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杨 姓

  • 发布日期:2008-10-0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杨姓始祖——杨伯侨

 

据谱牒学家及杨姓后裔研究,杨氏得姓于西周,从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开始,其后杨姓曾三次受封:一是周康王姬钊六年(前1073)戊辰,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姬杼即杨杼,为杨氏肇姓始祖;二是周宣王姬静十九年(前809)壬辰,封少子尚父为杨侯,即杨姓第八世祖杨涧;三是周安王姬骄五年(前397)甲申,封杨伯侨为杨侯。杨姓苗裔大都以杨伯侨为杨姓始祖,其实是第23世。

 

 

 

 

杨姓的来源和演变  据《广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唐书》、《魏书》和《中国姓氏》等史书记载,汉族杨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大来源: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大来源出自姬姓:杨姓得姓在西周初,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成王封其三弟叔虞在唐,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始以杨为氏,从此世上有了杨姓。

杨国封地,乃是姜戎族中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的居地,今汾河两岸仍多杨树。杨侯传至第六世杨康,随周宣王北征,阵亡无后。周宣王命第五子涧,即尚父,以承其祧,直到周幽王时尚父才被封杨侯。犬戎虏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至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所灭。这为第一支杨姓,这支杨姓一直活跃于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三角地区,杨国灭后,族人经河南、穿湖北、涉湖南、越南岭进入广东。当代湘粤琼黔以及部分海外的杨姓都奉周武王之孙杼为杨姓的始祖。

唐叔虞之长子燮文由唐侯改封为晋侯,传至十一世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古城在今山西闻喜乐,史称曲沃桓公。至周王时,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史称晋武公。晋武公灭杨国,以杨国古地赐予其少子伯侨,伯侨之曾孙羊舌食采于杨邑,其后裔以邑名为杨氏。此为第二支杨氏,这支杨氏也有27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杨氏,周景王之后封于杨,古杨邑为周朝一小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其后裔也以杨为氏,这支杨氏也有2500多年了。

三支杨姓均出自周武王之后,其中两支杨氏后裔功微势弱,因无颂扬之事,遂失去了记载,惟有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这支杨姓成为当代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经历晋顷公“六卿之难”,死里逃生的杨氏残部背井离乡,渡越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华山200多年,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才有族人杨章出山作官。其后裔守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封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族人很快在关中、河南地区蔓延开来。东汉大名鼎鼎的太尉杨震,就出自弘农华阴,其后裔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后世凡言杨氏,皆曰弘农郡。

第二大来源出自少数民族。进入晋朝后,姬姓杨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北氐族在今甘肃亚和县南建立了杨姓仇池国,直至北魏时才被灭,入唐以后氐族杨氏全部同化成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杨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杨姓大家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少数民族的血液,包括汉唐时期的鲜卑人尉迟氏、武都白马氐人、突厥沙陀人、南蛮人,宋时西夏党项人、丁零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州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玛察氏、富勒哈、杨那氏、扬佳氏等。尤其东北地区满洲各族人的汉化,使东北地区的杨姓人口快速增长。

 

 

弘农郡

 

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内乡县以西、陕西省柞水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

 

 

四知堂

 

“四知堂”中的“四知”,源于东汉太守杨震廉洁清正拒绝馈赠的故事。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邑令王密为感谢杨震过去推荐之恩,深夜怀金十斤馈赠杨震,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说:“昼夜无知。”而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呢?”王密听后惭愧地谢罪而别。杨姓人以“四知”为堂号,主要是弘扬祖德,启迪后昆,以“四知”作为训诫,继承清白家风,使震公“四知”精神发扬光大,流芳永世。

 

 

苍南杨姓迁徙

 

苍南杨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与《浙闽杨氏简史》记载,入迁苍南的杨姓,统系弘农郡四知堂杨震的苗裔。缘因代远年湮、清初“迁界”,以致史料散佚,世系鸿支俱难查考。经过反复考证,对照史书,确认为长溪、安溪、南安、同安、晋江、漳州、汀州、云南等支派,基本上于宋、明、清时期入迁定居,遍布全县36个乡镇。今将收录部分迁徙概况分述于下:

