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苍南  > 苍南概况  > 苍南百家姓

张 姓

  • 发布日期:2008-10-08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张姓始祖——张 

 

张挥,乃黄帝之孙,系张姓之始祖。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辩证》等有关姓氏学史籍记载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尽管历史考证有所出入,但上述记载已成史实,因之张挥系张姓始祖无疑。

 

 

 

 

张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小学生必读百家姓》和《中国姓氏》等书记载,张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三大姓氏(李王张)之一。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士。三家分晋以后,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后渐成望族。又,张氏在汉代以后,人数众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有关。道教自称源于黄帝,而流传“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如张角、张鲁等多以张为氏。宋代郑樵认为:所谓黄帝赐姓,“此非命姓氏之义也。”实为依托之言。

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张姓得姓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已有5000年的历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提到张姓起源时说:“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挥是黄帝时代姬姓部落中一个氏族的重要首领,也是姬姓部落的一名星官。挥氏族以张星为氏族图腾,张星属于中国天文的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也称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有星六颗,在长蛇座内。挥在观察天象中发现其排列形状似弓,称为孤星,也称“天之弓”。由此,挥发明了弓箭和网罗,大大提高了氏族猎捕禽兽的能力,在黄帝部落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挥氏族祀奉张星为氏族的图腾,以孤星的弓箭状图形作为氏族的徽识和氏族名,由氏族名而得姓张。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张姓大家族开始融入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始于汉初,这些民族包括汉唐时期的匈奴、羯、高丽、鲜卑、回纥、契丹、突厥沙陀和蜀地巴人,还有金时女真人、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人等。尤其东北地区满洲各族人大批改姓张,使北方地区的张姓人口快速增长,这些外族张姓很快被同化为汉族。

 

 

清河郡

 

清河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县一带地区。

 

 

百忍堂

 

据《旧唐书》载,濮阳郡寿张县(今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张公艺,以“忍”与“孝”治家,九世同堂,名闻遐迩。

唐太宗不忘张公艺救驾之功,于贞观九年(635)特赐金匾一方,御书“义和广堂”四字,派使臣悬挂张府厅堂,以示褒忠。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冬十月,高宗偕皇后武则天率文武官员泰山封禅毕,到寿张县张家庄张公艺家,以表敬贤抚忠之意。问其治家方略,张公艺写100个“忍”字,说:“父子不忍失孝道,婆媳不忍失孝慈,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等等。高宗与皇后等俱为感动,即封张公艺为醉分侯,封其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修匾额,悬挂门楣。

张姓族人以此为荣,遂以“百忍”为堂号。

 

 

苍南张姓迁徙

 

苍南张姓,也是历史悠久的望族之一。据史志资料和《苍南张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改世系鸿支俱难稽考。但基本上理清入迁苍南的张姓,系五代、明末以及清初来此定居。今将收录部分迁徙简介于下:

炎亭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居正,字守道,号慕江。初仕后晋,官阖门金人。天福七年(942),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北浦入迁杨家尖凉坪基(今炎亭)定居。长子张鼎台,居南山(今湖里张良山),至21世孙张仲表,徙居湖里;次子张鼎先,居前张;三子张鼎翰,居后张,至17世张炳笑,徙居艚河口;21世张起大,由河口徙居张处;21世张仲,由河口徙居缪家桥;24世张和庆,由河口徙居第七河;25世张明贵,由河口徙居鉴后垟;三支系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县内外以及全国各地。

大观后垟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永通,字亦稽,于明宗祯十二年(1639)入迁藻溪燕坑,配王氏,生五子,长子张国与、次子张国宪、三子张国叁、四子张国肆、五子张国荣,分为五房,俱移居大观后垟。子孙发达,后裔分居桥墩方竹坑、大观垟贡、挺南联岙、灵溪街,以及平阳、瓯海、福鼎等地。

南坪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元善、张元和、张亨云、张亨谦、张亨丹。其先祖张观保,原籍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河南厢,明初以军功授都督指挥使同领总管镇守福建兴化后所军,于永乐二年(1404)入迁永春县90都达浦楚安,传至第10世张元善、张元和,与张亨云、亨谦、亨丹,于清乾隆年间由永春县达浦楚安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张亨勤,也系张观保裔孙,由福建霞浦县水门柯溪入迁来此定居,两支合而为一,子孙发达,成为蒲门望族,后裔分居各地。

