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9001/2006-20925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06-02-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6年苍南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2006-02-28
  • 浏览次数:
  • 来源:苍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关于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2006年2月28日在苍南县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章 方 璋


各位代表:

按照《中共苍南县委关于制定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县政府研究制定了《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发展的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县在深化发展战略中抓机遇、夯基础、谋跨越的五年;也是在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中破难题、促协调、见成效的五年。五年来,面对要素制约、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多发等不利因素,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求真务实,奋力开拓,不断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经济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达135.3亿元,年均递增10.9%。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亿元,年均递增16.1%。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1.9: 54.1:34.0调整到10.4:44.4:45.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百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年均递增12.7%。重点建设项目59个,完成投资39.3亿元。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高品质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和产业功能区相继建设和投用,人口、产业加速集聚。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0.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1.6%。基础设施从制约型开始向初步适应型迈进。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改革不断深化,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体育、卫生、广电事业取得新发展,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2元,年均递增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年均递增10.4%。城乡居民各类储蓄存款超100亿元。住房、汽车、旅游、现代通讯、网络信息等高端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回顾“十五”,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龙头和要素保障,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先后编制完成和进一步完善了苍南县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规划,电力、交通、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要素保障规划,海洋经济、服务业发展等新经济增长点规划。各专项规划的不断研究和完善,为我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土地紧控的政策环境下,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挖掘潜力相结合,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双控”标准,推行“零土地招商”和“零土地技改”,通过土地整理、荒坡造地、盐田废转、未利用地改造、海涂围垦等办法,千方百计盘活土地资源,获取土地折抵指标10021亩,完成供地13721亩,基本保障了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面对“电荒”困局,投入资金8.1亿元,多策并举狠抓电源建设、电网改造和有序用电管理,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和“招才引智”工作,科技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开发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1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研发中心2个。集中开展以印刷业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为重点的市场整规、“企业服务年”、投资环境大整治等活动,着力解决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不佳问题,投资兴业的软环境不断改善。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落实“两减免三补贴”、“订单粮食”等支农惠农政策,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4年荣获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实施“强龙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中国紫菜之乡”等3张国字号农业金名片。突出发展海洋经济,舥艚、霞关、炎亭等渔港建设有序推进,海产品捕捞、养殖、加工等海洋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总产值27亿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整合工业功能区,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改造力度,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48亿元,其中技改投资28亿元。印刷包装、机械仪表、纺织、塑编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升级,不锈钢、陶瓷、微晶玻璃、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壮大,取得了“中国印刷城”等3张国字号工业金名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新增9家无区域企业集团,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2.9%提升到34.8%。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2%。2005年旅游总收入达6.3亿元。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农村放心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一大批大型专业市场得到整合提升,商业网点布局逐步优化。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以“信用立县”工作为载体,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管理和科技制度创新不断推进,财政、投资、金融、粮食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招投标统一平台建成运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三年全县共引进项目78个,总投资82.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9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7万美元。加大自营出口企业培育力度,不断调整外贸结构,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5亿美元,年均递增达41%。

(四)扎实推进城乡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甬台温高速公路苍南段、龙金大道、世纪大道、环海公路、县道砂改油、乡村康庄工程、县城新区道路网、县城建兴路改造等工程建成通车,农网改造、标准海塘、挺南水库等工程投入使用,温福铁路苍南段、78省道改建、104国道改建、瓯南大桥、220KV苍南输变电、县城引水、垃圾发电厂、江南海涂围垦等工程扎实推进。县城新区、龙港中心区建设全面铺开,城镇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大。“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完成村庄规划273个,启动村庄整治200个、示范村建设22个,通过市级整治村验收84个、省级示范村验收10个。“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建设初见成效,维修山塘水库119座次,疏浚河道102公里,已解决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横阳支江、萧江塘河、龙港白沙河等河道整治和马站、藻溪等小流域治理工作有序开展;6个生态乡镇通过市级以上验收,31个生态村通过县级以上验收。

(五)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5000多个,1500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3161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0.2%和95.7%,2005年获省先进集体称号。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群众的参保意识逐步增强。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普九”水平向“两高”迈进,新创建省级重点高中7所,高考上线人数五年连冠全省县级单位第一。文化广电事业日益繁荣,卫生防疫工作得到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不断加大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力度,五年落实专项扶贫资金1.1亿元,扶持效益农业项目713个,辐射带动农户25万人,新建续建下山异地脱贫点87个。