长溪支派  系杨仲玉后裔:支分河尾垟、江山郭家宕杨楼、湖前杨家宅、芦浦街、监后垟、东门垟、莒溪柳垟坪等地。

长溪支派  系杨伯玉后裔:支分平等张家堡、括山东括内、宜山何家埭等地。

安溪支派  系杨安隐后裔:支分仙居龙船、项桥林家塔、云岩鲸头油车、龙沙石塘顶垟、龙沙李家埠、郊外灵峰、蒲门深垅头、藻溪滩下、湖前兜底(今斗底)、桥墩金山头、五凤五岱岭头、腾垟烟寮、观美西山、江山河尾头、项桥李家堡、望里浃底园、观美亭子、桥墩库区北山下、华阳田墘、石砰兴渔、坑东、莒溪上村、河口桥头、龙江下涝、沪山杨家井、渔寮王孙河口、霞关瑶洞、南坪义吾、南坪长沙、大观渔塘口竹脚、赤溪流岐、蒲城城内、半垟官岙山圹背、昌禅陈家擂后坑、钱库宋花港、凤阳龟墩、桥墩三十六、灵溪古磉等地。

南安支派  (始祖名不详)后裔:支分桥墩大沿沙、观美街、湖前水深垟、灵江横河、湖里梅岭头、金乡城内、桥墩大玉沙等地。

同安支派  (始祖名不详)后裔:支分云岩鲸头(始祖杨盈斋)、萝麻窟、盛陶山后垟寮、观美双屿门、半垟官岙、大观岩头、华阳、观美伏鹰(始祖杨尚霆)等地。

晋江支派  系杨安隐后裔:支分莒溪南垟、腾垟排头、石砰鱼渎、渔寮庄后、渔寮风隔、南坪坑仔尾、渔寮王孙河口、霞关瑶洞、南坪义吾、南坪长沙、南坪长沙岭头等地。

漳州支派  系杨亮节后裔:支分龙沙石塘下垟、龙沙玉沙街、南坪柳垅、大龙小沿虎圹、桥墩仙堂、桥墩金山头等地。

汀州支派  系杨时后裔:支分沿浦街、中墩小岭、渔寮王孙马、马站桥头、岱岭内山门、沿浦沙埕岭头等地。

云南支派  系杨一清后裔:支分仙居神宫桥等地。

 

 

苍南杨姓人口

 

苍南杨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杨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杨姓约158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杨姓约263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杨姓约733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杨姓约370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杨姓约3730人。清顺治十八年(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杨姓约187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杨姓约201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杨姓约29000人。

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杨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454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3%,名列全县第6位,其分布遍及全县72个乡镇。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芦浦、金乡、龙港、仙居、平等、沿江、望里、龙沙、炎亭、凤江、湖前、艚、灵溪13个乡镇。

200471,据县公安局户口统计资料,全县杨姓在籍血缘人口为50289人,占全县总人口4.28%,名列全县第6位。其中万人以上的有龙港镇,五千人以上的芦浦、灵溪二位,千人以上的有金乡、仙居、钱库、望里、艚、龙沙、炎亭、霞关、观美9个乡镇。

 

苍南县分乡镇杨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芦浦镇

6220

宜山镇

718

新安乡

298

渎浦乡

91

金乡镇

2725

括山乡

694

岱岭乡

292

铁龙乡

87

龙港镇

2658

江山乡

651

藻溪镇

292

黄檀乡

86

仙居乡

2594

项桥乡

651

华阳乡

265

蒲城乡

74

平等乡

2549

澄海乡

547

腾垟乡

232

昌禅乡

72

沿江乡

1752

龙江乡

536

中墩乡

221

挺南乡

69

望里镇

1490

马站镇

515

矾山镇

218

南宋乡

64

龙沙乡

1351

新城乡

500

莒溪镇

218

城门乡

59

炎亭镇

1293

大观乡

437

信智乡

207

魁里乡

50

凤江乡

1279

大渔乡

426

五凤乡

205

埔坪乡

48

湖前镇

1176

沪山乡

419

半垟乡

199

浦亭乡

45

艚乡

1143

渔寮乡

391

沿浦乡

189

繁枝乡

44

灵溪镇

1048

石砰乡

363

赤溪镇

166

碗窑乡

44

灵江镇

945

海城乡

362

凤阳乡

155

大龙乡

37

钱库镇

886

霞关镇

348

渡龙乡

133

南堡乡

32

桥墩镇

802

南坪乡

340

夏口乡

123

云亭乡

31

观美乡

778

云岩乡

321

陈东乡

115

凤池乡

18

南水头乡

738

白沙乡

299

对务乡

108

天井乡

9

 

