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位——薛 姓
薛姓始祖——奚 仲
据《世本》和《中国姓氏》载,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南市),得任姓。第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说是车的创造者,居于薛,建薛侯国。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国姓,称薛氏,尊奚仲为始祖。
渊 源
薛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记载,中国汉族薛姓主要有三大支:任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任姓。黄帝与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苍林、禺阳。禺阳(也作禹阳,一说为黄帝之孙颛顼之少子阳)也称禺虢,受封于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后南移山东济宁东南。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十二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临东夷族,禺阳是任氏族的首领,任姓之祖。禺阳的直系后裔奚仲是夏后氏禹的车正。车正是夏朝设置的官名,为车官之长。奚仲被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建立了薛侯国,成为夏朝的从属部落,居薛为夏王制造车辆,后来南迁到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商汤灭夏桀,奚仲的后裔仲虺为商王汤的左相,复居薛,此薛地在山东微山与滕州之间。到商朝末期,仲虺的后裔成,移国于挚,在今河南汝南东南,改国号为挚。周文王之父娶其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周武王灭商后,封成的后裔为薛侯,以奉奚仲之祀,后改称伯爵,到春秋后期薛国南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薛国历经夏、商、周三朝64代,到战国中期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出奔楚国,楚怀王以沛地赐予公子登为食邑,古城在今安徽宿州西北,子孙以国为氏。任姓薛氏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薛的普遍使用是在国亡之后,这至少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妫姓。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不欲称本国号,故改陈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9年姜姓齐国灭亡。到战国后期,齐湣王封齐相田婴于薛,即旧薛国之地。田婴之子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号
第三支,系出外族的改姓。薛姓也是一族由多民族来源组成的中国大姓。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政权频繁更迭,中原人群多次向南大迁移,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汉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薛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著名的事件有:西汉时,四川蜀族是与胡、氐、丁零族等同的民族,薛部落是蜀族中的强大氏族,后北迁居于河东之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庙前村北古城,到东晋末已形成了著名的河东薛氏,不久全部成为汉族;北魏时匈奴的吐京胡中也有薛姓部落;鲜卑高车族薛干部落的叱干氏族集体改汉姓薛,形成河南薛氏;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也有薛姓,后来也成为西北地区的薛姓汉族;清朝满洲人中也有薛姓,世居沈阳,其先为薛姓汉人,入旗满化为满洲人,清朝中期以后,旗人与汉人多为杂居,互相通婚,清末民初,多数族人成为汉人。
河 东 郡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廉 水 郡
廉水郡,没有郡望出处。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薛令之,唐福建长溪人。字珍君。中宗神龙进士。肃宗为太子时,以左补阙兼侍读,积岁不迁,乃弃官徒步归乡里。及肃宗即位,以旧恩召之,已卒。遂名其乡为廉村(廉村原名石虫淳,位于今福安市区西南
三 凤 堂
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唐初,薛元敬,唐蒲州汾阴人。少以文学与叔父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高祖武德中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元敬为太子舍人,掌管文翰,号为称职。”薛姓后人遂以“三凤”为堂号,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因之三凤堂系薛姓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堂号。
追 远 堂
纪念薛氏入闽一世祖——贺公。因此,薛家桥薛氏宗祠以“追远堂”为堂号。
薛贺,於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在梁武帝政权中封有“光禄大夫”之衔,那时,梁武帝不时对外征战,社会很不安定。为避战乱,贺公离开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携带家室入闽,来到长溪县西北的乡村——石矶津(福安廉村旧名)。入闽的薛贺虽然失去了官衔、俸禄,但在八闽之地的石矶津,一派宁静和平,贺公带领家族子弟在此安居乐业,成为入闽一世祖。
薛姓忠谏堂
忠谏堂。西汉宣帝时,薛广德官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到了元帝,要造楼船供自己玩乐,他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使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因此,薛姓后人为纪念薛广德敢于向皇帝谏诤,以“忠谏”为堂号,即忠谏堂。
苍南薛姓迁徙
薛姓迁徙与演变 苍南薛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苍南各地《薛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但经江山薛家桥《薛氏宗谱》考证,其支派始祖薛怀干,字直夫,唐进士第,官至广东雷州知府,后弃官繁游,唐贞观元年(785)与兄弟薛怀仁、薛怀义由福建长溪赤岸廉村(今属霞浦县赤岸)入迁温州。薛怀干定居平阳县北港南湖为平阳县薛姓始迁祖。今将部分迁徙概况收录于下:
江山薛家桥薛姓 始迁祖薛伯(899—955),系福建长溪县廉村第十四世孙。字方山,生于唐光化二年(899)己未,卒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乙卯,寿五十七岁。配林氏,生子四:长秉孝(分为孝房)、次秉悌(分为悌房)、三秉忠(分为忠房)、四秉信(分为信房)。公于唐时由平阳县南湖来此定居。公好义独建石桥,名曰雪桥(今薛家桥)供人通行。后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薛家桥、望里项家堡、灵溪凤池、桥墩尾山、炎亭东埭头、舥艚烧灰、湖前三垟、马站、白沙象冈、渎浦塔里、金乡余庄、湖里黄泥岙、十八步、江山郭宕、湖里干溪头、芦浦林家院、白沙刘店、藻溪杨家汇、龙港街路、县城灵溪和平阳郭山、温州藤桥石牛坑、瑞安上望、平阳麻步何家垟、平阳梅溪凤岙坑底、万全茶堂、平阳鳌江下垟埠下半厂、温州垟皮山、平阳万全雅薛以及福鼎县巽城大湾、流江、彭家山、前岐上屿等地。
