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 姓
李姓始祖——李利贞
李姓源自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尧帝时,高阳氏的曾孙皋陶官大理(掌管刑狱),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孙儿世袭大理之职,其裔孙便以官为姓,称理氏。商纣王执政,理徵因直谏得罪了纣王被处死,理徵的夫人陈国契和氏带儿子理利贞逃难,食李子充饥得以活命,故不称理姓,改为李姓,即李利贞。老子李耳就是李利贞的后裔。
渊 源
李姓的来源和演变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北史·李时谦传》、《通志·氏族略》、《小学生必读百家姓》和《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出自嬴姓。颛顼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到了唐尧时代,颛顼部落已分为8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嬴。治不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楯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赐姓和上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频繁更迭、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在当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赐与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 郡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青莲堂
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苍南李氏迁徙
苍南李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俱难查考。经过调查,反复考证,但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李姓,于五代、南宋、明末、清初入迁定居。今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项桥李家堡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雅正,偕诰命夫人孙氏和子三:李鼎台、李鼎先、李鼎翰,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由福建福宁府长溪县赤岸(今霞浦县州垟乡)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东西两岸、金乡、大渔、龙港木桥头,以及江苏省等地。
龙江李家垟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元宇,字至大,官天官大夫,谥忠谏。其父李浩,官光禄寺丞。先祖李必果,官太仆寺少卿,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弃官挈眷由福建福清县赤岸檀园徙居平阳县塘川,至第11世李元宇,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迁白沙慕贤乡,今李家垟(包括洪宫)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严处、周家车、陈家寺、后垟增、下涝、大渔、陈良、湖前、方岩、山垟、宜山、舥艚、章良、下埠、东排、湖里朱梅岭、新美洲、黄良、江口、二河、括山、中墩,以及平阳、永嘉、乐清、温州、上海等地。
仙居李家垟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时亨,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挈眷由缙云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湖里仙人脚盆、海城二河、李家岙等地。
湖前东河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回。先祖李春孚,宋时官文林郎,由福建赤岸徙居瑞安。传至李回,于元时由瑞安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城内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觉坚,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随信国公汤和御倭军队,由原籍宁波鄞县望春桥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南宋垟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功赐(李聪保四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挈眷由福建泉州安溪县长泰里镇抚乡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北山街、溪光、矾山埔坪、矾山、昌禅(王家垟、莲花山、后斜)、金乡、大渔(小渔)、炎亭、石砰、芦浦林家院、赤溪、中墩(尖礁)、信智、马站,以及平阳、温州、杭州、富阳、安吉、福鼎等县市各地。
项桥李家车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敬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福建霞浦县赤岸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望里南北岙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景新,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由平阳42都竹围入迁来此定居。
望里北岙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景标,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由平阳县42都薛岙入迁来此定居。
兄弟同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芦浦陈鉴垟、江山麟头、炎亭、小渔、石砰、林山头、前官、舥艚、下厝桥,以及平阳、温州、福州等地。
藻溪九堡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侯谭,原籍福建漳州平和县西山,后徙居龙溪县侯山,于明万历年间由侯山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江江南苏、括山和尚垟,以及福鼎等地。
