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姓——始祖陆终
陆终,据《史记·楚世家第十》记载,为颛顼之曾孙,吴回之子,约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648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陆终,生六子(都是剖开母亲右胁而生),长昆吾、次参胡、三彭祖
渊 源
黄姓的起源与演变 ①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伯益之后,受封于黄,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此黄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潢川西部。②据《宋学士集》所载,少昊氏裔孙台骀,封于汾州(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其后为沈、姒、蓐(辱)、黄诸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其后亦以黄为氏。③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邕管蛮有黄姓。唐人黄少卿、黄少高、黄少温,都是南蛮黄姓后裔。
汉族黄姓主要有两大来源:嬴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嬴姓。4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在中国华北燕山山脉一带活跃着一支部落,史称东夷。东夷族人崇拜鸟,以鸟为图腾,并以鸟为氏族徽记,鸟名为氏族名称,进一步发展为官名和姓氏。当时的东夷部落中已经存在9支强盛的氏族,史书中有时称为“九夷”,其中的一支名黄夷,崇拜黄莺。黄夷人也称黄人、黄族,初居于燕山南,虞舜时期称为古幽州。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一直活跃在河北东南和山东东北部地区,至今在这片土地上仍能找到黄人的足迹,如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束鹿县的黄丘、山东黄县东的黄城集、荣城东南的黄山、济南西南的黄山等等。
黄姓出自嬴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以嬴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氏族的另一大系。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继承燕氏族的嬴姓。山东莱芜西南是古嬴地,南临嬴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嬴姓部落主要的活动地区。黄人是东夷嬴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和主宰中原,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即今河南新郑和密县一带。在夏朝,黄人的一从河南黄水迁到汾川,即今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水,建立了黄国。直到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后裔衰弱,在史书上仅出现过晋大夫黄渊一人,后代默默无闻。
在河南的黄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大约在商朝中期,黄人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建立了另一个黄国,古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这支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俗,进入周朝成为子爵诸侯,周旋于南方楚国和北方鲁国之间。春秋时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灭了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此支黄姓有33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黄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楚考烈王时代,黄国后裔黄歇任楚相,开基于江夏,封为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然,黄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屠各部人、唐朝的突厥突骑施部人、邕管蛮人、广西的乌浒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江夏郡
江夏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紫云堂
据文献记载,唐初垂拱二年(686),福建泉州大富翁黄守恭因桑园桑开白莲,遂献园建寺,名叫莲花道场,后改名为开元寺。又因建寺时曾有紫云盖地,遂别称紫云寺。黄守恭建寺积德,其后裔以紫云堂为堂号。
苍南黄姓迁徙
苍南黄姓,是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料考证和《黄氏宗谱》记载,基本上都是五代、宋、明末以及清初入迁的福建泉州黄守恭之苗裔,遍布全县36个乡镇。
黄守恭,唐高宗时人,居福建泉州城内,相传开元寺乃其故宅。妻郭氏(一说李氏),生四子:经、纪、纲、纶;妾秋花(一说侧室司马氏),生一子名继。自舍宅建开元寺后,长子黄经徙居南安县芦溪,次子黄纪徙居惠安县锦田,三子黄纲徙居安溪县东郊,四子黄纶徙居同安县金柄,妻与妾挈五子黄继徙居广东诏安开基立业。
长房黄经支派 裔孙入迁苍南定居的有:凤池对务山黄姓始迁祖黄振吾于明天启年间为避战乱,由福建南安县罗东埔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桥墩金山头始迁祖黄先郎(字文昭)于明崇祯元年(1628)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宜山上黄黄姓始迁祖黄孟一(字仲煦)于清初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宜山下黄黄姓始迁祖黄孟珂(字万清)于明嘉靖(一说万历)年间由福建南安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凤阳龟墩黄姓始迁祖黄员山为避耿王耿精忠之乱,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福建南安县十五都崩山溪井门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项桥垟头黄姓始迁祖黄子华、黄子荣兄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福建南安县吕垟埔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沪山塘下黄姓始迁祖黄先昭(字吉)于明崇祯元年(1628)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