宜山严处东店薛姓 始迁祖薛伯杨,字方圯,薛常悦之子。何时徙居平阳县泥山(今宜山镇严处村)不详。公在严处之东设店经商,故名东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名闻乡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城内薛姓 始迁祖薛维芳,系江山薛家桥忠房良智公之孙。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薛家桥来此定居。公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卒于天启二年(1622)壬戌,寿61岁。配金氏,生子一,名上登。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渎浦塔里内底桥薛姓 始迁祖薛阿六,系江山薛家桥忠房良智公之曾孙。约于明万历年间由薛家桥来此定居。公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金乡北门外余庄薛姓 始迁祖薛明佐,系江山薛家桥忠房良聪公曾孙,薛致坚次子。约于明末由薛家桥来此定居。公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寿68岁。配李氏,生子三,长君杰、次文焯、三文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龙港河前三垟薛姓 始迁祖薛世碧,系薛家桥悌
金乡(大渔)大岙薛姓 始迁祖薛修芬,系薛家桥孝
炎亭埠海墈(坎)头薛姓 始迁祖薛世宁,系薛家桥 公第 世孙,文宝公之孙,士爵公之子。约于清康熙年间由廖家垟来此定居。公生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8)己巳
金乡南门外乾溪头大岩下薛姓 始迁祖薛世瑞,系薛家桥信房派下,士爵公第四子。约于清康熙与雍正之间由廖家垟来此定居。公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庚寅
藻溪桥头薛姓 始迁祖薛明照与祖父世忠公,系薛家桥孝
赤溪白湾薛姓 始迁祖薛明法与父元汉公,系薛家桥孝
金乡薛姓 始迁祖薛明该,名光该,系薛家桥孝
龙江江口薛姓 始迁祖薛明章与祖父世德公,系薛家桥孝
信智园屿薛姓 始迁祖薛明萱与祖父世杰公,名大椿,系薛家桥孝
龙江李家垟薛姓 始迁祖薛明玉,字光三,系薛家桥孝
宜山塘西薛姓 始迁祖薛维茂。系始祖薛有朋第十四世孙(薛有朋,元泰定间官刑道,出任江苏省苏州府),薛东公(字克庸)第十世孙(薛东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明时领师出征福建,有大勋,封镇国大将军。厥后以官地为家,居漳州府漳浦县马坪乡居仁里),薛建衡之孙,薛應鹏之次子(薛建衡(1592—1648)于明万历年间由漳浦县马坪乡居仁里入迁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四十五都沙垟新河头)。薛维茂生清康熙元年(1662)卒,乾隆三年(1738)戊午。享寿77岁。生子七女二。于清乾隆年间由瑞安县沙垟新河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赤溪半垟双排、炎亭晏公庙,以及县内外各地。
白沙七河薛姓 始迁祖薛维斌。系薛有朋第十四世孙,薛东公第十世孙,薛建衡之孙,薛应鹏之长子。薛维斌(谱载生清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6)丙戌,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沙垟新河头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湖里黄泥岙薛姓 始迁祖薛宗南(1868—1947),系薛家桥薛伯第四十五世孙,薛发让三子,薛发雅嗣子。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时虚度十八岁,由薛家桥到金乡城内殷家做长工,至二十六岁成家立业,定居黄泥岙。配陈氏(1876—1960),生子三:茂修(出绍宗登嗣)、茂苏(出绍宗雨嗣)、茂魁(居本地黄泥岙)。三子薛茂魁(1911—1981),配孙氏(1919—1990),生子三:悌炎(出绍茂苏嗣)、悌淼(名盛淼)、悌火(名盛火)。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和北京等地。
藻溪杨家汇薛姓 始迁祖薛文友(1679—1760),字世发,系福建漳州府薛华荣后裔,公约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小白严入迁来此定居。配纪氏,生子一女二,名天仪。
二世薛天仪,薛文友之子,配林氏,继配黄氏,授子一生子七女一:长云隆为乾房,次云赞为坤房,三云为震房,四云祥为艮房,五云珠为离房,六云道为坎房,七云榜为兑房,八云球为巽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杨家汇、藻溪街路、挺南上陶山、县城灵溪和平阳宗埠,瑞安县城新村等地。
宜山八岱薛姓 始迁祖名失考(行第不清)。系平阳县北港南湖始祖薛怀干后裔,薛公济支派(公济与公效、公翰、公运、公著属亲兄弟)。于何时由平阳县万全下薛薛氏第六房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四:鼎佐、鼎升、鼎旦、鼎昌。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薛姓人口
苍南薛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苍南县分乡镇薛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81 |
江山乡 |
2218 |
渡龙乡 |
9 |
南堡乡 |
1 |
灵江镇 |
20 |
湖前镇 |
141 |
繁枝乡 |
9 |
马站镇 |
12 |
沪山乡 |
13 |
钱库镇 |
49 |
挺南乡 |
11 |
沿浦乡 |
3 |
凤池乡 |
169 |
芦浦镇 |
224 |
桥墩镇 |
16 |
南坪乡 |
/ |
渎浦乡 |
120 |
望里镇 |
123 |
观美乡 |
/ |
渔寮乡 |
/ |
浦亭乡 |
/ |
仙居乡 |
67 |
南水头乡 |
1 |
蒲城乡 |
2 |
对务乡 |
8 |
新安乡 |
81 |
黄壇乡 |
/ |
云亭乡 |
26 |
大观乡 |
5 |
陈东乡 |
14 |
莒溪镇 |
/ |
霞关镇 |
1 |
龙港镇 |
585 |
项桥乡 |
6 |
五凤乡 |
1 |
城门乡 |
/ |
沿江乡 |
59 |
夏口乡 |
9 |
碗窑乡 |
2 |
魁里乡 |
11 |
龙江乡 |
122 |
括山乡 |
11 |
腾垟乡 |
/ |
岱岭乡 |
/ |
白沙乡 |
277 |
金乡镇 |
704 |
大龙乡 |
/ |
澄海乡 |
1 |
海城乡 |
28 |
舥艚乡 |
78 |
天井乡 |
5 |
赤溪镇 |
23 |
宜山镇 |
1311 |
大渔乡 |
62 |
矾山镇 |
4 |
龙沙乡 |
27 |
铁龙乡 |
64 |
石砰乡 |
3 |
华阳乡 |
/ |
半垟乡 |
76 |
平等乡 |
248 |
新城乡 |
13 |
昌禅乡 |
2 |
凤阳乡 |
/ |
凤江乡 |
698 |
炎亭镇 |
15 |
埔坪乡 |
3 |
中墩乡 |
/ |
云岩乡 |
47 |
藻溪镇 |
166 |
南宋乡 |
/ |
信智乡 |
3 |