切实加快行政职能转变,深入持久地开展“效能革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健全政务公开和县长专线制度,进一步强化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政府决策机制、责任机制逐步完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全面开展“平安苍南”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铁网行动”和清欠农民工工资“和馨行动”,切实做好非典疫情防控和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武装和人事、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档案、气象和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青妇、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进展。蝉联四届省“双拥模范县”,荣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防动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各位代表,2005年是执行“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的要求,着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工业发展“12345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经济发展在克难攻坚中强力推进,社会建设在协调发展中不断加强,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坚持以开放促调整、促发展,全力抓好“四个一批”工作,实现了招商引资成果历史性的突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33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2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47亿元(其中市外内资2.46亿元),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全力以赴抓好工业发展“两个90%”的落实,新增土地折抵指标9437亩,争取省重点项目土地戴帽指标3200多亩,新增供地面积1556.2亩,供地率达100%,企业进场施工面积1865亩,进场率达95%。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17.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工业经济呈现量增质提的好势头,规模以上重工产值首次超过轻工。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1个,完成年度投资10.81亿元,投资额、开工率、列省重点项目数均创历史最高。狠抓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县城的市容市貌和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改善。注重统筹发展,启动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切实抓好异地脱贫点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被评为全市扶贫工作先进县。狠抓“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有效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我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多次强台风的袭击。面对灾害,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抗击,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靠前指挥,夺取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回顾总结“十五”发展特别是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深刻的体会和启示:一是必须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力,通过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争创大品牌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升产业素质,突破经济发展中的“低小散”难题,才能真正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二是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站在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加快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牢固树立全县经济“一盘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才能不断增创发展的新优势;三是必须抓住最关键最紧迫的环节,坚持抓重破难、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形成抓实抓细抓具体的工作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百万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苍部队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苍南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积累的和新产生的影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产业结构“低小散”问题仍然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的要素制约将长期存在;文化等社会事业落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财政保障能力相当脆弱,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等。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既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严峻考验期。“十一五”的发展,事关我县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事关温州南翼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按照县委“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后发优势、致力全面跨越”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委“八八战略”、市委“三个温州”和县委“六个战略重点、六个强力提升”的战略部署,紧扣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区域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文化苍南与和谐社会,努力实现苍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县域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3%,2010年达到25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7.6:46.6:45.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比2004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5%,达到62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达20.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年均递增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达到112亿元。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55%。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率达到80%。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5%。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年均递增25%,达到2.0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例为0.8%。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达到660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初中升高中比率达到95%。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90%以上。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人。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万元,年均递增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年均递增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

