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郑 姓

  • 发布日期:2008-10-0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郑姓始祖——郑桓公

郑桓公,西周末年郑国创建者,周厉王小子,周宣王姬静之庶弟,名姬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庶弟姬友为郑伯,居于畿内(今陕西华县东),称郑国,郑伯就成了郑国第一代

 

郑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姬姓、子姓、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派出姬姓。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史称东郑。不久,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到汉水上游的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郑国一度曾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6年,韩哀侯出兵灭郑,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散布于陈宋之间。姬姓郑氏28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始普遍使用郑姓,这也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子姓。子姓郑氏出自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奠、郑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亦称王子郑。子姓郑国最初在商朝都城近地的北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后来为防周、羌之敌,西迁到商朝西疆的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子姓郑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这支最古老的郑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

第三支出自姜姓。姜姓郑氏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这支姜姓郑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郑姓的去向,可能也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郑姓家系比较单纯,直到宋朝前没有发生其他外族基因流入的事件。宋朝以后在郑姓人群中的外族混同的主要事件有: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汉姓郑,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氏族均改汉姓郑。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逐渐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荥阳郡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通德堂

郑氏之“郑公乡”、“通德里门”、“通德旧宗”典故,典源均出自《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松之注引《续汉书》。文中叙述后汉郑玄字康成,是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北海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对高密县说“过去齐设置士乡,君子军,都是优待贤士的表示,君好学,德行高尚,现君住的乡里应称为‘郑公乡’。以前东海于公只有治狱的阴德,就告诉乡人将闾门修高,令其后世子孙做大官乘的高车驷马方能通过。而郑公有这么高的德行和学问,怎么能没有通过高车驷马的大路?所以应广开里门和道路,让它能容高车,称之‘通德门’”。后人尊称为“通德堂”。

苍南郑姓迁徙

郑姓迁徙和演变  入迁苍南的郑姓,与陈、林、黄三姓同时入迁,历史悠久,据考证,最早者为五代,次为明末,三者为清初,因年代久远,清初,“奉旨迁界”,致“氏族星散,世系鸿支又俱无考”,其梳理工作颇见其难。经苍南考察组先后多次北赴河南荥阳、南下福建闽南等地考察调查,始基本理清入迁苍南郑氏系泰、浑两大派系后裔,共分为闽南祖莆田露、庄、淑和兰之4支后裔;南祖的、畯、毗3支后裔和北祖瓘、浣、仁表3支后裔共10个支派,分布在全县36个乡(镇)。

闽南祖

郑露支派  郑昭开闽十四传至郑勖,生五子,其孙露、庄、淑,系桓公56世孙、泰公22世孙。露、庄、淑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相率由侯官入永泰,再由永泰迁莆田,卜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坟侧,构湖山书堂讲学,闽人化焉,尊为南湖三先生。莆田之有郑氏始于此。露后裔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南部入迁苍南有桥墩黄坛底、黄坛口、小沿、碗窑、罗垟、新村、坑口、大围和莒溪西厅、上村;赤溪泗安、信智湖井、乌、园林、隔头、海尾、溪心、塘头、乌岩、凤阳顶堡、龙沙石塘、龙沙吃水坑、小桃山;马站街、岱岭东宫、坑门、城门头、下魁、桥头山门、沿浦下在、南坪小、牛乾大湖、渔寮、南坪三十担、澄海大坑内、渔寮荷包田;矾山昌禅高垟山、坑门岭、华阳大庄、南堡北垟头、埔坪赤土穴;藻溪古井头、乌坑、杨府宫、繁枝、照园山、丁岙、西垟坡、加针坑;灵溪横渎浦、南山边、沪山河头、渡龙西岸、竹场巷;江南江山龙孔垟、石砰溪仔、炎亭西沙、凤江陡底、望里东山头、金乡林家硐、望里溪头等22个乡(镇)58个村。

郑庄支派  为桓公56世孙,泰公22世孙,露堂祖弟。其后裔入迁苍南较少,仅有平阳、洪溪与北港凤林一助两支。分布在灵溪下宫巷、望里东山头、桥墩后隆等地。

郑淑支派  淑,为桓公56世孙,泰公22世孙,露公堂祖弟。子孙后裔在明末清初入迁观美、桃湖、灵溪灵峰、大渔南行街、括山将军、东括、大寨岭脚、澄海沛垒、南宋顶垟心、南宋鹿坪、坟亭、将军岭脚、浦亭仙头庄、南坪长沙、霞关金沙滩等8个乡(镇)17个村。

