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9/2006-20927 |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发布机构 | 县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06-12-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苍南县“十一五”
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苍南县科技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二〇〇六年 四月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规划背景与发展趋势.... 1
(一)现实基础和主要成就... 1
(二)现存的问题与挑战... 4
(三)面临的机遇与趋势... 5
三、“十一五”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10
(一)印刷... 11
(二)塑料制品业... 12
(三)纺织业... 13
(四)机械制造业... 14
(五)农业和食品... 16
(六)其他重点发展产业... 18
(七)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 19
五、“十一五”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20
(一)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 20
(二)完成“金字塔”型的三级区域创新体系布点建设,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22
(三)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25
(四)深入开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6
(四)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科技保障... 27
六、“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28
(一)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营造统一的科技工作氛围... 28
(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29
(三)优化人才环境,加速形成人才支撑体系... 31
(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自主创新... 32
(五)注重全民科技素质提高,弘扬现代科学技术精神... 33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苍南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在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中,科技实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将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苍南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广泛地推动和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良性循环。根据全国科技大会和我省自主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有关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思想,结合我市和我县“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特制定《苍南县“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二、规划背景与发展趋势
(一)现实基础和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把实施科教强县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技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1、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加
“十五”期间,制定并出台了针对整体产业发展、产业软环境建设、重点行业提升等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措施,初步营造了一个立体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大大加强了对我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十五”期间,我县财政科技投入逐年递增。2005年,各级财政科技拨款达1665万元,较2000年增长85%,其中科研三项经费投入1451万元。持续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有力地带动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的科技事业发展。
2、区域创新能力有较大增强,科技创业条件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一方面针对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行业建立科技基地和创新载体,另一方面广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合作平台,大大促进我县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和能力。
2005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较2000年增加6家;省级企业科技研发中心3个,市级科技研发中心3个;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有3个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目前设立有1家省印刷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型企业产值和销售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处于全县企业领先水平。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正成为我县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
3、产业技术进步较大,科技攻关能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以寻找运用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重点,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表现在:一是围绕印刷、纺织等区域支柱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制定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大力发展有苍南特色的如仪器仪表、特种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开展引种、保鲜、加工等领域的共性技术项目攻关。
4、企业信息化建设初具成效,全县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速
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县政府专门成立信息化中心,出台县级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到“十五”末,共有7家企业作为温州市信息化培育试点企业,全部通过考核验收。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高,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电子政务逐步完善,以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各类人才、技术、教育、农业等信息门户运行良好。
5、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推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十五”期间,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集中重点,一方面倡导农业龙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优势产业引种推广和关键技术项目合作研发;另一方面,把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撑点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技能上,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努力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科技进步。