次房黄纪支派 裔孙入迁苍南定居的有:宜山珠山黄姓始迁祖黄晟,五代时官通议大夫,识微见远,因闽乱弃官不仕,于后晋年间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括山张家庄黄姓始迁祖黄德昭(字子良)于明末清初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钱库黄判桥黄姓始迁祖黄德昭于后晋天福八年(943)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金乡黄家宅黄姓始迁祖黄搜(字仲规,号民田),系黄晟之四子,约于宋时由福建泉州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腾垟后车黄姓始迁祖黄遂,其高祖黄凤山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惠安县锦田挈眷入迁平阳县凤山头,至黄遂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渎浦平水桥黄姓始迁祖黄希图于清顺治年间挈子黄专由福建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沿浦岭尾黄姓始迁祖黄泰来于清初由福建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龙港殿后黄姓始迁祖黄凤梧于明季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金乡河头黄姓始迁祖黄文谷挈三子黄佛璧于明季由平阳县高黎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灵溪河口黄姓始迁祖黄景熠于清康熙四年(1665)由福建晋江县龟湖入迁平阳县腾蛟泗马,康熙十六年(1677)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舥艚西浦口黄姓始迁祖黄天造于明季由宜山珠山移居江南21都林庄里,即今西浦口,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凤浦寺后郑黄姓始迁祖黄秀泉于清顺治年间由福建入迁平阳县33都麻车头,后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江山西河边黄姓始迁祖黄邦盛于明季由平阳县万全西垟黄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马站金山黄姓始迁祖黄源球、黄源瑞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瑞安县丽岙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金乡灵峰黄姓始迁祖黄万畴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沪山六板桥黄姓始迁祖黄光纯,字君伦,号静夫,南宋庆元年(1195)乙卯科进士,官刑部侍郎,升奉政大夫,于南宋淳祐二年(1242)入迁温州城西门定居,长子黄德岑,官礼部仪制,升山西监察御史。黄德岑之子黄应秋,由温州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望里南茶寮黄姓始迁祖黄有富,其先祖黄敦,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乾宁三年(896)挈眷南下福建泉州开元凤栖定居,后裔黄富年以文章著称,游学至平阳定居,17世孙黄有富迁龙港江口,以渔业为生,繁衍后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居来此定居。
三房黄纲支派 裔孙入迁苍南定居的有:矾山大埔头黄姓始迁祖黄宏举(何时迁居来此不详);云亭虎头鼻黄姓始迁祖黄平,由福建同安县初迁作堡建坑,二迁马站藏宝路下,三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南坪毕湾黄姓始迁祖黄奇晖,(何时不详)由北港凤卧湾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桥墩小玉沙黄姓始迁祖黄一举(字廷用)、黄子其、黄云卿兄弟,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安溪县葛盘,南安县隍川、埔头等地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蒲城西门第四巷黄姓始迁祖黄生养挈长子黄光环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泉州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信智韭菜园黄姓始迁祖黄振盛,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漳州长泰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浦亭岭头、沪山畔河黄姓始迁祖黄忠进,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入迁瑞安38都碗窑,后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云岩三峰黄姓始迁祖黄月将,先祖由泉州安溪县迁至漳州定居,繁衍成族;黄月将于明季由漳州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凤池溪头,黄姓始迁祖黄茂丝,其父黄心吾于明季时由福建泉州晋江县檗谷坑入迁平阳县坡南七星井,后迁北港南湖横山(今北山),五子黄茂丝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信智朱家垟黄姓始迁祖黄心程,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冬与北港凤卧湾始迁祖黄安泉,由福建安溪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对务西山黄姓始迁祖黄森吾于清康熙年间避耿精忠之乱,由福建安溪县入迁平阳县北港凤卧湾,后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莒溪街头黄姓始迁祖黄友采,于明天启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南门外安乡入迁平阳县顺溪五十丈定居,后裔分支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