郑兰芝支派  兰芝,字惟香,为桓公43世孙,福建昭4世孙,泰9世孙。子孙后裔于明末清初由福建入迁苍南的有沿浦岭尾、仙居湖广店、凤池谢田垟、大渔北行街、南坪长沙、大渔小渔等5个乡(镇)6个村。

 

支派  ,字台文,亚子,为桓公58世孙,浑24世孙。河南荥阳人。官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宰相衔)。子孙后裔于明末清初由温州乐清县象山入迁苍南的宜山郑家巷、云岩金家垟、沪山六板桥、对务蔡家垟、桥墩仙堂、凤池板岙、灵溪东垟、平等韩家垟、灵江垟心、中墩南头、矾山西坑、赤溪白湾、龙沙抛网山、蒲城上溪滩等13个乡(镇)17个村。

郑畯支派  弟,河南荥阳人。为桓公58世孙,浑24世孙。子孙后裔于宋、元、明、清分别由永嘉、瑞安、平阳等地入迁苍南金乡郑家垟、艚老城底、金乡河西垟、望里港头、灵溪大门、宜山塘西、渡龙叶家垟、金乡梅岭脚、城门溪边、大渔青山内、沿浦中街、石砰坑东、炎亭马迹等7个乡(镇)13个村。

郑毗支派  弟,河南荥阳人。为桓公58世孙,浑24世孙。子孙后裔于五代、宋、明、清时入迁苍南的龙江江口、艚横池、金乡永盛、江山门楼底、艚郑江、云岩瑞岩、江山方桥头、芦浦林家院等8个乡(镇)9个村。

 

郑瓘支派  瓘,字清远,为桓公62世孙,浑28世孙。祖贯福建长溪县赤岸。唐进士,官大理寺评事。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由京都(今河南洛阳)挂冠而归途经横阳(今苍南),见山水之胜,遂定居金舟乡槎溪里,为苍南最早一支郑氏家族。其子孙后裔分居金乡郑家楼、舥艚水心、山塘、湖前下垟郑、江山下水门、新安大云兠、龙江河北庙、蒲城牛乾岭、湖里黄泥岙、舥艚潘处、炎亭斗门岗等8个乡(镇)11个村。

郑浣支派  浣系北祖。本名涵,余庆子,河南荥阳人。为桓公55世孙,浑21世孙。官山南西道节度使、户部尚书。子孙后裔分别于明、清时由福建安溪、青田、温州等地入迁苍南的对务东仓、灵溪江湾、沪山六板桥、蔡家处等2个乡(镇)4个村。

郑仁表支派  仁表后裔33世孙,桓公88世孙,郑宏儒,清时由温州八字桥入迁灵江王家屋世居。

苍南郑姓人口

苍南郑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郑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郑姓约130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郑姓约220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郑姓约61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郑姓约307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郑姓约310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郑姓约155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郑姓约167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郑姓约24100人。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郑氏在籍血缘人口为37325人,比建国前夕增长2.5倍,占全县总人口的3.57%,列居全县426个姓氏的第8位,遍及72个乡镇。人口聚居比较集中的有金乡、艚、矾山、龙港、灵溪、对务、桥墩、炎亭、观美、石砰、湖前、云岩、岱岭、半垟、莒溪等15个乡镇和郑家楼、郑家垟、南垟、水心、坑东、东沙、西沙、山塘、炉头、下垟郑、东括、金中、河北庙、东仓、上江、东溪、丁岙、观美街、西厅、新村、西坑、坑门岭、泗安、南头、东宫、岭尾、高垟山、灵峰、新村、黄坛口、信智等125个重点村。

2004年县公安局户籍档案资料统计,郑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422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6%,名列全县第8位。

苍南县分乡镇郑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金乡镇  696户,308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36%,名列全镇158个姓氏的第4位。

舥艚镇  393户,194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19%,名列全镇116个姓氏第4位。

矾山镇  442户,169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54%,名列全镇129个姓氏第3位。

龙港镇  314户,137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6%,名列全镇120个姓氏第9位。

灵溪镇  345户,137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54%,名列全镇189个姓氏第8位。

对务乡  311户,126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73%,名列全乡111个姓氏第3位。

桥墩镇  219户,116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46%,名列全镇144个姓氏第8位。

炎亭镇  237户,11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10%,名列全镇104个姓氏第4位。

