姓国,封楚王族于此,为芈姓夔国。春秋时公元前634年,楚国灭芈姓夔国,把以归姓为主的夔人东迁到安徽阜阳,成立了胡国,子爵,史称胡子国。公元945年,楚国灭胡,胡国之后以胡为氏,这是第二分支。归姓胡的历史最长,至少有3200多年。

第三支系出姬姓。姬姓胡氏源出国名。周武王灭归、胡两国后,随即把两国之地封于亲属姬姓,仍称胡,子爵,史也称胡子国。进入春秋后,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后又复国于安徽阜阳。春秋末公元前531年,楚灵王灭胡子国并迁胡子国于荆,胡人居于今湖北西北的荆山北麓。不久又复国迁回安徽阜阳,回迁途中在河南西南的唐河县的胡阳停留。公元前519年楚国伐吴失败,回国途中灭了胡子国,子孙遂姓胡。姬姓朝的历史也有3000年,普遍使用胡姓是在国亡之后,这离今也有2500多年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胡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胡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胡姓的外来血缘主要来自北方。最重要的有: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纥骨氏族为胡氏。北魏的高车族人,北宋的契丹族人,金国的女真族人中均有胡姓。我国南方和西南的瑶、苗、普米、彝姓中也有胡姓,这些胡姓很可能来自汉族的移民,长期混居加上汉民人数少,久而久之融入了当地的土著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代。

 

 

胡姓郡望

 

胡姓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县);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西晋时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胡姓堂号

 

胡姓堂号很多,有颐养、光裕、忠义、庆馀、安定等。其中最受人钦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系纪念北宋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官至太博士。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他的“明体达用”学说,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因他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胡姓后人遂以“安定”为堂号。

 

 

苍南胡姓迁徙

 

苍南胡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胡姓,虽算不上历史悠久的望族,但据芦浦黄楼下《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系明末清初由瑞安县马屿始祖胡崇严支系入迁黄楼下定居,属于最早入迁的一支。只因年远代湮,清初又值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而难稽考。今将收录部分迁徙情况,列明于下,以作进一步考证。

芦浦黄楼下胡姓  始迁祖胡尔儒(16201686),讳仕儒,字瑞玉。据苍南《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崇严(1508—?)号登高,世居福建漳州府南靖县底。配杨氏,生子四:孚纲(居原籍)、孚毅、孚木(居原籍)、孚纳。胡孚毅、胡孚纳兄弟于明隆庆年间由南靖县峃底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四十二都十甲马屿塗中村定居。孚毅配林氏,生子五:宗尧、宗舜、宗禹、宗汤(迁居福建福宁府福鼎县白琳)、宗殷。胡宗尧(15731641)配颜氏,生子三:尔呈、尔儒、尔。胡尔儒,于明末清初由瑞安县马屿入迁平阳县江南三十一都黄楼下(今属芦浦镇)定居。配林氏,生子五:良文、良二(徙中墩尖礁)、良三、良四(兄弟徙居五十三都风垟)、良五(派下居金乡)。”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城内、钱库黄判桥、渔寮虎井等地。

金乡城内胡姓  始迁祖胡廷启(17231808),系胡尔儒曾孙,胡良文之孙,胡盛辉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芦浦黄楼下入迁来此定居。配张氏,生子一:光谟;继配杜氏,生育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钱库黄判桥胡姓  始迁祖黄光照(1778—?),系胡崇严八世孙,胡尔儒曾孙,胡盛灿之孙,胡廷福四子。于清嘉庆初由黄楼下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黄文泮。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渔寮虎井胡姓  始迁祖胡盛亮(17011794),系胡尔儒之孙,胡良文四子。于清康熙末或雍正年间由黄楼下入迁来此定居。配王氏,生子五:廷义、廷侯、廷选、廷祥、廷全。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石龙胡姓  始迁祖胡华馀,系福建漳州府长泰县来苏里胡明庵八世孙,平阳县山门亭后胡志雄玄孙,胡添权曾孙,胡兴重之孙,胡仰进三子。约于明万历年间由山门亭后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三炉坑、长兴县泗安公桥、杭州百子门外等地。