钱库黄车堡黄氏始迁祖黄玉福,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安溪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大观岭北黄姓始迁祖黄心田,于明末清初为避乱,由福建泉州安溪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金乡倒桥黄姓始迁祖黄立共,字天际,其子黄成美于清初由麻步古竹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灵溪上林五房内黄姓始迁祖黄杨日,于万历三年(1575)挈兄弟杨己、杨震、杨贞、杨元等5人,由福建永春县南桥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灵溪黄宅内黄姓始迁祖黄显达、黄显奇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为避耿精忠之乱,于清康熙年间辗转反复,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金乡牛卧龙黄姓始迁祖黄迥初,原属入迁平阳北港凤卧湾肇基祖黄安泉派下,至黄迥初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大观大埕龙关寺黄姓始迁祖黄景添,其始祖黄尊梧,字志炜,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安溪县入迁平阳北港凤卧湾,至黄景添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马站下魁黄姓始迁祖黄道辰,字朝义,来此定居(何时由何地迁来不详),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湖前半河黄姓始迁祖黄甫笃,于明末由马站铁场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霞关瑶洞黄姓始迁祖黄启温、黄启平兄弟,于清初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21都五宝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矾山圆盘黄姓始迁祖黄世谟,名俞,由福建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南坪深湾黄姓始迁祖黄太迎,号贞恺,由福建安溪入迁平阳县北港立湖,后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魁里南垄黄姓始迁祖黄世明、黄世灿兄弟,于清时由福建入迁平阳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城门铁场黄姓始迁祖黄廷恩,清康熙年间避耿精忠之乱,随父(与马站石头岗黄姓同出一源)由福建泉州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
四房黄纶支派 裔孙入迁苍南定居的有:渡龙西程坑边黄姓始迁祖黄忠美,于明嘉靖十六年(1588)由福建同安县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湖里坎头黄姓始迁祖黄让专,于明末由乐清入迁石砰青山定居,后裔分支来此,繁衍成族,支分各地;马站顶魁黄姓始迁祖黄凤明、黄凤阳兄弟,于清康熙年间避耿精忠之乱,由福建同安县入迁瑞安县牛卧岭居住,后转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支分各地。
苍南黄姓人口
苍南黄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黄姓约238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黄姓约400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黄姓约11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黄姓约558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黄姓约560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黄姓约280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黄姓约30420人。民国9年(192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黄姓约43860人。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黄姓在籍血缘人口为678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名列全县426个姓氏的第3位,其分布遍及全县72个乡镇(不按序列)见表。人口比较集中的有26个乡镇。至2000年底为止,全县黄氏在籍血缘人口约72795人,名列全县426人姓氏的第3位。遍及72个乡镇,人口居多的有灵溪、金乡、龙港、舥艚、钱库等镇。
,据苍南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黄氏血缘人口为7794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5%,列居全县第3位,成为全县十大姓之一。人口比较集中的千人以上的乡镇有灵溪、龙港、金乡、钱库、舥艚、宜山、桥墩、马站、仙居、新安、凤池、矾山、望里、浦亭、炎亭、石砰、大渔、霞关、赤溪、芦浦、藻溪、沿浦等22个乡镇。
苍南县分乡镇黄姓(1990年)第四次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3090 | 灵江镇 | 940 | 沪山乡 | 1938 | 凤池乡 | 1527 |
渎浦乡 | 2512 | 浦亭乡 | 1033 | 对务乡 | 1122 | 大观乡 | 1362 |
龙港镇 | 2307 | 沿江乡 | 692 | 龙江乡 | 311 | 白沙乡 | 777 |
海城乡 | 499 | 宜山镇 | 2508 | 铁龙乡 | 1512 | 平等乡 | 369 |
凤江乡 | 1105 | 云岩乡 | 868 | 江山乡 | 1574 | 湖前镇 | 283 |
钱库镇 | 2726 | 芦浦镇 | 1796 | 望里镇 | 1138 | 仙居乡 | 1878 |
新安乡 | 1760 | 陈东乡 | 1180 | 项桥乡 | 624 | 夏口乡 | 326 |
括山乡 | 1034 | 金乡镇 | 6484 | 舥艚乡 | 2661 | 大渔乡 | 1159 |
石砰乡 | 1253 | 新城乡 | 2357 | 炎亭乡 | 1096 | 藻溪镇 | 845 |
渡龙乡 | 644 | 繁枝乡 | 177 | 挺南乡 | 53 | 桥墩镇 | 1330 |
观美乡 | 299 | 南水头乡 | 298 | 黄坛乡 | 179 | 莒溪镇 | 355 |