观美镇  275户,109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33%,名列全镇75个姓氏第6位。

石砰乡  203户,91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96%,名列全乡106个姓氏第3位。

湖前镇  218户,90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59%,名列全镇99个姓氏第4位。

云岩乡  202户,85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15%,名列全乡111个姓氏第5位。

江山乡  189户,8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1%,名列全乡132个姓氏第8位。

莒溪镇  199户,82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06%,名列全镇105个姓氏第7位。

括山乡  172户,7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05%,名列全乡131个姓氏第7位。

大龙乡  187户,7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9%,名列全乡79个姓氏第2位。

新城乡  160户,7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9%,名列全乡90个姓氏第6位。

南堡乡  168户,6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78%,名列全乡98个姓氏第4位。

岱岭乡  175户,61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76%,名列全乡72个姓氏第3位。

半垟乡  158户,68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64%,名列全乡84个姓氏第1位。

赤溪镇  164户,64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61%,名列全镇96个姓氏第5位。

黄坛乡  167户,6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34%,名列全乡100个姓氏第3位。

藻溪镇  152户,63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89%,名列全镇139个姓氏第9位。

繁枝乡  153户,63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28%,名列全乡99个姓氏第4位。

大渔乡  136户,6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0%,名列全乡116个姓氏第9位。

中墩乡  149户,6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59%,名列全乡98个姓氏第4位。

宜山镇  134户,56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65%,名列全镇133个姓氏第11位。

沪山乡  125户,53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67%,名列全乡119个姓氏第11位。

平等乡  114户,50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5%,名列全乡123个姓氏第8位。

大观乡  112户,47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03%,名列全乡95个姓氏第8位。

华阳乡  126户,47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59%,名列全乡91个姓氏第7位。

信智乡  118户,48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81%,名列全乡74个姓氏第3位。

望里镇  94户,44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44%,名列全镇145个姓氏第14位。

龙江乡  103户,43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4%,名列全乡112个姓氏第9位。

凤阳乡  102户,41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8%,名列全乡68个姓氏第5位。

马站镇  107户,40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72%,名列全镇143个姓氏第13位。

沿浦镇  102户,39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95%,名列全镇108个姓氏第13位。

龙沙乡  91户,38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2%,名列全乡92个姓氏第9位。

昌禅乡  88户,37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8%,名列全乡85个姓氏第6位。

南宋乡  87户,3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78%,名列全乡107个姓氏第7位。

新安乡  66户,31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58%,名列全乡119个姓氏第13位。

凤池乡  79户,30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9%,名列全乡95个姓氏第6位。

钱库镇  61户,27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98%,名列全镇137个姓氏第17位。

渎浦乡  60户,25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4%,名列全乡116个姓氏第17位。

埔坪乡  64户,23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2%,名列全乡90个姓氏第8位。

浦亭乡  61户,23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3%,名列全乡92个姓氏第15位。

南坪乡  58户,207个,占全乡总人口的2.37%,名列全乡96个姓氏第12位。

蒲城乡  55户,20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16%,名列全乡89个姓氏第8位。

灵江镇  46户,19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24%,名列全镇109个姓氏第19位。

芦浦镇  39户,18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86%,名列全镇97个姓氏第20位。

霞关镇  44户,16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7%,名列全镇92个姓氏第12位。

凤江乡  36户,15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95%,名列全乡116个姓氏第21位。

白沙乡  33户,14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75%,名列全乡102个姓氏第23位。

碗窑乡  36户,14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8%,名列全乡73个姓氏第9位。

沿江乡  33户,1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28%,名列全乡93个姓氏第16位。

云亭乡  36户,13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7%,名列全乡78个姓氏第16位。

渡龙乡  32户,1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4%,名列全乡90个姓氏第19位。

澄海乡  33户,1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15%,名列全乡85个姓氏第10位。

城门乡  30户,11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88%,名列全乡85个姓氏第12位。

南水头乡  28户,11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99%,名列全乡103个姓氏第24位。

铁龙乡  22户,10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96%,名列全乡110个姓氏第16位。

挺南乡  26户,9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9%,名列全乡66个姓氏第15位。

渔寮乡  25户,9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4%,名列全乡85个姓氏第27位。

项桥乡  18户,8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59%,名列全乡107个姓氏第22位。

仙居乡  15户,6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98%,名列全乡115个姓氏第23位。