苍南县(2005年)薛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薛姓在籍血缘人口为9420人,占全县总人口0.77%,每平均公里7.74人,名列全县第28位,分布全县33个乡镇,其中4千人以上的有龙港镇,1千人以上的有宜山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薛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4934 |
59.44 |
江山薛家桥、凤江三垟、龙港街路、白沙刘店、张家堡、象岗西垟厂、江山郭宕、街路 |
宜山镇 |
1745 |
135.27 |
塘西、严处东店 |
金乡镇 |
772 |
17.73 |
金乡城内、湖里黄泥岙、湖里干溪头、余庄 |
灵溪镇 |
468 |
5.41 |
渎浦塔里 |
芦浦镇 |
222 |
37 |
林家院 |
凤池乡 |
201 |
14.36 |
|
藻溪镇 |
195 |
2.58 |
桥头、杨家汇 |
望里镇 |
143 |
4.41 |
薛家堡 |
赤溪镇 |
125 |
2.50 |
半垟双排 |
霞关镇 |
117 |
3.34 |
|
舥艚镇 |
107 |
5.40 |
老城底、烧灰 |
新安乡 |
86 |
10.49 |
|
钱库镇 |
81 |
3.89 |
|
大渔镇 |
80 |
5.00 |
大岙 |
仙居乡 |
72 |
8.00 |
|
云岩乡 |
51 |
3.92 |
|
龙沙乡 |
35 |
1.06 |
沙波 |
马站镇 |
25 |
0.69 |
|
桥墩镇 |
24 |
0.30 |
薛家湾、尾山 |
沿浦镇 |
22 |
0.65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括山镇 |
15 |
0.62 |
独立户与妇女嫁入 |
炎亭镇 |
11 |
0.78 |
东埭头、晏公庙 |
莒溪镇 |
5 |
0.10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5 |
0.50 |
妇女嫁入 |
蒲城乡 |
5 |
0.55 |
妇女嫁入 |
石砰乡 |
3 |
0.30 |
妇女嫁入 |
浦亭乡 |
2 |
0.07 |
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2 |
0.06 |
妇女嫁入 |
渔寮乡 |
2 |
0.12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2 |
0.090 |
妇女嫁入 |
矾山镇 |
1 |
0.05 |
妇女嫁入 |
昌禅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五凤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苍南薛姓人物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和民国《平阳县志》和《温州市志》记载,共收录21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薛长卿 苍南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薛 青 苍南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薛子才 苍南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
薛仁敌 苍南县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武进士。
薛从龙 苍南县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薛 焴 苍南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
薛伯玉 苍南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
薛梦龙 苍南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
薛梦桂 苍南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
薛梦骑 苍南县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庚科武进士。
薛魁祥 苍南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薛思齐 苍南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庚戌科进士。
薛伯瞻 苍南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武进士。
薛伯虎 苍南县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武进士。
薛居简 苍南县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武进士。
薛从虎 苍南县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武进士。
薛宋贺 苍南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武进士。
薛士囦 苍南县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薛梦管 苍南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武进士。
薛林孙 苍南县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武进士。
薛 仍 苍南县人。南宋武进士。
附 录
一、薛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薛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江苏和秦晋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薛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薛的人至少有42人,总人口约在500万。
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浙江,西北直到甘肃天水。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薛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力的两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进而移民广东。清初,薛姓踏上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薛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一位。