——生态环境更加好转。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各项改革全面深化,行政效能大幅提高,企业改革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更具活力,引资能力全面增强。重大产业化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进出口规模达到1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治县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从六个方面重点报告。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实施“两区三带”的产业规划,按照产业集聚、产业关联、设施共享、效益和生态并重、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要求,依托铁路、公路、城镇等条件支撑,扎实推进沿龙金大道产业整合带、沿104国道产业提升带、环海及78省道生态产业开发带的建设。对接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按照“依托舥艚港、连接高速路、找准启动点、建设大基地”的思路,全面启动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芦浦区块建设,加快构筑以能源工业、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精细化工、新兴海洋工业等为主导的临港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和机制,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平台,使之成为异地脱贫、山海协作的示范区。努力形成“两区集聚、三带协进”的发展格局。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和适应性调整,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深入研究苍南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把好投资、生态、能耗等门槛,鼓励支持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印刷、塑编、纺织、礼品等传统产业,力争完成技改投入40亿元,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石化工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争取到2010年,我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55%以上。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机制、探索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结合提升块状经济、强化优势产业,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县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8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切实把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整合要素资源的带动作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实现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0个、县级名牌产品80个。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深入实施《苍南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坚持陆海联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海运、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努力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县向海洋经济强县的跨越,力争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0亿元,占GDP比重10%以上。重点实施舥艚港、霞关港、炎亭港等一批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海涂围垦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进舥艚渔港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水养殖水平,主攻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渔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发展现代休闲旅游和现代商贸流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物流、会展中介等优势服务业和成长型服务业,逐步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进由观光产品开发为主向休闲、度假、文化、生态产品开发为主转变,打响苍南旅游品牌。以资本、土地、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为重点,加大整合提升力度,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信誉度高的区域性要素市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规划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浙闽边贸、物资集散重镇和港口物流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强化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体系,努力打造灵溪、龙港两大主要商业中心,建成一批重点市场、特色专业街等商业街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全县商业布局,健全现代商业网络体系。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规范农业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方式,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2010年实现基本消除“空壳村”目标。完善户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利用良好的温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鼓励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品牌优势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和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发展壮大100家农业龙头企业、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1万户农业大户。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推进“农民信箱”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搞好农村社区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转产渔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欠发达乡镇贫困农民素质培训,建立健全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五年培训10万人次,转移1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强化乡村农技人员、农村种养和营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等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欠发达乡镇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推进欠发达乡镇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下山移民、异地脱贫、山海协作等多种平台和载体,逐步形成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格局。五年内新建移民点100个,转移人口4万人。扶持推动井巷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就业门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欠发达乡镇做好“经营生态”文章,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三)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不失时机地把握城镇建设的重要扩容增量期,以温州市鳌江流域城镇圈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快灵溪、龙港等核心城镇建设,着力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城镇规模。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加强区域性重点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和城乡经济互动的重要平台。切实加强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坚持“高标准而不超标准,大手笔而不大攀比”,抓好城镇开发建设;围绕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按照“保障、保护、挖潜”的要求,不断深化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以稳定耕地面积为中心,多途径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在保障建设用地的同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抓好水源工程建设,扩大水库总体容量,建立水质监测系统,确保集中式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加大电厂电网建设力度,新建浙江苍南电厂等能源项目,加快5个220KV、21个110KV等输变电工程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目标,构建以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为核心,铁路、港口为依托,县乡道、康庄道路为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温福铁路苍南段建设。优化我县与省际、县际交通主干道的通衢网络,加快建设镇际快速通道,争取启动甬台温高速复线苍南段,基本形成“二高三纵五横三连”公路交通主骨架。力争三级以上公路达到全县公路总里程的60%。加快以舥艚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建设。完善客货站场布点,新建客货站场15个,改迁建6个。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要求,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着力构建企业、产业、社会、废弃物四大循环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镇,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创建活动,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政府机关带头示范,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推广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新技术新办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以建设“绿色苍南”为目标,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一定森林覆盖率下的林地面积总控制。加强林政管理,逐步改变林份结构,推动生态林建设向生态景观林、生态经济林建设转变。以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及城乡闲置地绿化为实施重点,推进城乡生态景观绿地建设,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工业污染在线监控系统,确保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和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力争完成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市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强化收支管理,加快财政职能转变。加强依法治税工作,优化收支结构,逐步解决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县乡(镇)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探索建立新型财政激励管理机制,争取大多数乡镇实现消赤保平。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革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监督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统筹盘活国有资产,提高政府资金融通能力。大力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健全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运行活力。采取政府补贴、贴息、信用担保等积极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上市、收购、控股、托管等方式做大做强。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要以园区招商、产权招商、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方式,按照苍南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导向,切实做好引资选商工作,着力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信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加强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规划、用地等基础工作,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加快招商平台建设,努力把“两区”建设成为吸引投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扶持外贸出口主体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营出口的能力。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力度和研制开发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创汇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新突破。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培育出口品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强和完善外经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企业积极运用世贸规则,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贸易,实施科技兴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外经合作新优势。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文化苍南”。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不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推进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鼓励挖掘传统文化,扶持和推动文化创作,精心打造一批具有苍南特色的文化精品,提高苍南文化知名度。有序安排一批文化、广电、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全县60%以上的村(居)建有健身苑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的改革步伐,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旅游、文体休闲、网络信息、艺术创作等产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制定完善农村卫生发展规划,把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县急救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完成县疾控中心迁建工程,鼓励兴办高档次的民营医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鼓励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切实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着眼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积极建设教育强县,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入实施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市“六项工程”,扎实推进弱势群体免费接受教育,保障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继续抓好学校危房改造,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进校网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以政府办学为主导,推进办学模式改革,规范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筹办高等职业学校,促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

推动人才资源集聚。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完善柔性人才利用机制,加快造就一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改善传统的人才调配手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管理办法,发展人事代理,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和“直达快车”,全面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与大院名校合作力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盘活现有人才,注重引进关键性岗位人才。