6、社会科技协调发展,为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各项社会科技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软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防震减灾强化地震检测站检测预报功能。环境科技围绕工业和农业污染,开展综合治理。通过大型活动、设施建设、文教载体所构建的科教网络不断健全,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二)现存的问题与挑战
“十五”期间,我县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产业面临技术瓶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我县目前的产业模式以密集的制造链协作为主,除了少数上规模的企业以外,大量中小企业的装备水平较低,依靠简单的模仿和依赖引进现有设备,消化、吸收和改进新技术的能力欠缺,集中体现在研发人才匮乏、技术来源有限、公共科技服务载体缺乏上。高新技术产业块状群的形成与传统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处于关键的战略转折阶段。
2、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缺乏良性流动
我县目前真正具有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科技人员相当稀缺。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文化、居住、社会发展等软环境和软实力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外地引进人才技术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有科技骨干和技术人才流出严重,未能形成良性的人才交流局面,地区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保有力。
3、政府科技投入不高,企业科技投入积极性有待增强
尽管我县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占财政支出比例不高;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投入的引导性有待扩大,全社会整体科技投入与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由此带来各项科技指标基数较低,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达成带来难度。
(三)面临的机遇与趋势
未来五年,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系列可预见的趋势,这既是科技发展的机遇,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1、鼓励自主创新的大环境符合苍南发展的要求
“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十一五”时期,我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资源的激活、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平台和载体、创新动力机制、重大科技攻关和项目的建设工作。这正符合苍南在经济跨越阶段的切实需求,是苍南科技发展的东风。
2、温州南部经济中心成为苍南未来定位目标之一
未来,苍南将充分发挥省际区位优势,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休闲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凸显省际经贸中心功能,区域辐射力和集聚力将大大增强。这为进一步的省际科技合作、科技资源聚集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构建开放性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充分围绕“一个中心”的定位目标。
2、苍南将成为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
未来,苍南将进一步发挥海洋优势,大力培育临港工业,壮大先进制造业,将出现新一轮的产业引进和产业升级。这为提升我县科技整体实力带来新的机遇。同时,苍南处于温州沿海重要产业带,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将对未来我县的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新空间布局将进一步整合苍南的产业资源
“三带协进、两区集聚、陆海联动”的新空间布局,将更加合理的引导我县资源综合开发,新的特色产业带将会形成。这将促进苍南产业科技的集中发展,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可靠而广阔的空间平台。
4、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来,苍南将更加重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对社会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我县科技工作在相关领域,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农业优化、节能降耗、社会科技服务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三、“十一五”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体现“民本创新,支撑跨越”的总体科技工作要求。
“民本创新”,就是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注重国民整体科技素质提高和鼓励群众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跨越”,就是立足我县实际,落实各级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布点构建出发,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科技发展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发展需要结合苍南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将能够提升未来地区经济转型与跨越的战略性建设项目作为首要考虑的对象;改善科技投入和科技项目建设的考评体系,兼顾短期效果和长期发展要求。运用科技力量提升传统产业,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挥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2、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企业在应用性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亦要采取企业为主,政府和中介机构牵线和提供合作平台的方法。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做好科技发展环境的改善工作。
3、坚持以高新技术应用与传统技术改造相结合
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企业对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探索一条结合苍南产业特色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经济效益大幅增加的、资源消耗稳步降低的、环境污染有效减少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区域工业化路子。
4、坚持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突破过去以模仿为主的技术学习模式,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实现合作方式多样化,成果共享与转化方式多样化。发挥企业的行业经验和聪明才智,集聚和培育优质科技资源和科技实力,最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
着眼于发现、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工作在重点投入的同时加强广泛的科技普及,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公众科学素养。
(三)发展目标
通过科技投入的建设和引导作用,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为促进社会事业的进步,为苍南构建“一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实现跨越式与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到2010年,各项科技工作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1、科技投入进一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全县科技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5%,占GDP比重达到0.8%。
2、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较“十五”平均下降12%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5%。