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13%),这两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四川(9.4%)、河南(7.9%)、福建(5.8%)、山东(4.3%),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薛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七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薛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薛姓的主力一直在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薛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30.6%,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14.4%)、浙江(14%)、山西(12.5%)四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河北(6.1%)、广东(6%)、山东(5.2%),这三省的薛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薛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方江浙、北部秦晋两块薛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薛姓的人口已达504万,是全国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薛姓人口由27万增加到500余万,大约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8.9%)、陕西(13.1%)、山西(12%)三省,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9.9%)、福建(9%)、安徽(4.9%)、上海(4.4%)、河南(4.2%),五省的薛姓又集中了32%。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江苏省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两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二、当代薛姓的分布
薛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皖浙鲁大部、冀晋秦宁大部、豫鄂西部、甘肃东部、四川东北、闽粤赣交汇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薛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苏中、陕南的中心地区可达到3.6人以上。薛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
薛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薛姓在长江以北、辽河以西、青海西宁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东南地区是比较能见到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
三、薛姓历史人物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薛姓历代名人235名,占名人总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位;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并列第三十五位;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8%,排在第五十四位。
薛姓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战国楚令尹薛公(失名)。西汉千户侯薛鉴;东汉千乘太守薛汉。三国东吴名士薛综。北魏时有响应盖吴起义的蜀族首领薛永宗。隋朝诗人语文学家薛道衡,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河南汾阴人薛举,迁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家资巨万,于617年与其子薛仁果起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拥有众13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属甘肃),次年病死,其子薛仁果继位,后兵败降唐。唐代,有农民出身的大将薛仁贵,以善骑射著称,曾率兵战败九族突厥于天山,故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之歌,后曾参与进攻高丽(今朝鲜)的战争,封平阳郡公;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据,女诗人薛涛,文学家薛用弱,高宗时宰相薛振,玄宗时宰相薛讷。北宋有司空、史学家薛居正,书法家薛绍彭。南宋有金石家、文学家薛尚功,学者薛季宣。明代,有学者薛瑄,医学家薛立斋,散曲家薛论道。清代有医学家薛雪,嘉庆时象棋名手薛丙,刑部尚书、法学家薛允升,外交官、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
四、温州地区薛姓进士名录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和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和民国《平阳县志》等有关资史志记载,温州地区薛姓进士共91人,占全地区进士总人数的4.60%。其名录载录(苍南县进士另录)如下:
薛元长 永嘉县人。唐元和元年(806)丙戌科进士。
薛 贽 永嘉县(包括今鹿城、瓯海、龙湾三区)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特科状元。
薛 宪 永嘉县人。唐大(太)和年间(827—835)进士。
薛 归 永嘉县人。唐大中八年(854)甲戌科进士。
薛待聘 永嘉县人。唐代进士。
薛正明 永嘉县人。唐代进士。
薛 宣 永嘉县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进士。
薛 庸 永嘉县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
薛强立 永嘉县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进士。
薛嘉言 永嘉县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进士。
薛徽言 永嘉县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
薛直言 永嘉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
薛叔渊 永嘉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
薛叔宣 永嘉县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进士。
薛寻立 永嘉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
薛叔珌 永嘉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
薛 绍 永嘉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
薛叔似 永嘉县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
薛 洽 永嘉县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进士。
薛 沄 永嘉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薛叔灌 永嘉县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
薛龟从 永嘉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
薛叔治 永嘉县人。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进士。