魁里乡  19户,6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名列全乡86个姓氏第15位。

天井乡  17户,6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6%,名列全乡54个姓氏第11位。

五凤乡  16户,6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68%,名列全乡96个姓氏第20位。

夏口乡  14户,6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61%,名列全乡94个姓氏第15位。

海城乡  14户,6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42%,名列全乡91个姓氏第22位。

腾垟乡  9户,3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49%,名列全乡79个姓氏第20位。

陈东乡  5户,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47%,名列全乡76个姓氏第12位。

苍南县分乡镇郑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6419

74.21

东仓、上江、蔡家垟、灵峰、河口、下官塘、汇底、九亩、六板桥、前蔡、新桥头、南山边、江湾、横渎、垟心郑、王家厝、叶家垟、屿、水头街、东垟、县城

龙港镇

6084

73.30

下垟郑、直夹河、双排殿、下水门、方桥头、门楼底、路口、龙孔垟、后垟、郭家宕外岸、韩家垟、彩头桥、河北庙、瓦窑头、江口、寺后郑、陡底、刘南、方良、上水门、龙港街路

金乡镇

3214

73.80

郑家楼、郑家垟、南垟、永盛、灵峰、湖里、黄坭岙、梅岭脚、干溪头、十八步

艚镇

2760

153.33

山塘、横池、中段、郑江、老城底、老台、艚、平安、陡门头、潘处、后陈、水心

桥墩镇

2709

33.70

新村、仙堂、玉岙、石龙、坑口、玉沙水尾、顶街、寨仔脚、大围古树、罗垟、小沿郑厝、长潭、大茶山关庙、黄坛口、五十亩垄、黄坛底、重台山、中岗、坑口坟林脚

矾山镇

2698

50.95

西坑、矾山街、白岩、尖家坑、福德湾、坑门岭、顶村、百垟头、中村、金斗垟桥仔头、柳树垄、园盘后面厝、狮头脚赤土穴、岭门

赤溪镇

1843

36.86

泗安、隔头、凤湾、下堡、赤溪街、下宅、牛寮、石头滩、古井头、白湾店仔路、信智、湖井、乌岩郑厝、小桃山、青山

观美镇

1665

39.18

观美、寨岭脚佳山、大雨宫边、溪边、加针郑、双溪茶山大寨尾、十字路大庄、楼下将军、蕉坑、顶垟岗头

藻溪镇

1422

18.80

古井头、加针坑、乌坑、藻溪街、杨府宫前、丁岙、下村、宫仔头、繁枝、坡南南山、山下坡、魁桥、照园山、毛徐大坪头、大坑内

炎亭镇

1201

85.79

东沙、西沙、流水坑、碥礁

云岩乡

866

66.62

金中金家垟、瑞岩

石砰乡

865

86.50

坑东、横山山头厂、风水湾、溪仔墘

宜山镇

856

66.36

塘西、严处、上水门、郑家巷、宜山街

莒溪镇

816

16.16

西厅营基、上村、岩皮、牛运、头、南山、下店

括山乡

740

30.85

东括内、东括外、将军、岭脚、新岙岙内

岱岭乡

691

34.55

东宫、坑门、南山顶峰

大渔镇

680

42.50

南行街、北行街、小渔、大岙心青山内、大岙

中墩乡

678

67.80

南头、下厝、中墩、尖礁

沿浦镇

613

18.03

岭尾、下在内估、沿浦街、菖蒲垟、大湖、木林后垅仔

马站镇

606

16.83

马站街、桥头山门、牛眼山、后岘、城门溪边、中姑

霞关镇

561

16.28

沛垒、金沙路、瑶洞路、凤冠头、岙内塘口、小、柳垄、长沙岭头、松柏林三十担

钱库镇

465

22.35

钱库街

望里镇

456

14.08

港头、东山头、溪头埠

昌禅乡

427

12.20

高垟山、昌禅华头内、昌禅

龙沙乡

423

12.82

抛网山、玉沙、沙坡、岭头坪食水坑

凤阳乡

413

19.67

顶堡、龟墩北山、凤阳宫、李家山、杨家坑、坝头贡

凤池乡

404

28.86

板岙、对务山、西山下、谢田垟

南宋镇

377

17.15

坟亭、鹿坪、顶垟心

新安乡

310

37.81

大云

浦亭乡

305

11.18

新开田、岭东云亭、锋底、仙头庄、罗溪

蒲城乡

209

23.23

西门外上溪滩、牛乾岭、鸡松岩

芦浦镇

180

30.00

东门垟

渔寮乡

86

5.06

下寮、荷包田、后、关头

仙居乡

77

9.63

湖广店

五凤乡

61

2.10

外地妇女嫁入

腾垟乡

30

1.50

外地妇女嫁入

苍南郑姓人物

据《姑苏志》卷57、《吴中人物志》卷10、《宋文宪公全集》卷25、《元诗纪事》卷14、《苏平仲文集》卷12、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苍南境内自宋至清四朝,郑氏人物共有59人。其中,进士27人、举人10人、将军4人、地方官9人、文学家2人、诗人1人、贡生6人、其他1人。