3、确保完成苍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构建,科技型企业成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增长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在未来的5到10年间,争取实现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4、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达到20项。行业龙头企业新品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规模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增强企业技改的效益评估。
5、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行业应用和推广面广的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科研机构。全县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新增8家,达到14家,专家和人才库、科研成果库以及“浙江大学博士后苍南科技开发基地”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0%,40%建立起稳固可靠的技术源(包括技术引进渠道、技术合作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行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作用明显。
6、知识产权管理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年专利申请量总数达到200项,其中属于苍南特色产业专利超过年专利申请量总数的一半以上。提高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保护意识,引导开展知识产权和专利标准战略。
7、龙型农业经济取得良好成效,围绕种子种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海洋捕捞和养殖、农产品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和水产品物流(包括保鲜)等农业科技专项,扶持2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各级各类民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3-5家;在农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从农业产业发展和生产实际出发,送关键农业技术下乡,加强合作性的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8、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科普经费达到人均1元,全县国民科技素质有显著提高。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气象、资源规划等各项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工作在全省同类县级城市中争取先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我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通盘考虑经济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以点带面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为整体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一)印刷
基本发展思路: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和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新材料,提高设计能力,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应变能力;加速管理创新的步伐,注重软科学、软环境的改造和提升,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以及管理规范化的机制;注重和支持企业为环境保护所做出努力及采取的措施,确保本地区经济和本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先主题:
(1)新型材料
包括粘接剂、上光材料、印刷油墨、特种纸质材料、特种塑料薄膜(如复合材料和改性材料)等符合国内和国际环保要求与特种功能的新型替代材料。重点开发环保型油墨和防伪油墨以及电化铝等新型印刷包装材料。
(2)传统印刷工艺改进与提升
实现胶印、凹印、网印等各类传统印刷方式的工艺规范化,发展具有大部分自主技术和工艺的高效化平、凹、凸、网(孔)印刷及防伪商标、不干胶、软包装印刷技术。重点提升印前设计环节,开发分色高速自动化技术,发展全产业链的数字流程,特别是印前图文的数字化输入、打样制版、网络传输和页面输出,提高印后如装订等整理工艺水平。
(3)新型印刷工艺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跟踪当前国际市场最新印刷方式和工艺,引进和开发有助于产品多样化、产业链完整化、产品生产高效化、产品质量精美化的新型技术与工艺。重点发展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柔印、数码印刷等新型印刷方式,适应特殊印刷工艺和产品要求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数字打样技术。
(4)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印刷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局部更新换代,提高节能水平,降低污染,提高产品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二)塑料制品业
基本发展思路:
在原有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产品以及配套的设备和工艺;同时积极寻找新市场,引进和开发新型塑料产品。
优先主题:
(1)塑料原料
发展PVC、PS、PP等粉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引进规模化的如聚丙烯等塑料原料生产线。
(2)包装材料
提高传统塑编产业的拉丝工艺;发展防伪包装、多层共挤高阻隔包装、无菌保鲜包装和注拉吹膜等新型包装材料的生产工艺;引进如BOPET、BOPS、BOPA等双向拉伸薄膜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开发新的超透明、超薄等高性能保护膜和可降解塑料包装产品。发展与印刷相配套的防伪印刷包装、高阻隔包装、热灌装包装技术以及模切成型联动化技术。
(3)新型工程塑料
发展面向汽摩配、电子、电器、通讯和医疗器械等行业的以汽车配件和电器、家电、电子配件为中心的新型工程塑料改性材料和配件生产;研发高性能的塑料合金产品。
(4)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塑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局部更新换代,提高节能水平;改进原料配比或生产工艺,降低环境污染。
(三)纺织业
基本发展思路:
改善传统棉纺织工艺水平,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生产和产业化纤维生产,引导中小企业和经营个体向纺织行业其他环节与产品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棉纺、织造、家纺产业,构造苍南新型的纺织产业带。
优先主题:
(1)环保性和高性能的褪色与印染技术
发展纤维性工业下脚料的环保褪色技术;开发如无水印染(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染色技术)、等温等离子体处理纤维技术和生物整理技术(纺织品酶处理技术)等针对展天然纤维面料、化纤仿真面料、海岛丝、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交织面料的染整技术;开发以喷射印花为核心的织物数字化印花技术;发展成衣染色后整理工艺和技术。
(2)纺织装备现代化
发展适用于纯棉、高支精梳纱与色纺纱、无结纱的现代纺纱装备,完善县内纺纱装备的生产、改装、维修等配套功能。开发适应地区纺织产业需求的纺织小机械生产技术。发展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3)特色产品生产工艺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开发特色生产工艺。开发新型气流纺(OE)纱线生产技术;开发保健型针织产品;规模化工业用的功能型、复合型、差别化的新型纤维材料,尤其是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以及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的纤维合织物产品。
(四)机械制造业
基本发展思路:
围绕全市打造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制造中心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局部领域占领国内制高点,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
优先主题:
(1)仪器仪表
传感器的智能化及功能延展、组合测量、一体化,以及开发适合各类特定工作环境的包括民用、军用和重化工业、核工业用的各类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测量、计量仪器仪表产品;
