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 姓
王姓始祖——王子晋
王子晋,原周灵王太子,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但其子宗敬仍是朝官司徒之职。后裔由洛阳迁居太原、琅琊,时人号称王家,即王姓。历来尊王子晋为始祖,王宗敬为二世祖。
渊 源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 根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小学生必读百家姓》、《中国姓氏》和《寻根问祖》等史书记载,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返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派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太原郡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苍南王姓迁徙
苍南王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由于王姓没有提供氏族迁徙资料,仅从《灵溪区地方志》和《马站地方志》抄录部分王姓迁徙简介于下:
大观垟贡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仰波,其父王应求,由福建安溪县七村尾横路入迁南宋垟苦竹脚。王仰波移居垟贡,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坑底等地。
灵江王宅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 ,其高祖王丽山于明末由福建漳州漳浦县衡口入迁平阳县十八都凤岙。王
移居灵江王宅中平桥,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张家庄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 ,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福建安溪县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江山九板桥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 ,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漳浦县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灵溪古磉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 ,原籍福建安溪县汤头庵。于清康熙九年(1670)由平阳北港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韩头桥等地。
渔寮四亩脚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廷瑾,于清雍正年间由蒲城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渔寮王孙龟山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日旭,于清康熙间蒲门展界,由南宋垟下厝底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圆山仔王姓支派 始迁祖王 ,先祖王爱梅由福建南安县入迁南宋垟岭兜。第2世王玉宇于明万历年间移居28都西秦港。王 于清道光年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王姓人口
苍南王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王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王姓约140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王姓约230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王姓约65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王姓约326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王姓约3300人。清顺治十八年(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王姓约170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王姓约1785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王姓约25650人。
苍南县王姓人口,自建国以来,特别是苍南建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王姓人口猛增。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王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0227人,占全县总人口3.8%,名列全县426个姓氏的第七位,其分布遍及全县72个乡镇。人口比较集中的在千人以上有括山、金乡、白沙、项桥、沪山、灵溪、钱库、江山、大渔10个乡镇。
2004年7月1日,根据苍南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血缘人口为45791人,占全县总人口3.95%,名列全县第七位。
苍南县分乡镇王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1712 | 江山乡 | 1270 | 渡龙乡 | 111 | 南堡乡 | 583 |
灵江镇 | 617 | 湖前镇 | 108 | 繁枝乡 | 270 | 马站镇 | 263 |
沪山乡 | 1832 | 钱库镇 | 1454 | 挺南乡 | 229 | 沿浦乡 | 361 |
凤池乡 | 490 | 芦浦镇 | 372 | 桥墩镇 | 519 | 南坪乡 | 644 |
渎浦乡 | 84 | 望里镇 | 463 | 观美乡 | 634 | 渔寮乡 | 554 |
浦亭乡 | 187 | 仙居乡 | 228 | 南水头乡 | 205 | 蒲城乡 | 344 |
对务乡 | 149 | 新安乡 | 296 | 黄壇乡 | 244 | 云亭乡 | 142 |
大观乡 | 562 | 陈东乡 | 26 | 莒溪镇 | 618 | 霞关镇 | 220 |
龙港镇 | 1968 | 项桥乡 | 2059 | 五凤乡 | 771 | 城门乡 | 70 |
沿江乡 | 225 | 夏口乡 | 881 | 碗窑乡 | 59 | 魁里乡 | 83 |
龙江乡 | 326 | 括山乡 | 2781 | 腾垟乡 | 143 | 岱岭乡 | 26 |
白沙乡 | 2084 | 金乡镇 | 2466 | 大龙乡 | 218 | 澄海乡 | 85 |
海城乡 | 76 | 舥艚乡 | 666 | 天井乡 | 7 | 赤溪镇 | 227 |
宜山镇 | 285 | 大渔乡 | 1171 | 矾山镇 | 823 | 龙沙乡 | 489 |
铁龙乡 | 73 | 石砰乡 | 297 | 华阳乡 | 631 | 半垟乡 | 405 |
平等乡 | 376 | 新城乡 | 902 | 昌禅乡 | 144 | 凤阳乡 | 40 |
凤江乡 | 370 | 炎亭镇 | 564 | 埔坪乡 | 840 | 中墩乡 | 631 |
云岩乡 | 402 | 藻溪镇 | 235 | 南宋乡 | 191 | 信智乡 | 346 |
苍南县分乡镇王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8845 | 106.57 | 龙港街、白沙象岗、江山月星 |
灵溪镇 | 7126 | 82.38 | 古磉、双垟、下东垟、横渎浦、平南王店、大观垟坝、坑底、渡龙杨家庄、沪山、五爱河湾、山北底四份头、畔垟 |
钱库镇 | 4704 | 226.15 | 项桥垟头、孙家河 |
括山乡 | 2623 | 109.30 | 张家庄、新街路、韩家桥、大庄、下汤、新岙岙内、将军岭脚、顺岭岭头 |