赤溪南岙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仁华,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福建泉州安溪县湖头漈内溪仔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本县及福鼎等地。
沿浦李家井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镇南,于明嘉靖年间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本县及平阳、瑞安、泰顺、福鼎等地。
渡龙埭头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伯,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安溪县龙涓里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澄海埕溪、灵溪下店、龙仔山、挺南小岭、狗温、五凤百亩坊、五岱大坑底、宜山珠山、龙沙沙坡、下大山、桥墩、南坪、赤溪、小渔山塘,以及平阳、瑞安、温州、玉环、福鼎等市县各地。
腾垟九楼垟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文面,约于明万历三年(1575)由平阳县北港51都南网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渎浦郭家车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白甫,名元白,号宁椿,于清康熙年间由瑞安县广化乡46都四甲梅底溪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龙港、灵溪及瑞安等地。
新安东社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鼎鼐、李鼎铉兄弟,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由藻溪东坑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东浃头、山垟坡、龙沙烟墩岗、石砰、炎亭、龙港浦后、大庄、李家堡及瑞安等地。
江山下湾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文嘉,名德赫,号维长,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龙港、宜山、灵溪等地。
白沙七河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公远,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平阳县睦源周岙(青街)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五凤思居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世弼,于清康熙年间由福鼎茗垟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张家腰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华宇,于明末年间由福建安溪县湖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溪街以及杭州、上海、福鼎、霞浦等地。
渎浦山脚李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发义,原籍福建安溪县湖头,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奉旨迁界,徙居平阳县17都塘村,至康熙九年(1670)复界时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江新街、灵溪街、江南白沙,以及平阳、玉环、温岭、象山、福鼎等县各地。
沪山后蔡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观显。其先祖李文贵,原籍福建安溪县湖头,后徙居南溪县28都半岭回龙,至第2世李明义与子李天福转徙福鼎县19都茗垟。第4世李观显于明崇祯年间由福鼎茗垟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溪镇和平阳县各地。
沿浦斗门头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延凤。其先祖李伯,于明万历年间挈眷由福建安溪县龙观里湖头入迁南港27都埭头,至第6世李延凤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展界后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西览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秉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福建安溪县湖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屿头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华,与西览始迁祖李秉甫同出一源,乃叔姪关系,同时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渔寮崇安李姓支派 始迁祖李瑞甫,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苗裔。唐贞观五年(631)李元祥封越王,居福建永安州;至元代,李君达(李瑞甫祖父)转迁安溪县湖头;李笃卿(李瑞甫父)于明季入迁腾蛟薛岙;李瑞甫于明崇祯年间由腾蛟薛岙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分居各地。
岱岭福掌李氏支派 始迁祖李文风与兄李文表。其先祖李廷王,原籍福建安溪县湖头,因寇乱逃至福州汤岭蓝色艳家(畲族)借宿,于是入赘蓝家,后转徙福鼎县白岩雁落垟,其子李肇基入迁莒溪水碓头;至第5世李文风、李文表兄弟,于清康熙年间蒲门展界时,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李姓人口
苍南李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李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李姓约200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李姓约320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李姓约9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李姓约450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李姓约460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李姓约230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李姓约250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李姓约35700人。