通过国际合作、委托开发等创新方式,逐步达到“一次仪表”的自主化生产、自有技术和自有专利;在现有“二次仪表”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密度,增加专利数目。
(2)泵阀制造业
提升泵阀衬里性能,发展耐腐蚀、耐高温、高硬度和节能的特种材料及热处理和精加工工艺;开发智能型,适用于环保排污、火电、石化等领域的特种泵阀产品。
(3)模具制造业
提升与附近地区产业配套的注塑、冲压、压铸等工艺水平,引进消化和吸收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法(SLS)等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以及树脂冲压模具制造、模具表面处理加工工艺;加速热流道、气辅注射成型、高压注射成型等塑料模具技术的引进与产业化;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在设计研发、数控测绘、精密数控加工、虚拟制造分析、材料予硬加工、材料无方向组织锻压等领域的应用。
(4)金融设备制造业
发展新型智能鉴伪点钞、纸币清分、纸币自动捆扎、硬币鉴伪、硬币清点清分、硬币包装等币类整理技术和专用设备生产;开发自动取款机、自动兑换机、电子回单系统、POS机、票据打印机、监视监控、智能提款箱等综合性成套设备的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
(五)农业和食品
基本发展思路:
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一产,鼓励向二产延伸,大力发展二点五产业的技术服务和配套水平。以龙型经济产业发展为纽带,解决共性农业技术难题,加快成果转化与成果推广。重点发展种子种苗引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特色农业、海洋蓝色经济上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
优先主题:
(1)蓝色农业与海洋水产
特色水产养(种)殖和品种引进,水产精细加工,突破滩涂、浅海水域养殖和淡水养殖技术,调整近海渔业,发展远洋渔业和海上贮藏加工技术与设备。海洋食品制造以及相关的保存、包装和物流配送。远洋渔业和近海渔业的节能降耗问题。海洋灾害的防治。海洋生态保护。
(2)高效农业和畜牧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高产品区域化程度和技术附加值。包括蘑菇、四季柚、名优茶、席草、优质稻谷、杨梅、马蹄笋、名特优新小水果、各类外向型蔬菜以及种草养畜业等,切实解决引种、种养殖、保鲜加工等环节技术问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示范推广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节本栽培技术、水稻直播栽培、单季稻双百工程、超级稻示范工程、蔺草优质高效、蚕豆免耕高效栽培、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番茄长季栽培、大棚蔬菜反季节栽培、蔬菜微滴灌技术、西甜瓜早熟栽培等高效栽培技术;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推广节粮型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
(4)绿色、生态农业与环境节约
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中低产耕地、茶果园、蔬菜地的改造,提高低产水面开发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降低农药、化肥、农用材料污染和做好污染处理,大力开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大力推广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主要农产品农业地方标准10-15个;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污水净化工程,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及“猪牛-沼-菜”等生态种植模式。加快新农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农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自检自测体系建设。
(5)食品生产与加工
重点研究配方工艺、包装和物流技术。开发奶制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开发区域特色食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
(六)其他重点发展产业
基本发展思路:
由于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同时,势必要引进、培育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型产业以及整合提升具有重大战略优势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临港和灵江山海协作工业的发展,将极大改变我县现有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面貌。由于十一五时期重点引进发展产业尚处于布局阶段,产业效应还待逐步积累,故本规划不一一列出每个重点产业,只针对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进行优先设计。
优先主题:
(1)文具礼品制造业
提升学生用品、办公用品、书画用品等特色文具的创意设计水平,增加各类自有专利申请和保护力度;提高图册、教学模型以及各类棋牌类文化用品的多品种、批量化生产能力,提高成本控制技术;提高各类礼品设计和加工工艺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2)家具制造业
加强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高档家具和个性化家具的生产。根据材料多元化、产品多功能化的主流趋势,发展产品设计、选材、加工生产和流通技术。重视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材质选择和加工工艺技术。
(3)不锈钢加工业
完善从冶炼开始到后续加工的产业链技术布局,重点研究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加工技术、产品性能参数改良以及降低能耗。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锈钢冷轧、表面处理、冲压、拉丝、制网、镀涂等表面加工、强化、焊接以及切割加工工艺;提高高强度工业、民用的板材、容器、网、管、线等产品的后序深加工。
(4)精细化工业
倡导绿色化工,选择引进和发展生产和工艺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着力开发可再生资源的,无毒低污染的精细化工产品和生物化工产品。
(5)玻璃制造业
开发可应用于日用电器、厨具的高耐热性能、高抗冲击强度的微晶玻璃、耐热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提高设计和加工工艺,开发具有专利的多品种的玻璃饰件、工艺品、化妆瓶、饮料瓶以及其他日用容器。
(七)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
加强重点传染病、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领域的事件响应和应急处理技术,加强地区常见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技术。
在建设本区域观测点的基础上,促进与全市防震减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对接,加强预警信息的传达、预警安排以及地方常见灾害与地区生产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金属资源开放利用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发电设备、洁净煤等绿色能源。积极推广节电、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解决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水平,应用高效低能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重点发展与其余产业配套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围绕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决策水平,结合本县区域、产业发展前沿问题,重点研究产业提升和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区域软实力、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节约型社会等社会和经济管理规划研究。
五、“十一五”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