苍南县分乡镇杨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龙港镇

14185

170.90

平等张家堡、梧桥杨家底、吴兰楼、文楼河尾头、步听、新光江口、水深垟、凤江、黄家蓬、徐家庄、斗底、上叶、湖前杨家宅、龙江下涝、新渡、章良、象岗、山垟、方家河、下庄、河底高、新陡门、新兰、咸园、砖瓦、湖前、李家垟、七河

芦浦镇

6317

1052.83

东门垟、芦浦街、鉴后垟、南宕

灵溪镇

5292

61.18

大观岩头、龙渡、沪山百丈、新溪路亭、双台贡头、河尾垟、渔塘口竹脚、沪山杨家井、望鹤、南水头状元内、古港、泮园、杨家井、横河、庸垟、灵溪柳庄、台溪、上江、岩头、田墘、坑源、县城灵溪、南水头

金乡镇

2755

63.26

老城河尾垟、城内、湖里梅岭头、园山头、南垟、半浃连、夏八美

仙居乡

2370

296.25

神宫桥、龙船埩、南宕、第玉份、芦浦街

钱库镇

1873

90.05

项桥林家塔、李前、李后、钱库街、垟头、黄判桥、李家车

望里镇

1858

57.35

神山、溪头埠、南茶寮、凤岙

艚镇

1688

93.78

中段、马路下、炉头

龙沙乡

1479

44.82

石塘、李家埠、玉沙、沙坡、龙山腰

炎亭镇

1438

102.72

西沙、海口、排监垟、流湾

霞关镇

1271

36.90

澄海仙岩、南坪义吾、霞关街、瑶洞、柳垄、西山、桃湖、长沙

观美镇

1128

26.54

亭子、岭脚、华阳顶垟坎、双溪、华阳田墘

宜山镇

982

76.12

宜一、宜二、严处、后垟增

桥墩镇

981

12.20

黄檀、小沿口、金山头、三十七南山、凤岭头、库区溪边、新宫大岭、仙堂、大玉沙北山下、三十七、大玉沙、步头、桥墩街

括山乡

824

34.35

将军、牛条垟、将军岭脚、东括内、东括底

马站镇

688

19.06

桥头前垟、白蝉、马站街、桥头山门

赤溪镇

630

12.60

半垟官岙内、信智园屿、流岐岙、双剑口、赤溪街

藻溪镇

419

5.54

百子墓、繁枝林仔内、挺南联岙里寮、盛陶后垟寮

大渔镇

410

25.63

南行街、北行街、清湾底、小渔

矾山镇

389

7.35

家山、矾山街、九担

渔寮乡

381

22.41

渔寮风隔、览瑞棕后、王孙河口、马、后水尾、蛤蟆头

云岩乡

355

27.31

鲸头街、鲸头油车、瑞岩、联友五株树

石砰乡

352

35.20

坑东、兴渔

岱岭乡

297

14.85

岱岭大厝基

新安乡

261

31.83

大云

莒溪镇

248

4.91

大坪柳垟坪、上村、西厅南垟、松柏脚

中墩乡

240

24.00

中墩、王家山小岭

腾垟乡

232

11.60

大田后、苍北、杨家山、杨半岭、后垟、宅底、园井、烟寮、排头

沿浦镇

224

6.60

斗门头、新塘三十亩

五凤乡

221

7.62

八亩后岭头、凤村对杨、凤村

凤阳乡

166

7.90

龟墩际头杨

昌禅乡

89

2.54

陈家擂后坑、中岙者头

南宋镇

84

3.82

南宋、考坑

蒲城乡

74

8.23

城内

浦亭乡

55

2.02

 

凤池乡

33

2.36

 

 

 

苍南杨姓人物

 

苍南杨姓人物,据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等史志记载,清代苍南境内杨姓人物共有11人,其中举人5人、贡生5人、太学生1人。