苍南县李姓人口,自建国以来,特别是苍南建县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县李姓人口不断增加。据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李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526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9%,名列全县第4位,其分布遍及全县72个乡镇。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龙港、望里、龙港、南宋、新安、项桥、金乡、灵溪、湖里、五凤、埔坪、矾山、藻溪、桥墩等14个乡镇。
2004年7月1日,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李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63665人,占全县总人口5.30%,名列全县第4位。其中万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五千人以上的有灵溪镇。二千人以上的南宋、望里、钱库、矾山、新安5个乡镇。千人以上的有桥墩、金乡、藻溪、宜山、五凤、马站、赤溪、沿浦、龙沙、莒溪10个乡镇。
苍南县分乡镇李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龙江乡 | 3727 | 赤溪镇 | 866 | 芦浦镇 | 453 | 霞关镇 | 219 |
望里镇 | 3559 | 莒溪镇 | 852 | 凤江乡 | 462 | 夏口乡 | 207 |
龙港镇 | 3456 | 龙沙乡 | 824 | 沿江乡 | 461 | 半垟乡 | 193 |
南宋乡 | 3426 | 城门乡 | 808 | 渔寮乡 | 419 | 魁里乡 | 193 |
新安乡 | 3200 | 浦亭乡 | 807 | 马站镇 | 418 | 岱岭乡 | 191 |
项桥乡 | 2630 | 云岩乡 | 806 | 中墩乡 | 388 | 对务乡 | 176 |
金乡镇 | 1665 | 石砰乡 | 784 | 平等乡 | 388 | 信智乡 | 161 |
灵溪镇 | 1486 | 灵江镇 | 719 | 昌禅乡 | 386 | 澄海乡 | 140 |
湖前镇 | 1456 | 南水头乡 | 698 | 舥艚乡 | 335 | 新城乡 | 124 |
五凤乡 | 1441 | 大渔乡 | 656 | 凤阳乡 | 325 | 黄檀乡 | 113 |
埔坪乡 | 1282 | 华阳乡 | 638 | 南堡乡 | 320 | 南坪乡 | 101 |
矾山镇 | 1183 | 白沙乡 | 626 | 大龙乡 | 312 | 天井乡 | 99 |
藻溪镇 | 1110 | 炎亭镇 | 618 | 海城乡 | 305 | 云亭乡 | 98 |
桥墩镇 | 1042 | 腾垟乡 | 604 | 繁枝乡 | 254 | 挺南乡 | 90 |
江山乡 | 948 | 仙居乡 | 586 | 铁龙乡 | 250 | 大观乡 | 73 |
渎浦乡 | 885 | 钱库镇 | 577 | 观美乡 | 232 | 凤池乡 | 73 |
宜山镇 | 884 | 括山乡 | 537 | 碗窑乡 | 222 | 陈东乡 | 69 |
沿浦乡 | 870 | 渡龙乡 | 496 | 沪山乡 | 219 | 蒲城乡 | 42 |
苍南县分乡镇李姓人口统计表
(2004年7月统计资料)
乡镇名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14838 | 178.77 | 龙江李家垟、洪宫、下涝、文楼李大桥、江山下湾 |
灵溪镇 | 7061 | 81.63 | 沪山沈庄、后蔡、对务山东、渎浦山脚李、渎浦、渡龙埭头、台下、南水头岭前、郭家车、坝头李 |
南宋镇 | 3715 | 168.87 | 南宋、溪光 |
望里镇 | 3683 | 113.67 | 北岙、南北岙、溪头埠、神山上李、下李 |
钱库镇 | 3467 | 166.68 | 项桥李家车、李家堡 |
矾山镇 | 3249 | 61.36 | 埔坪赤土穴、三百丘、温州窟、上港、南堡顶村、大坪头、埔坪街 |
新安乡 | 2904 | 354.15 | 东社、新社、陈鉴垟 |
桥墩镇 | 1833 | 22.80 | 凤岭李家山、坝仔、龙井 |
金乡镇 | 1733 | 39.80 | 龙蟠基西姑庵、城内 |
藻溪镇 | 1667 | 22.02 | 蔗岙内、将军脚、潘庄、北山坡、新岭狗湾土困、藻溪街、东溪草鞋亭、丁岙、九堡 |
宜山镇 | 1643 | 127.37 | 宜山街 |
五凤乡 | 1574 | 54.28 | 大隔、半山、同平三十亩、八亩后内垟、嘉隆白玉尖、空北树、思居、磜头 |
马站镇 | 1530 | 42.50 | 顶屿、棋盘、西览、下屿尾李 |
赤溪镇 | 1262 | 25.24 | 南岙、过海、园屿中科、韭菜园、赤溪街 |
沿浦镇 | 1049 | 30.85 | 李家井、鼻头岙内、大姑石逢 |
龙沙乡 | 1027 | 30.91 | 岭头坪李厝、李家埠、石塘青山、抛网山、下大山、烟墩、沙坡、玉沙 |
莒溪镇 | 1018 | 20.16 | 上村 |
浦亭乡 | 934 | 34.22 | 张家腰、岭东云亭、罗溪、下店 |
观美镇 | 882 | 20.75 | 华阳东阳 |
云岩乡 | 796 | 61.23 | 上对口 |
大渔镇 | 770 | 48.13 | 清湾底大厝基、马鞍 |
石砰乡 | 764 | 76.40 | 坑东、坑南、北山、拱桥加场坡 |
腾垟乡 | 658 | 32.90 | 郑坑、上北山、垟半岭、大田后岭头 |
括山乡 | 656 | 27.35 | 大庄、新岙岙内、斜路、和尚垟、将军岭脚 |
炎亭镇 | 635 | 45.36 | 东沙 |
仙居乡 | 561 | 70.13 | 李家垟头 |
霞关镇 | 525 | 15.24 | 霞关、库下 |
舥艚镇 | 524 | 29.10 | |
芦浦镇 | 465 | 77.50 | |
昌禅乡 | 450 | 12.86 | 王家垟、莲花山 |
中墩乡 | 440 | 44.00 | 中墩、下厝、尖礁 |
渔寮乡 | 419 | 24.65 | 崇安 |
凤阳乡 | 326 | 15.52 | |
凤池乡 | 316 | 22.57 | 双益对务山、山尾李 |
岱岭乡 | 234 | 11.70 | 福掌 |
蒲城乡 | 57 | 6.35 | 城内 |
苍南李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苍南境内李姓人物共有17人。其中,进士4人,贡生4人,地方官5人,画家1人,千总1人,其他2人。