矾山镇 | 2451 | 46.30 | 矾山街、南堡牛尾垟、杨家井、甘茶企旗岗、大坪山、埔坪拱桥内、柯岭脚 |
金乡镇 | 2424 | 55.66 | 城内 |
舥艚镇 | 1690 | 93.90 | 街路 |
观美镇 | 1385 | 32.59 | 马联溪边、北岸、寨岭脚半山、亭子王家寮、华阳仕星 |
大渔镇 | 1169 | 73.06 | 北行街、南行街、小岙 |
霞关镇 | 1100 | 31.93 | 霞关街、南坪马路边、仙岩王家边、下南坪菜架、小 |
桥墩镇 | 1080 | 13.43 | 新宫、黄檀净水篮、隔内璧岭脚 |
赤溪镇 | 1052 | 21.14 | 赤溪街、园林宫顶、泗安顶宅、信智、桃山、半垟樟栳寮 |
五凤乡 | 847 | 29.21 | 大隔赤山岭、南山头前垟、凤村王家山、半垟 |
藻溪镇 | 705 | 9.32 | 藻溪街、蔗岙内、新荣小岭脚、繁枝坡南、挺南小岭头、联岙顶寮、草白半山 |
莒溪镇 | 701 | 13.88 | 王洞、王立 |
中墩乡 | 672 | 67.20 | 中墩、海滨、王家山 |
渔寮乡 | 606 | 35.65 | 崇安、王孙、荷包田、四亩脚、后毛竹脚 |
龙沙乡 | 587 | 17.79 | 吊璧灯外王、内王、石塘、龙山腰、安峰北山、玉沙 |
炎亭镇 | 578 | 41.29 | 东沙、西沙 |
凤池乡 | 565 | 40.36 | 湾旦东岙、徐桥头 |
沿浦镇 | 561 | 16.50 | 沿浦街 |
望里镇 | 503 | 15.53 | |
芦浦镇 | 446 | 74.33 | 芦浦街 |
马站镇 | 445 | 12.36 | 桥头园山仔、城门 |
宜山镇 | 439 | 34.03 | 宜山街 |
云岩乡 | 433 | 33.31 | 鲸头内、联友石头岙 |
蒲城乡 | 362 | 40.23 | 西门外、城南 |
石砰乡 | 342 | 34.20 | 拱桥 |
新安乡 | 293 | 35.73 | |
南宋镇 | 247 | 11.23 | |
浦亭乡 | 226 | 8.28 | |
仙居乡 | 192 | 24.00 | |
昌禅乡 | 158 | 4.52 | |
腾垟乡 | 158 | 7.90 | 山墩香菇山、排头王道厝 |
凤阳乡 | 39 | 1.86 | |
岱岭乡 | 37 | 1.85 |
苍南王姓人物
据《宋史》卷390、《宋史新编》卷145、《南宋书》卷36、《宋元学案》36、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南宋至清共有16人。其中,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2人、地方官6人,载录于下:
王廷佐,自中父,原籍四溪(徙迁蒲门)人。南宋以子自中赠朝奉郎,后封中奉大夫。
王廷佐,自中父,原籍四溪,后徙居蒲门(今蒲城)。南宋以子自中赠朝奉郎,诰封中奉大夫。
王自中,字道甫,号道夫,蒲城人,徙居凤池,晚寓平阳县城。南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历官安徽怀宁县主簿,浙江分水知县、湖北光化军知军、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等职。
王泽,字愿学,江南王垟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官处州教授。
王有开,江南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
王虎臣,江南人。南宋常州太守,入元官司农卿,江淮行省事。
王宗远,名珪,号肃庵,白沙象岗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戊午科举人。历官光禄司丞、吏部稽勋员外郎、大理寺丞、副都御史等职。著有《肃庵集》10卷。
王宗彦,名瑛,宗远弟,与宗远同科举人。历官赣榆知县、溧阳知县、应天府治中等职。著有《水轩集》。
王宗详,名璲,宗远弟,与宗远同科举人,官凤阳教授,著有《冷斋集》若干卷。
王迪,钱库项桥人。明正统年间贡生,官河间训导。
王珣,钱库括山人。明弘治年间贡生,官训导。
王旦,宗远子,官通政司经历。
王斌,宗远子,官太常侍典簿。
王平生,江南人,明弘治年间官礼部主事。
王朝佐,平生子,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
王宗权,金乡河头人。明时官南京豹韬卫经历。
王振翱,字羽皋,金乡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武举人。历官把总江口、舥艚、镇下关汎千总等职。
附 录
一、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唐时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1大省。南方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时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间,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8892万,为全国第2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王姓人口由620万激增到约8900万,近14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王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和湖北,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1.5%,为王姓第1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0%。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在近600年期间,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二、当代王姓的分布
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王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每平方公里的王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中心地区达30人以上,21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2.3%,王姓人口大约3007万;12.6—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9%,王姓人口大约2904万;4.2—1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8%,王姓人口大约2660万;不足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王姓人口大约321万。
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4.2B)表明:东北、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河北东部、山东、河南北部、新疆喀什地区,是王姓最常见地区,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8%,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有的达到16.2%;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6.9%—9.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长江以南以及新疆东北和西部,是王姓相对较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2.3%—6.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6%;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海南,是王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不足2.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6.6%.