蒲城东门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成诗。其先祖张天保,原籍北京顺天府大兴县,进士及策。清顺治间曾任提督直隶全省军务,时海乱未定,奉命督师,因延误军机被降职,派驻温州乐清营,遂挈眷入居任所。传至第4世张成诗,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负父骸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蒲城南门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祖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绍兴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城门大贡黄枝花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世彩、张世完兄弟,迪功郎张廷裔孙。原籍福建永春县,初迁平阳县梅源苏家岭,于清康熙年间转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马站霞峰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明甫,清时由福建入迁来此定居,子孙发达,后裔分居各地。

浦亭北岙张姓支派  始迁祖张茂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596)由福建南安县13都陇尾入迁来此定居(注:此据《灵溪区地方志》记载。但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1596年,系万历二十四年),子孙发达,后裔分居灵溪街及福鼎县各地。

 

 

苍南张姓人口

 

苍南张姓人口发展史  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张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张姓约107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张姓约178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张姓约50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张姓约250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张姓约2530人。清顺治十八年(161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张姓约127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张姓约1362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张姓约19650人。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199071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张氏在籍血缘人口为30441人,占全县总人口2.91%,名列全县第9位,分布在全县72个乡镇。

200471,据苍南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张姓血缘人口为353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95%,名列全县第9位,成为全县12大姓之一。人口比较集中的千人以上有灵溪、龙港、金乡、矾山、观美、艚、大渔、云岩、桥墩9个乡镇。

 

苍南县分乡镇张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021

江山乡

612

渡龙乡

66

南堡乡

774

灵江镇

465

湖前镇

156

繁枝乡

40

马站镇

315

沪山乡

565

钱库镇

241

挺南乡

324

沿浦乡

137

凤池乡

82

芦浦镇

531

桥墩镇

640

南坪乡

232

渎浦乡

261

望里镇

595

观美乡

2395

渔寮乡

64

浦亭乡

798

仙居乡

115

南水头乡

745

蒲城乡

219

对务乡

215

新安乡

98

203

云亭乡

53

大观乡

897

陈东乡

11

莒溪镇

278

霞关镇

183

龙港镇

895

项桥乡

214

五凤乡

785

城门乡

200

沿江乡

62

夏口乡

83

碗窑乡

24

魁里乡

38

龙江乡

239

括山乡

133

腾垟乡

419

岱岭乡

32

白沙乡

848

金乡镇

2779

大龙乡

207

澄海乡

29

海城乡

387

艚乡

2204

天井乡

92

赤溪镇

338

宜山镇

457

大渔乡

1343

矾山镇

1636

龙沙乡

169

铁龙乡

194

石砰乡

185

华阳乡

51

半垟乡

10

平等乡

216

新城乡

126

昌禅乡

91

凤阳乡

42

凤江乡

296

炎亭镇

469

埔坪乡

121

中墩乡

179

云岩乡

1014

藻溪镇

294

南宋乡

104

信智乡

105

 

苍南县分乡镇张姓(2004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人数

公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灵溪镇

6230

72.03

大观、坑底、后垟、垟、渎浦六板桥、对务上江、灵江联进、水门、张厝、县城灵溪,属灵溪、北山下、下埠街、仓浃、凤岙

龙港镇

4809

57.94

江山月星张处、三大庙、陈家宅、江口

金乡镇

2922

67.10

余庄、垟尾、桥头莲、后半垟

矾山镇

2849

53.81

古路下、尖家坑四亩坑、大坪山、杨子山、矾山街、四份内、四大王

观美镇

2736

64.38

观美街、岩尾、马联竹排头、凤鹤、桃湖次窑、金岙内、九甲大岭边、福清大高清、三跳岭

艚镇

2436

135.22

垟底张、河口后陈、西垟张、流水坑

大渔镇

1427

77.94

北行街、南行街、小渔后坑内、清湾底马鞍

云岩乡

1127

86.70

士金、联友

桥墩镇

1111

13.82

 