李骑起,李堡(今属苍南县江南)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武进士,官知高州。
李时飞,字际远,平阳(今属苍南)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己未进士。
李日彩,字纯之,金乡人。庠生,清顺治三年(1646)陈仑(农民起义者)围攻金乡城,日彩率义勇与战立功。
李元勋,字粹然,金乡茶亭人。南宋宝祐间武科进士。
李闻孙,字元诗,平阳(今属苍南)人。南宋宝祐间武科进士。
李士明,平阳(今属苍南)人。南宋时由儒士授晋州判。
李日新,平阳(今属苍南)人。明泰昌年间贡生,选四川重庆府含州知州,未赴任卒。
李愿芳,平阳(今属苍南)人。明天启年间贡生。
李元发,平阳(今属苍南)人。明崇祯年间贡生。
李凤起,平阳(今属苍南)人。明官崇善典史,除肇庆经历。
李文焕,平阳(今属苍南)人。明洪武时任祁门知县。
李宗重,平阳(今属苍南)人。明万历间任政和县史。
李得陞,平阳(今属苍南)人。清朝时官瑞安左营千总。
李瀹,河前(今龙港湖前)人。明嘉靖贡生,官常州教谕。
李俦,字石友,金乡人。工书、善画花卉。
李南琴,一名宗岱,龙江李家垟人。武术师。一生以武术驰名于江南、江北。清咸丰八年(1858)参加义军金钱会,被称为第四条好汉。
李守汉,南琴之子,龙江李家垟人。武术师。精湛的武术誉满鳌江南北,以宽候待人的武德,深得同行和乡亲敬佩。
附 录
一、历史上李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为赵郡李姓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王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成为中国第1大姓。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2大姓。李姓第1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11.4%)、河南(11.1%)、山东(10%),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9.4%)、江西(8.2%)、山西(6.2%)、湖南(5.5%),这四省的李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3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人口总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1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10.3%)、山东(9.2%)三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7.4%)、江苏(6.9%)、河北(6.7%)、福建(6%)、河南(5.9%),这五省的李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500余万,为全国第1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9500万,近19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0.8%)、四川(10.1%)、山东(8.3%)三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6.7%)、广东(5.8%)、湖南(5.6%)、湖北(4.9%),四省的李姓又集中了23%。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三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河南为李姓第1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0.2%。全国形成了渤海湾、四川、东北三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李姓的分布
李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冀鲁豫大部、四川大部、苏皖北部,每平方公里的李姓人口达到17.2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30人以上。李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20.5%,李姓人口大约4313万;12.9—1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8%,李姓人口大约2385万;8.6—12.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9.6%,李姓人口大约2533万;不足4.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1%,李姓人口大约297万。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肃西南、青海西部、山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2%;四川东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大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9%—9.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4%;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西南部、海南、新疆西北、甘肃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3%—6.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8%;其他地区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2.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6%。