郑叔豹,金乡老城郑家楼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武进士,官水军将、忠翊郎。

郑噩,字仲酉,艚新城水心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进士,官天台县尉、武义县丞、新淦县令、临江军事参军。治狱察办坚明,无冤案,邑民赞誉。南宋淳熙十一年十二月卒,享寿五十六岁。

郑显,字达道,金乡老城郑家楼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官奉议郎。

郑伯麟,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丁丑科进士,官江西进贤县令。

郑谦,龙江江口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武进士。

郑访,金乡老城郑家楼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武进士。

郑景温,艚山塘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武进士。

郑泌,伯麟孙,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官安丰县公。

郑士龙,字舜俞,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郑叔毅,字仁叔,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进士。

郑应麟,金乡老城郑家楼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仁和县令。

郑梦斗,字君安,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淳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梦斗弟,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武进士。

郑黼,信智湖井人。南宋进士,为宋室郡马。

郑愉,信智湖井人。约于南宋淳二年(1242)壬寅科释褐进士。

郑太初,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淳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

郑遇龙,金乡老城郑家垟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官县令。

郑汝谐,字熙绩,江南门屿里人。郑僖远祖。南宋绍兴太学生。学问渊博,时号武库《活字典》。

郑方大,艚山塘人。南宋进士,官知万安军。

郑鸣凤,龙江江口人。郑僖父。南宋咸淳进士,入元官衢州教授、教授。

郑天严,艚新城水心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入元官平阳州教谕。

郑景廉,艚山塘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官推官。

郑嗣僧,礼祖父,龙江江口人。南宋官宗训郎、丰州知县。

郑天熙,艚山塘人。南宋官直功郎。

郑与之,金乡郑家垟人。南宋官衢州佥判。

郑僖,字宗鲁,号天趣,龙江江口人。从小好学,通涉经史,淹有词翰。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进士,官黄岩州同知。

郑得标,经旦子,号艺亭,宜山严处人。晚徙居平阳县西郭。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攻温,得标以武童率团勇随军攻复瑞安马屿、金谷山等处。历官浙闽枫岭营游击、福建陆路提标左营游击、处州镇中军游击、处州镇总兵兼带处标练军副后营处州大水督修起垣。象山协副将;父丁忧回里。枫岭营游击、严州副将。民国初卒于严州旅营。

郑蕙,字雪兰,原籍永嘉(今温州),出身书香门第。她与谢香塘为清代晚期平阳县的两个女诗人。嫁于金乡殷执中的小妾。她从小好学,读后便能熟诵。婚后,殷授她《列女传》,她却偏爱《楚辞》、《杜诗》,每夜闻鸡便起,伏案吟诵。平时喜买鸟放生。遇疫年,买棺材一百具,施舍与罹疫的穷人。

郑元榜,宜山严处人。清光绪年间诰封为振威将军。

郑兆荣,宜山严处人。清光绪年间诰封为振威将军。

郑经旦,宜山严处人。清光绪年间诰封为振威将军。

郑原志,金乡郑家垟人。清乾隆年间官直功郎。

郑观岳,号古樵,金乡郑家楼人。清监生,官同知。清同治三年出资二千余修建东魁陡闸。

郑润,蒲门(今马站)人。清乾隆五年(1740)庚申科贡生,官天台训导。

郑东,字季明,号杲斋。信智湖井村人。元代儒家。东小时嗜学,天资卓越,参加过两次省试,因对时局有不同见解,不合主司脾胃而落选。从此放弃功名之念,肄力于古文辞,游学浙东一带。后在昆山(今江苏省常熟市昆山县)讲学授徒。不久,与弟郑采定居常熟县城。攻研古文,文思如泉源滚滚,下笔不能自休,为文多不存稿。有《送江阴郡博周之浩归平阳》诗云:“我家亦在蒲海头,此时春酒浓如油。堪怜千里尚飘泊,怕不共买东归舟。”翰林学士欧阳元很尝识他的文采,正想推荐给朝廷,但郑东却已病故。