桥墩胡姓  始迁祖胡永?(名不详),何时由何地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胡维?(名不详),儿媳不详,生子胡延从,配陈氏,生子二:文赎、文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观美长寨岭脚胡姓  始迁祖胡?(名不详)。据苍南桥墩石龙《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其祖上不知从何而来,但知居平阳县三十二都夏林北岸大殿东首(今属苍南县对务上林村)。胡?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夏林北岸入迁来此定居。配伍氏,生子胡廷烈,儿媳不详,生孙五:大华、大川、大芬、大化、大荣。”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灵溪山前胡姓  始迁祖胡子贤。原福建安溪胡明庵派下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五十五都东阳马山前之支派(此据苍南桥墩石龙《安定郡胡氏宗谱》记载)。胡子贤约于清乾隆初由瑞安县东阳马山前入迁来此定居。配董氏,生子四:光泰、光文、光辉、光彩。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望里溪头胡姓  始迁祖胡金(17511808),系福建安溪胡明庵派下。与兄胡宁于清乾隆年间由安溪来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十五都荪湖溪头龙山头(今望里溪头)打石而定居。配陈氏,生子胡振标(17931857),儿媳黄氏,生子四女一:正若、正庆、正骞、正贵。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城门元宝园胡姓  始迁祖胡华宗,系福建漳州府长泰县来苏里胡明庵八世孙,平阳县山门亭后胡志雄玄孙,胡添权曾孙,胡兴重之孙,胡仰学四子。于清康熙十三年与长兄华达由平阳县山门亭后入迁南港(华达居南港地址不详),旋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二:应隆、应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小渔胡姓  始迁祖胡光华,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湖头来苏里胡遁庵十四世孙,入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北港四十九都山门下路堡胡弘恩曾孙,胡尧炳之孙,胡永居次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北港山门下路堡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胡孟柱(17111787),配蔡氏,生子四:言宗、言桂、言龙、言兰。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福建莆田湄州,福鼎秦屿吉溪青园岭,以及县内外各地。

 

 

苍南胡姓人口

 

苍南胡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胡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683人,名列全县第33位,分布全县72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胡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235

江山乡

75

渡龙乡

199

沿浦乡

26

灵江镇

126

湖前镇

27

繁枝乡

7

南坪乡

72

沪山乡

73

钱库镇

366

桥墩镇

286

渔寮乡

152

凤池乡

2

芦浦镇

787

观美乡

74

蒲城乡

12

渎浦乡

21

望里镇

92

南水头乡

17

云亭乡

38

浦亭乡

87

仙居乡

60

莒溪镇

21

霞关镇

7

对务乡

52

新安乡

25

五凤乡

5

城门乡

125

大观乡

11

陈东乡

10

碗窑乡

9

魁里乡

29

龙港镇

290

项桥乡

11

腾垟乡

6

岱岭乡

5

沿江乡

34

夏口乡

19

大龙乡

5

澄海乡

9

龙江乡

818

括山乡

27

天井乡

3

赤溪镇

56

白沙乡

54

金乡镇

210

矾山镇

492

龙沙乡

332

海城乡

24

艚乡

109

华阳乡

19

半垟乡

25

宜山镇

69

大渔乡

305

昌禅乡

3

凤阳乡

1

铁龙乡

63

石砰乡

18

埔坪乡

9

中墩乡

129

平等乡

31

新城乡

65

南宋乡

9

信智乡

80

凤江乡

39

炎亭镇

81

南堡乡

3

 

 

云岩乡

17

藻溪镇

10

马站镇

75

 

 

 