五凤乡 | 281 | 碗窑乡 | 135 | 腾垟乡 | 643 | 大龙乡 | 320 |
天井乡 | 210 | 矾山镇 | 677 | 华阳乡 | 122 | 昌禅乡 | 126 |
埔坪乡 | 168 | 南宋乡 | 96 | 南堡乡 | 357 | 马站镇 | 605 |
沿浦乡 | 438 | 南坪乡 | 384 | 渔寮乡 | 373 | 蒲城乡 | 252 |
云亭乡 | 619 | 霞关镇 | 517 | 城门乡 | 384 | 魁里乡 | 929 |
岱岭乡 | 52 | 澄海乡 | 237 | 赤溪镇 | 220 | 龙沙乡 | 220 |
半垟乡 | 386 | 凤阳乡 | 247 | 中墩乡 | 538 | 信智乡 | 371 |
苍南县分乡镇黄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灵溪镇 | 15751 | 182.10 | 黄宅内、古磉、沪山塘下、山北底、畔垟、台下、沪山、渡龙白鹤脚、江南苏、灵江(新渡)、渎浦平水桥、渎浦上江、棋南、斗南、上垟、对务西山、灵峰、上林五房内、大观岭北、大观大埕黄、溪心大岗脚、龙观寺头 |
龙港镇 | 10955 | 132 | 龙江垟心蔡、柳江殿后、白沙黄头涂、江山薛家桥、新河黄宅、文楼底、江山薛中、凰浦寺后郑、双龙 |
金乡镇 | 6791 | 155.94 | 黄家宅、甘溪、牛卧龙、北门头、灵峰黄、河头、大桥头、余庄、黄金河、横河、黄坭岙、石海头、倒侨、坎头 |
钱库镇 | 5356 | 257.50 | 括山垟头、黄判桥、钱库东西街、庄下、黄车堡、南黄、陈东西堡、陈家堡 |
舥艚镇 | 5223 | 290.17 | 新城黄库、新城西浦口、黄东,舥艚黄都 |
宜山镇 | 4525 | 350.78 | 上黄、下黄、宜二、黄头涂、珠后、珠东、珠西 |
桥墩镇 | 2103 | 26.16 | 仙堂、五星、发凤、矴埠头、罗垟、院后、鹏桥、库区 |
马站镇 | 2005 | 55.70 | 石头岗、金山、后岘、大岗英坑、西边中园、南垄、大姑营、三墩洲厝基内、顶魁、城门半岭、马站街 |
仙居乡 | 1888 | 236.00 | 十二岱、河西岸、朱家斗黄处 |
新安乡 | 1817 | 221.60 | 塔头 |
凤池乡 | 1684 | 120.30 | 板岙、白水、溪头、湾旦、大坡、双益对务山 |
芦浦镇 | 1670 | 278.33 | 林家院、县后 |
矾山镇 | 1311 | 24.76 | 埔坪枫树坪、园盘、中村、坑仔内、青山后园盘隔、甘茶瓦窑、新街、大埔头 |
石砰乡 | 1270 | 127.00 | 坑南、拱桥青山 |
望里镇 | 1241 | 38.30 | 马鞍浃尾、浃尾、南茶寮 |
霞关镇 | 1225 | 35.56 | 瑶洞、澄海兰滩、南坪卓垟、柳垄黄厝、深湾、李家岙、金沙、大沙、陈良底 |
炎亭镇 | 1211 | 86.50 | 燕窠、西沙、海口 |
赤溪镇 | 1173 | 23.46 | 韭菜园半山、湖井青山、园屿岭头、大脚虾、乌岩朱家垟、半垟新窑、下堡、上墩、安基鲤鱼头 |
大渔镇 | 1168 | 73.00 | 大岙 |
浦亭乡 | 1121 | 41.07 | 燕头、岭头、观湖大湖 |
沿浦镇 | 1120 | 32.95 | 大姑宫后、岭尾宫顶、云亭沙岭、木林小墓、牛乾大湖、沿浦顶街 |
括山乡 | 1114 | 46.42 | 张家庄、坑口岭头、林家庄山 |
藻溪镇 | 1033 | 13.65 | 丁步头昌门宫、平水千家智、雷打龙、建光村、白者脚、吴家园 |
云岩乡 | 975 | 75.00 | 云岩屿兜、三峰 |
腾垟乡 | 682 | 34.10 | 大石砰、后车 |
中墩乡 | 611 | 61.10 | 尖礁、官岙、王家山、中墩、南头 |
莒溪镇 | 596 | 11.80 | 大娥内、青山、王立 |
观美镇 | 470 | 11.05 | 楼下 |
渔寮乡 | 383 | 22.53 | 荷包田四亩贡、割草旦、王孙 |
蒲城乡 | 298 | 33.12 | 甘溪、城西、水路山 |
凤阳乡 | 284 | 13.52 | 龟墩 |
五凤乡 | 283 | 9.76 | 南山头大丘田 |
龙沙乡 | 265 | 8.03 | 龙沙腰、沙坡、蔡家山 |
昌禅乡 | 165 | 4.72 | 昌禅村 |
南宋镇 | 115 | 5.23 | |
岱岭乡 | 59 | 2.95 | 顶峰宫 |
苍南黄姓人物
苍南黄姓的人物荟萃。据《周文忠公集》卷32、《南宋馆阁录》卷7、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宋、明、清、三朝黄姓人物共有31人。其中,状元1人,榜眼1人,进士17人,举人4人,贡生2人,地方官5人,其他1人。
黄石,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绍兴八年(1130)戊午科进士,官著作佐郎、江东转运副使。
黄东,江南黄判桥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官汀州通判、政和县令。
黄裒然,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武状元,官武学教儒、博士。
黄中,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官著作佐郎、泉州知州。
黄民望,南港高黎(今平阳县萧江镇)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进士,官松阳县令。
黄渊然,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
黄汉章,字则象,亲仁乡人(今属苍南县)。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官沿江制置使,升参议,历提刑秘阁运副。
黄德庄,龟山(今宜山镇珠山村)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武榜眼。
黄千秋,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进士。
黄有正,黄民望之子,黄港高黎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
黄镇周,字则有,龟山(今宜山镇珠山村)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官福建松阳县令。
黄居仁,字安宅,龟山(今宜山镇珠山村)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进士。
黄国用,沪山塘下六板桥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官镇江知府。
黄禹锡,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已未科进士。
黄光纯,沪山塘下六板桥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已未科进士,官刑部侍郎、奉政大夫。
黄系翁,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进士。