三、李姓历代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夏”等政。东汉初,许昌人李宪称天子,历时3年而亡。十六国时,巴郡氏人李雄创建大成国,后又改称汉,历5王41年,被东晋所灭。公元400年,临洮人李暠建立西凉国,初都敦煌,后迁酒泉,历3王21年,为北凉所灭。隋末,武威人李轨起义,称凉王,年号安乐,一年被杀,李子通在江淮地区起义,称吴帝,年号明政,都扬州,历时2年亡;李密率瓦岗军起义,称魏公,年号永平,都巩县,历时2年亡于唐;成纪人李渊灭隋建立唐朝,都长安,历24帝290年,亡于后梁。唐德宗时,辽西人李希烈攻人汴州(今河南开封),称楚帝,年号武成,不久兵败被部将毒死。五代时,沙陀人李存勖创建后唐,都洛阳,历4王14年,亡于契丹:徐州人李升创建南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历3主39年,亡于北宋。宋代,川峡地区人李顺起义,入据成都,称大蜀王,年号应运,不久被杀;银州党项族人李继迁曾建立西夏国;李合成于松滋起义,年号太平;李接起义,年号罗平。明代,钱塘人李珍起义,年号天顺;麻城人李添保起义称王,年号下烈;漳州李新起义,年号洪武;河南新郑人李原起义,称太平王;因原李文起义,年号真混;米脂人李自成率义军灭明,建立大顺政权,都北京,年号永昌,不久亡天清。清代,云南李天极称帝,年号元兴;湖南李明先起义、年号洪顺;云南李永和起义,年号顺天,此外,唐太宗子曹王明的后裔李公蕴,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都今河内,历8主216年;由辽东迁至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都汉城,传26代,历时500余年。
古往今来,李氏英才辈出,代不乏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战国时有政治家李克,法家李悝、水利家李冰;秦代有政治家李斯;西汉有名将李广,音乐家李延年;三国时有音韵家李登;东晋有文学家李充;隋代有工匠李春;唐代有诗人李白、李绅、李峤、李颀、李益、李贺、李商隐、李群玉,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书法家李邕,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小说家李复言,史学家李百药,学者李筌、李善,军事家李靖;五代时有词人李玽、李璟(南唐中主)、李煜(李后主),画家李成;北宋有文学家李昉,书法家李建中,画家李公麟,营造专家李诫,名臣李纲;南宋有学者李侗,史学家李心传,女词人李清照,画家李唐、李迪、李嵩,名将李显忠;元代有戏曲作家李直夫,画家李衎,数学家李治,大将李恒;明代有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文学家、画家李留芳,文学家李梦阳、李攀龙,画家李在,诗人李东阳,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明末清初有哲学家李颙,戏曲作家李玉;清朝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地理学家、文学家李兆洛,文学家李慈铭,画家李方膺、李群,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世贤、李季成,义和团首领之一李来中等。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11世孙是李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昌祖的5世孙李乾“为周上卿大夫,取益寿氏女婴敷,生耳”。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周平王时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这说明李氏自商末至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字贵远,为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昙有四子:崇、辩、昭、玑,因在外地任官。定民而分出两支。长子崇,字伯祐,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在今甘肃境)房:四子玑为赵郡(在今河北境)房。后来,陇西方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即《史记·老子列传》中所云:老子后裔李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刘焉”。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历蜀汉、晋、唐、宋,都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其中有的融入于氏、白苗、瑶、侗、壮、水、彝、傣、满、回、布依、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催、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被视为尊贵的士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于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天下近300年,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因之人口得到极大的发展。仅就王室而言,唐高祖李渊有22子,分为15房,唐太宗李世民有14子,高宗李治有8子,中宗李显有4子,睿宗李旦有6子,玄宗李隆基有23子,肃宗李享有14子,代宗李豫有20子,德宗李适有11子,顺宗李诵有22子,宪宗李纯有20子,穆宗李恒有5子,宣宗李忱有11子,懿宗李漼有8子,僖宗李儇有2子,昭宗李晔有17子,共41房;另有宗室宰相12人,陇西李氏宰相10人,赵郡李氏宰相17人、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或有功于唐王朝的人,均被赐从唐朝国姓李氏。被赐为李姓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氏及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也大大地扩充了李姓人口。《广韵》载李氏的郡望12个: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樟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渭州陇西郡13姓之首为李氏,鄂州江夏郡7姓之首为李氏,翼州渤海郡28姓有李氏,赵州赵郡7姓之首为李氏。李氏支庶既蕃,子孙必众,于是便广泛地向各地搬迁,历唐代的大发展之后,其子孙开始遍布全国。据《李氏族谱》记载,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朝,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是为李氏人福建最早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中原鼎沸,衣冠南走”,又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从唐末黄巢大起义至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氏有自长安转道开封再迁往福建者,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在莆田、晋江等地定居者。此后,李氏还有在福建、广东等地做官而落户于南方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