苍南县(2005年)胡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胡姓在籍血缘人口为7512人,占全县总人口0.61%,每平方公里6.71人,名列全县第33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龙港、灵溪2镇。今按人口多少为序,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胡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1792

21.59

龙江涂厂、黄家蓬、三大屋

灵溪镇

1012

12.00

沪山百丈、胡头桥、渡龙屿、山前

芦浦镇

828

138.00

黄楼下

钱库镇

495

23.80

胡处、黄判桥

龙沙乡

479

14.51

岭门山岐、大岗、玉沙街

桥墩镇

310

3.85

石龙、街路

大渔镇

264

16.50

小渔抛船湾、大岙心、岭门、小岙

马站镇

260

7.22

城门西边、街路

金乡镇

226

5.19

城内

艚镇

207

11.50

 

赤溪镇

181

3.62

信智街路、湖井过垟丘、流岐岙

渔寮乡

168

9.88

虎井

宜山镇

163

12.63

 

中墩乡

149

14.90

尖礁、抛船

矾山镇

135

2.55

王西坑、下半山、街路

观美镇

131

3.08

长寨岭脚

浦亭乡

98

3.59

 

霞关镇

96

2.79

街路

望里镇

94

2.90

溪头

炎亭镇

87

6.21

 

沿浦镇

71

2.09

斗门头

仙居乡

65

8.12

 

括山乡

33

1.37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莒溪镇

29

0.57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新安乡

25

3.05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云岩乡

21

1.61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藻溪镇

18

0.31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石砰乡

17

1.70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南宋镇

14

0.64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岱岭乡

11

0.55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蒲城乡

8

0.89

妇女嫁入

腾垟乡

7

0.35

妇女嫁入

五凤乡

6

0.21

妇女嫁入

凤池乡

6

0.43

妇女嫁入

昌禅乡

5

0.14

妇女嫁入

凤阳乡

1

0.05

妇女嫁入

 

 

苍南胡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记载,全县胡姓人物有胡拱极,金乡人。明崇祯贡生,官宛陵训导,入清为上杭县丞(误入清为县丞,据福建通志、旧志作知县)。

 

 

   

 

一、胡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胡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中十分昌盛。胡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胡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近1600万。

先秦时期,胡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地区。秦汉两晋时,胡姓已经播迁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陕西,北疆为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之际,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优势。清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胡姓大约有9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29%,占江西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胡姓大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和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胡姓聚集地。两广地区是当时胡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胡姓大约有1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8%,为明朝第十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胡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胡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50%,净增加了4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2.7%)、浙江(20%)、安徽(13.3%)三省,这三省胡姓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7.5%)、江苏(6.3%)、湖南(5.4%)、山东(4.2%)、四川(4%),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7%。江西仍为胡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胡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胡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向东漂移,东南地区的胡姓有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是胡姓的密集区。

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达到1572万,为全国第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胡姓人口由147万激增到1572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江西三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这五省又集中了23%。四川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2.7%,占省总人口的1.7%。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西(4%)和湖北(3%)。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形成了赣鄂皖和四川两个胡姓高聚集区域。在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力度。

 

二、当代胡姓的分布

 

胡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特别在赣鄂皖三省交会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在5.5人以上。胡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胡姓人口大约709万;1.13.3/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人口大约723万;不足3.3/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6%,胡姓人口大约142万。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赣北、湘贵交界地,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达3%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在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1.3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7%;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此比例在0.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5%

 