1、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大现有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和开发或改造生产工艺,利用技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应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解决关键、共性难题;培育扶持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纺织、机械制造、不锈钢加工等行业中的新兴高新技术苗子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县产业的群体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重点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选择和实施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以培育地方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的,集成县内外科技资源,加大区际和国际合作和投资引进,有选择性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根据重点发展领域要求,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引导社会和企业投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3、加快工业园区的科技定位和科技规划,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资源集聚基地
规划新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确定基本占地指标需求;利用园区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和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最终让工业园区成为一个具有优良软环境、合理科技布局、可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创业的产业聚集地。
(二)完成“金字塔”型的三级区域创新体系布点建设,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根据科技发展由共性基础上升到高端应用的原理,我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采取“金字塔”三级模式,一是建立创新体系坚实“塔基”,即围绕各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研发及服务机构,加强对区域和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把中心建设成为成果转化推广和技术创新的集散地和辐射源,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二是建设面广、体深的“塔体”, 即支持上规模、有实力、主业突出的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重点是继续在行业龙头企业中培育新的工程研发中心,具体在印刷业、机械制造业等优势的具备高技术特点的产业中培育出在省内乃至国内同行业中有特色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的研发机构;三是培育高端“塔尖”,即大力实施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办国家级工程中心及分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加快集聚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当前具体工作任务包括:
1、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以行业协会、行业创新平台等现有行业组织为抓手,建立和扶持印刷、纺织、塑料等各类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相关的中介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改善企业技术评价和定价、技术担保等技术交易关键环节,提高技术交易成功率;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2、制度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仪器仪表、印刷行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源,利用当前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的分布特点,建设省级以上的研发中心或相关等级的研究机构,使企业站在技术、人才或信息的源头,调动全国乃至全球研发资源要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领苍南企业的发展。
3、鼓励群众创新活动,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
改善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与环境,以各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或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行为。引导和保护参与面更广的创新活动,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开展内部科学分析或引入外部咨询力量,综合运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创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在生产方面,创新企业内部开展QC小组(品质管理)、VE(价值工程)、工业工程(IE)等针对流程、工艺、操作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在市场营销方面,立足市场细分,创新产业设计、市场推广方式,建立区域特色品牌效应。
4、建立开放性合作网络,借助外部力量助推企业创新
建设创新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实体,共同投资开发新技术。深入与浙江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利用相关合作项目,建立专家库和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与高校的合作网络。
充实创新网络,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定期召开“科交会”、“洽谈会”等,以苍南地区特色活动为载体,在强化本地创新基础上,加强与省内、长三角、全国研究机构、企业的联系,吸引有实力的科研实体来我县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科研要素密集的地方设立科研机构或信息窗口。
5、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
支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大创意设计、产能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在如印刷、塑料制品、纺织、礼品等传统优势行业,继续推动“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最终实现,同时利用目前创新服务平台,时刻关注行业最新技术水平,在设备采用、工艺跟进、市场开发、辅助服务体系建设上逐步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保持同样的发展步调。对其中的传统性、低附加值、分散的行业,充分利用创新行业平台,由政府牵头,设立重大专项解决产业升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引导产业转型和升级,扶植龙头企业和行业高技术企业成长,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如仪器仪表、泵阀、不锈钢加工、精细化工等企业聚集度高、数量少、规模大的行业,利用行业的竞争特点,鼓励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挖掘对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利用企业的市场网络和品牌优势,一方面吸引外部科研资源进入苍南,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其他地区企业、机构进行合作。
(三)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技术结构
以增强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为目标改善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好种子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农林牧渔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的选育,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体系认证,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制定和实施具有我县特色的大宗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建设现代农业。在蘑菇、蔬菜、茶叶、海产等相对密集的区域建立高新农业示范园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力争在农业新品种引进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推进龙型经济中农业企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扩散机制