三、王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帝称王者14人,先后建立有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公元8至23年在位;新莽末年,邯郸人王郎,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被西汉宗室刘林等立为汉帝,不久被刘秀所杀;隋末,新丰人王世充在洛阳自称后帝,年号开明,国号郑;隋末还有河北农民起义首领王须拔,称温天王,国号燕;五代时,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王建,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11年,子王衍继位;五代时还有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审知创建闽国,历5王36年;北宋仁宗时,河弱士兵起义首领王则,被推为乎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明代,僧人王斌率领汉中农民起义,国号极乐,年号天绣。此外,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首领王风、王匡,三国时有南海农民起义首领王金,西晋时有南阳流民起义军首领王如,隋末有瓦岗军将领王伯当、山东农民起义首领王薄,唐末有农民起义首王仙芝、庞勋起义军首领王弘立,五代时有河南反抗契丹贵族的农民军首领王琼,北宋有川峡地区农民起义首领王小波、山东农民起义首领王伦,南宋有江西地区农民起义首领王念经、抗金义军首领王忠植、王惟忠、元末有襄阳红巾军首领王权,明朝有山东矿工起义首领王堂、反税监斗争领袖王朝佐,还有农民军起义首领王刚奴、王二、王大梁、王嘉胤、王自用、王俊、清代有川楚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王聪儿,南笼起义布依族女首领王襄仙,还有农民起义军首领王廷沼、王三槐、王伦、王宗献、王达。于此可见,王氏富有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精神。
王氏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三国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的300多年间,王氏与谢氏并称望族。《南史、侯景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因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了东晋大臣王导、谢安两大世族佐地的沧桑变化。但从全国情况看,王氏仍是望族,唐朝曾把太原王氏封为“海内第一高门”。明初大学者宋濂也把“太原之王”列为天下五大望族之首。正由于此,王氏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春秋时有善御者王良;战国末年的王蔼、王贸父子均为秦国名将。西汉有安国侯王陵、辞赋家王褒,元帝时有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起了一定作用;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著有《论衡》,还有哲学家王符、文学家王逸、水利家王景、辞赋家王延寿和“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缀;三国时魏有经学家王肃、玄学家王粥;魏晋间有医学家王叔和;西晋有事后母孝、传有卧冰求鲤故事的王祥,有曾与富康石崇斗富的王悄,有“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还有大将王穆,大臣王泽、王衍;西晋末,王敦握重兵屯武昌,与其堂弟王导,拥护司马窖建立东晋政权,分别任大将军与远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有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研美流便的新体,被后世尊为“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十六国时,前秦有通相王猛、方士王嘉;南北朝时,宋有文学家王僧达,齐有书法家王僧孺,北周有文学家王褒,隋代有哲学家王通,唐代有被列为“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有诗人王绩、王湾、王维、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建、王涯,有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音韵学家王仁响、道教学者王玄览、画家王洽,还有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者王玄策;唐末有威海军节度使王潮;五代时,后梁有开国候王彦章,后周有宰相王峻、历法家王朴,南唐有画家王齐翰;宋代,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仁宋时,他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时拜相,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北宋有宰相王旦、王钦若,大将王审荡,外交家王延德、王伦、文学学王禹偁,画家王洗、王希孟,诗人王令,针灸学家王惟一;南宋有经学家王相,学者王应蹦,词人王沂孙,名将王坚;金国有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书画家王庭箔,文学家王寂、王若虚。元代有戏曲作家王实甫、王晔、王伯成、画家王冕、王绎、王渊、王蒙、王振鹏,文学家王挥,医学家王履、王好古,历算学家王侗,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帧;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还有画家王跋,哲学家王廷相、王世娥、王稚登、王嗣奔、王思任、散曲家王磐,戏曲理论家王蹬德、航海家王景弘,医学家王肯堂,诗人王次回;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王捞舆,画家王时敏、王鉴,思想家王夫之;清代,有音韵训访学家王念孙,撰《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考证翔实,每有创见;还有女训访学家王照圆,训访学家王引之,天文学家王锡阐,女天文学家王贞仪,航海家王大海,象棋名手王再越,进步思想家王源,学者王超,医学家王清任、王旭高、王孟英,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画家王翠、王原祁,书法家王铎,文学家王文治、王箔、王拯,诗人王士祯,以及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而英勇战死的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王闿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