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始祖——泰 伯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和《苍南吴氏通志》记载,泰伯(太伯)、仲雍、季历兄弟三人,都是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因太伯、仲雍遵从父王意愿,让位于三弟季历,便一同到“荆蛮”(古代对离开京城偏远的南方地区之统称)开垦,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建立了吴国(今江苏无锡市梅村)。
太伯生于商武丁四十年(前1285),卒于商武乙四年(前1195),享寿91岁,无子,仲雍继之为
渊 源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姓纂》、《小学生必读百家姓》和《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吴姓的渊源由五大支组成:姜姓、姬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已有26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大批使用吴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建立吴方国。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是商朝东方的强大方国。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州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延陵郡
延陵县。古邑名,春秋时吴邑,季札所居。故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又为古县名。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曲阿县分出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市西南。
渤海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子孙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
三让堂
“三让堂”的由来取义于吴氏始祖泰伯、仲雍的“三让王位”。由于“三让王位”的崇高品德被世人亲称为“至圣”的孔子褒赞为“至德”特别是“三让”的孝得,产生和造获了吴氏。因此,吴氏始祖一直被吴氏族人缅怀和敬仰。为纪念祖先,勉励后人,所以吴氏子孙以其“三让”作为堂号,誉称“三让堂”。
至德堂
孔子对于泰伯让位于弟,给予高度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吴姓后人也以“至德”为堂号。
苍南吴姓迁徙
苍南吴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与《苍南吴氏通志》记载,入迁苍南的吴姓,大致为渤海、延陵两个郡望,基本上于唐末(含五代)、宋、明、清时期入迁定居,遍布全县36个乡镇。今将部分迁徙概况分述于下。
渤海郡 吴姓始祖吴泰伯、吴仲雍兄弟开创的吴国是在荆蛮(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太湖岸畔东海之滨),其国濒海,故统称渤海郡。
灵溪宕顶吴姓,系入苍定居的渤海郡吴姓声望最高的一支。历430多年,支蕃派行,后裔分居本县范围的:中宕、五岱思居垟、观美枫树门、华阳窑碗美、仙居河南堡胡家店、金乡湖里、华阳蕉坑隔、石牛、瓠鞋窑、矾山古路下企旗岗、南宋芭蕉坑、矾山岚下、宜山前垟底、昌禅陈家擂、挺南万里后、石砰外湖、南坪流枫子、盛陶小岭脚、挺南小岭狗温困、城门大岗、桥墩、凤池水月、昌禅大埕、后坑、藻溪、龙沙下大山、坑内、马蹄垟、矾山南垟、南坪柳垅等地及省内外与国外。
渤海郡吴姓入苍定居的还有:桥墩松山、钱库三石桥、浦亭大亭、岭脚、岭前、观美茂竹、浦亭河头、蒲门蒋家垟、澄海埕溪、外垟、南坪长沙、南堡中村、对务灵峰、云岩金家垟、绣营、观美沟口、西山、南宋大埔山、观美河口、关帝庙鲤鱼山、灵溪大门、赤溪街、信智五亩、观美下街、凤江江宅、观美岭脚等地。
延陵郡 吴泰伯19世孙吴季札,为让与兄,弃家避耕于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后被封为延陵季子,其子孙后代即称延陵郡。
钱库夏口吴姓,系入苍定居的延陵郡吴姓历史最久、声望最高的一支,已历1120多年,支蕃派衍,后裔分居本县范围的有:前吴、彭家礁、金乡吴家堡、浦头汇、北大垟、汤监垟、石砰海湾、中墩杨府宫、云岩鲸头、石砰牛栏头、仙坭船、倪家堡、石头岙、金乡南门、舥艚、河尾垟、石砰外岙、内岙、小渔、海口、大渔、炎亭、北大垟、章均垟、双排案卓山,以及省内外等地。
延陵郡吴姓入苍定居的还有:湖前吴宅、水深垟、方家河、芦浦、吴家库、象岗、东堡垟、吴家弄、缪家桥、吴兰楼、对务上江、平等吴桥头、五凤凰村、渡龙西程、江湾、对务半垟、浦亭泽渎、云岩对口、灵江横河、都口将军垟、马渡、浦亭东山、沿浦、澄海埕溪、马站、南堡圆盘、汤家岭、矾山、南坪流枫子、南坪小、柿梧脚、梧桐湾、斗门头半山、南坪长沙、南坪柳垅、南坪岙等地以及省内外与国外。
苍南吴姓人口
苍南吴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吴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吴姓约162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吴姓约324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吴姓约75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吴姓约378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吴姓约382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吴姓约192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吴姓约206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吴姓约29700人。
苍南吴姓人口猛增。据
苍南县分乡镇吴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1940 |
凤池乡 |
590 |
新安乡 |
641 |
昌禅乡 |
443 |
龙港镇 |
1901 |