郑采,字季亮,号曲全,郑愉之子,信智湖井村人。元代儒家。与兄东移居江苏常熟刻苦学习,采工诗,与兄郑东合编有《郑氏联璧集》性情狷介,从来不屑屈处人之下。二十岁时丧父,便挑起书笈行装出门。途经婺州(金华),肃访使早知其名,欲荐为椽吏,郑采坚决谢绝。到昆山会见长兄郑东,从此埋头于经史子集。他听说常熟山水秀丽,便移居就读。当地顾老有一个女儿,贤而慧,多年择婿不就。见到郑采,就主动地把女儿许婚给他。此后,郑采便与哥哥郑东在常熟顾家长期寓居下去。宜人顾氏、继取陶氏。陶氏生四子一女。长思本,次思先、思宗、思祖。女明月,适殷宗信。台阁宏丽之规,无山林枯槁之气。明初宋濂作序中说:曲全之文,则规矩峻整,如齐鲁大儒,衣冠伟然,出言不凡,曲尽情态。然皆有传于世。

郑善老,礼祖父,龙江江口人。元太学生。

郑大,礼父,龙江江口人。赠承务郎、官乐清县尹。

郑礼,字朝美,龙江江口人。父大,入元赠承务郎,官乐清尹。礼小嗜学,以才学被推荐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督运至京师。迁漳州路总管府经历,后以清廉擢升为郡守。后授监察御史,俱不赴任,入明病逝。子刚泰,元举人,官居真定府税课司大使。

郑钦中,金乡郑家垟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举人,官江西九江同知。

郑宗敬,金乡郑家垟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举人,官剑州学正。

郑宗彝,金乡郑家垟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举人,官嘉定判。

郑士昂,金乡郑家垟人。明洪武六年(1373)癸丑科武举人,官监察御史。

郑能,金乡老城郑家垟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官河南道御史。

郑裕,字惟宽,金乡郑家垟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科武举,官刑部郎中。

郑环,艚山塘人。明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进士。

郑献,字信卿,金乡老城郑家楼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进士,官新喻县令、刑部主事、南京刑部郎中、高州知府。

郑叔英,思恭高祖,龙江江口人。明贡生,官丘县丞。

郑恩,字允泽,思恭曾祖,龙江江口人。明弘治三年贡生,官建安训导。

郑文友,字应仁,老城郑家楼村人。明隆庆贡生。

郑文夫,字质卿,思恭祖父,龙江江口人。明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举人。著有《东江集》。

郑思恭,字允之,号太和,原籍龙江江口人,父应祥时徙居平阳县坡南。万历四十年(1612)入贡,官任永康县训导,因念老父年迈,经常回家探望,迟迟不忍离去。迁任兰山县教谕后,便乞请归休养父。浙江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为他建了石坊表,题之为“师儒侍养”。

郑守矩,金乡郑家楼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科举人,官知县。

郑守益,献子,金乡郑家楼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科举人,官桂林同知。

郑刚泰,礼子,龙江江口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举人,官真定府税课司大使。

郑朝瑞,礼母弟,龙江江口人。明官翰林检阅。

郑思先,信智湖井(父郑采移居江苏常熟县城)。明洪武初年资善大夫,官福建承宣布政使。

郑朝元,礼从兄,龙江江口人。明福建地方官。

郑汝璋,字孟达,括山东括内人。清末法政科举人,官安徽试用知县。民国改元后官金华地方审判厅厅长,管辖金华、衢州、严州三府十九县。

   

一、郑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郑姓一直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20位。福建为郑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约占福建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5%。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15位郑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郑姓人口纯增加率为60%,净增加了45万。浙江为郑姓第1大省,约占总郑姓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期间,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936万,排在第23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郑姓人口由120万增到930多万,人口增长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郑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郑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四川、河南四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东、吉林、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26%。浙江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1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2%。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华中、华北、西南的回迁成为主流。

(根据新华社北京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郑姓从第23位升为21位。

二、当代郑姓的分布

郑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2.74.5人。郑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

郑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而在浙东,比例高达3%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频率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2.3%,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三、郑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15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在第12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3%,排在第18位。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书画家和文学家郑虔、诗人郑谷、大长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郑瑜、郑馀庆、郑、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宋朝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