三、胡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胡姓历代名人355名,占名人总数的0.7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二位;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第二十六位;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34%,排在第十六位。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辈出,东汉有华容胡刚的六世孙胡广,历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要职,曾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三国吴大臣胡综,振威将军、封关内侯胡质,右骑将军、成阳亭侯胡济。西晋有大将军胡奋。南北朝北魏有胡太后,孝明帝时曾临朝执政;北魏末年有起义首领胡琛,为敕勒(高车)族,曾称高平王;虎威将军、始夏男胡叟,殿中尚书、东平郡公胡祥,宣武帝妃胡太后。唐代有诗人胡曾,其诗通俗明快;户部尚书胡证,刑部侍郎胡演,广州都督胡元礼。五代有画家胡环,擅写北方边疆牧马、驰猎等生活,尤工画马,右龙虎统军兼侍卫指挥使胡规,大将、右统军使胡进思。宋代有秘书少监胡旦,奉议郎胡仔,太常丞胡宁,左宣教郎胡权,兵部侍郎胡则,国子司业胡伸,礼部尚书胡沂,工部侍郎胡友,监察御史胡,严州知州胡,有始终反对和议的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胡铨,两浙路转运使胡宿,宋初学者、教育家、太博士胡瑗,平江知府胡颖,江西、江东、福建提刑胡襄,成都知府胡元质,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大理评事胡仲容,刑部尚书胡交修,经学家、太学博士胡安国,大宗正丞胡如埙,兵部尚书胡直孺,参知政事胡松年,吏部侍郎胡国瑞,颍昌知府胡宗炎,礼部尚书胡宗愈,太博士胡顺之,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胡晋臣,镇江知府兼浙西安抚使胡唐老,翰林学士胡宾王,大理评事胡梦昱,著作郎胡舜元,庐州知州胡舜陟,宋元之际有史学家胡三省,以注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明代有文渊阁大学士胡广,山东巡抚胡节,大理少卿胡闰,福建按察使胡直,工部尚书胡松,吏部尚书胡松,吏科给事中胡易,鸿胪少卿胡侍,山西按察使胡经,翰林侍讲胡经,浙江提学副使胡轸,北京国子监祭酒胡俨,太博士胡彦,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御史胡洁,广东左布政使胡,胡广参政胡铎,御史胡,征南将军、东川侯胡海,山西按察副使胡宾,刑部郎中胡琏,吴王府参军胡深,陕西巡按胡深,云南参议胡谐,山西布政司参议胡琮,广西左布政使胡智,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胡,南京户部尚书胡富,山西提学副使胡谧,福建提学副使胡献,右都御史、刑部尚书胡概,泉州知府胡器,福建右参政胡,工部尚书胡瓒,江西左参政胡瓒,江西按察副使胡士容,陈州知州胡大成,明初将领、越国公胡大海,丞相胡惟庸,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山东按察佥事胡子义,刑部侍郎胡子昭,延平知府胡子祺,保定总兵官胡从仪,四川按察使胡文璧,武英殿中书舍人胡正言,兵部尚书胡世宁,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胡世安,贵州布政使胡平表,右佥都御史胡东皋,礼部侍郎胡尔恺,赵府左长史胡永兴,南赣总兵胡有,广西布政司右参政胡尧元,江南道御史胡行简,湖广总督胡全才,翰林编修胡汝嘉,右佥都御史胡汝霖,兵部尚书胡应台,徽州总兵胡茂祯,右都御史、太子太保胡宗先,工部尚书胡拱辰,秘书院学士胡统虞,工部侍郎胡桂芳,都指挥使胡德济,右副都御史胡缵宗。清代有太博士胡,甘肃提督胡超,侍讲学士胡敬,礼部侍郎胡煦,浙江海防同知胡义赞,广西提督胡天格,云南提督胡中和,翰林院学士胡中藻,藏书家、金华知府胡凤丹,太仆寺少卿胡文学,太平天国春官丞相胡以晃,彝陵总兵胡世英,雕刻家胡用中,刑部尚书胡会恩,鸿胪寺卿胡时显,刑部尚书胡异猷,兵部尚书胡季堂,山西、湖南、江西、河南巡抚胡宝,台湾兵备道胡承珙,通政司参议胡家玉,太平天国孝王胡鼎文,甘肃巡抚胡献徵,吏部左侍郎胡肇智,顺天府丞胡德迈,邮传部侍郎胡燏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