浦亭乡

839

30.75

北岙、下岙

五凤乡

816

28.15

八亩后、凤村、凤鸣白坑

宜山镇

778

60.30

张北、张处

藻溪镇

722

9.54

丁岙、昌门宫、将军脚

钱库镇

681

32.74

夏口

望里镇

632

19.51

乌石岭、东山头

芦浦镇

564

94.00

后垟

马站镇

525

14.58

霞峰、大贡、马站街、下再

赤溪镇

506

10.12

赤溪街、过海、白沙海尾

炎亭镇

486

34.72

张良山、前张

霞关镇

480

13.94

南坪、霞关街、义吾、大峖岭

腾垟乡

439

21.95

垟半岭、石井圆井、排头、小垟、铜勺贡

莒溪镇

436

8.63

莒溪街、宫外、天井

蒲城乡

241

26.78

城东、城南

沿浦镇

205

6.03

沿浦街

石砰乡

201

20.10

 

中墩乡

198

19.80

中墩、海滨、小岭

龙沙乡

177

5.37

沙坡、岭门内马鞍

括山乡

127

5.30

坑口烟墩脚、下汤

南宋镇

123

5.60

 

昌禅乡

105

3.00

 

凤池乡

102

7.30

 

仙居乡

99

12.38

 

新安乡

88

10.73

 

渔寮乡

69

4.06

 

凤阳乡

60

2.86

 

岱岭乡

44

2.20

 

 

 

苍南张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张姓人物苍南21人,其中,将军3人、地方官15人、千总3人。

张著,蒲门(今马站)人。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科进士,历官肤施知县、临汇府同知。

张亨谦,霞关南坪人。张琴祖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玉珍,霞关南坪人。张琴父,诰封武显将军。

张琴,霞关南坪人。历官云南临元镇总兵、台湾总兵。

,霞关南坪人。(张启煊三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贡士,官居知州。

张启煊,霞关南坪人。字焕堂,张琴次子。清同治十三年,官延建邰道兼督理华税保甲桑棉诸局务。

张震,霞关南坪人。启煊长子,清光绪年间官广东候补监大使。

张雯,霞关南坪人。启煊次子,清光绪年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英,霞关南坪人。字子英,启煊从子,清光绪间官霞浦县典史。

张启奎,霞关南坪人。张琴三子,清光绪间官广东候补判官。

张启德,霞关南坪人。张泳三子,清光绪间官福建邰武都尉。

张启霖,霞关南坪人。张彦华四子,清光绪间官直隶州判。

张霈,霞关南坪人。启霖子,清光绪间官保举千总。

张美霞,霞关南坪人。启中次子,清光绪间官福建惠安知县。

张斋,霞关南坪人。启奎长子,清光绪间官中营炮船千总。

张桐,霞关南坪人。启德子,清光绪间官温州镇标把总、知县。

张宗金,霞关南坪人。张霈长子,清末官登仕郎。

张宗彦,霞关南坪人。张雯次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宗陶,霞关南坪人。张雯三子,清末官福建涵江巡检。

张宗翰,霞关南坪人。张雯四子,清末官福建候补县丞。

张印,霞关南坪人。启煊从子,清末官福建中营千总。

 

 

   

 

一、历史上张姓的分布和迁移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之后张姓一直默默无闻,氏族的迁徙路线也不明,可能已悄悄迁入了山西。直至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时期,在陕西地区才又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就进入了“天府之国”四川,张姓族人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鲜明,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战争中纷纷建立业,封侯赐爵。由此,张姓迅速蔓延到齐鲁燕代,由关中闯入四川,西进甘肃纵深,张骞出使西域,贯通丝绸通道,安定宁夏的守边卫疆。从而,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地方、西北和四川地区,其发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拟的,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涉河北入江苏,渡过天堑长江,首次进入江南。西汉末,张姓已经渗透到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张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有雄厚张氏基础的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族人通过渤海湾首次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唐宋时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后,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分布之第一大省是山东省,约占全国张姓总人口的14.5%,占山东总人口的1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河北、陕西五省,这五省张姓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55%强;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这五省的张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河南、四川、陕西为中心的四大块张姓聚集地,而福建、广东和广西是当时张姓人口稀少的地区,三省大约仅占张姓总人口的5%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张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此600年中张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14%,净增加了7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13.4%)、浙江(12.7%)、江西(10%)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山西(9.5%)、山东(7.7%)、河北(6.8%)、陕西(6.2%)、河南(5.1%),这五省的张姓又集中了35%。江苏一跃成为张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13.4%,占江苏总人口的6.8%。南方张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广东、广西、福建的张姓人口已经超过了宋朝,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近9%。而宋朝的张姓大省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明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左右。