黄宗海,蒲门(今马站)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武举。
黄定国,字永清,南港山北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武举。
黄钟凤,字仪廷,仙居塔头人。清咸丰四年(1854)甲寅科贡生。
黄炳道,号星如,钱库黄车堡人。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法政科举人,民国改元后代理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检察厅检察官、杭县地方检察厅检察官,调京师审判厅推事,升江西高等检察厅检察官。
黄吉甫,元朝间任凤阳榷税官。
黄士京,横渎(今灵溪镇横渎)人。清康熙贡生。
黄亨瑞,字国阁,黄良(今宜山镇黄良村)人。官守备、海壇镇都司。清康熙年间从征台湾,攻克彭湖,荣立战功。
黄理,黄石父,松山(今桥墩镇)人。以子黄石赠朝奉郎。
黄正已,黄中父,字圣与,松山(今桥墩镇)人。以子黄中赠承事郎。
黄云龙,灵溪南水头人。与黄德庄同科武进士。
黄应祥,字致可,龟山(今宜山镇珠山村)人。与黄德庄同乡、同科武进士。
黄洵,舥艚东魁人。与黄德庄同科武进士。官盱眙县令。
黄居正,字直翁,沪山塘下六板桥人。与黄居仁同科进士。
黄震,龙江(今龙港镇龙江)人。元大德举人。官工部员外郎。
黄海滨,字鲁幹,金乡郊外黄家宅人。清历官福宁守备、游击。
附 录
一、黄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很快子孙就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相对要轻些,在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黄姓大约有12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吴之后,为宋朝第9大姓。黄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占江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弱;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强,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仍集中于江西(23.8%)、福建(15.8%)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10.5%)、广西(10.1%)、浙江(9.8%),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江西仍为黄姓第1大省,约占江西总人口的4%。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黄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四川黄姓人口减少了50%。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黄姓的人口已达到2676万,为全国第8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根据新华社北京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新鲜出炉,黄姓从第8位升为第7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黄姓人口由220万激增到2676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黄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广东为当代黄姓第1大省,居住了黄姓总人口的19.5%,占省总人口的6.9%。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在近600年期间,黄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二、黄姓当代的分布
黄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广东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8.7人以上,尤其在广东的潮州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在1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1人以上。黄姓分布密度最高的(8.7—21人/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7%,黄姓人口大约567万;2.9—8.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7.9%,黄姓人口大约1435万;不足2.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黄姓人口大约596万。
黄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黄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8.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
三、黄姓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12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9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11位。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姓子孙在历史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自战君黄歇开始,名臣武将不乏于各朝:秦末名士黄石公,西汉建成侯黄霸,东汉名臣黄香,三国名将黄忠、黄盖,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居寀、黄筌,宋朝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元朝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朝名学者黄绾、黄道周,明清之际思想家兼史学家黄宗羲,清朝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画家黄慎、篆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诗人兼政治家黄遵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