巩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网络,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的农业研究开发和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网络,支持农技人员创办、领办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服务公司,促使其更好的服务生产、带动生产。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在种、养、加等方面专业技术水平,增加农业产业整体素质。
3、加速农业标准化进程,实施农产品安全性生产
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地区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名牌农产品。重点解决农产品和加工成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建设外向型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积极鼓励食品企业和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绿色食品开发,尤其吸引有资金实力、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大企业加入到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行列,规范生产和加工,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标准的食品生产基地。
(四)深入开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以结构调整和产业、产品升级为目标,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以印刷塑料包装产业为重点改造对象,引导各种投资主体构建行业产品创新设计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服务,应对市场变化;以印刷塑料包装、针织家纺、机械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特种钢材等产业为对象,构建专业性的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或与现有全国性信息平台(如专业信息网)对接,提高对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大力开发、引进具有行业信息化特点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发展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
2、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在苍南农网的基础上,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种养殖、定货定价、物流、交易)中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源计划管理(主要为市场资源信息化管理),带动其原材料供应基地的信息化。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政策、信用服务、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广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设企业的资信体系和个人消费资信体系,利用现代金融和信息技术创新,逐步发展信用评估和交易中介,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在线信用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专业银行,在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信息水平,有效支撑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扶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四)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科技保障
1、完善区域产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是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系统的、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的理论体系,包括地区行业共性、关键性、综合集成性的安全技术与装备的引进、开发,提高对重大行业事故的防范控制水平。鼓励企业引进和自我培育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大力开展安全评价技术、危险源管理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将生产安全与产品社会安全工作相结合,尤其是关系到居民健康安全和重大工业运行体系安全的行业,建立可靠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2、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为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和安全监测(检测)的科技水平;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库,鼓励跟踪记录的企业应用新材料,改进生产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安全可靠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如食品加工、印刷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
六、“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营造统一的科技工作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对我县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和我县致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积极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中远期科技发展目标,制定近期科技工作的具体着眼点和措施,扎扎实实地把各项科技强县工作落到实处。
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从宏观发展趋势、科技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投资回报等角度加大对经营者有关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教育,积极宣传当前国家和地方支持性政策法规,适机适度的树立先进典型,形成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共识,进一步激发广大企业经营者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创新以及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积极性。此外,各镇加强科技工作的负责制度,保证相关科技经费的落实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扶持,建立重大科技工作和科技项目的专人管理与跟踪负责制度。各有关部门也要统一认识,加强协作,从而真正做到有人关心科技工作、有人从事科技工作,有钱去做科技工作,有政策支持科技工作,形成重视科技工作、致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机制。
(二)健全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制,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1、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研发力量,特别是要加大对重要高新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激励力度,着力推动我县传统支柱行业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全行业的科技进步。
2、营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
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扩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健全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制度,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探索科技风险担保机制。
3、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投入,建立基础平台的共享机制
科技研发平台是在利用行业技术优势,由应用主体、科研主体、基本科学设施主体、科学数据与信息采集主体所共同组成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根据地区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县特色和优势的领域,通过依托各类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大型企业研发部门,建设若干队伍强、专业水平高的行业实验室和其他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法,实现部分科研资源的区域共享。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最终实现平台自主运营、政府投入回收、各类平台主体持续共赢发展的局面。