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张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张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8484万,为全国第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110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张姓稳居第三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张姓人口由560万激增到8484万,增长了1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张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36%强;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辽宁、广东、安徽、黑龙江,这六省又集中了28%。山东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4%,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9.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界,东部为高密度的张姓区,西部为低密度的张姓区。

在近600年期间张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特别是向山东和渤海湾地区的回迁。同时,黄河以北的张姓人群也向东北地区移民。

 

二、当代张姓的分布

 

张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张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最高达到30人。其次是河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山东西部、江苏,每平方公里的张姓人口达到16.8人以上。张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6.830/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3%,张姓人口大约3341万;12.616.8/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张姓人口大约2098万;4.212.6/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5%,张姓人口大约2726万;不足4.2/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1%,张姓人口大约319万。

张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北方它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张姓在陕西、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大部、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北部、山东、东北地区、四川北部,张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2%以上,最高可达1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3%。在四川、湖北南部、安徽、江苏、湖南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5.4%7.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7%。其他的南方地区、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和西部,张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8%5.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青海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是人口稀少的地区,张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1.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3%

 

三、张姓历史名人

 

张姓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名人辈出,不绝于史。《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总数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张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4.95%,排在第三位。张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5.34%,排在第二位。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城父(今河南部县东)人张良和陕西成固人张骞,张良为韩国旧贵族后代,曾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后于秦未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河南兰考县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张骞奉汉武帝命曾两次出使大月氏,沟通并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西汉还有诸侯王张耳,历算家张蔷,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淮南相张释之,京兆尹张敞,远相张禹。东汉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均出自南阳,一是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其文学作品以《二京赋》最著名;一是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被后人举为“医圣”,今河南南阳县北25公里石桥镇有张衡墓,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医圣词内有张仲景墓。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东汉灵帝时,张氏出现两个著名的道教中心:一个是张角所创的太平道,184年起义;以头缠黄巾为标志,称“黄巾军”,其弟张梁、张室均为首领,斗争持续了十多年;一个是以张修、张鲁为首领的天师道,184年在四川举行武装起义,所建政权持续约30年,成为东汉末年比较安定的地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还有文学家张翰、张协、张载,法律学家张裴,荆州蛮、汉各族人民联合起义领袖张昌。西晋永康二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创造了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传4763年。南北朝时期,有南朝宋农民起义领袖张风,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北魏教育家张伟,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张金称。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张说、张九龄同时又是诗人:还有以守睢阳、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文学家张鸳,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画家张董、张躁,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为、张碧、张志和,传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五代时南汉有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川陕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张余,陕,豫,鄂农民起义首领张海、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词人张先,诗人张宋,画家张择端,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南宋有大臣张浚,将领张宪、张俊、张贵、张顺、张迭、张世杰。抗金农民军首领张荣,词人张元干、张孝祥、张炎、学者张拭,书法家张即之。金有医学家张子和、张洁古,元代有大将张私范、散曲家张养浩、张可久,词人张,诗人张画家张涯、张守中,戏曲艺人、作家张国宾。明代有建文时受命密察燕事,靖难兵起被朱棣所执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张,明代还有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张宏,戏曲作家张风翼,音乐家张野塘,医学家张景岳,文学家张博,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首领张琏,著名道士张三丰;明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文学家张捞,曲家张风,经学家张乐歧。清代有医学家张石顽,水利家张玉书,学者张踌、张谢、张文虎,经学家张惠言、张穆,文学家张潮、张景祁。诗人张问陶、张维屏,书法家张照、张裕创。戏曲作家张大厦,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朗尚书张伯行,川楚白莲教起义首领张正漠,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张宗禹,贵州苗族农民起义首领张秀眉,义和团首领张德成,著名外交官张荫桓,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勋、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