(六)深入推进“平安苍南”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建立健全以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主体,以社会优抚和扶贫帮困为补充,政策相对完善、机制相对合理、范围覆盖城乡的大社保体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再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健全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制度,巩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效动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难点整治,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公共安全应对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扎实推进“五五”普法。依法加强信访工作,加快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夯实建设“平安苍南”的基层基础。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严打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基层维稳工作平台,推进以信息为主导的打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大维稳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综合分析我县的发展特点和条件,建议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153亿元,增长13%以上;工业总产值355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1.66亿元,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8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亿元,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此,政府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坚持发展主题,设计工作载体,围绕“八化”目标,实施“十大工程”。要着眼于农村产业培育,深入实施“富民攻坚三年计划”,充分发挥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林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要致力于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结合“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实施,切实改变脏乱差的状况。要大力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级工作的规范化。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乡镇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指导员制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大力推进“两区三带”建设。举全县之力抓好临港产业基地和灵江山海协作区建设,深化细化园区实施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花大力气推进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园区招商服务,引进落地企业20多家。结合“三带”功能规划要求,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城镇工业区块,切实抓好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生态产业发展等工作,在落实好项目供地率、企业进场率“两个90%”的同时,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率和竣工投产率,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2亿元,技改投资8亿元。

三是再掀招商引资新高潮。坚持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齐抓,利用内资与引进外资并举,强力保持招商引资工作的良好势头。突出园区招商、民企招商、大项目招商和在外苍南人招商等工作。积极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不断强化投资服务,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争取引进一批“顶天立地”式的优势企业。努力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2.2亿元。实施“以质兴贸、以牌兴贸”战略,建立激励机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着力培育出口主导产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

四是继续强抓“项目经济”。要以“项目推进年”活动为载体,计划投入15.3亿元,扎实推进29个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做好温福铁路苍南段工程建设的各项保障工作。切实加快78省道、瓯南大桥、垃圾发电厂、县城引水等工程建设进度。努力完成104国道县城过境段改建工程。认真做好浙江瑞普等8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抓好浙江苍南电厂建设前期工作,大力推进2个220KV、4个110KV等电力设施项目建设。抓紧落实水海公路、3个污水处理厂、大渔湾围垦、珊溪水库平苍引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列入省、市重点的投资项目,专人负责,重点突破,及时做好项目的向上衔接和申报工作。继续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土地占补平衡。

五是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继续抓好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大力推进灵溪、龙港核心城镇建设,合理拓展城区规模,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市政道路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着力提高城市依法管理水平。加快城镇社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共同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

六是提升发展服务业。着力实施和细化三产规划,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筑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服务等区域性服务中心。突出“流金海岸、忘情山水”的旅游宣传主题,在通景道路建设、旅游资源整合、旅游项目招商、产业功能拓展、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精心打造滨海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商务考察等三条旅游线路。加快市场资源整合,切实抓好浙闽轻工城、家居礼品、建筑装饰材料、印刷材料等市场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物流基地,推进浙闽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组建县副食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完善城镇商贸服务业布局,重视街区商业资源整合提升,加快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高级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建设,切实提高苍南的服务业档次。

七是着力改善体制机制保障条件。建立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吸引各类资本,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术积累,走科技创新之路,促进结构优化和规模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发展创业投资机构,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实行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和会计集中核算,深化国库集中收付相结合的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乡镇运行机制改革,加快乡镇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努力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咨询、论证制度,提高透明度。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源头控制,细化部门预算,切实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全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扫尾攻坚战,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监督体系。深化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各类交易监管和内部工作管理制度。

八是大力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双建设、双整治”和“双百共建”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快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实施“四项工程”、学校危改、校网调整、教育创强、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等工作,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实施文化苍南“六大工程”,开工建设县图书馆、游泳馆工程。规范建设基层卫生院,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保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攻坚克难态势,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提升计生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加快生态公墓建设步伐。加大生态县建设和“811”污染整治工作力度,新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3个。深化“平安苍南”建设,启动“五五”普法,强化基层基础,创新打防和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维稳工作体系。以开展信访“双向规范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深入实施食品安全“三网”和药品“两网”建设,继续开展“铁网三号行动”,切实抓好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建成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落实社会特殊群体的税费减免政策,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努力缓解就业服务难问题。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大力推进公费医疗改革。全力以赴完成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任务。

九是加强行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的决策协商、协调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抓紧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不断健全公务员规范化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努力实现县乡(镇)两级政府网互联互通,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和信息化水平。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解难题抓具体促落实上。进一步做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配套工作,健全基层和群众评议机关的长效机制,强化执法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设,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自觉做守法诚信的模范,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为全社会树榜样,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做到为官一任,守土有责,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政策的严肃性,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十是切实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健全长效机制,量化工作目标,强化督办考核,办好惠民实事。通过公开征集,2006年要抓好河道清淤工程、教育四项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农民饮用水解困工程、生态公墓建设工程、安置房建设工程、村办公场所建设工程、路牌门牌标化工程等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令人鼓舞。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苍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