(三)优化人才环境,加速形成人才支撑体系
目前苍南人才形势不容乐观,未来随着企业科研需求的不断扩大,形式将会更加严峻。将人才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在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贯彻和执行力度,完善人才引进资助政策,在优化人才聚集环境上做好文章。
1、扶持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多层次人才梯队
重点扶持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既要培养一支有助于推动我县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的、共性的技术熟练人才队伍,又要培养一支多层次、高精尖的能致力发展我县高新技术的人才队伍。
2、建立合作专家库,扩大外部人才合作网络
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领域专家的合作,建立合作专家库,定期管理和更新。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培养本区域创新团队,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生长于生产一线、拥有较深行业技术背景、熟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拥有专家合作网络的区域内部技术专家队伍。
3、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高校研究生、博士后、教师参与或承担我县科研项目,通过挂职、课题招标、课题兼职等方式,引进短期外部创新型人才。根据区域科技和产业发展重点战略,合理设置集应用型、基础研究型、共性技术攻关型与一体的学科课题,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合作征集。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我县特色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人才
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科技人员贡献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引导鼓励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收益分配;通过委托研究、购买专利、技术人才一体引进等方式,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外科技人员带项目或技术来我县创业;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科技人员在户籍、住房、子女就学、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科技人员在我县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人才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发挥得好。
(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自主创新
1.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提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比重
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并强化科技评价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比重。要把科技经费等资源集成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相关软件建设上来,把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使我县专利工作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量显著提高,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所提高。
2、建立沟通渠道,促进企业专利申请与保护
继续抓好知识产权的运用、转化和示范,建设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试点示范企业。在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包括:公开网站和内部信息刊物等渠道,定期向企业界通报各有关部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动态,以及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和制度变化情况;建立知识产权预警联络点,在各级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大企业中建立联络点,定期交流信息,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开设知识产权直通热线,使企业界能够及时反映遇到的问题;建立由产业界和理论界参加的各种专家顾问委员会体系,充分发挥我县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咨询和促进作用。
(五)注重全民科技素质提高,弘扬现代科学技术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并贯彻实施我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团结和发动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围绕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性、群众性和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农民科学素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企业经营人才科学素质提升工作,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工作,促进我县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营造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实施我县第十一个五年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涉及面广,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强本规划与“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为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各相关部门要将规划的有关内容按照战略步骤,形成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计划安排。二是针对具体工作要求,制定相应措施政策。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是带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在工作落实中需要制定若干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政策。三是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鉴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要在经济社会分析、技术预测和定期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突破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调整,有的要充实加强,有的要适当调整。四是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在县委和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乡镇、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协同,共同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特别是县科技、发改、经贸、农业和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具体指导。
本规划的实施,关系我县新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区域产业提升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县在全市乃至全省和全国新的战略定位与腾飞。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优势、克服困难,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优的服务强力推进第十一个五年建设,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