渎浦乡 |
158 |
陈东乡 |
71 |
南宋乡 |
1320 |
金乡镇 |
1829 |
浦亭乡 |
1486 |
项桥乡 |
217 |
渔寮乡 |
176 |
钱库镇 |
2158 |
对务乡 |
381 |
夏口乡 |
2520 |
南堡乡 |
540 |
宜山镇 |
1154 |
大观乡 |
421 |
括山乡 |
250 |
沿浦乡 |
620 |
芦浦镇 |
296 |
渡龙乡 |
1809 |
舥艚乡 |
412 |
南坪乡 |
653 |
望里镇 |
639 |
繁枝乡 |
69 |
大渔乡 |
311 |
蒲城乡 |
52 |
炎亭镇 |
333 |
挺南乡 |
519 |
石砰乡 |
746 |
云亭乡 |
207 |
湖前镇 |
902 |
沿江乡 |
14 |
新城乡 |
1216 |
城门乡 |
45 |
藻溪镇 |
819 |
龙江乡 |
671 |
观美乡 |
1535 |
魁里乡 |
41 |
灵江镇 |
662 |
白沙乡 |
925 |
南水头乡 |
569 |
岱岭乡 |
120 |
桥墩镇 |
1521 |
海城乡 |
384 |
黄壇乡 |
654 |
澄海乡 |
239 |
莒溪镇 |
435 |
铁龙乡 |
301 |
五凤乡 |
883 |
龙沙乡 |
343 |
矾山镇 |
563 |
平等乡 |
1767 |
碗窑乡 |
73 |
半垟乡 |
167 |
马站镇 |
436 |
凤江乡 |
513 |
腾垟乡 |
128 |
凤阳乡 |
163 |
霞关镇 |
424 |
云岩乡 |
722 |
大龙乡 |
1190 |
中墩乡 |
125 |
赤溪镇 |
287 |
江山乡 |
791 |
天井乡 |
10 |
信智乡 |
77 |
沪山乡 |
307 |
仙居乡 |
145 |
华阳乡 |
1233 |
埔坪乡 |
114 |
苍南县分乡镇吴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 平 方 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龙港镇 |
9877 |
119.00 |
平等吴兰楼、吴家库、吴桥、江山方家河、都口、白水、象岗、湖前吴宅、龙江瓦窑头、新美洲、凤江江宅、吴家弄、水头下埠、、水深垟、缪家桥、龙港街 |
灵溪镇 |
8766 |
101.34 |
渡龙宕丰、宕顶、望鹤旗杆墩、江湾、灵峰后堡、五垟半河吴、水头下埠街、大亭、大观大门、对务上江、西程、横渎浦、横河吴家、县城灵溪、二十六都绣营 |
钱库镇 |
5164 |
248.30 |
夏口、前吴、三石桥、项桥李后、彭家礁、吴家堡 |
桥墩镇 |
3867 |
48.10 |
三十六街尾、松山、大龙关庙鲤鱼山、碗窑矴埠头、黄檀隔内 |
观美镇 |
2940 |
69.18 |
沟口、西山、河口吴、茂竹大树脚、溪口、下街、岭脚、马渡、华阳蕉坑隔、十字路肥靴窑、碗窑尾、赤山坑尾 |
宜山镇 |
1922 |
149.00 |
吴家库、吴家弄 |
金乡镇 |
1912 |
43.90 |
吴家堡 |
舥艚镇 |
1692 |
94.00 |
|
浦亭乡 |
1664 |
60.95 |
大亭、直渎、岭东、河头桥、东山、岭脚、岭前 |
藻溪镇 |
1537 |
20.30 |
吴家园、杨府宫、平桥千斤、挺南狗湾、内西岙围墩、东湖柳头、横圳大隔、草白 |
南宋镇 |
1493 |
67.87 |
北山、溪光、大埔山 |
霞关镇 |
1412 |
41.40 |
埕溪、外垟、南坪长沙、流枫仔、牛运 |
矾山镇 |
1369 |
25.86 |
南堡中村、圆盘、谢家山 |
五凤乡 |
957 |
33.00 |
凤村、八亩后空北树、凤呜 |
沿浦镇 |
927 |
27.27 |
外垟、沙埕岭头 |
云岩乡 |
802 |
61.70 |
中对口东垟、鲸头内 |
石砰乡 |
784 |
78.40 |
坑内、宫后 |
凤池乡 |
698 |
49.87 |
埔内洪半垟、 |
望里镇 |
673 |
20.77 |
雅儒雅窑头 |
赤溪镇 |
598 |
11.96 |
信智五亩、园屿流水坑、白湾城内、赤溪街、过海 |
昌禅乡 |
580 |
16.57 |
昌禅 |
马站镇 |
512 |
14.22 |
金山内吴、马站街、城门半岭 |
新安乡 |
491 |
59.88 |
|
莒溪镇 |
451 |
8.93 |
|
龙沙乡 |
373 |
11.30 |
下大山、马蹄垟、玉沙街、坑内、安峰北山 |
括山乡 |
358 |
14.92 |
顺岭前吴 |
炎亭镇 |
336 |
24.00 |
东沙、西沙 |
芦浦镇 |
299 |
49.83 |
芦浦街 |
大渔镇 |
286 |
17.88 |
|
渔寮乡 |
178 |
1.05 |
渔寮下寮、崇安岭北 |
凤阳乡 |
165 |
7.86 |
顶堡后坑 |
岱岭乡 |
160 |
8.00 |
福掌陈世垟、吴家同 |
中墩乡 |
149 |
14.90 |
中墩 |
仙居乡 |
142 |
17.75 |
|
腾垟乡 |
139 |
6.95 |
|
蒲城乡 |
58 |
6.45 |
|
苍南吴姓人物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苍南境内自宋、明、清三朝,吴姓人物共有32人。其中,进士10人、举人9人、地方官3人、贡生9人、其他1人。
吴处仁,字守身,钱库夏口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进士,官松溪县令、濠州倅。
吴俊彦,字时献,钱库夏口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官梅州司理。
吴通,字远贤,吴宝秀远祖,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官德安县令。
吴囦,字彦章,钱库夏口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科进士,官赣州教授。
吴琪,字贡清,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进士。
吴起,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明洪武元年(1368)戊申科举人,官孝廉授山阳知县,升任润州太守。(注:明时无润州恐误)。
吴祺,字以诚,钱库夏口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举人,官由秀才授顺天府判、建州同知。
吴俊臣,钱库夏口人。南宋官承信郎。
吴叔诠,钱库夏口人。明洪十五年(1382)壬戌科举人,官由儒士授淳
吴任,字以仁,钱库夏口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科举人,官
吴田,平阳(今苍南)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科举人。