薛师萱 永嘉县人。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进士。
薛师中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
薛 嵘 永嘉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薛 峤 永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薛 峻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
薛元龙 永嘉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薛 嵎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薛 埴 永嘉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薛万里 永嘉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薛 东 永嘉县人。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进士。
薛 岷 永嘉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薛 开 永嘉县人。南宋特奏名进士。
薛 贤 永嘉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甲申科武进士。
薛居仁 永嘉县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武进士。
薛 岘 永嘉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武进士。
薛特立 永嘉县人。南宋特奏进士。
薛汉杰 乐清县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
薛 丰 乐清县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
薛良贵 瑞安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
薛良朋 瑞安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
薛 畦 瑞安县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癸亥科进士。
薛榛年 瑞安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武进士。
薛 誉 瑞安县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武进士。
薛昌宋 平阳县人。北宋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进士。
薛彦时 平阳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
薛 凤 平阳县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进士。
薛 伟 平阳县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进士。
薛祖该 平阳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
薛康生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薛文龙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薛冀之 平阳县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武进士。
薛秉威 平阳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武进士。
薛季通 平阳县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武进士。
薛季高 平阳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武进士。
薛 斌 平阳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乙丑科武进士。
薛举岩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薛思赞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薛季袭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薛肖岩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薛梦远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薛万石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武进士。
薛应雷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武进士。
薛时举 平阳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武进士。
薛亨雷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武进士。
薛亨亮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武进士。
薛 曾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武进士。
薛一雷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武进士。
薛时若 平阳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武进士。
薛济卿 平阳县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武进士。
薛鼎翁 平阳县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武进士。
薛应龙 平阳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探花。
薛德威 平阳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
薛骙孙 平阳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
薛文焕 平阳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
薛文虎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武进士。
薛式之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武进士。
薛次魏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武进士。
薛应子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
薛炎年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
薛定山 平阳县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
薛幼度 平阳县人。南宋武进士。
薛 峙 平阳县人。南宋武进士。
薛 郸 平阳县人。南宋武进士。
薛 蓝 平阳县人。南宋武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