杨森,金乡人。明崇祯岁贡生。

杨景元,芦浦东门垟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举人。

杨敷时,芦浦监后垟人。清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岁贡生。

杨师慎,芦浦监后垟人。清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钦赐副贡生。

杨配,字希彭,号琴溪,平等张家堡人。清太学生,咸丰时以捐献授中书科中书衔。

杨培荣,仙居神功桥人。清同治五年(1866)丙寅科武举人。

杨树勋,字汉卿,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武举人,官千总。

杨慕皋,号鹤坡,平等张家堡人。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恩贡生。

杨佩言,号琴舟,平等张家堡人。清光渚十二年(1886)丙戌岁贡生。

杨悌,字志,平等张家堡人。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法政科举人,官七品小京官、民国改元后任宁波、丽水地方检察厅厅长、浙江高等检察厅检察官。

,原名溥,避宣统帝讳,改名志石,芦浦东门垟人。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经济科举人,民国改元后官临海地方检察厅检察官。

 

 

   

 

一、历史上杨姓的分布和迁移

 

杨姓在西汉时已是入四川,东汉时已达浙江。隋唐是杨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杨震的后裔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姓成了最尊贵的“国姓”,隋朝虽然仅存在38年,但毕竟是杨氏最辉煌的时代,杨姓得到了最大发展。除扩散到河北、山东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杨震后裔在唐僖宗时进驻贵州,后世世袭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被剿灭,历时724年,共传29世。当代云贵川之杨姓多为播州杨氏的后裔,而且人数众多。唐宋时代,杨姓已进入湖北、湖南、两广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已有婚姻关系。今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侗、苗、瑶、布依、壮、仡佬、仫佬、毛南等民族的杨姓几乎都称是杨震的后代。这个时期,杨姓也进入了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区。明朝永乐年间杨姓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1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占四川总人口的6.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600多年中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1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4%。东南地区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杨姓大省四川杨姓人口减少了70%,陕西减少了50%。宋、元、明期间,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杨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3696万,为全国第6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杨姓保持第6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3700万,增长了15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1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云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在近600年中,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由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二、当代杨姓的分布

 

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盆地,每平方公里的杨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2人以上。密度最高的(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7%,杨姓人口大约326万;7.29/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6%,杨姓人口大约616万;5.47.2/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8%,杨姓人口大约1472万;1.85.4/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1.4%,杨姓人口大约1151万;不足1.8/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5%,杨姓人口大约131万。

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杨姓是西南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8%,在滇西南和滇南的比率高达10%,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在云南北部、贵州、四川大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内蒙古东北、黑龙江最北端,杨姓分布频率在4.2%5.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9%;在华北、华东、中原、东北、华南、青海湖以东的西北地区,杨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5.5%;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杨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2%

 

三、杨姓历代名人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北朝末华阴人、北周外戚杨坚于581年灭北周、589年灭南朝的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3帝,在农民起义冲击下于618年为唐所灭;五代时,合肥人杨行密创建吴国,都杨州,历436年;南宋初年,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领导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有众20万人;金末,红袄军首领、益都(今属山东)人杨安儿建立反金政权,建元天顺,有众数十万人;元初,宁河人杨镇龙率领浙东农民起义,国号大兴,年号安定。除此之外,在文化、科学、军事、政治等方面,杨姓有许多杰出人才。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学者杨王孙。东汉有太尉杨震,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三国时有文学家杨修、不畏豪强的京兆尹杨沛。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大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骁勇善战的平东将军、氏族人杨大眼,散文家、《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衍。隋有大臣杨素、杨玄感父子。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其中唐德宗宰相杨炎,曾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堪称理财家;此外有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还有得到唐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的山西永济人杨太真(小字玉环)。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笔势雄杰,变化多姿,评说他有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宋代,杨氏最显赫的人物莫过于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又名继业,原为北汉将领,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磁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襄、朔四州,后在主帅潘仁美和监军王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杨业的事迹,在当代即被人传颂,后经文学艺术家的渲染,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更具传奇色彩。此外,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载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对外贸易家杨枢,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杨樟、杨显之、杨讷。明代,杨荣、杨士奇、杨溥在英宗时同辅朝政,并称为“三杨”;杨继盛劾权相严嵩十大罪,杨涟弹劾魏忠贤24罪,均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还有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学者杨东明、针灸学家杨继洲、画家杨文聪、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杨虎、民间抗倭英雄杨钿。清代有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杨恩寿、藏书家杨以增,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杨辅清,湖南耒阳农民起义领袖杨大鹏,历史地理家杨守敬,佛教学者杨文会,外交官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