吴,平阳(今苍南)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科举人。
吴子宏,钱库夏口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科举人,官县丞。
吴安,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举人,官峨嵋知县、迁安府尹。
吴谦,字叔让,钱库夏口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癸酉科进士,官汀州教授。
吴万里,字伯仁,江南吴库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举人,官兵科给事中、蓟州判官。
吴迎,字叔雅,钱库夏口人。明永乐三年(1405)乙酉科进士,官平阴训导。
吴磋,字惟新,钱库夏口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进士,官石城教瑜、赣州教授。
吴博,河前(今龙港湖前)人。以子宝秀封大理寺评事。
吴宝秀,字汝珍,号惺台,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明万历十年(1582)己丑科举人,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南康知府。
吴元震,吴宝秀孙,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午贡生。
吴世特,浦亭大亭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贡生。
吴邦翰,浦亭大亭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武进士,官南匯千总。
吴荣烈,钱库夏口人。授布政使理问。清乾隆五十一年(1778),浙江提督学政窦光鼐按试平阳,吴与同科童生陈光鉴(坊下人)等在试卷卷面书写“黄梅时节家家苦,清草池塘处处寃”,惊动主考窦公,于是将平阳知县黄梅的罪状呈上乾隆御批。经审理属实,黄梅处斩,凡包庇黄梅的,自大学士、尚书、侍郎以下,抚、道、府等分别受降职或革职处分。
吴甫,号山斋,南港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贡生。
吴凤起,吴宝秀子,河前(龙港镇湖前)人。官刑部照磨、顺天府通判、刑部主事。
吴建,字惟立,钱库夏口人。明宣德贡生,官衡州府照磨。
吴牟,字惟动,钱库夏口人。明正统贡生,官乐陵知县。
吴弘儒,金乡人。清康熙恩贡生。
吴世,字翼舟,号槎亭,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清乾隆贡生,官训导。
吴履墀,号坡菊,吴荣烈从孙,钱库夏口人。贡生,清道光时官福建泰宁知县。
吴第,号次山,吴宝秀裔孙,河前(今龙港镇湖前)人。工山水、竹,善书,能诗,为永嘉项维仁入室弟子。
附 录
一、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根据新华社北京
二、当代吴姓的分布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共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三、吴姓历代名人
当然,吴氏最丰富,最光辉的业绩还是在中国大地上,如果浏览一下彪炳于史册的吴姓名人,便可知吴氏业绩之一斑。战国时有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辅佐楚棹王实行变化,促进了楚国的富强。秦朝末年,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与陈胜一起发动,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任假玉。东汉初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有文学家吴均,还有安徽宣城起义领袖吴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吴姓人物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长于画壁,笔记磊落,势状雄峻,相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华。宋人苏轼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尊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吴兢,庞勋起义军将领吴迥。五代时后晋有名将吴峦。南宋有名将吴玠、吴严璘弟兄,音韵训诂学家吴械,大臣吴潜,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元代有学者吴澄、吴莱,画家吴镇,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至近代,吴氏多画家和小说家,例如:明代画家吴伟,工画人物,擅画山水,获御赐“画状元”印;清初画家吴历,擅画山水,笔墨苍润,与王时敏等合称“清六家”;清代画家吴熙载,善花卉,工书法,尤精篆刻;清末画家吴友如,作品参用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甚有影响;近代人吴昌硕,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篆刻家;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出了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说家吴活尧,是谴责小说的代言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此外,明代还有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吴勉,学者吴与弼,文学家吴应箕,戏曲作家吴炳,医学家吴又可,南明将领吴易,以及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绮、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光骞、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吴汝纶,医学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濬,金石学家、文学家吴大微,江西石城佃农起义领袖吴八十、太平天国将领吴如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